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手下有兩人動搖,李世民登基後為何沒治罪?

2020-12-21 騰訊網

唐朝建立後不久,最重要事件就是「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起事變產生原因及後果,後人評說不斷。但由於歷史是為皇帝服務的,對於這起事件真相,如果通過《舊唐書》、《新唐書》很難還原其中的真相,但從史料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猶疑不定

李淵開創唐朝靠的是機遇,如果沒有隋煬帝瞎折騰,天下大亂,或許李淵想起兵,名不正言不順。但天下大亂後給了李淵的機會。在李淵打江山時,既有手下一幫能臣良將,也有他兒子的功勞。我們現在通過影視劇認為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很差,其實李建成在幫助父親開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李世民等兒子們,都為唐朝的建立出生入死。

李淵當上皇帝後,按照「立長不立幼」的慣例,立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同樣秦王李自成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李淵剛當皇帝不久,對兒子手中的兵力及實力,並未進行整合,於是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兩,便各自擁有自己人馬及手下將臣。

這種情況的出現,便給事變埋下隱患。因為李建成作為東宮太子,以後能繼位,他手下當然雲集一群東宮勢力。但面對弟弟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心裡當然不舒服。歷史上兄弟之爭的事太多了。因此在削弱李世民勢力上,李建成必然要做。

在李建成眼裡,李世民手下有兩人最為厲害,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不斷拉攏李世民手下人到東宮,如果拉攏不成就採取陷害的方式,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但此二人跟隨李世民很久,李世民與屬下大臣的建立的感情不得不說很牢固。李建成拉攏不成,就在李淵面前陷害房杜二人,致使房杜二人被李淵下放地方任職。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日定下計策。」

長孫無忌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因為形勢很嚴峻,李建成的目的就是削弱李世民,為自己繼位後減少麻煩。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都勸李世民定下決心,他們寧可死也要為李世民爭位。

此時李世民猶疑不定,他何嘗不想殺掉哥哥李建成,自己當太子將來繼位。但此時李世民勢力已經嚴重受挫,如果起兵根本不是李建成的對手。但如果起兵不成功就是謀反之罪,他必死無疑。但坐以待斃的危險也很大,將來或許下場更慘。因此,「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處於猶疑不定的狀態。

最後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苦苦相勸,恐怕李世民還定不下決心。

大臣動搖

但當李世民定下決心,決定設計殺李建成、李元吉等太子勢力時。手下沒人不行,於是李世民開始再次召集那些被李建成支走的大臣,其中房玄齡、杜如晦必須要來,因為兩人都是李世民信賴而且倚重的大臣。

其實房玄齡最能看清當時形勢的,他也勸李世民早點下手,否則就沒機會了。但李世民那時還在猶豫之中。後來李淵下旨讓房杜二個到外地任職,他們不得不去。

李世民派長孫無忌秘密前往秘召房玄齡等人,但房玄齡與杜如晦見到長孫無忌後,兩人都不願回李世民那裡,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陛下敕書的旨意,我們不敢違抗,如果回去私見大王,必然是死罪,因此不敢接受大王的秘召。」

李世民聽說房杜二人不願回來,非常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說完,他把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了解一下,如房杜二人真不願回來,立即砍下他的頭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與長孫無忌一起對房玄齡等人說:「大王已經定下決心和計劃,希望諸位與大王共謀大事!」房玄齡是一個聰明人,他一看這架勢,不去也得死,不如去尋找一個生的機會。

房杜等重臣回來後,李世民發動政變底氣越來越足了,既有出謀劃策的大臣,又有能戰敢戰的大將。這才促成了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恐怕連消息都未得到。

對於房杜二人的猶豫動搖,可以理解,畢竟政變之事是大事,當時李建成是太子,如果謀反不成就是死罪。因此房杜二人為了保命,也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另外,從當時的形勢看,李建成的勢力很強大,李世民根本鬥不過李建成,除非用陰招。種種情況表明房杜二人當時要自己的安危著想。

未殺原因

如果從忠誠的角度看,房杜二人忠誠度顯然無法與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相比。但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沒有收拾房杜二人,反而繼續重用房杜二人呢?

一是房杜二人的能力確實很厲害,李世民當皇帝,唐朝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房杜二人,就連李淵都曾評價房玄齡:「此人深解機宜,可以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他能了解人性心理。千裡之外,好像面對面說話。」這樣評價能看出房玄齡能力超凡。不用這樣的人可惜。

二是李世民會用人。從「玄武門之變」中,我們能看出忠於李世民的大臣很多,這些人與李世民在戰爭中建立了感情,而且李世民也善於拉攏他們。除了長孫無忌是大舅哥,他的忠誠是必然的。但從尉遲敬德甘願為李世民戰死的決心來看,李世民太會用人。因此,對於房杜二人在政變前的動搖,他當然理解。

三是房杜二人的「動搖」,並非是一種背叛,雖然後來李世民氣得讓尉遲敬德準備殺二人,但從古代王朝禮制來看,皇帝下令的事,任何人不得改變,否則必被治罪。而房玄齡的太過聰明,他怎麼能完全相信,長孫無忌就如此忠誠李世民呢?因此,尉遲敬德的出現,他看出了門道。

在古代王朝中儲位之爭中,處處都有危險,失敗一方損失最大,很多大臣也牽連其中。古代王朝體制殘酷性,權力鬥爭無不看到刀光劍影。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登基前就已經大權在握,玄武門之變只是照例「走程序」?
    大唐盛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開明盛世的時間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大唐民風淳樸,經濟繁榮,老百姓安居客樂業,世界各國紛紛來大唐朝拜,可以說是盛極一時,所以後使人們稱著一段時間為貞觀之治,這段歷史,一直為後世的學者津津樂道!
  • 玄武門之變前,厲害人物大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了?
    這些人之後被李世民重用,都成為貞觀的股肱之臣。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的實力是遠大於李世民的,支持李建成的大多是世家大族,樹大根深,而李世民這裡就稍顯單薄,畢竟雖然他手下厲害人物眾多,但是當時幾乎被架空,那麼為何最後還是李世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為何李世民能輕鬆發動玄武門之變,守衛皇宮中的禁軍哪裡去了?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為何李世民能輕鬆發動玄武門之變,守衛皇宮中的禁軍哪裡去了? 在中國古代帝王專制時期,皇宮以及皇帝的安全極為重要。而承擔皇宮守護任務的軍隊被稱為禁軍。
  •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第一個遇害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徹底剷除了他登基之路上的最大障礙。李世民的強勢和狠辣,讓唐高祖李淵膽戰心驚。眼看自己的時代已經落幕,李淵被迫於提前宣布退位,把帝位傳給了李世民。唐太宗時代由此拉開大幕。
  •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功臣之首: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皇后正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他不僅和太宗是親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事件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進言,將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邊的幕僚因此僅剩長孫無忌一人。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親情的態度,珍惜中卻帶著無奈
    ,秦瓊和尉遲恭在門口值班站崗,後來又覺得都年紀不小了太辛苦,畫了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也就是我們後來的門神。李世民基本上對他有求必應,在金州也是胡作非為,李世民覺得這是自己最小的弟弟,本身對骨肉相殘就後悔不已,把心理補償的關懷就都給了自己的弟弟們,結果這小子李世民去世後,連裝著哭一下都不哭,直接在葬禮上飲酒作樂。李治登基後,無奈的下了道聖旨,滕王叔有錢,金錢不需賞賜,就賜你兩車麻繩,串錢吧,可見在屬地得多橫徵暴斂,幹了多少壞事。
  • 劉邦稱帶兵的功臣為功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這樣對他的功狗
    對唐太宗李世民而言,在玄武門之變中跟隨他剷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集團的那夥人無疑是他的最得力功狗。 這些人的結局都是什麼樣的呢?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佔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拿起龜甲扔在地上,力主行大事當果斷立決。李世民深然其言。
  •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三箭沒能射死李世民,被李世民一箭封喉?
    在玄武門的變化中,李元吉看到了李世民。那時候就知道情況並不美妙。馬上對李世民射了三個箭。結果被李世民反擊一箭斃命,每次我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李建成想殺李世民,最後卻是李元吉動手呢?為何武功高強的李元吉三箭殺不了李世民,卻被李世民一箭擊敗呢?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敢霸佔漂亮嫂子,為何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但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比起劉邦,雖然在能力方面不遑多讓,可在稱帝的過程中卻沒有劉邦那么正統了。玄武門之變,對評價李世民來說,一直都是繞不過的坎。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每個舉動都充滿了深意,比如說取走了自己的弟弟的妻子,逼迫李淵退位。但是為什麼此時的李世民有能力有地位,取走了兄弟的妻子,卻不願意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呢?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如何排名選人?不僅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這幾個與李世民有著直接關係的功臣都是他的心腹,他能夠順利登基與這幾人背後的努力不可分割。因此,在凌煙閣功臣的名單中能夠看到這幾個人也無可厚非。 此外,在李世民登基為帝之前所發生的玄武門之變也是影響這份名單誕生的重要因素。
  • 李元吉身經百戰,箭法高超,為何玄武門之變時,卻射不中李世民?
    倘若單說李元吉這個人,或許大家還不甚清楚是誰,但若提到「玄武門之變」便會有所知曉。玄武門之變的重要三個人物,便是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與秦王李世民。但《舊唐書》有這樣的記載「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意思是李元吉拉了三次弓,都沒拉滿射出去。
  • 玄武門後,李世民做出驚人舉動「跪而吮上乳」,這是什麼意思?
    公元626年7月,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政變,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首都太極宮宣武門內與李淵長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發生了流血衝突,隨之二人被殺,史稱「玄武門之變」《唐創業起居注》中說太原起事是李淵自己的決定,而在《後唐書》中卻說太原起事是李世民的主意,而在起事前,李淵就允諾李世民,一旦事成就封他為太子。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將李建成描繪成一位好聲色犬馬之徒,李元吉則成了一位豪奢淫逸的人。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鑑》時,就一度懷疑兩人史料的真實性。同時,在被修改的史書裡,李世民則是真正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
  • 難怪想要當皇帝:李世民登基前的權勢地位,到底有多「可怕」?
    李世民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被稱作是千古一帝,他一輩子的政績得到後人的認可,這是一件足以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他人生中的汙點,那就是他皇帝的位置拿的不是很光彩,這是從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手裡奪來的,那場政變就叫做宣玄武門政變。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兄弟,李淵立下毒誓,李世民子嗣單薄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兄弟,李淵立下毒誓,李世民子嗣單薄史書上記載的朝代比較多,如果問,哪個朝代他的發展最為牛氣,發展方面數第一最強勢的國家就是唐朝。唐朝經濟發展很不錯,唐朝發展不管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都很牛氣的,如果唐朝自稱發展第二,那麼就沒有國家敢於排在他的面前。
  • 玄武門之變時,為何沒有救駕的軍隊?難道李世民控制了天下兵權?
    天下兵權只屬於李淵一人,其實李世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控制天下兵權。一方面因為事發突然,包括當事人在內都根本來不及反應。另一方面玄武門之變的性質是皇子內鬥,是皇帝的家事,沒有外人參與的必要和空間。皇帝李淵沒表態,何來「救駕」之說?玄武門之變的直接起因是秦王李世民的秘奏。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626年7月,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騎著駿馬,進入玄武門,準備向父親李淵解釋情況,證明自己與尹德妃、張婕妤是清白。誰知,秦王李世民已經帶著十餘位「凌煙閣勳臣」在玄武門等候多時,李建成、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點不對勁,便往回走,準備回府邸。此時,李世民走出來,向兩人打招呼,李元吉心虛,直接射李世民三箭。
  • 李世民稱帝後,22個文臣和武將全都得了善終,唯獨殺了這2人
    不過因為他在玄武門之變時保持了中立態度,因而沒有得到李世民的寵信,但是李世民依舊將他放在了功臣名單之中。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的重要謀臣,晉陽起兵後,成為了李世民的重要謀臣,後來又憑藉著運籌帷幄而被人欽佩,後續他又與人謀劃了玄武門之變,位居首功。
  • 玄武門之變,李淵為什麼袖手旁觀,任李世民叛亂,不救太子?
    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太多了,多得我們覺得皇宮之中,大家都是戰戰兢兢地活著,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奪嫡之戰是玄武門之變,關於這次事件眾說紛紜,史書記載或許不能解釋我們的眾多疑惑。
  • 李世民登基後,魏徵私放太子府護軍,唐太宗下令:魏徵連升6級
    李世民從此掌握了唐王朝大權,李淵禪位前,請求李世民答應自己一個請求,那就是保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李世民答應了。但是,天策府的謀臣勸說李世民:「斬草不除根,恐有大禍。」李世民狠下心來,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部誅殺。李淵聽聞了這個消息,當即哭暈過去,幾個月後,李淵禪位給李世民,安然養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