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桃米社區到桃米生態村,一個多元化、跨領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2021-12-09 一諾農旅規劃

從桃米小區到桃米生態村,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人文轉化與建構的過程,通過實踐,讓小區與NPO(非營利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一個場域經過文化參與的力量,也讓人看見小區社會公共治理的藍海模式,共創一個多贏的社會。

臺灣過去傳統村莊多是以血緣宗族所構成,通常都有較為深厚的情感與關係,然而在工業化、都市化快速成長,以及社會關係惡化下,再加上流動性高,使得村莊內內人際關係不斷減弱,彼此間疏遠感加大,更讓過去緊密的社會關係逐漸崩解。

 

然而921地震雖然毀壞了人們所處的環境,卻也激發了臺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情感,讓臺灣原本互不認識的人願意奉獻與伸出援手。對於遭受嚴重破壞的小區而言,家園的重建正是他們所需與渴望的。

1999年臺灣921地震之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接受埔裡鎮桃米小區的邀請,協助震後的小區重建工作。

經過小區資源的調查,發現這個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小區,竟然蘊藏豐富的生態資源,全臺灣有29種原生種青蛙,這裡就發現23種。

在不斷開會討論、凝聚共識,逐漸發展出「桃米生態村」的重建願景。其後,通過教育學習、認證,培養生態解說員;發展生態民宿與在地料理;保育及營造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經由跨域的多元合作,探索災後小區總體營造的可能。

歷經12年的努力,原本是埔裡鎮最貧窮的小區,現在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計,也提升了生活質量,讓桃米小區轉型成桃米生態村,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新故鄉面對的不只是生態議題,而是根本性的文化轉換,是要處理世代之間新舊文化價值體系的糾葛和衝突。

表象的青蛙和轉型所創造的經濟產值並不是核心的重點,重要的是在轉化的過程裡,你怎麼去理解農村的文化,在過程中,工作者、組織與價值觀如何揉到傳統的體系裡面,並取得一個位置和生存的空間,這才有機會跟小區共同長出一個東西,創發一種新的可能。

新故鄉進到桃米小區後發現,這裡跟大多數的偏遠村莊一樣,面對人口流失、老化、產業衰退等問題。對有意願要返鄉的青中壯年人,應該要在這個新的發展中找到新的位置,讓他們有機會發展。

當今農村傳統社會中仍存在著所謂的「頭人」。頭人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這些行為模式是文化習慣的養成,是社會結構裡面的一種文化現象。這裡面沒有對錯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價值觀及行為的塑造過程,及在過程中衍生出的社會位置。小區營造遇到的困難就是這個地方,尤其是當一個新的價值要進入到傳統的社會裡時,勢必這個過程會遇到很多挑戰。

新故鄉是在小區資源差異化的分析底下,透過公共參與的過程,來塑造新的價值與願景。希望以願景的魅力得到小區裡面不同派系、不同世代的人對共同願景的支持,以至於可以打破原來僵化刻板的傳統價值體系。當這個新的價值成小區共同願景的時候,大家可以把資源丟進來成就共同的事情。這是引領桃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桃米小區重建經驗顯示,透過小區資源調查和願景的塑造,以及生態倫理、生態方法和生態教育的引入,培養小區居民技能及知識,並引發居民對當前小區轉型與自身生活的考慮,進而採取行動來改變小區及己身的生活和建構小區自主承載的能力。

就小區產業部分,新故鄉在產業發展能量上融入「綠色經濟」的觀念,在桃米有計劃地針對生態解說、民宿、餐飲、生態工法營造和工藝等產業做通盤的規劃與長期培訓,逐步累積出成果,桃米自地震後新興的產業型態,直接和間接提供小區超過五分之一的就業人口,促進住民的工作權、收入與福祉,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相結合。

新故鄉除了對桃米小區內進行人才與組織的培養外,另一方面也對外架構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並進行資源的引介及整合,讓桃米逐步朝生態村的目標前進。桃米的經驗顯示:如果沒有專業團隊介入協助,如果未獲政府部門經費補助,如果欠缺民間企業捐獻支持以及學界的幫助,各項小區總體營造工作絕無可能適當且順利地推動。

但是重點在於,跨域協力合作的整合性資源「如何」注入小區?如何共構夥伴關係?新故鄉以非營利組織為跨域治理的平臺,整合與連結資源的供需,讓資源產生極大化效益,是桃米小區在921地震重建的寶貴經驗。

「長期的陪伴」是新故鄉基金會投入災後重建的基本態度;培養小區內部的社會改造,是我們長期的策略;透過「社群組構」的方法,讓有意願改變的小區民眾,找得到應有的施力位置。

小區組織因諸多的變量而會有所消長,核心鞏固參與者的價值觀、協調力,妥協力與衝突的解決能力,這背後都需要有被信任的實力與態度,也須要有長足的耐心。

在小區培養的過程中,「利益共享」是新故鄉參與小區重建的基本理念之一,讓所有參與的小區民眾重新分享利益,這利益不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人對土地的信心、重新恢復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921地震剛發生時,小區體質比較弱,新故鄉擔負起比較多的責任,角色上較屬專業輔導團隊。3、4年後小區逐漸有能力承擔它自身的發展時,新故鄉的角色扮演為並肩陪伴,現今彼此則是合作夥伴的關係,適時調整與面對。

小區面對921這麼巨大的災變,且同時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擠壓,這在小區社會的內部有著嚴重的無力感,甚至是看不見未來。透過小區營造的努力,建構了願景,也啟動了新的文化的開始。新舊文化開始互動角力,新文化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上萌芽、糅合?讓居民對傳統文化與再發現的生態環境建立自信,讓居民對自己的生活模式產生認同,以至於可以分享生活給外來的朋友。

這需要有一段長時間的學習,進而有了新的觀念與價值,終至能付諸行動改變。這是一個自我的調整以及建立對自我認同的過程。當居民有信心跟外來的朋友交流,就是新舊文化開始融合、質變,是產生新生力量的開始。

以何種速度與內容讓小區有心力與體力去承載發展?如果小區心力、體力無法承載,引進一群人或不當的計劃,小區要支持就會產生困難,進而挫折或失去信心。

臺灣的小區組織是用選舉產生領導人,選舉的過程,產生許多的恩怨,也為小區的發展,埋下許多變數。領導者們有能力,可以合作,那麼小區營造的工作,會順利些,否則可以看見小區有許多的衝突或是觀念的謬誤與行事的醜陋,一直在困境中輪迴。

為面對臺灣小區普遍性的困境,桃米社區營造組織運作的模式,姑且稱它為非頭人領導模式,也叫做中間骨幹的集體領導模式。剛開始上學習課的時候,跟參與者說,以後如果要發展,不能完全依靠理事長或裡長的英明,而是要依靠參與者的合作能力。如果參與者的合作能力可養成的話,任何的矛盾衝突與利益糾葛的問題,都可以透過私下協商後,再到公共的平臺來討論。

桃米正式組織的能力不強,這些年來是靠著解說員、民宿經營者等核心骨幹的合作模式,撐起生態村的大旗。核心骨幹們背後都有他們自己的資源,透過這一層人的系統去形成小區內部集體的鞏固力量,這一點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民主的深化。小區不會因某一個人的決策,去影響到這個小區走不下去,反而是因有一群中間的力量,去制約這個小區的頭人不能胡亂做事。當這種正向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小區頭人也會往正向的這邊靠。

整個桃米的形象,是跟新發展的價值與實踐的體系結合。這樣體系的互相聯接,形成穩固的小區內部的社會力量。轉型為生態村不是賺了多少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靠著合作而發展與創造出什麼成就來?能不能營造出一個屬於這個小區未來可以持續發展的方向來?

運用社群組構的策略與方法,擴大小區內部的參與層面,透過一種新的學習,讓有行為能力的中壯年人來參與,這很關鍵。這牽涉到整個小區動力的動態平衡。這個動力在小區中怎麼轉?如果卡住了,某一部分就會窒礙難行。

不同的社群,用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當這個共同的方向還不清楚或不被理解的時候,如何讓居民願意一起來談,就變得很重要。慢慢的找到更核心的可能參與的人,讓大家慢慢去傾聽、去討論,雖然不一定會馬上理解。

如果小區的精神感人,相信外面來的朋友,會伸出援手,肯定他們和他們在做的事情,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激勵和支持參與者,這非常重要。這是一種小區中的動態平衡,每個人都要他的位置,每個人都有他的空間,人就會發現他的人生有新的價值,有新的意義,同時也會有新的期待。桃米在有這個新的價值和期待後,大家就往這個方向追尋夢想。

桃米的特色不是只有青蛙,青蛙代表的是小區的人為了追求生態小區背後付出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很多的心酸,也有很多很高興的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跟人分享。到小區來分享與體驗的過程,新故鄉稱它為小區見學。小區見學是一種價值的交流,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對生命有新的理解。人受到感動,他的生命在這裡得到養份,是小區見學的意義與價值。它也是互相激勵的過程,當這個氛圍形成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口碑。

新故鄉基金會在參與921地震小區重建時做了三個很重要的決策:

長期陪伴的態度與落實;

怎麼去轉化社會運動觀念到小區,形成小區內部的社會運動,就是說要將一些價值變成是小區居民的實踐,這樣整個小區才會真正改變,不然還是流於街頭的口號;

要有跨領域關係合作的能力和建立,透過跨領域的合作來形成新的發展的模式。

從桃米小區到桃米生態村,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人文轉化與建構的過程,通過實踐,讓小區與NPO(非營利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一個場域經過文化參與的力量,也讓人看見小區社會公共治理的藍海模式,共創一個多贏的社會。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由一諾農旅規劃整理編輯,轉載需註明!部分圖文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公眾平臺,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

感謝您關注由一諾規劃傾力打造的農旅產業生態圈智創平臺!

一諾規劃關注活動:

加一諾規劃微信公眾號:nongplan(一諾農旅規劃)lyplan(一諾創意農業旅遊規劃設計院)lvyouplan(一諾農旅智庫),發「1」下載一諾規劃相關資料和前沿資訊,發「2」了解一諾規劃經典案例;加一諾規劃微信號:yinuoplan為您提供專業諮詢及服務。

 

一諾規劃能為我們做什麼?

長沙一諾旅遊規劃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是旅遊規劃與休閒農業規劃設計引領者,農旅產業生態圈智創(平臺)企業,國內實戰型和創新型一站式規劃設計專業提供商,專注於農旅策劃、旅遊規劃、休閒農業規劃、農業產業規劃、鄉村旅遊規劃、特色小鎮規劃、美麗鄉村規劃、田園綜合體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文創主題遊樂設施建設、農旅項目開發等,努力成為中國最有價值的規劃設計智創企業。

 

一諾規劃做過哪些經典案例?

旅遊規劃設計項目:長春蓮花山特色旅遊小鎮總體規劃、廬山西海水世界總體規劃、陝西飛渡峽景區•麥渣坪古村落修建性詳細規劃、上饒靈山植物園總體規劃、鹽城記憶·盤灣文創樂園總體規劃、黃岡安國寺旅遊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陳潭秋故居總體規劃及局修建性詳細規劃、夢湖生態旅遊景區總體發展規劃、桃花源景區世外玫瑰島項目總體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廣寒寨生態旅遊景區總體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神農家園農業旅遊區總體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南泥水利風景區總體規劃、竹海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蘆洪市鎮鄉村旅遊總體規劃等200多個項目;

重點項目策劃設計:《長沙嶽麓山旅遊區旅遊總體規劃》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1年度張家界寶峰湖景區旅遊品牌策劃活動》、寧鄉碧桂園五星級拓展基地策劃、洋湖溼地公園遊船項目、關山鎮「兩型」拓展體驗園等20多個;

建築和景觀設計項目:陝西飛渡峽景區•麥渣坪古村落建築與景觀施工圖設計、萍鄉瑞和園建築與景觀施工圖設計、寧鄉碧桂園鳳凰酒店周邊配套設施與景觀施工圖設計等20多個;

 

農業產業和休閒農業規劃設計項目:江西萬安紅豆杉養生谷項目總體規劃、貴州三角梅文化旅遊特色小鎮項目總體規劃、陝西鳳縣嘉陵綠谷田園綜合體項目總體規劃、六盤水汪家寨三線老茶園項目總體規劃、興義市山地菸葉綠色田園綜合體項目總體規劃、貴州灑金茶旅特色小鎮項目總體規劃、海南新興農莊項目總體規劃、安徽合肥海棠灣國際農莊項目總體規劃、洛陽黃河神仙灣休閒農業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湖北大別山現代休閒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四川綿陽鶴林綠洲綜合生態產業園區總體規劃、江西龍虎山靜和歡觀光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中國蘭谷.寨水一方(福建)項目總體規劃、貴州梵淨山大生態食用菌產業園項目總體規劃、永興隆和美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武漢頤鑫現代農業園項目總體規劃、湖北麻柳溪有機富硒茶產業示範園及生態富硒養生度假村總體規劃、珠海格力六鄉生態農場總體規劃、貴州江口壩盤生態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吉林小白山葡萄莊園總體規劃、江西宜春社江生態農場總體規劃、河南洛寧縣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範綜合體總體規劃及局部修建性詳細規劃、青海粵海生態農業產業示範園總體規劃、尖扎縣李家峽黃河漁業深加工及旅遊觀光項目總體規劃、湖北銘浩生態科技產業園總體規劃、十八洞苗漢子農業產業示範園項目總體規劃(精準扶貧項目)、株洲白關花卉農場總體規劃、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現代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貴州綏陽金銀花牧場總體規劃、中國金銀花大市場總體(提質)規劃、湖北千葉湖休閒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黃岡現代農業觀光村總體規劃、湖南清渠生態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江西蓮湖洲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長沙南洲湖農業休閒山莊總體規劃、瀏陽大圍山生態水果博覽園總體規劃、長沙臻善生態農莊總體規劃、湖南澤域美景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武岡華鵬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衡東洣水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湖南軍糧集團永安種養基地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及施工圖設計、湖南黃龍河生態園總體規劃、萍鄉瑞和園總體規劃及修建性詳細規劃、湖南利天油茶博覽園總體規劃、汩羅蟠龍山莊項目修建性詳細設計、桂東綠緣紅豆杉生態園總體規劃及局部修建性詳細規劃、湖南龍門陣生態農場總體規劃及局部修建性詳細規劃、桂東玲瓏茶葉生態觀光園總體規劃、衡陽力豐生態農業體驗園總體規劃、湖南新陽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總體規劃、宏祥中醫藥文化養生園總體規劃、廣寒鄉休閒農業總體規劃、恆盛生態農莊總體規劃、東洲現代農業科技園總體規劃等300多個項目;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湖南軍糧集團永安種養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湖南黃龍河生態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湖南利天油茶博覽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湖南龍門陣生態農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湖南新陽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東洲現代農業科技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耒陽市太平圩鄉永光綜合養殖專業合作社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恆盛生態農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東洲現代農業科技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炎帝陵廣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南泥水利風景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神農家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廣寒寨生態旅遊景區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如何聯繫一諾規劃?

一諾規劃-旅遊規劃與休閒農業規劃設計引領者

項目諮詢:0731-88906130/18508431188;

24小時諮詢熱線:13974920500

QQ諮詢:1136100865/2538232039

微信諮詢:yinuoplan

一諾規劃官網:http://www.woto100.net/www.yinuogh.com/www.1ngh.com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中路三段380號匯金國際銀座20樓2008.

 

【熱點推薦】

農業部:關於開展農業特色網際網路小鎮建設試點的指導意見(附全文)

鄉村旅遊要想有魂,必須要像安徒生一樣「會講故事」!

探討:新時期田園綜合體的意義有哪些?

 

以下為品牌推廣

……………………………………………

相關焦點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朱蔚怡 侯新渠 《談談社區營造》) 換句話說,社區營造的起源:對傳統規劃方式的反思到為弱者進行自下而上的城市規劃設計。桃米生態村位於臺灣省南投縣埔裡鎮,早時,臨近鄉村居民時常挑著米經過,因此此地原名「挑米裡」。日治時代,日本人錯把「挑」字認作「桃」字登記此地名稱,因此「桃米裡」這個地名沿用至今。
  • 林德福 | 臺灣桃米社區農民與知識共舞的故事
    桃米社區是位於臺灣中部山區南投縣埔裡鎮西南方的一個小山村,土地面積十八平方公裡,人口一千二百多人,原是一處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漸疏離、公共空間簡陋,缺乏生機和希望的老舊山村,且是埔裡鎮最貧困的地區。雪上加霜的是,它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中遭受了重創。
  • 臺灣公益遊之桃米生態村
    地震後,一對夫妻記者——廖嘉展和顏新珠,放棄臺北的繁華,來到這裡,創辦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在地居民一起打造出一個「社區理想國」。在桃米生態村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的導覽和接待下,我們走進了桃米社區,開始了親近自然、了解保育的一段旅程。作為臺灣公益遊學此行的重點參訪地之一,桃米生態村給每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桃米生態村的成功——是「人」的力量改變了桃米
    在桃米生態村發展民宿時,首要的問題是「造人」,因為這遠比造屋要重要得多。重要的不是建了多漂亮的民宿,這個並不難做到,而是要有一群能夠經營它們的人,人的魅力會讓民宿也變得有魅力。遊客到這裡旅遊,要讓他們感覺到這個地方是不斷在進步的,而不僅僅是硬體的漂亮或奢華,還包括這裡的管理能力或其他多元的發展。 「只有我們桃米小區會把青蛙叫做老闆,住戶都只是長工啦!」面對社區擁有全臺三分之二的青蛙種類,和全臺三分之一的鳥類、蜻蛉等這類珍貴的自然資源,民宿主人邱富添爽朗卻也貼切地訴說豐富的生態物種對小區和民宿發展的必要性。
  • 由社區到生態村,看臺灣桃米村如何實現多元跨域合作
    儘管桃米小區有一個大鄰居——暨南國際大學,距離僅1公裡,但知識分子和農民互不往來;儘管桃米小區是通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車程僅20分鐘,但觀光經濟也從未輻射到這裡。反而是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小區的青壯年吸走,使它變成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 「桃米生態村」 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經過十多年重建,桃米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共和國」。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桃米社區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1999.9——2002.9),主要是災後重建工作,對原有環境進行恢復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雜草等活動,此時得到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淡江大學、中興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支持,桃米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村」。
  • 桃米生態村:寶島星空下「與青蛙約會」
    桃米生態村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裡,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走進桃米生態村,處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青蛙形象,在樹蛙亭的餐廳外,設有一個青蛙造型的藤椅,一名男遊客坐上去拍照留念,笑說「當回青蛙王子」。旁邊的衛生間也被打造成「墨綠色大青蛙」(如圖),性別指示牌以「公蛙」、「母蛙」區分,似乎在提醒人們,桃米是「青蛙王國」,人類在這裡只是客人。
  • 桃米生態村 青蛙當「老闆」(組圖)
    遊客休息的座位下貼心地刻畫上了社區地圖。  在祖國寶島臺灣參訪期間,領略到了那裡的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也有機會涉足鄉下,了解和看到了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經濟、富裕農民的思路和模式。其中,南投縣埔裡鎮桃米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成功嘗試,也許會對我們京郊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所啟發。
  • 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走進臺灣(五): 探訪臺灣南投縣桃米生態村
    濰坊傳媒網訊  一年皆有景,四時均不同,這便是位於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桃米生態村。8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了桃米生態村,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面積18平方公裡。
  • 小薛臺灣農遊之旅三 | 一不小心扎入「青蛙王國」——桃米生態村
    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把這裡的青壯年吸走,把它變成了一個人口結... 導引 10多年前,擁有1200人口的桃米,是埔裡鎮最貧窮的村落之一。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把這裡的青壯年吸走,把它變成了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 再造看得見的鄉愁:臺灣桃米生態村丨社區營造微研究 04
    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在中國,鄉村建設的議題並不新鮮。
  • 鄉村旅遊開發丨桃米生態社區營造的經驗與啟示
    臺灣在社區營造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探索,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社區的調查裡面,我們發現桃米有29種臺灣原生種蛙類,而這個社區佔了23種,80%的青蛙可以在這裡找得到。我們就想說生態可以成為新態的產業,成為新的可以生活的模式。我們從一些文獻和探討裡面都知道,生態旅遊跟生態社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模式。在這樣的想像之下,我們開始做了很多居民教育的工作。為什麼說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 再造鄉愁的典範案例:臺灣桃米生態村
    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在中國,鄉村建設的議題並不新鮮。
  • 特色小鎮 | 蛙鳴蝶舞的桃米生態村震後重建之路
    震後不到一個月,廖嘉展就帶著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到這裡。他說: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心的改變,社區運作的改變,從而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震後不到一個月,致力於社區營造的廖嘉展建立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深入桃米村,成立了「埔裡家園重建工作站」,加入重建工作。
  • 小社區,大世界 ——走,讀桃米&紙教堂
    災後,桃米村的居民積極投身社區營造,經過十多年重建,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轉型為臺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每年吸引遊客80餘萬人,日本、德國等國紛紛前來學習。因生態資源豐富,生態教育極為成功,被稱為「桃米生態村」。
  • 臺灣桃米生態村,一個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的鄉村建設典範
    桃米社區是臺灣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是鄉村再造的典型項目。經過十餘年建設,桃米生態村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鄉村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典範。是臺灣很有代表性,值得加強保育並提供生態教育、旅遊、研究之寶貴地點。
  • 臺灣桃米社區 廖嘉展16年文創鄉建路——社群經濟的營造之路
    在研究生態和產業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國外以生態旅遊和生態社區為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思考把地震之後的桃米定位為結合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生態旅遊,結合生態社區發展的桃米生態村發展模式的可能性。現實的情況中,村民非常懼怕改變。桃米社區的居民一來沒有資本,二來沒有技術,三來也沒有土地。這種情況下,桃米的山林與生態資源就成為了它最重要的資本。
  • 桃米生態村 D6 廢墟中再建的鄉愁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裡」,一個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村落名稱。來桃米之後,才知道這裡原來這是一片溼地。
  • 生態、特色加體驗——桃米生態村,廢墟變為「桃花源」
    為恢復生態環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動」作為重建家園的起點,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封溪治理,並為此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誓師大會,為發展桃米生態村的旅遊業奠定了生態基礎。桃米溪是桃米村裡第一個以生態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時還建造了親水公園與觀景臺。親水公園中種植了九穹樹和野牡丹等植物。夏日裡,遊客在親水設施中戲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趕走了滿身的暑氣,沁涼、清爽之感使人覺得夏天也別有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