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山菜之王 錢庫 童子頭 蠻話童謠等

2020-12-11 蒼南新聞網

風土:山菜之王 錢庫 童子頭 蠻話童謠等

發布時間:2009年05月26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山菜之王

  晚竹

      如果你在山坡上玩耍,見著滿地的野菜,採上一顆,嚼著它的根部,苦中帶澀,澀中帶甜,野味撲鼻,我想那大約就是我。因此我獨愛野菜,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文化根基在農村,假使沒有農村,那麼整個東方文化將折去大半。而在民以食為天的指導下,農民似乎總能利用山上的野味做一手好菜。
  野菜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支其意義可謂重大。野菜之所以有特色大約是因為野吧,似想撇去野字,那麼菜也就幹吧吧的只成為菜了,這就如同白開水,一點韻味也沒有。古人真是偉大,為山上的草取的名字都野性十足。
  蕨菜可謂是野菜中的極品,素有山菜之王的稱號。蕨菜素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於發熱不退、腸風熱毒、溼疹、瘡瘍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殺菌清炎之功效。真可謂是山林中的解藥。南方的深山老林溼氣大,百蟲重生,長期長養於這片土地,難免得些小病,而野菜則是天然的良藥。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野菜卻不苦,而且大家都樂於把心思放在野菜的烹飪上。
  古人日子過得清苦,田裡的收穫交了租所剩無幾。要把日子緊吧吧的捭著過,就只得採摘山上的蕨菜做食。春季萬物復甦,是採摘蕨菜的好季節,可以想像漫山遍野的農民低著頭找尋蕨菜是何等詩情畫意的一副景象。
  蕨菜的外形可愛之極。初長的蕨菜有如小兒拳,由此蕨菜產區,群眾一般把蕨菜俗呼為「拳頭菜」、「拳芽菜」或「佛手菜」,「佛手魚翅」由此而名,實即「蕨菜魚翅」。
  最早採摘蕨菜的估計是伯夷、叔齊吧!《詩經》有云:「陟坡南山,言採其蕨」,就是對此最好的印證。因了他倆的功勞,後人便以採蕨薇作為清高隱逸的象徵。可是兩人最終還是沒能活下來,這卻也是蕨菜的遺憾。倒是為躲避秦亂攜妻將子,隱居今陝西境內的商山四皓,因採蕨而食竟也延年益壽。正如《商之歌》所說:「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充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優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寥寥幾句真是為蕨菜做了最好的宣傳。當然文人的臭脾氣確也暴露無疑。真的可以放開想像,衣著奇特的四個老頭提著竹籃,結伴在商山採摘蕨菜,偶爾高歌幾句「啊」真乃人間奇景。
  我常想為什麼蕨菜能被評為「山菜之王」呢?查了資料才知道它所烹製的菜餚色澤紅潤,質地軟嫩,清香味濃,而且富含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還包括蕨菜、蕨甙、甾醇等特有的營養成分,真是名不負實。
  蕨菜可鮮食,做山珍蕨菜之前得先將其在沸水中浸燙一下後過涼,以清除其表面的黏質和土腥味。海米水發後,洗淨,放入瓷碗內,加料酒及清水上蒸鍋蒸軟。炒鍋燒熱放入豆油,燒五成熱時,投入薑末、辣椒麵炸出香味,下入蕨菜略為煸炒後,將蒸好的海米及其湯汁倒入,同時,加入精鹽、白糖、醬油炒勻,放雞湯燒開,待蕨菜稍變軟時(不宜過於炒熟),加味精,勾水澱粉薄芡,淋芝麻油,出鍋,入盤,撒勻焙好的芝麻。如此一碗香噴噴的山珍蕨菜就算做好了。
  蕨菜不易保鮮,採多了蕨菜,一時半會吃不完,扔了又著實可惜。古人便摸尖了腦袋想出法子做蕨菜乾。蕨菜乾的做法其實也簡單:將採集回來的蕨菜用清水洗淨,燙漂洗淨後的蕨菜於開水中燙漂5一6分鐘,立即用冷水冷卻,撈起瀝去水分。乾燥燙漂後的蕨菜攤放到竹箔或柴簾上,於陽光下曝曬,一段時間後翻動一次,直至乾燥為止,即為蕨菜乾,然後把蕨菜乾密封保存,可放入塑膠袋中紮緊。這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蕨菜,而蕨菜乾的味道絲毫不遜色於鮮蕨菜。可不能小看蕨菜乾,在慌亂年代它可是救命的草。
  記得小時候一到冬季,家裡的菜樣很少,也就是味道很鹹的幾樣菜,翻來覆去的吃,確也沒能把胃吃壞。而蕨菜乾烹飪的菜,確是冬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酸辣爽口,很是開胃。
  又是一年開春時,在城市的我要想吃到家鄉的蕨菜著實困難。城市裡的蕨菜似乎味道總差些,不過不礙事,能吃上一口,也算是人間一美事。


錢 庫

  陳志鎖

  錢庫,我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上大學之前,活動範圍基本在鎮內。
  錢庫境內河網密集,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有「溫州威尼斯」之稱。我們常感慨,如果以前能保護好錢庫的傳統面貌,也有烏鎮的風韻了。缺的只是厚重的歷史、便捷的地理、名人的出產。溯及千年前,錢庫本為江南海積平原,大約在宋朝時基本形成,可謂「滄海成田」。據平陽舊志記載,早在三國時代,孫權曾利用這一帶的海域和島嶼置橫陽船屯,停靠和製造戰船。五代後梁乾化四年(914),改橫陽縣為平陽縣。再過30多年(約944),錢庫成為錢王庫司的所在地。
  改革開放初始,錢庫個體經濟和股份經濟迅速發展,是「溫州模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被譽為溫州市十大商品市場之一,並成為浙閩兩省邊境的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80年代的盛況至今記憶猶新。在睡夢中都能聽見凌晨內河往來的船隻馬達轟轟而過。
  大魁橋,見證了錢庫歷史。它離我家很近,很多小時的回憶都與之相聯。建於清代早中期的大魁橋如今依然靜靜地矗立在小鎮中心。這座石橋外觀傳統精緻,呈弓形,全長22.3米,寬4.5米,橋身兩側設置23根青石欄杆,柱頭雕飾48隻形態各異的小石獅,或仰或坐或臥,栩栩如生。東西橫貫的大魁橋不僅連通了錢庫鎮的大街小巷,更連通了這個古鎮的歷史與未來。漫步在大魁橋邊,仿佛一下子走進了歷史,一切都那麼悠遠深沉,令人產生無限遐想。大魁橋是錢庫鎮的商業、文化中心。文革前,錢庫人以大魁橋為基地,每天雞聲殘月中,便紛紛聚集於此,進行糧票、布票、油票等的交易。改革開放後,大魁橋發展成為浙南地區著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橋下經常停泊著大量船舶,南北貨物從四面八方被運送到在這裡,進行集中販賣。由於交通便利、商品種類齊全,周邊的客商紛至沓來進行批發零購。那是錢庫的鼎盛時代。如今的大魁橋雖難尋當年商業之繁華,但那份由歷史凝聚的情感卻早已沉澱在錢庫人的心底,成為精神之寄託。
  故鄉之所以是故鄉,總是讓人充滿感情。生於鎮內,自小長於據說是當時錢庫最高的大樓,有四層。裡面居住著十多戶人家,很是熱鬧。我記得,我家是在一樓,其他的記憶就很少了。因為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大樓就被拆,改建成一幢幢三層落地間,屹立至今。老鄰居們卻還是聚居於此,雖然多年來,有人或走或遷,但至今還是有好幾戶是二三十年的老鄰居。
  小時候的記憶,難以忘懷是清晨熱鬧的菜市場、向母親討了幾分錢去買糖吃、街頭金黃的燈盞糕及深夜沿街叫賣的餛飩擔。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在夜晚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餛飩當夜宵,是一種少有的奢侈。這種「流動著的餛飩店」總讓我覺得有趣、親切和溫馨。尤其是在冬天的晚上,我聽到屋外餛飩擔的敲梆聲,總會喜出望外。這時買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比什麼美味都好吃。現在要想吃餛飩,小吃店裡還是有賣,但作為一種生存手段的老行當餛飩擔已經難覓其蹤了。現在的味道總感覺沒有小時的好吃。
  錢庫的繁華已遠去。原為小弟的龍港已經在縣內獨霸一方(雖也難成大器,但總是比下有餘)。這要感謝很多的錢庫人做出的貢獻。生我養我之地,不管它成了什麼樣子,總是有一份「親情」在。現在,每次回到錢庫,走在一條條熟悉的古老的街巷上,親切感總會撲面而來。那是一種外人難以明了的情愫———這就是「家鄉」。


童子頭——蒲門拾零之一

  陳以周

  這是我上小學四五年級時,我的自然科學老師講的一個傳說。
  我們鎮上有個叫李家井的村子,有一天,一對夫婦在山上鋤番薯,突然,丈夫一不小心,鋤頭鋤在了番薯上,將番薯的皮削去了一大片。這沒什麼奇怪的,可是,那被削去皮的地方立即滲出血來,這情景把丈夫嚇住了,連忙叫妻子過來。丈夫佔著好奇心,用鋤頭將那番薯勾了出來,原來是一個小孩的頭,眼睛還咕嚕咕嚕地眨著。丈夫心中一喜,他以前聽別人講過,這叫童子頭,誰得到它誰便會有福。於是,夫婦兩人急忙將它抱回家。
  據說,童子頭要用白布包裹起來,放進灶膛裡,過七七四十九天後方可拿出來,這樣童子就會講話。它會告訴你它的手骨在某某山的山頂,腳骨在某某山的腳下,你要去找到它身體的各個部位,然後拼湊起來,童子便會帶你去找到山裡的金銀財寶。
  可惜,那童子頭被削去了頭皮,失血過多,還沒等他們抱回家,已經斷了氣。
  我的那位自然科學老師說她很小的時候去看過那個童子頭,就放在那對夫婦家的水桶裡,因為已經沒有用處,後來他們就把它扔到溪澗裡,隨溪水衝走了。
  我那時信以為真,回到家,吃午飯時,問我父親,父親也說有這回事。
  直到現在,這個傳說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有一天,我和同事(一位老教師)聊天時,問起了這件事,他也說有這個傳說,他說童子頭也叫紅孩兒,我便想到《西遊記》裡的紅孩兒,他不是被觀音收為「善財童子」麼?據說「善財童子」出世時,會有無數的金銀珠寶跟著降落。我想,這童子頭的童子可能是指「善財童子」吧。
  那怎麼就只剩下一個頭部呢?原來,童子在我國南方以及日本一些地區專指具有特異功能的小孩,而且身體多有殘疾。童子頭只剩下一個頭部,大概就是這種演變的結果。
  我的那位自然科學老師現在早已不知所蹤,而知道這個傳說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我把它記在這裡,就當是為了即將忘卻的記念吧。


蠻話童謠之二童謠三首

螞蟻抬蜻蜓

  小時候,一群小夥伴常常聚在老牆角下,抓一隻蜻蜓或者其他甲蟲放在螞蟻洞口,一起大聲高呼:
  螞蟻花,抬蜻蜓(蜻蜓音「蒼花」,蠻話發音有點特別),外公外婆走來吃排場嗎, 咣咣。走快吃精肉,走慢吃胖肉。
  它與金鄉衛城的一首童謠類似:螞蟻扛扛,抬板箱箱;大外婆,殺大豬;小外婆,殺小豬;精肉給你吃,肥肉給你賣。
  這首童謠哼唱時樸素無華,音韻和諧,語句簡練,琅琅上口,易懂易記。在夥伴們的呼喚下,不一會兒,路過的螞蟻就探著頭在那蜻蜓邊嗅著看著,然後再回到洞中,接著,三三兩兩的螞蟻便結群出來,它們齊心協力,抬著蜻蜓的屍體,慢慢拖入洞中。如果有一隻特別大的螞蟻出來,我們就感覺特別興奮。

月令歌

  溫州各地的月令歌基本類似,但蠻話月令歌不僅體現了江南垟的民俗風情,更寫出老百姓在冬季饑寒交迫的情形,與溫州、金鄉衛城童謠相比少了一份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朗讀這首童謠時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生活的酸楚:
  正月燈(元宵走馬燈);二月鷂(紙鷂,即風箏);三月麥稈做鬼叫;四月地檑(即陀螺)勃勃跳;五月龍船兩頭跳(翹);六月六河水滾河毒;七月七巧食儂子全畚箕(或巧手人囝成畚篋,一種食物);八月半粉成(全)擔;九月九日頭(佛)遛山走;十月十番薯連根掘(鋤);十一月烘火笭(礱);十二月破棉兩頭拽(扯)。
  金鄉衛城的十二月令為: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稈做吹簫;四月芙蓉賽牡丹;五月划船兩頭翹;六月荷花水面漂;七月七吃巧食;八月半吃月餅;九月九拔大龍;十月番薯連根鋤;十一月烘火龍;十二月過大年。
  溫州城區的十二月令為:正月燈;二月鳶;三月麥稈作吹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五;六月六,曬黴毒(又作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鵲啄;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十二月,糖糕印狀元。

後面什麼叫

  後面什麼叫?後面涼蟬叫。涼蟬哪裡叫?涼蟬肚下生臍叫。田蟹肚下生臍為什麼不會叫?田蟹在水下。蛤蟆在水下為什麼會叫?蛤蟆嘴巴大。畚箕嘴巴大為什麼不會叫?畚箕篾打(製作)。琴簫篾打為什麼啷啷叫?琴簫窟窿多。米篩窟窿多為什麼不會叫?米篩圓。鑼圓鏗鏗叫,鑼銅作(製造)。火礱銅作(製造)不會叫,火礱窟窿大。
  這首童謠從表現形式上講非常豐富,節奏多變,類似串話,更像問答歌。問答的內容幽默詼諧,又涉及動物、樂器、器具等生活常識,蘊含著一定科學道理,可使孩子們在念唱中獲得許多生活常識。


漂   許文秀/攝


點擊進入專題

相關焦點

  • 「蒼南童謠」閩南語、甌語、畲語、蠻話、金鄉話、蒲城話六種方言...
    童謠,是一個人成長過程的記憶搖籃,以兒童的視角揭示生活、生產、風俗等諸多方面的奧秘,藝術地再現社會生活、自然變遷、人事艱辛。蒼南童謠是蒼南文化的一個縮影,凝聚著蒼南民間深層的文化基因,濃縮著風土民俗,展示著道德風範,傳遞著智慧信息,蘊含著深遠的民間記憶。
  • 童謠MV《六言謠》: 閩南語、甌語、畲語、蠻話、金鄉話、蒲城話,六種方言童謠帶你遊蒼南
    提示:請點擊上方"蒼南發布"↑關注我們▲《六言謠》MV  童謠,是一個人成長過程的記憶搖籃,以兒童的視角揭示生活
  • 喜報│蒼南被命名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
    提示:請點擊上方"蒼南發布"↑關注我們9月19日蒼南縣收到喜報: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會議通過,決定命名浙江省蒼南縣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
  • 蒼南首獲文化類國字號金名片 背後是一個關於童謠的傳承故事
    這裡會不定期開展文藝演出活動,而蠻話童謠則是長期保留的演出節目。2009年,蒼南縣蠻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邀請了眾多老教師和民間藝人,對蠻話童謠進行深入挖掘、收藏、調研。經過兩年時間努力,最終編纂成了《蠻話童謠》一書,其中有搖籃歌、遊戲歌、歲時歌等十多個種類,共70多首蠻話童謠。
  • 黃山蕨菜 徽菜中的山菜之王
    徽菜的口味向來是深受我們合肥人的喜愛的,重油彩重火候,燒燉蒸爆無所不精,這也造就了我們徽菜的多元化口味,我們安徽尤其是皖南地區物產豐富,所以徽菜中的特色更是不甚枚舉,比如人盡皆知的黃山臭桂魚,歙縣名餚問政山筍,豆腐之鄉淮南的八公山豆腐排等等……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道來自皖南山區的特產——蕨菜。
  • 春天就要吃維生素豐富的山菜之王
    春天萬物生長,給人的感覺都是生機勃勃,不少野菜都冒出來了,今天就帶大家來認識一種山菜之王,春天吃到它才是真正的完美。它,就是蕨菜,中國人吃蕨的歷史極其悠久。
  • 嵩縣拳菜: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山菜之王
    先秦時期已為祭品,民間美譽「山菜之王」。拳菜,又叫蕨菜、蕨兒菜、拳頭菜、龍鬚菜、龍頭菜、如意菜等。《說文通》稱其「初生為蒜苗,無葉,端似鱉腳,亦似小兒拳,故曰拳菜。」河南伏牛山區嵩縣、盧氏、欒川、西峽等地盛產拳菜,每年春夏之交,其莖正嫩,為採摘的最佳季節。
  • 人稱「山菜之王」的野菜,營養價值高一斤5元,如何人工種植?
    說到這,很多北方人都能猜到這種野菜的名字就是蕨菜,而且,人們還賦予它另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山菜之王"。蕨菜生長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北方地區、亞熱帶地區都有分布,一般情況下,在山地陽坡或是森林邊緣陽光很是充足的地方都能發現蕨菜的影子。尤其對於北方人來說,在春天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帶著野菜籃子到野外去採集蕨菜,那時候的蕨菜口感也是最好的。
  • 這種山菜之王,相貌平平,卻營養豐富,您認識它嘛?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這道,就是有山菜之王稱號的蕨菜!其實這種被農村人稱之為「山菜之王」的野菜,就是蕨菜,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野菜,比如說這種野菜的根部其實是可以食用的,這種蕨菜分布於中國各地,主要在我國長江流域非常的廣泛,這種蕨菜的適應能力特別強,尤其是蕨菜的根部,可以被當成一些繩索來用。
  • 蕨菜被稱為「山菜之王」,吃了會致癌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蕨菜被稱為「山菜之王」 蕨菜作為春季常見的蔬菜,幾乎不需要種植就能去野外採摘而得,被稱為山菜之王。 參考資料: [1]「山菜之王」蕨菜致癌?專家:真的!.北京晚報.2014.03. [2]「長壽菜」蕨菜受質疑!研究稱蕨菜或能致癌.環球網-生命時報.2013.10.
  • 春天這野菜最好吃,被譽為「山菜之王」,長老了就只能當柴燒了
    春天這野菜最好吃,被譽為「山菜之王」,長老了就只能當柴燒了現在正值春季,正是農村人到山上採摘野菜的最好時節,而且這個時候野菜也非常多,特別是在山上,各種各樣的野菜爭相長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植物,長在灌木林當中,被人們稱為山菜之王,這種野菜非常好吃,但是只有春季才有採摘,而且只有十多天的時間夠吃。如果時間一過,它就長成老枝了,只能當成柴燒了。這種植物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一般長在一米左右高,而且喜歡長在一些樹林下面,它的根莖狀是橫著生長的,上面有一些毛,隨著慢慢長大,這些毛就會脫落。
  • 它既是「山菜之王」,又是「吉祥菜」,大量出口國外,4月別忘吃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道菜,它既是「山菜之王」,又是「吉祥菜」,每年大量出口國外,清香可口,4月別忘吃。這種野菜的採摘歷史可以追溯到2千年前的《詩經》,其中「陟彼南山,言採其蕨」,說的便是它——蕨菜,什麼 「山菜之王」、「山珍之王」、「吉祥菜」,其實說的都是它。這野菜最好的食用時期就是清明節前後,過了這久便會有苦味,不好吃了。
  • 這菜被譽為「山菜之王」,是春季最鮮的野菜,即清熱又解毒還降壓
    導語:這菜被譽為「山菜之王」,是春季最鮮的野菜,即清熱又解毒還降壓春天是野菜最嫩最好吃的季節,您見過這種野菜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賣的菜也有了變化,野菜變得多了起來,今天悅悅就發現有蕨菜賣了,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整整齊齊的碼在一起,特別的好看,這種野菜只有在春季才看到得,老家的山裡特別多,很多人一到這個時候就喜歡上山去摘回來煮著吃或是曬乾做醃菜,這種野菜被稱為「山菜之王」我們本地叫它為山菜芽,據說是因為用方言說蕨菜不好聽
  • 一種野草人稱「山菜之王」,它被說有毒不能吃,殊不知珍貴价值大
    今天來說一種比較有意思的,一種野草人稱「山菜之王」,它被說有毒不能吃,殊不知珍貴价值大。瞧見樣子確實是像極「野草」的,會生莖幹筆直而立,樣子雖說普通一些,但是生長所包含的營養價值很高。看到這圖片上的樣子,不知道你們有認識它的嗎?有沒有知道它叫什麼名字的呢?
  • 農村這種野菜,曾被稱為「山菜之王」,如今卻備受爭議,沒人要
    不過這野菜也有例外的,曾經受熱捧,甚至曾被稱為「山菜之王」,如今卻備受爭議,沒人要。那麼到底是啥原因呢?接著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了解吧。這種野菜,在每年4月清明節前後可是食用,每當清明的時候,人們山上掃墓,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上山採「蕨菜」。這蕨菜貌似都跟清明節搭上關係了,還有些更讓人笑不得的,掛著掃墓的名號,其實是一心去採蕨菜。
  • 山菜之王,一次種植可採收20年,被質疑致癌,價格連續下跌
    一、蕨菜文化 其實在古代,蕨菜一直有著清高隱逸的象徵,伯夷和叔齊兩人都是孤竹國王的子嗣,當時國王希望能將王位傳給叔齊,不過他卻主張將位置讓給伯夷,而伯夷並不願意當上王位,如此一來他們也選擇了逃離,國王次子在大臣的推舉下成為了新王。
  • 安徽黃山的蕨菜,大山裡的野生植物,卻被稱為山菜之王
    這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生態系統平衡穩定,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蕨菜就是在山區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蕨菜也是古老的菜餚了。詩經《國風·召南·草蟲》云:「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這裡所說的「蕨」即為當今的蕨菜。蕨菜被稱作山菜之王,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等。
  • 它是「山菜之王」,在農村不值錢,城裡卻成了「搶手貨」,真好吃
    這種野菜便是蕨菜,它是你「山菜之王」,在農村不值錢,城裡卻成了「搶手貨」,真好吃。為何蕨菜可以成為山菜之王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是量比較多,一摘一大片,另外就是它具有清熱化痰舒筋活絡食療的效果。在農村只要去山上採摘,基本不會空手而歸,而城裡想吃只能購買,一個供過於求,一個供不應求自然也就會產生這種差異。
  • 山菜情
    每逢這個季節,在槐香瀰漫的日子,我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雨後的二三日去山坡上採摘山菜。因為這個時候,山菜最肥最嫩,這僅僅是一個原因,更割捨不掉的是我對山菜幾十年的那種情愫。  山菜是我們家鄉對一種野菜的俗稱。儘管山菜融入生命幾十年了,但是為了讓自己對山菜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從百度上搜素了關於山菜的一些知識。
  • 它被譽為「山菜之王」,在農村的山坡上很常見,城裡人表示吃不起
    由於蕨菜含有其他蔬菜和野菜不能比擬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因為蕨菜便有了「山菜之王」的美譽,因為蕨菜十分的受歡迎,所以食用蕨菜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很多地區都開始人工培育蕨菜了,而蕨菜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在超市裡一斤野生的蕨菜要賣到數十元一斤,讓很多城裡人都直呼吃不起,其實這種野菜在偏遠的農村的山坡上是十分的常見的,但農村人往往是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