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6400餘尾珍稀魚苗放流赤水河

2020-12-12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

10月31日,在瀘州市合江縣真龍鎮集中村赤水河段,丁某某在檢察官、法官的見證下,將6400餘尾中華倒刺䰾魚苗放入河中。

此前,丁某某因在合江縣九支鎮徐家祠赤水河段的禁漁區內使用電魚器電魚,被公安機關抓獲。合江縣人民檢察院依法向合江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經審理,法院以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依法判處被告人丁某某拘役兩個月,緩刑兩個月,沒收作案工具,責令被告人在赤水河水域增殖放流,修復生態。

2019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向全國人大報告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開展情況時提到:「重慶、四川、雲南、貴州4省市檢察機關建立赤水河、烏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四川省古藺縣某酒廠向赤水河違法排汙,鄰近的貴州省習水縣檢察院向古藺縣檢察院移送案件線索,古藺縣檢察院向縣生態環境局提出檢察建議,共同保護兩省界河生態安全。」

中華倒刺䰾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土著魚類之一,俗稱青波、烏鱗、青板。其體長而側扁,頭錐形,吻鈍,喜成群棲息於水質清澈、底層多為亂石的急流河灘處,主要分布於長江上遊的幹、支流裡。

「檢察官告訴我,禁漁期捕魚這種行為是違法的,破壞了赤水河的自然生態。我現在對自己的行為很後悔,希望放生這些魚苗能彌補我的過錯。」丁某某在放流時說。

赤水河是長江上遊唯一一條未在幹流築壩的一級支流,生存著141種魚類,其中有46種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是我國漁業資源的重要棲息地、淡水魚類種質基因庫,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生存繁衍的唯一避難所。實施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合江縣赤水河河口以上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可以遏制長江流域魚類資源衰退趨勢,對養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0月,四川省瀘州市與貴州省遵義市兩地檢察機關共同啟動赤水河流域司法保護協助機制以來,雙方聯合開展「打擊赤水河流域破壞環境資源違法犯罪專項監督活動」,兩地檢察機關相互移送涉及赤水河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線索9件,發出公益訴訟檢察建議3件,相關損害赤水河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整改。

相關焦點

  • 雲南投放20萬尾魚苗入赤水河
    雲南投放20萬尾魚苗入赤水河 記者 謝毅 攝雲南網訊(記者 謝毅)9月28日,省農業農村廳、昭通市政府在昭通市鎮雄縣大灣鎮羅甸村共同舉辦赤水河流域(雲南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萬尾魚苗被投放到赤水河中。
  • 我國向瀾滄江放流66萬餘尾珍稀土著魚種 - 中國在線
    15日,由農業部、雲南省政府主辦的2012年瀾滄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西雙版納舉行。這次增殖放流活動向瀾滄江放流了66.2萬尾瀾滄江流域的珍稀土著魚種。據了解,當天的放流活動有政府官員、專家、志願者和漁民群眾等1000多人參與。
  • 教授詳解黑鯛魚苗放流入海 廈門舉辦今年第5次增殖放流活動
    小朋友參加增殖放流活動。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吳笛 通訊員 許曉煜)今天上午,一輛載滿黑鯛魚苗的恆溫車緩緩駛入市海洋管理公務碼頭。這是我市今年第5次舉辦增殖放流活動,37萬餘尾黑鯛魚苗在現場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幫助下流入大海。
  • 江西銅鼓釣魚協會增殖放流37000餘尾魚苗,價值57000餘元!
    隨著第一桶魚倒入水庫,冬季放流活動正式開始,一尾尾魚快活地遊向河水深處,從此修河源頭又增添了一群「新生機」。本次活動銅鼓釣魚協會將在大塅水庫放流價值5萬7千餘元的3萬7千餘尾魚苗。銅鼓縣釣魚愛好者已經連續3年進行了自發的增殖放流活動。這些生命力旺盛的魚苗回到河湖之中,為銅鼓水生態保護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 黑龍江撫遠放流120萬尾大馬哈魚苗入黑龍江
    4月28日,黑龍江省撫遠市舉行了2020年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120萬尾大馬哈魚苗經過數月的人工繁育飼養後被投放到中俄界江黑龍江中,撫遠市已連續31年來向黑龍江流域進行大馬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 黃浦江上遊松江段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 為長江水域「添丁加口」
    ,共放流了十餘萬尾魚苗。圖說:黃浦江上遊松江段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 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供圖(下同)增殖放流是國內外通行的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的重要措施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通過採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魚、蝦、蟹、貝等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達到改善水域環境、保護生物多樣化的目的。
  • 通燧舉行長江增殖放流活動,5萬尾魚苗重回母親河
    12月9日下午,崇川區天生港鎮街道通燧社區聯合黨建共建單位,在天生港電廠碼頭開展「增殖放流護生態 助力長江大保護」生態放流主題活動。近幾年,長江河道生態保護越來越受重視,沿江政府部門對長江環保工作大力加強,長江生態逐步回暖。然而,由於以前的電捕撈、密網捕撈,大小魚種損失慘重的狀況亟待改觀。
  • 羅平又向萬峰湖放流魚苗啦,近20萬尾!
    1月8日,羅平縣魯布革鄉組織黨政班子、幹部職工、漁民、學生、教師代表,共計60餘人,在萬峰湖邊乃格碼頭進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鰱、鱅魚魚苗近20萬尾。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對萬峰湖環境及湖水整治意義深遠。放流的鰱、鱅魚均為濾食性魚類,鰱魚主要以浮遊生物中動物為食,如輪蟲等。
  • 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啟動 372萬尾魚苗投向臺灣海峽流域
    漁業部門和群眾一起在馬江碼頭放生魚苗、毛蟹等東南網9月14日訊(本網記者 顏財斌 實習生 陳虹虹)今日上午,以「兩岸攜手增殖放流,齊心共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2013海峽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福州海事局馬江處碼頭舉行,372萬尾魚苗在600多名群眾的協助和見證下分別在馬江碼頭和閩江口川石島立樁礁附近海域放流。
  • 海南西沙漁業增殖放流百餘只海龜近250萬尾魚苗
    駱雲飛 攝中新網三沙6月12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三沙市海洋和漁業局12日上午聯合在三沙舉辦2020年西沙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玳瑁及海龜145隻,各類經濟魚苗248萬尾。本次增殖放流是近年來海南在三沙海域放流規模較大的一次。
  • 20萬尾魚苗已被投放到鎮雄這條河中,請大家務必保護好!
    (雲南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萬尾魚苗被投放到赤水河中投放現場,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省農業農村廳、昭通市、鎮雄縣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當地幹部群眾、學生代表等一道,將10萬尾昆明裂腹魚魚苗、10萬尾雲南光唇魚魚苗投放至赤水河中。
  • 「長江三鮮」守護者 爺孫倆十八年放流魚苗1.6億尾
    7月1日,鄭金良和孫女鄭冰清在江蘇省江陰市長江珍稀魚類科普館內參觀白鰭豚標本。長江刀魚、長江河豚、長江鰣魚,被譽為「長江三鮮」,由於環境惡化、捕撈過度等諸多原因,近年來長江刀魚和長江河豚資源嚴重枯竭,而長江鰣魚更是多年鮮見。
  • 短視頻丨4萬尾珍稀特有魚种放流伊犁河
    近日,鞏留縣開展「保護伊犁河流域水生資源,營造碧水藍天」主題增殖放流活動,在恰甫其海水庫放流40000尾瀕危物種魚苗。  此次放流的魚苗總價值約60萬元,種類為珍稀特有魚類,主要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新疆斑重唇魚、裸重唇魚。國內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河和塔裡木河流域,為冷水性魚類。
  • 8.5萬尾魚苗增殖放流確保色達縣漁業生態穩定
    為加強色達縣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修復長江上遊流域漁業生態環境,11月2日,該縣開展了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動,8.5萬尾魚苗被放流至色曲河中。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被放下水後,向四面八方遊開,為色曲河增添了新的活力。
  • 江陰堅持18年人工增殖放流成效顯現 累計增殖放流魚苗魚種超過1.6...
    18年堅持增殖放流成效初顯,已累計向長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魚類和四大家魚魚苗魚種超過1.6億尾,對改善江陰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放流現場,志願者們打開一袋袋塑膠袋,輕輕向下傾倒,一條條魚兒躍入滾滾長江,回歸大自然懷抱。
  • 70萬尾魚苗!水城縣開展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12月22日,水城縣農業農村局在龍場鄉八一水庫、深溝水庫等4座水庫和山塘開展2020年淡水經濟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活動當天,共向水庫和山塘投放魚苗70餘萬尾,價值13.5萬元。
  • 資源保護增殖放流,54萬尾魚苗「入住」珊溪水庫
    溫州網訊  1月7日,珊溪水庫舉行增殖放流活動,共投放鰱鱅魚、翹嘴魚、鱖魚等魚苗約54萬尾,以期實現水庫內水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的目的,活動將持續3天。活動現場放生魚苗珊溪水庫是我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有溫州「大水缸」之稱,保護水源也成了重中之重。增殖放流,以漁保水,既能維護水質,也能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一種重要的生態手段。
  • 廣州南沙漁業增殖放流 229萬尾魚苗躍入珠江口
    南沙舉行2020年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攝影 李夏同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舒霞):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當天,廣州市南沙區在萬頃沙十九湧以南伶仃洋水域舉行2020年全區漁業增殖放流活動,現場放生魚苗和種魚。共計229萬尾魚苗躍入珠江入海口。  據介紹,此次活動共放流一帆風順胭脂魚、草魚、鯉魚、黑鯛等9個品種。「此次活動是為推進區內漁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提高社會各界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南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 寧德三都澳放流野生大黃魚苗(圖)
    點擊進入>>> 放流的魚苗僅二三釐米長隨著船老大一聲喊,一盆又一盆的魚苗遊向大海……  昨日上午,開始伏季休漁的寧德三都澳,16艘漁船將260多萬尾野生大黃魚魚苗放流到官井洋海域。據了解,今年我省開始實施海洋漁業資源放流增殖計劃,將人工放流10億尾「魚子蝦孫」,以恢復日益枯竭的珍惜漁業資源。
  • 45.5萬尾魚苗遊向大海
    本版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佘 逸 本版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實習生 賴進輝 一個個充滿氧氣的袋子依次打開,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苗從軟布滑道,進入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附近海域,回到海洋的懷抱。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廈門與金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