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敬:講不完的北極故事

2020-12-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張文敬:講不完的北極故事)

本報記者 吳亦錚 文/圖

提要

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的「三極」,酷寒而人跡罕至,人們大概以為都是不毛之地,但事實上這些地方不僅有著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還有著充足的生命力和無盡的資源。夏天的氣溫一天天上升,今天,讓我們來聽聽資深地質學家張文敬講講北極的故事,領略一下那非凡的冰爽。

嘉賓

張文敬,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應用第四紀研究所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作品先後獲中宣部、科技部、廣電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等表彰。

手記

2017年4月28日

作為一個生長在南方的人,我從懂事伊始就對世界的盡頭充滿了無限幻想。從科普中得知,地球的南北極都是皚皚白雪覆蓋的世界。後來當小學老師拿著陳舊的地球儀,指著最上端的圈對全班說,這裡是地球的最北端——北極,但這裡並非不毛之地,而是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課後的我手握著冰爽的北冰洋汽水,怎麼也無法腦補出那片極地景色。

隨著年紀見長,對北極的了解更多了,比如,北極並非指極點,而是整個北緯66度34分以北地區,泛稱北極圈。還有極光的絕美、北極熊的憨厚、北極狐的精靈、北極狼的孤傲……這些,讓我對北極的憧憬變得更深更痴迷,覺得有朝一日能踏上極地,那才不枉人生數十載。

時至今日,極地之旅這個願望看起來很近,似乎又很遠。說它近,各種極地之旅已從陽春白雪走向下裡巴人,雖然價格不菲,但也沒到望而卻步的程度,甚至身邊不少人已完成了極地之旅。說它遠,在忙碌的工作以及繁重的家庭負擔下,要拋下一切去圓夢,確實有些不太現實。

不過張文敬在金沙講壇的這場講座,為我圓了一小部分的夢。雖然網上驢友們的極地遊記並不少見,但像張老師如此博聞強記又深入淺出的闡述,卻是無人可比。短短兩小時裡,張老師圖文並茂,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在座的聽眾徐徐展開了北極那壯麗唯美到極致的畫卷。讓我印象最深的並非是以前了解甚多的北極熊、北極狐,而是極地那片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森林,白茫茫中的一片綠,與南極植被的荒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講座結束後,我有些發愁,因為和精彩的現場相比,在文字中重現講座的精彩,真的好難。

實錄

走遍地球「四極」

從地理學和傳統地理學家的角度來說,地球共有兩極,即南極和北極。但實際上從地貌學的角度來看,地球共有三極,還有一個「高極」,就是青藏高原,而高極的最高點,自然就是珠穆朗瑪峰。同時,按地貌學的學說,除了高極,對應的還應有「深極」,陸地深極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的點達到了6009米。地球上的深極不在陸地,而在太平洋中,這裡就不贅述了。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地球上的四極我都曾多次踏足,從工作至今,我去過南極4次,到過北極3次,系統考察青藏高原50餘次。最讓我自豪的是,1998年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我作為主力隊員和隊長,率先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無人區,完成了組織上賦予我的任務。今年12月,我可能還要第五次前往南極,現在已收到了一些邀請。

不過對我個人來說,地球其實不止四極,還有一極,就是我家。我住頂樓,上面有一個小花園,我自己命名為「五極居」。

地球極點在不斷移動

關於極的概念,一般人認為「極者,限也,端也,尖也,致也,似乎可以窮盡者也。」但實際上「極」不是一個絕對概念,真正的極是沒有的。我國的古人對此也有闡述,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充分說明了事物是沒有極限的。

因此討論「極」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說的是相對的「極」。相對的參照物,一定的坐標和參照系統,在這個範圍內,宇宙中許多事物現象因此得來了「極」的概念。地球的南北極也是如此劃分而來,當所有的經線交匯到一點,這個點就是地球的「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極點」。北部的交匯點被稱為北極點,南部的交匯點被稱為南極點。

但地球的極點位置並不固定,由於地球的自轉,兩個極點始終處在不斷移動之中,這叫極移。各國科學家定期會重新通過精確測量,獲得新的極點位置。

相比不斷移動的極點,極圈卻是相對固定的。科學家將地球上66 34 的緯線圈定義為極圈,南極圈是南緯66 34 的緯線圈,北極圈是北緯66 34 的緯線圈。我們常說到過南極和北極,並不一定是指到達極點,只要達到極圈範圍,就算到達南北極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有不少人已到過南北極旅遊,領略了極地的壯麗與唯美。

人類最先親近北極

英文的北極地區叫「Arctic」,這個詞源於希臘語,意指正對著大熊星座的海洋。南極的英文為「AntArctic」,Arctic前面加了Ant,一個相對於北極而言的地方,據此可以推斷,人類首先親近和了解北極而不是南極。

雖然北極圈的範圍內一直有人類居住,但因為交通等原因,真正對南北極的研究是近幾百年以來的事。在十六七世紀的歐洲,有一位探險家名為威廉·巴倫支,他探索發現了北極範圍內有很大一部分並非陸地而是海洋,但這片海洋長期處於冰凍狀態,因此他將這片海洋命名為「極北的海洋」或「寒冷的海洋」。1845年,英國倫敦地理學會正式命名其為「北冰洋」,今天北冰洋中有一片陸緣海,則被命名為「巴倫支海」。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小的洋,從北極圈算起,面積1479萬平方千米左右。雖稱冰洋,但北冰洋並非所有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冰封雪凍,即便在冬天也不是全部凍結起來的,臨近北極圈附近的許多地方都處於不凍的狀態,究其原因就非常複雜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數據顯示,北冰洋冬季海冰最大的覆蓋面積為1140萬平方公裡,約佔總面積的77.3%;暖季海冰最小的覆蓋面積為700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47.5%。

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南極和北極都同樣寒冷,但事實上相對而言北極沒南極那麼冷。南極冰溫一般達零下40 ,而北極冰溫在零下30 左右,南極極端氣溫可達零下90 左右,北極極端氣溫只能達到零下60 左右。雖然對普通人來說確實很冷,但在科學角度來看,北極比南極溫暖是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則是北冰洋巨大的水體。

中華與北極結緣5000年

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是有國籍的。中華民族和北極有關係嗎?還真有關係,而且不是一般的關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對北極的了解和追溯可至5000年以前,中國古代文獻《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就有對北方「幽都」的記載。

這個幽都並非後世對古代北京附近地區的稱呼,而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是太陽照不到的呢?明顯是有著極夜環境的北極圈內。因此據推測,早在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2234年之間,中國人就已經在北極圈範圍內居住和從事漁獵活動,研究他們的行進路線,則很可能是從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進入極圈的。

從後世人種研究也可以看到,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中國的黃種人在很多地方都有著相似之處。據推斷,這些人有可能就是在那個時期從中國遷移出去的。

漢代大文學家同時也是大旅行家的東方朔也曾經到過北極圈範圍裡,見過極晝和極夜,即「純陽之夏」和「冥夜之秋」。到了清代,中國人到北極的就更多了,比如大探險家謝清高,還有著名的康有為等。

北極充滿旺盛生命力

曾經很多人認為南極和北極因為嚴冬的酷寒,所以是生命的禁區,其實不然,隨著各種資訊的傳播和科普的增強,我們都知道,無論南極還是北極其實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是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它的祖先是活動在亞洲和歐洲的一種棕熊,在冰期時因為大量的冰川覆蓋,這個棕熊族群走到了北極地區覓食,捕捉當地的海豹海獅等,慢慢在此定居,成了現在的北極熊。除了北極熊,北極還生存著大量的動物種群,比如北極狼、北極狐、北極馴鹿、北極海豹以及鯨魚和大量鳥類。

隨著全球的溫度升高變暖,導致不少地球環境發生負面變化,北極動物的生存環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的生存棲息地大量喪失或碎片化。一個種群的棲息地被隔離開來,變成互不相通的一小塊一小塊,這就是碎片化。這種影響我是親眼所見。因為氣候變暖,北極的海上浮冰越來越少,我幾次去的時候看到好多北極熊都是可憐巴巴的,因為沒有浮冰,北極熊無法捕捉海獅海豹等大型動物,只能和鳥兒爭食,去捉些魚和鳥蛋來充飢,但這種食物模式對於巨大的北極熊來說其實是杯水車薪。所以我從科幻的角度來講,說不定哪天北極熊又會退到亞洲和歐洲,慢慢又演替成為棕熊。這並非是無根據的幻想,海獅、海豹曾經都是陸地動物又重新回到海裡面的。

除了動物,北極和南極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北極有很多花草甚至森林,我們稱其為「泰加林」,指從北極苔原南界樹木線開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裡寬的北方塔形針葉林帶,是世界上最大的且獨具北極寒區生態環境的森林帶類型。森林中有花草、蘑菇以及菊科等植物,種類非常豐富。這在南極是絕對沒有的。

為世界備份的「種子庫」

北極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礦產資源,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學名為「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通常我們稱其為「世界末日種子庫」。這是人類科學家為了人類世界在遭遇不可預估的災難時,做的一個備份。這個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距離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是挪威政府提議在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建造的,它的總長120米,洞穴高於海平面130米左右,洞內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為三座儲藏室,每個儲藏室能存儲150萬個樣本,而每個樣本將保存約500粒種子。目前這裡儲存著來自全球各種規模基因銀行超過4000個植物物種的86萬份種子備份,包括豆類、小麥、稻米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種子。

為什麼要把種子庫建在斯瓦爾巴群島?首先這個島嶼位置偏僻,氣候惡劣寒冷,但又不像南極那樣不易到達,在這裡修建了很好的碼頭和機場,交通非常便利。另外,這個島嶼的主要結構是沉積巖,地質結構非常穩定,由於地處北極圈,這裡沒有雷電,沒有地震,作為種子庫保存人類文明火種十分適合。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氣溫非常穩定,修建好的山洞可以常年保持零下18 ,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冰箱,無需額外的製冷,就能使種子處於低溫環境中,非常適合長期儲藏,而且不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另外高於海平面130米的海拔也是經過了嚴格測算的,在這個高度下,即使全球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它也不會被淹沒。

(原標題:張文敬:講不完的北極故事)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廣元旺蒼籍科學家張文敬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科院研究員、著名冰川學家、資深科普作家、旺蒼籍科學家張文敬撰寫的系列冰川科普叢書《科學家帶你去探險》,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成都山地所張文敬研究員科普新作《唯美四川米倉山(旺蒼篇)》出版...
    《唯美四川米倉山(旺蒼篇)》是張文敬先生在成都山地所及鄧偉所長的關心和支持下,歷經2年時間創作完成的又一部科普圖書力作。從事冰川與生態地貌和環境研究數十年,先後赴喜馬拉雅山、天山、祁連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珠穆朗瑪峰、託木爾峰、南迦巴瓦峰、雅魯藏布大峽谷、長江源頭等地區科學考察數十次;兩次赴北極,四次赴南極科學考察。
  • 遊完南極遊北極,這位老人不簡單
    日期:[2018年06月29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5] 遊完南極遊北極,這位老人不簡單 到達北極點,對很多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 《北極故事》
    電影裡頭, 是以敘說故事的方式, 講述一頭雌北極熊 Nanu 和一頭雌海獅 Seela 從出生, 成長, 學習, 面對生活, 困難困境, 求存, 遇見異性, 交尾並誕下各自的下一代的各種經歷。這個故事說得很巧妙, 北極熊是獨來獨往獨行俠, Nanu 的母親為了求取生存, 也很早就把她趕離自己身邊, 讓她自生自滅, 另一方面, 海獅是群居動物, 無論做什麼都是整個家族, 整個部落一起出動, 剛出生的孩子除了母親外, 還會有一個親戚在旁保護, 照顧 (和人類的模式很類似).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正在「升溫」的北極城市:挪威特羅姆瑟的故事
    其中也提到,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範圍正以每十年3.5%至4.1%的速率縮小。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發布的北極報告更加直觀地描述了北極變暖的近況。其發布於2015年底的報告指出,截止2015年9月,當年年內北極陸地平均氣溫較往年升高了1.3攝氏度,這是1900年有記錄以來,人類監測到的最高值。
  • 好故事常有,好讀者不常在——你會給孩子講故事嗎
    01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我講故事了今天有位媽媽跟我交流時說道:「我孩子上幼兒園以前總是纏著我講故事,但是自從去年下半年上了幼兒園以後,他再也不主動叫我講故事了這一段時間一直待在家,他偶爾會讓我講故事,可是講到一半就不耐煩了,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我講故事了呢?」其實這位媽媽碰到的情況十分常見,並非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了,而是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講的方式出了問題。那麼,該如何給孩子講好故事,讓他不至於厭煩我們呢?
  • 不講故事,怎麼騙錢?
    人總是特別喜歡聽人講故事,甚至常常願意為故事買單。一樣的會所嫩模,大學生兼職是自甘墮落,嫩模兼職上大學是出淤泥而不染。一樣的茶,一樣的品質,仙人模式的老師傅用千手神通炒出來的,是茶中名品,藝術品,普通流水線工人用鐵鍋大鏟子機械化炒出來的,是工業貨,便宜貨。
  •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講故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宰相的女兒覺察到父親的心事,就自願去給國王當妻子,雖然宰相不捨得,她還是堅定地去了,她決心感動國王,拯救這個國家的少女。宰相的女兒晚上到了國王那裡,國王內心正非常愁悶,她就給國王講了一個故事,到了精彩之處時,天正好亮了,國王因為想把故事繼續聽下去,就沒有立刻殺掉她,想著等她講完故事再說。
  •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2)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2) 2014-01-02 11:22 作者:李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1期
  • 會寧厲河流域經濟帶:講不完的故事,做不完的文章!
    厲河流域經濟帶、厲河流域風景區,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優美,如果附加上文化信號,就如同有了生命力,就有講不完的故事、做不完的文章,就會有取之不盡
  • 如果人類只能住在南極和北極,住哪裡更好?看完終於明白了
    看完終於知道答案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千變萬化,有最冷的地方也有最熱的地方,在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幾乎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比如說最熱的沙漠地帶,地表溫度能夠高達50攝氏度,人類根本沒有辦法生存,還有最冷的南極北極地帶,最低溫度甚至能達到零下60多攝氏度,人類也難以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生存。不過對此有人提出了假設,如果人類只能住在南極和北極,最好住哪裡呢?看完終於明白了。
  • 「世界博覽」北極薩米人的白色故事
    此外,薩米人還狩獵松雞、北極兔,捕魚和採集野果只作為食物的補充。冬季挪威北極圈的風光如詩如畫。時過境遷,進入現代社會後,像世界上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大部分薩米人不得不結束遊牧生活,搬進了永久性的房子。客人不知道,還以為馴鹿雪橇就該這樣刺激呢,可開心了,倒是把我給嚇壞了。」艾倫笑著說。雪原上的馴鹿狂奔,聽起來倒是挺吸引人。雪橇穿過林海雪原,陽光毫無遮攔地傾瀉下來,在雪地上折射出無數光芒。冬日暖陽下,聽著馴鹿有節奏的前進腳步「噠噠、噠噠」,呼吸著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渾身說不出的暢快淋漓。薩米人從哪裡來?
  • 北極為啥沒有企鵝,把企鵝送到北極會怎樣?為何科學家不支持?
    不知道大家平時會不會有這樣的迷思:南極北極都非常寒冷,那為什麼企鵝只生活在南極,而不生活在北極呢? 其實,早在17世紀之前,北極地區確實是有企鵝的。據科學家考證北極企鵝的骸骨顯示,當時生活在北極的企鵝有著與南極的企鵝相似的生活習性。譬如:北極的公企鵝同南極公企鵝一樣,也要負責「孵蛋」的工作。根據版塊構造學說,可以推測,由於版塊的移動,南極大陸慢慢形成,而這些企鵝也就因此生活在了南北兩極。
  • 為什麼現在的廣告都不講故事了?
    從觀看感受來看,大眾喜歡的廣告一定是說故事的廣告,這類情節性廣告用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能「走心」,無論是讓你哭或者讓你笑,無非都是在感動你。而外界對廣告創意的感知,與廣告人這種講故事的手藝密不可分。按前兩年暢銷書《人類簡史》的說法,人類的凝聚、發展都是靠故事,但不得不承認,講故事的廣告正在逐漸消失,近幾年所謂的「走心」廣告,其實都是行貨。
  • 老曹娥嬗變江南裡,有講不完的故事~
    還是捉過蝌蚪、聽老師講過虞舜故事的大象公園?是赤腳踩過光滑的青石板,循著熱氣騰騰的餛飩香味就能找到的觀花橋?還是走過千年的塘路,順著曹娥江上的汽笛聲,遠遠望見曹娥廟屋頂上的鴟吻?是曾藏書十萬卷,現在只留臺門可供瞻仰的「天香樓」?還是掩埋了無數遺珠碎片的越窯遺址?
  • 【新春走基層】嵩縣三合村:幸福故事講不完 每天都像在過年
    從李紅梅家出來,只見不遠處熱氣升騰、人頭攢動,走近一看,是一家豆腐坊。屋內豆香四溢,掌柜張孟衛在鍋臺前忙碌著。一塊巨大的紗布包裹著幾十斤豆腐腦被裝進豆腐模具,經過十來分鐘的壓制,一塊白白胖胖的豆腐就出鍋了。  「張家豆腐吃起來又香又嫩。」張孟衛家是三合村的「豆腐世家」。過去,村裡人少,豆腐銷路不暢。
  • 專訪《北極》主演麥斯·米科爾森
    他主演的新作《北極》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也是大放異彩。      該片由第一次擔任製作人的喬·佩那編劇並執導,講述了一個絕地求生的故事,麥斯·米科爾森扮演飛行員Overgård,因飛機失事被困在北極的嚴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