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文敬:講不完的北極故事)
本報記者 吳亦錚 文/圖
提要
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的「三極」,酷寒而人跡罕至,人們大概以為都是不毛之地,但事實上這些地方不僅有著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還有著充足的生命力和無盡的資源。夏天的氣溫一天天上升,今天,讓我們來聽聽資深地質學家張文敬講講北極的故事,領略一下那非凡的冰爽。
嘉賓
張文敬,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應用第四紀研究所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作品先後獲中宣部、科技部、廣電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等表彰。
手記
2017年4月28日
作為一個生長在南方的人,我從懂事伊始就對世界的盡頭充滿了無限幻想。從科普中得知,地球的南北極都是皚皚白雪覆蓋的世界。後來當小學老師拿著陳舊的地球儀,指著最上端的圈對全班說,這裡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但這裡並非不毛之地,而是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課後的我手握著冰爽的北冰洋汽水,怎麼也無法腦補出那片極地景色。
隨著年紀見長,對北極的了解更多了,比如,北極並非指極點,而是整個北緯66度34分以北地區,泛稱北極圈。還有極光的絕美、北極熊的憨厚、北極狐的精靈、北極狼的孤傲……這些,讓我對北極的憧憬變得更深更痴迷,覺得有朝一日能踏上極地,那才不枉人生數十載。
時至今日,極地之旅這個願望看起來很近,似乎又很遠。說它近,各種極地之旅已從陽春白雪走向下裡巴人,雖然價格不菲,但也沒到望而卻步的程度,甚至身邊不少人已完成了極地之旅。說它遠,在忙碌的工作以及繁重的家庭負擔下,要拋下一切去圓夢,確實有些不太現實。
不過張文敬在金沙講壇的這場講座,為我圓了一小部分的夢。雖然網上驢友們的極地遊記並不少見,但像張老師如此博聞強記又深入淺出的闡述,卻是無人可比。短短兩小時裡,張老師圖文並茂,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在座的聽眾徐徐展開了北極那壯麗唯美到極致的畫卷。讓我印象最深的並非是以前了解甚多的北極熊、北極狐,而是極地那片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森林,白茫茫中的一片綠,與南極植被的荒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講座結束後,我有些發愁,因為和精彩的現場相比,在文字中重現講座的精彩,真的好難。
實錄
走遍地球「四極」
從地理學和傳統地理學家的角度來說,地球共有兩極,即南極和北極。但實際上從地貌學的角度來看,地球共有三極,還有一個「高極」,就是青藏高原,而高極的最高點,自然就是珠穆朗瑪峰。同時,按地貌學的學說,除了高極,對應的還應有「深極」,陸地深極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的點達到了6009米。地球上的深極不在陸地,而在太平洋中,這裡就不贅述了。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地球上的四極我都曾多次踏足,從工作至今,我去過南極4次,到過北極3次,系統考察青藏高原50餘次。最讓我自豪的是,1998年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我作為主力隊員和隊長,率先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無人區,完成了組織上賦予我的任務。今年12月,我可能還要第五次前往南極,現在已收到了一些邀請。
不過對我個人來說,地球其實不止四極,還有一極,就是我家。我住頂樓,上面有一個小花園,我自己命名為「五極居」。
地球極點在不斷移動
關於極的概念,一般人認為「極者,限也,端也,尖也,致也,似乎可以窮盡者也。」但實際上「極」不是一個絕對概念,真正的極是沒有的。我國的古人對此也有闡述,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充分說明了事物是沒有極限的。
因此討論「極」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說的是相對的「極」。相對的參照物,一定的坐標和參照系統,在這個範圍內,宇宙中許多事物現象因此得來了「極」的概念。地球的南北極也是如此劃分而來,當所有的經線交匯到一點,這個點就是地球的「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極點」。北部的交匯點被稱為北極點,南部的交匯點被稱為南極點。
但地球的極點位置並不固定,由於地球的自轉,兩個極點始終處在不斷移動之中,這叫極移。各國科學家定期會重新通過精確測量,獲得新的極點位置。
相比不斷移動的極點,極圈卻是相對固定的。科學家將地球上66 34 的緯線圈定義為極圈,南極圈是南緯66 34 的緯線圈,北極圈是北緯66 34 的緯線圈。我們常說到過南極和北極,並不一定是指到達極點,只要達到極圈範圍,就算到達南北極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有不少人已到過南北極旅遊,領略了極地的壯麗與唯美。
人類最先親近北極
英文的北極地區叫「Arctic」,這個詞源於希臘語,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南極的英文為「AntArctic」,Arctic前面加了Ant,一個相對於北極而言的地方,據此可以推斷,人類首先親近和了解北極而不是南極。
雖然北極圈的範圍內一直有人類居住,但因為交通等原因,真正對南北極的研究是近幾百年以來的事。在十六七世紀的歐洲,有一位探險家名為威廉·巴倫支,他探索發現了北極範圍內有很大一部分並非陸地而是海洋,但這片海洋長期處於冰凍狀態,因此他將這片海洋命名為「極北的海洋」或「寒冷的海洋」。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正式命名其為「北冰洋」,今天北冰洋中有一片陸緣海,則被命名為「巴倫支海」。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小的洋,從北極圈算起,面積1479萬平方千米左右。雖稱冰洋,但北冰洋並非所有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冰封雪凍,即便在冬天也不是全部凍結起來的,臨近北極圈附近的許多地方都處於不凍的狀態,究其原因就非常複雜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數據顯示,北冰洋冬季海冰最大的覆蓋面積為1140萬平方公裡,約佔總面積的77.3%;暖季海冰最小的覆蓋面積為700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47.5%。
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南極和北極都同樣寒冷,但事實上相對而言北極沒南極那麼冷。南極冰溫一般達零下40 ,而北極冰溫在零下30 左右,南極極端氣溫可達零下90 左右,北極極端氣溫只能達到零下60 左右。雖然對普通人來說確實很冷,但在科學角度來看,北極比南極溫暖是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則是北冰洋巨大的水體。
中華與北極結緣5000年
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是有國籍的。中華民族和北極有關係嗎?還真有關係,而且不是一般的關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對北極的了解和追溯可至5000年以前,中國古代文獻《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就有對北方「幽都」的記載。
這個幽都並非後世對古代北京附近地區的稱呼,而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是太陽照不到的呢?明顯是有著極夜環境的北極圈內。因此據推測,早在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2234年之間,中國人就已經在北極圈範圍內居住和從事漁獵活動,研究他們的行進路線,則很可能是從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進入極圈的。
從後世人種研究也可以看到,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中國的黃種人在很多地方都有著相似之處。據推斷,這些人有可能就是在那個時期從中國遷移出去的。
漢代大文學家同時也是大旅行家的東方朔也曾經到過北極圈範圍裡,見過極晝和極夜,即「純陽之夏」和「冥夜之秋」。到了清代,中國人到北極的就更多了,比如大探險家謝清高,還有著名的康有為等。
北極充滿旺盛生命力
曾經很多人認為南極和北極因為嚴冬的酷寒,所以是生命的禁區,其實不然,隨著各種資訊的傳播和科普的增強,我們都知道,無論南極還是北極其實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的祖先是活動在亞洲和歐洲的一種棕熊,在冰期時因為大量的冰川覆蓋,這個棕熊族群走到了北極地區覓食,捕捉當地的海豹海獅等,慢慢在此定居,成了現在的北極熊。除了北極熊,北極還生存著大量的動物種群,比如北極狼、北極狐、北極馴鹿、北極海豹以及鯨魚和大量鳥類。
隨著全球的溫度升高變暖,導致不少地球環境發生負面變化,北極動物的生存環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的生存棲息地大量喪失或碎片化。一個種群的棲息地被隔離開來,變成互不相通的一小塊一小塊,這就是碎片化。這種影響我是親眼所見。因為氣候變暖,北極的海上浮冰越來越少,我幾次去的時候看到好多北極熊都是可憐巴巴的,因為沒有浮冰,北極熊無法捕捉海獅海豹等大型動物,只能和鳥兒爭食,去捉些魚和鳥蛋來充飢,但這種食物模式對於巨大的北極熊來說其實是杯水車薪。所以我從科幻的角度來講,說不定哪天北極熊又會退到亞洲和歐洲,慢慢又演替成為棕熊。這並非是無根據的幻想,海獅、海豹曾經都是陸地動物又重新回到海裡面的。
除了動物,北極和南極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北極有很多花草甚至森林,我們稱其為「泰加林」,指從北極苔原南界樹木線開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裡寬的北方塔形針葉林帶,是世界上最大的且獨具北極寒區生態環境的森林帶類型。森林中有花草、蘑菇以及菊科等植物,種類非常豐富。這在南極是絕對沒有的。
為世界備份的「種子庫」
北極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礦產資源,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學名為「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通常我們稱其為「世界末日種子庫」。這是人類科學家為了人類世界在遭遇不可預估的災難時,做的一個備份。這個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距離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是挪威政府提議在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建造的,它的總長120米,洞穴高於海平面130米左右,洞內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為三座儲藏室,每個儲藏室能存儲150萬個樣本,而每個樣本將保存約500粒種子。目前這裡儲存著來自全球各種規模基因銀行超過4000個植物物種的86萬份種子備份,包括豆類、小麥、稻米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種子。
為什麼要把種子庫建在斯瓦爾巴群島?首先這個島嶼位置偏僻,氣候惡劣寒冷,但又不像南極那樣不易到達,在這裡修建了很好的碼頭和機場,交通非常便利。另外,這個島嶼的主要結構是沉積巖,地質結構非常穩定,由於地處北極圈,這裡沒有雷電,沒有地震,作為種子庫保存人類文明火種十分適合。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氣溫非常穩定,修建好的山洞可以常年保持零下18 ,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冰箱,無需額外的製冷,就能使種子處於低溫環境中,非常適合長期儲藏,而且不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另外高於海平面130米的海拔也是經過了嚴格測算的,在這個高度下,即使全球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它也不會被淹沒。
(原標題:張文敬:講不完的北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