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印度這個國家,屬於在發展中國家混的不錯的,當然這是排除了與我國相比較之後的結果,也是目前世界上繼中美之後,最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世界軍隊人數印度排名第四,人數達到近百萬,2019年印度軍費開支700億美金,位居世界第三,地理位置優越,位居南亞大陸,把控著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線印度洋,而且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2019年GDP總和上升到世界第五,龐大的人口、國土面積以及可觀的GDP,讓印度始終抱有著成為世界大國的決心,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更是印度朝思暮想的野心。
1962的後遺症影響,當年一戰失利,導致印度大國顏面無存;
印度這個國家,在體量上完全可以成為地區大國,而且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數量(馬上趕超我國),國內整體人口還屬於年輕化的狀態,這波潛在的人口紅利讓印度未來潛力無限,同樣的在從英國殖民者中獨立以後,印度還享受著英國宗主國帶來的「紅利」,那就是起始點不錯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印度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一統狀態,要知道歷史上印度屬於分散的聯邦,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概念,還多虧了英國的整合才有了印度現代化國家的版圖;
從殖民者手中繼承下來的不錯家業,讓印度在1962年之前,都以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老大自居,而且憑藉著地理優勢,冷戰期間印度是美蘇兩國爭相拉攏的對象,這就為印度爭取到了外部寬鬆的發展條件,所以當時的印度在周邊領土問題上特別強勢與激進,在與我國接壤的邊界線上,都出現了領土爭端問題,尤其是印度希望繼承英國,以「麥克馬洪線」為基礎劃分兩國邊境,這與我國按照傳統中印邊界線劃分矛盾較大;
在1962年的時候,印度國大黨出身的總理尼赫魯,認為我國剛結束抗美援朝戰爭,同時我國與蘇聯方面的關係,又出現了惡化的局面,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認為此時印度在西藏地區發難,我國後勤補給不利的情況下,肯定會默認印度蠶食我國領土的事實,所以授命前方戰線的印度軍隊,開啟大冒進侵犯策略,但令印度沒有想到的是,我國在短短三個月內,於東線和西線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整個戰爭幾乎呈現一邊倒的局面,此戰的最大意義不是在於雙方取得多少領土,而是這場戰爭為我國爭取到西南方向五十年的和平,同時也打斷了印度冉冉升起的政治雄心,讓以發展中國家老大自居的印度政治地位不保,反而是我國威望在第三世界國家當中不斷上升,這其中的一升一降,背後帶來的多少政治紅利,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藏南地區無法帶來的。
印度南亞地區大國夢,想要吞併本地區所有小國;
印度成立以後,從當初的那個「屠龍少年,迅速轉變為惡龍」,由於自身體量龐大,放眼整個南亞大陸,除了分割出去的巴基斯坦能夠與印度掰掰手腕之外,其他的如尼泊爾、不丹、錫金(1975年被印度吞併)以及海上的斯裡蘭卡,都處於印度的控制或者經濟影響之下,所以印度對周邊國家實行了嚴厲的打壓與拉攏政策,就是要「一手大棒、一手蘿蔔」,讓整個南亞地區版圖上都是印度的;
為了實現自己掌控整個南亞的目標,從而讓自己晉升為南亞唯一霸主,獲得整個印度洋的掌控權,印度先是發動侵略戰爭吞併錫金,而隨後通過三次印巴戰爭,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當中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在尼泊爾方向上,更是嚴厲幹涉其內政與經濟大權,不丹也是無外交、僅有主權,海上斯裡蘭卡則是處於印度層層的經濟包圍之中,所以這些年除了在克什米爾地區與巴基斯坦大打出手,印度南亞大陸上確實可以做到「橫行霸道」的地步;
我國在之前由於隔著喜馬拉雅山脈,很難有效實施在南亞大陸的影響,但是近年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加快了與斯裡蘭卡的貿易往來,陸地絲綢之路,通過新疆加快了與巴鐵的貿易建設,尤其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立,讓兩國貿易激增,同時我國通過瓜達爾港口,又多了一條陸地石油進口的渠道,徹底繞開了印度洋、打破了「馬六甲海峽」困局,同時西藏邊境上,我國修建了與尼泊爾相通的公路,讓尼泊爾有了另外的貿易方向,這些都讓近年來印度對周邊國家的掌控力度有所下降。
印度政治雄心與「印度製造」,想要從地區大國成長為世界性大國;
印度1947年獨立,我國1949年獨立,兩個國家也都是人口大國,世界發展中國家,而且印度無論是在國內起始公路裡程、鋼鐵產量等,都在1980年之前好於我國,但是從1980年之後,印度由於國內政策上的失誤以及保守封閉的經營策略,在與改革開放之後的我們對比,瞬間拉開了差距,而且印度至今國內還不敢開放國門,這也與印度國內整體小工業作坊的環境有關,不敢開放國門去競爭,害怕競爭失敗,雖然保護了國內的從業者,但是印度國內工商行業的生產效率低下局面卻很難改善;
印度的政治雄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南亞地區大國,而是想要成為像中美那樣的世界性大國,達成這個目標有三個行動方向,一個是政治地位的上升,另外就是對印度洋絕對的掌控力,還有就是印度本土製造工業的發展;
首先說印度近年來對聯合國政治地位追求的動作,積極競選非常任理事國並多次當選,拉攏廣大發展中國家選票,為自己入常奠定基礎,同時組建了以日本、德國、巴西為一體的四國入常聯盟,但是卻遭到了韓國、義大利、巴基斯坦、阿根廷四國堅定的反入常聯盟狙擊,因此讓印度多年來的入常努力白費;
而在印度洋力量上的掌控,則是通過多年來的龐大軍費支出,硬是維持起了一支海上雙航母艦隊,同時由於良好的地理條件位置,在南亞大陸上印度國防態勢屬於進攻狀態,所以開始逐步拓寬在印度洋海上的掌控力度,希望通過把控這個交通要道,從而坐實自己南亞地區大國,但是印度洋上有美國的第五艦隊,並且在迪戈加西亞島上駐紮著大量軍事力量,成為美國在印度洋上的最大前進基地,這就讓印度不可能成為印度洋上的絕對領導力量,同時由於亞丁灣上頻繁爆發的索馬利亞海盜劫持油輪事件,各國都相繼派軍艦前往巡邏,現在印度洋上各國軍艦定期巡航,間接削弱了印度獨霸南亞印度洋的野心;
最後就是印度的本土製造趨勢,從印度莫迪政府上臺以後,就一直不斷鼓吹「印度製造」,但是五年過去了,印度本土製造確實「雷聲大,雨點小」,本土手機市場被我國瓜分殆盡,平常的衣食住行剛需,也絕大多數是「made in china」,背後的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印度自己國情所致,首先印度本土空有廣大年輕勞動力,因為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低下,無法滿足大規模製造業積水水平的要求,本土經商環境惡劣,雖然印度是一個整體,但是印度各邦稅收卻不是統一歸聯邦政府管理,而是各邦自行決定,就導致了印度一件貨物跨邦流動,往往會被經過的每個邦徵稅,同時實行嚴格的進口保護政策,加劇了海外資金投資印度的憂慮,最後就是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印度國內的公路、鐵路水平完全不足以支撐印度的貨物流通,同時集裝整合能力所需要的配套廠商,印度也不具備,所以實現「印度製造」依舊困難重重;
在整體未來的潛力上來看,印度絕對是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可能性,但是現在的印度無法獲得印度洋的掌控力,再就是本土製造業無法崛起,那麼人口紅利就是人口危機,而政治地位提升的背後,還是綜合國力的上升,入常這件事除非發生大變動,否則五常地位未來依舊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