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艦原是美國海軍「戴克爾」號護衛艦,1949年「贈送」給國民黨海軍。這艘艦排水量1430噸,艇上有官兵200餘人,主要武器裝備有76.2毫米和40毫米炮各四座,20毫米機關炮10門,還有兩組48發火箭炮,是國民黨海軍主力艦之一。
可是,就是這樣一艘主力艦,卻被幾艘魚雷快艇出其不意地襲擊並擊沉,《共和國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戰傳》(長城出版社出版)描述了此次戰役對臺灣當局的心理打擊……
1954年,臺灣海峽兩岸的首次海軍交手,臺灣的「太平」艦被解放軍的魚雷艇擊沉,海軍司令蕭勁光說:「這一下子我對面那位要挨老蔣的批了。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經常揚言要打一打我的氣焰,沒想到叫我把他給打了。」
臺報的一段描述
「太平」艦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內輿論界一片譁然。這是臺報對其「太平」艦被擊沉的一段描述,摘錄如下:
民國43年(即1954年)11月14日深夜12時5分。
我海軍作戰之「太平」護航驅逐艦在溫州灣外執行輪值監視任務。艦上之官兵有一百八十名。
為了了解這一帶國軍軍艦之動態,中共海軍東海艦隊第三十一魚雷快艇中隊,在大陳島的對面地區配置了六艘魚雷艇。第三十一魚雷快艇中隊指揮官搭乘一艘魚雷艇登陸,登至展望良好之山頂,以無線電指揮魚雷快艇部隊。
第三十一魚雷快艇中隊的「155」、「156」、「157」、「158」等四艘快艇,已經在10月31日完成出擊準備。
此時,這四艘魚雷快艇在暗礁、島影、漁船群的掩護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了「太平」號驅逐艦;四十七分鐘後,魚雷快艇已悄悄地駛至「太平」號驅逐艦之巡弋水域。
凌晨1時28分(時已11月14日),先頭的魚雷快艇「155」號之炮手在右舷發現了燈光,但卻是一群在附近水域作業的漁船。
另一方面,「太平」護航驅逐艦上的「SC」雷達屏幕上,卻無法識別出隱藏在漁船夾縫中的已迫近的四艘共軍魚雷快艇。
此刻,在高島山頂瞭望的魚雷快艇中隊指揮官,以無線電通知第三十一魚雷艇中隊:「敵艦在右方30°。」
第三十一魚雷快艇中隊指揮官即將所有兵力 「155」、 「156」、「157」、「158」號魚雷快艇分為兩個部分,進行波狀攻擊;中隊長命令成「左梯隊」陣勢,進行突擊。
四艘魚雷快艇同時發射四枚魚雷,並再一連發射四枚,一共發射了八枚魚雷。這絕對是奇襲作戰。八枚魚雷中的一枚命中了「太平」護航驅逐艦的艦首,立刻掀起了沖天水柱。時為凌晨1時37分,天色未明。
那時「太平」護航驅逐艦上的官兵以為是中共飛機臨空攻擊,即以艦上裝配之四十公裡機關炮進行對空防護射擊,當時臺灣海峽的制空權是由國軍的美造P-47戰鬥機所掌握。但是由於國軍軍機航程、油料所限制,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臨空掩護,中共空軍軍機仍不斷地出現在臺海上空。因國軍軍機自臺灣北部基地加滿油料升空巡弋,至東海溫州灣一帶空域,只剩下返航的油料,只好立刻返航,中共空軍軍機遂有地利之便,國軍軍艦必須保持一級戰備之態勢。
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史可知,被一枚魚雷命中後即沉沒之護航驅逐艦之例有之,重傷後依然倖存者之例亦有之。由「太平」號護航驅逐艦之傷來看,起初大家均以為它一定可以撐得下去。
三個小時後,友軍的三艦高速趕至作戰水域支援,開始收容「太平」艦上生還的一百五十二名官兵。
但是,將近3小時的駁接、援護之後,11月14日早上7時15分,「太平」護航驅逐艦浸水日增,艦上及友艦官兵奮力搶救之後,終無力回天,而宣告棄船。
現在尚存有「太平」當時不甚清晰的遺影,它在洶湧的波濤之中,左舷緩緩傾倒的艦姿,令人傷心。
7時24分,奮戰力盡的「太平」護航驅逐艦首先沉沒於滔滔白浪之中。其地為高島之南十八海裡之海上。
「太平」艦上載之一百八十名官兵中,有二十八名官兵(含中校副艦長一名)戰死,行蹤不明;艦長於獲救返臺後即前往慰問陣亡官兵遺屬,以表哀悼之意,並借表崇功追思之情。
「太平」艦官兵陣亡人數不多之主因為中共魚雷快艇所發射之魚雷,所命中之部位為乘員較少艦首倉庫。
這一次海戰被命名為「第一次東海海戰」;「太平」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海戰之中被擊沉的第一艘驅逐艦以上之戰鬥艦艇,亦為世界戰史上第一艘被魚雷快艇擊沉之主力艦隻……
其他媒體的報導
「太平」艦被擊沉的當天,國民黨舉行了兩次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應付這種局勢。桂永清籤署命令:所有海軍進入一級戰鬥準備。
11月15日,蔣介石為了給震驚的「臺軍民」鼓氣,立即頒布撫恤令和褒獎令給斃命的和生還的該艦官兵。
褒獎令號召「建艦復仇」,並派人組織臺南工學院等大專院校學生發起一個「建艦復仇」運動。
國民黨駐美國「大使」葉公超出面發表談話:「太平」艦的沉沒,無損於國民黨海軍的實力……
合眾社說,「太平」號軍艦被擊沉是一個「驚人的行動」。
美聯社說,「太平」號軍艦被擊沉是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的「重大勝利」,它「使國民黨人大吃一驚」。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評論員柯斯特洛14日說,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日益強大的力量,肯定會構成對蔣海軍的「嚴重的潛在威脅」。(羅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