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土問題上四處出擊,南亞地區大國「印度」的抱負與野心

2020-12-20 小C侃歷史

導讀:印度這個國家,屬於在發展中國家混的不錯的,當然這是排除了與我國相比較之後的結果,也是目前世界上繼中美之後,最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世界軍隊人數印度排名第四,人數達到近百萬,2019年印度軍費開支700億美金,位居世界第三,地理位置優越,位居南亞大陸,把控著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線印度洋,而且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2019年GDP總和上升到世界第五,龐大的人口、國土面積以及可觀的GDP,讓印度始終抱有著成為世界大國的決心,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更是印度朝思暮想的野心。

1962的後遺症影響,當年一戰失利,導致印度大國顏面無存;

印度這個國家,在體量上完全可以成為地區大國,而且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數量(馬上趕超我國),國內整體人口還屬於年輕化的狀態,這波潛在的人口紅利讓印度未來潛力無限,同樣的在從英國殖民者中獨立以後,印度還享受著英國宗主國帶來的「紅利」,那就是起始點不錯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印度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一統狀態,要知道歷史上印度屬於分散的聯邦,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概念,還多虧了英國的整合才有了印度現代化國家的版圖;

從殖民者手中繼承下來的不錯家業,讓印度在1962年之前,都以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老大自居,而且憑藉著地理優勢,冷戰期間印度是美蘇兩國爭相拉攏的對象,這就為印度爭取到了外部寬鬆的發展條件,所以當時的印度在周邊領土問題上特別強勢與激進,在與我國接壤的邊界線上,都出現了領土爭端問題,尤其是印度希望繼承英國,以「麥克馬洪線」為基礎劃分兩國邊境,這與我國按照傳統中印邊界線劃分矛盾較大;

在1962年的時候,印度國大黨出身的總理尼赫魯,認為我國剛結束抗美援朝戰爭,同時我國與蘇聯方面的關係,又出現了惡化的局面,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認為此時印度在西藏地區發難,我國後勤補給不利的情況下,肯定會默認印度蠶食我國領土的事實,所以授命前方戰線的印度軍隊,開啟大冒進侵犯策略,但令印度沒有想到的是,我國在短短三個月內,於東線和西線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整個戰爭幾乎呈現一邊倒的局面,此戰的最大意義不是在於雙方取得多少領土,而是這場戰爭為我國爭取到西南方向五十年的和平,同時也打斷了印度冉冉升起的政治雄心,讓以發展中國家老大自居的印度政治地位不保,反而是我國威望在第三世界國家當中不斷上升,這其中的一升一降,背後帶來的多少政治紅利,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藏南地區無法帶來的。

印度南亞地區大國夢,想要吞併本地區所有小國;

印度成立以後,從當初的那個「屠龍少年,迅速轉變為惡龍」,由於自身體量龐大,放眼整個南亞大陸,除了分割出去的巴基斯坦能夠與印度掰掰手腕之外,其他的如尼泊爾、不丹、錫金(1975年被印度吞併)以及海上的斯裡蘭卡,都處於印度的控制或者經濟影響之下,所以印度對周邊國家實行了嚴厲的打壓與拉攏政策,就是要「一手大棒、一手蘿蔔」,讓整個南亞地區版圖上都是印度的;

為了實現自己掌控整個南亞的目標,從而讓自己晉升為南亞唯一霸主,獲得整個印度洋的掌控權,印度先是發動侵略戰爭吞併錫金,而隨後通過三次印巴戰爭,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當中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在尼泊爾方向上,更是嚴厲幹涉其內政與經濟大權,不丹也是無外交、僅有主權,海上斯裡蘭卡則是處於印度層層的經濟包圍之中,所以這些年除了在克什米爾地區與巴基斯坦大打出手,印度南亞大陸上確實可以做到「橫行霸道」的地步;

我國在之前由於隔著喜馬拉雅山脈,很難有效實施在南亞大陸的影響,但是近年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加快了與斯裡蘭卡的貿易往來,陸地絲綢之路,通過新疆加快了與巴鐵的貿易建設,尤其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立,讓兩國貿易激增,同時我國通過瓜達爾港口,又多了一條陸地石油進口的渠道,徹底繞開了印度洋、打破了「馬六甲海峽」困局,同時西藏邊境上,我國修建了與尼泊爾相通的公路,讓尼泊爾有了另外的貿易方向,這些都讓近年來印度對周邊國家的掌控力度有所下降。

印度政治雄心與「印度製造」,想要從地區大國成長為世界性大國;

印度1947年獨立,我國1949年獨立,兩個國家也都是人口大國,世界發展中國家,而且印度無論是在國內起始公路裡程、鋼鐵產量等,都在1980年之前好於我國,但是從1980年之後,印度由於國內政策上的失誤以及保守封閉的經營策略,在與改革開放之後的我們對比,瞬間拉開了差距,而且印度至今國內還不敢開放國門,這也與印度國內整體小工業作坊的環境有關,不敢開放國門去競爭,害怕競爭失敗,雖然保護了國內的從業者,但是印度國內工商行業的生產效率低下局面卻很難改善;

印度的政治雄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南亞地區大國,而是想要成為像中美那樣的世界性大國,達成這個目標有三個行動方向,一個是政治地位的上升,另外就是對印度洋絕對的掌控力,還有就是印度本土製造工業的發展;

首先說印度近年來對聯合國政治地位追求的動作,積極競選非常任理事國並多次當選,拉攏廣大發展中國家選票,為自己入常奠定基礎,同時組建了以日本、德國、巴西為一體的四國入常聯盟,但是卻遭到了韓國、義大利、巴基斯坦、阿根廷四國堅定的反入常聯盟狙擊,因此讓印度多年來的入常努力白費;

而在印度洋力量上的掌控,則是通過多年來的龐大軍費支出,硬是維持起了一支海上雙航母艦隊,同時由於良好的地理條件位置,在南亞大陸上印度國防態勢屬於進攻狀態,所以開始逐步拓寬在印度洋海上的掌控力度,希望通過把控這個交通要道,從而坐實自己南亞地區大國,但是印度洋上有美國的第五艦隊,並且在迪戈加西亞島上駐紮著大量軍事力量,成為美國在印度洋上的最大前進基地,這就讓印度不可能成為印度洋上的絕對領導力量,同時由於亞丁灣上頻繁爆發的索馬利亞海盜劫持油輪事件,各國都相繼派軍艦前往巡邏,現在印度洋上各國軍艦定期巡航,間接削弱了印度獨霸南亞印度洋的野心;

最後就是印度的本土製造趨勢,從印度莫迪政府上臺以後,就一直不斷鼓吹「印度製造」,但是五年過去了,印度本土製造確實「雷聲大,雨點小」,本土手機市場被我國瓜分殆盡,平常的衣食住行剛需,也絕大多數是「made in china」,背後的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印度自己國情所致,首先印度本土空有廣大年輕勞動力,因為絕大多數教育水平低下,無法滿足大規模製造業積水水平的要求,本土經商環境惡劣,雖然印度是一個整體,但是印度各邦稅收卻不是統一歸聯邦政府管理,而是各邦自行決定,就導致了印度一件貨物跨邦流動,往往會被經過的每個邦徵稅,同時實行嚴格的進口保護政策,加劇了海外資金投資印度的憂慮,最後就是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印度國內的公路、鐵路水平完全不足以支撐印度的貨物流通,同時集裝整合能力所需要的配套廠商,印度也不具備,所以實現「印度製造」依舊困難重重;

在整體未來的潛力上來看,印度絕對是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可能性,但是現在的印度無法獲得印度洋的掌控力,再就是本土製造業無法崛起,那麼人口紅利就是人口危機,而政治地位提升的背後,還是綜合國力的上升,入常這件事除非發生大變動,否則五常地位未來依舊難以撼動。

相關焦點

  • 同樣是挑釁,為啥土耳其四處出擊,印度卻只碰瓷中國?
    近幾年,總是能看到印度不斷挑釁碰瓷中國的消息,一次兩次的我們也就當個笑話看了,次數多了大眾心裡都有同樣的疑惑:哪來的自信?同樣喜歡以小博大的還有土耳其,不過它是四處出擊,挨個挑釁歐盟、俄羅斯。 自信從何來?
  • 印度野心到底有多大?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
    說起野心最大的國家,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國,它為了鞏固世界霸主的位置,防止別國崛起,對不少國家都進行了經濟或軍事上的制裁。而日本的野心從二戰期間就可以看出來,雖然戰敗後受到不少限制,野心也逐漸收斂,但它在很多人的心裡依舊不是一個省油的燈,甚至有專家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的壓制,日本很有可能為了領土和資源再次發動戰爭。印度的野心倒是毫無顧忌,經常掛在嘴邊,他們稱: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徹底從地球上銷聲匿跡。
  • 印度的野心:二戰後領土一直不斷擴張
    作為東南亞大國,印度對自身發展極其看重。二戰之後,印度迅速脫離英國殖民地掌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實行印巴分治。但印巴分治之後,兩國衝突不斷,受到政治、民族、宗教等一系列不可調和的因素影響,多次爆發大規模的印巴戰爭。時至今日,兩國仍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
  • 印度為何那麼喜歡擴張領土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整個世界近代以前都是無序的叢林狀態,叢林法則下,弱肉強食,世界領土被隨意分割。所以很多西方國家大幅擴張,獲得了大片的土地,最典型就是美國和俄羅斯。二戰後,整個世界進入和平周期,戰爭和擴張領土被嚴格禁止,即使是大國,也不敢擴張領土。
  • 尼泊爾想談領土問題卻遭無情拒絕,印度這是牛氣啥?
    據尼泊爾政府在出訪前發布的公告,雙方外長將就貿易,能源,合作抗疫和邊境爭端問題展開討論。可是在16日,有消息人士表示印度外長蘇傑生拒絕了討論兩國邊境爭端的問題,搪塞稱這一問題將在稍後再議。
  • 領土擴張從未中斷,印度野心令四鄰不安,莫迪為何如此好戰?
    印度獨立後一直蠶食周邊國家領土,看似影響不大卻積少成多。可以說印度擴張的步伐從未中斷,是二戰後擴張領土最多的國家。印度從不驗收擴張的野心,如此好戰是因為想做南亞霸主,獨佔印度洋,最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印度坐擁最好的地理位置,為何卻會鬧到當下四處是敵的局面呢?
    印度四處樹敵,最近一段時間更是在四國邊境上搞事情,那麼印度到底為何這麼囂張呢?第一、南亞首霸,囂張是家常便飯南亞諸國都有這樣一個感慨,離天堂太遠,離印度太近繼承了大英帝國的印度也將其殖民政策的強權思想全盤保留,以鄰為敵。奉行擴張主義的印度因為其在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體量,雖然在國際上,這點實力根本上不了臺面,但是打壓南亞諸國卻綽綽有餘。
  • 尼泊爾國高調反擊,收復被印度侵佔領土
    印媒報導中所謂失蹤的第37、38號界標,系子虛烏有,從未豎立在該地區!印度媒體雖稱,上述新聞的依據,來源於尼泊爾國農業部的"報導"。但尼方農業部已澄清,該"報導"並不存在!即便有領土事件,也不屬於農業部的管轄範圍。
  •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南亞地區的「印度」只是一個區域地理概念?
    印度地理位置圖當然,有人會認為這個問題根本是不成立的,因為當今世界上真的有一個名為「印度」的國家呀!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獨佔印度半島,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七大的國家。目前,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24億人,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數量超過10億的兩個國家之一。此外,印度還是「金磚國家」之一,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近些年經濟發展十分迅速,2018年印度的GDP總量已經超過義大利,排名世界第七位。
  • 印度領銜下的南亞地區形勢特點
    (《當代世界》2016年3月刊 作者系杜小林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亞洲一局) 2015年,南亞地區形勢穩中有亂,大國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小國動蕩加劇、經濟不振。印度外交活躍,地緣政治因素對南亞影響上升。地區安全舊患未除,又添新憂。中國和南亞國家合作續有進展,機遇挑戰同步增加。
  • 尼泊爾強勢回應印度,將尼印爭議領土納入本國版圖,印度會服軟?
    那麼,尼泊爾與印度為何會有卡拉帕尼領土爭端?以及尼泊爾為何敢對印度進行強力反擊?帶著這些問題,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一、尼泊爾與印度關於卡拉帕尼爭議的歷史尼泊爾與印度關於卡拉帕尼領土爭議由來已久,該地區位於尼泊爾、印度、中國三國交界地帶,面積約75平方公裡。
  • 印度又和尼泊爾爆發領土爭端,尼泊爾會被印度吞併嗎
    我們知道,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圍繞著領土爭端,長期保持著軍事對立和交火狀態,兩國隔三差五就會打上那麼一仗,而且這幾年,印度通過製造軍事衝突,侵佔了不少爭議領土。還個國家更是直接被印度吞掉,那就是錫金。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錫金國王,徹底吞併了錫金。
  • 印度野心暴露,拿下聯合國安理會席位後,大量兵力調往邊境
    印度拿下聯合國安理會席位根據新華社1月5日的報導,包括印度等全球不同地區的5個國家成為了目前新的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這也是印度時隔年以後再度擔任非常任理事國,其任期是從2021到2023。據了解,印度將於2022年主持安理會一個月,其作為一個南亞的大國,將儘可能地發揮跟發展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 印度一心想當南亞霸主,西方國家為啥視而不見,沒有印度威脅論?
    二、掩蓋不住的野心  自印度獨立之後,就開始實行地區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似乎是想要將自己被英國殖民的痛苦在其他人身上討要回來。  到1947年後,印度政府不僅要中方承認舊中國都不承認的英屬印度對中印邊界做出的不合理劃分,反而不同用軍事行動來表明他們想要侵犯中國領土的野心。
  • 印度陷入四面楚歌!繼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後,不丹出手切斷上遊水源
    此前印度已經得罪了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現在不丹也出手了。四面夾攻之下,印度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尷尬境地。印度自建國伊始便表示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因此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國夢,不斷蠶食他國領土。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分裂巴基斯坦等。
  • 地區霸主:東南亞小霸王越南
    越南,就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曾經是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其包括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還有從清帝國手上獲得的廣州灣(今湛江市)租界,首府是今越南河內。這也就是越南想繼承法國在亞洲的遺產,這個有點像印度一樣,想在南亞繼承全部英國的遺產一樣,可以理解。
  • 印度的野心有多大?看看這個「大印度聯邦」,就問你服不服?
    作為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大國,印度心中其實一直都有一個「強國夢」。雖然如今已經貴為南亞次大陸最強的一個國家,但是印度的卻遠遠不滿足於此,在印度的心中,只有「亞洲第一」的身份才能適配自己。印度人一直都有一種「迷之自信」,實際上他們的自信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已經展露了出來。
  • 不丹為何會受印度控制,在主權問題上不丹有其他選擇嗎
    不丹作為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一個內陸小國,在內政外交上並不自由,受到了印度政府的諸多限制和壓迫,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外交關係上,不丹至今沒有和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建立外交關係,這就向生活在人類社會卻不會使用鈔票一樣離譜,而正是印度造成了不丹這種尷尬的局面。
  • 尼泊爾為何敢於亮劍,收復被印度侵佔領土?印度會報復尼泊爾嗎?
    尼泊爾這個小國人狠話不多,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出兵,佔領了印度控制下的13個地區共355平方公裡的領土。為了應對印度人可能的反擊,尼泊爾人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了15個哨所,部署人馬嚴陣以待。一個彈丸小國堂而皇之的佔領了世界大國的領土,這口氣怎麼能夠讓國際大國領導人莫迪咽得下去呢?讓尼泊爾這樣的小國騎在自己的頭上,讓地球村裡的其他村民怎麼看待自己呢?
  • 改地圖、換名稱:印度與尼泊爾的百年歷史恩怨和領土爭議由來
    印度和鄰國爆發嚴重的邊境衝突,由於存在領土爭議已久,本次走火是積怨下的必然結果,兩國試圖通過外交渠道降溫,也讓廣袤的喜馬拉雅山區陷入不穩局面。或許是因為兩個大國以拳腳相向太吸睛,幾乎同時,山區另一邊的印度和尼泊爾,也正在地圖上展開領土之爭,卻乏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