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休閒農業的概念提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參與其中,然而大半部分人對休閒農業了解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對更深次的休閒農業規劃不太了解,城視窗根據多年休閒農業規劃經驗為您分享休閒農業規劃如何做?怎樣才能創造出更突出有特色的休閒農業?
開發與保護並舉的理念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古國,在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 下,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農業。我國傳統農業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辨證認識, 並用於指導農業生產。如今的農業園區規劃建設和園區內的農業生產經營、休閒體驗等活 動以與自然和諧共存為最高準則,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在保護、開發、培育資源與環境的過程中提高農業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以確保園區景觀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態性。
因地制宜,體現特色的理念
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 源、農業生產條件和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 特色。
特色是休閒農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越強,因此園 區建設要與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優勢,保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我新、我精、我特」的壟 斷性地位,使園區建設更直接地為園區服務、為旅遊服務。
大力推行社區經營的理念
休閒農業園區的概念,被賦予了具有地方意義的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個強調專業生產的屬於工業特質的廠區概念。我國休閒農業園區社區經營的理念是整合農場、農園、民宿或所有景點,使其由點連成線,再擴大成面,最後以策略聯盟方式構成帶狀的休閒農業園區,並適時開展以策略聯盟方式結合 的"社區」理念來推動各項工作,從而走在了休閒農業園區規劃建設的前列。
目前,我國休閒農業園區成為輔導農民順利轉型經營休閒農業及創造農村地區就業機會的載體。我國休閒農業園區建設可充分借鑑其他地區關於園區大力推行社區經營的理 念,改變以往的經營思維.有條件的園區可朝向精緻農業政策延伸、轉型,從而可以改變大陸休閒農業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的「遍地開花」的發展現狀,杜絕掛個牌子就採摘、各自為政、缺乏系統管理、發展特點不突出、缺乏宏觀系統規劃等弊端。
堅持「農遊」相結合的理念
休閒農業的特點是將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休閒農業通過旅遊業的開展而走向市場,並建立自己的市場地位,提高自身的經濟價值,從而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
同時,休閒農業為旅遊業的發展開拓了新領域,豐富了新內涵,促進了現代旅遊業內涵和外延的擴張。休 閒農業園區就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旅遊景區和景點,擴大並增加了休閒觀光農業項目,通過 兩者之間的相互帶動.發展「農遊合一」的新型產業,從而在城郊營造優美宜人的綠色遊憩空間。
休閒農業是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後,一次本能的、明智的、必然的臍血尋根之旅、自我調適行為和供需錯位循環。
當今社會,世界是平的,關係是泛的,在單一具體產品營銷(點)遵循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的前提下,產業經營鏈(線)可以上端溯源下端延伸,產業行業圈(面)可以橫向聯合縱向聯動,產業綜合體可以內部循環外部融合,這是休閒農業無邊界的理論基礎。
無邊界休閒農業的實踐與探索,是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應用,是新常態經濟的客觀反映,需要我們重新認知人類與農業的關係,重新認知休閒農業的內涵與外延,重新認知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的複雜性和靈活性,重新認知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的滲透力和適應力,重新認知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的顛覆力和影響力。無邊界休閒農業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01
農業旅遊無邊界
曾經,休閒農業只是旅遊產品體系的一個小分支,但我國大部分的旅遊景區都在鄉村,休閒農業不僅來了一個反包圍,還滲透到景區中,成為傳統景區擴容提質與轉型升級的途徑之一。農旅結合,農旅共強,以農促旅,以旅帶農,農中有旅,旅中有農,正成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態勢。另外,很快,一個新的名詞將會誕生,那就是景區農業,景區農業的概念流行後,將再次印證農業與旅遊的無邊界。
02
農業休閒無邊界
休閒農業集資本、科技、人才和現代經營理念於一體,是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孵化器、試驗田、推廣站,是其他農業模式與形態的萬能膠、吸附劑與收納袋,可謂一切先進的農業科技、農業模式都可以基於休閒農業的載體得到運用與展現,不影響農業生產的過程。
休閒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激發了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意與創業,更多的農業概念或者概念農業將冒出,無論你知不知道,喜不喜歡,反不反對,這就是必然趨勢.
03
模式業態無邊界
休閒農業示範,有標準,無邊界;有標杆,無雷同;有時段,無止境。無邊界休閒農業,有認知,才有方向;有認知,才好實踐;有認知,才叫探索。
當前環境下,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新型農業方式必將佔領當前農業市場。國家政策支持,形勢一片大好,農業從業者需認真思考,休閒農業該如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