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深滬

2021-02-07 深滬歷史民俗

晉江深滬半島突出於閩東南海中,島上丘陵起伏、層巖疊嶂,海上望來,如同雄踞著一頭獅子,故稱其山為「獅峰」。早年滿山古木蔭翳,一派蒼翠,所以又稱「璧山」。山下地土瘠薄,居民多以漁鹽為業。《閩書》上說,深滬的「滬」字,就是「列竹於海澨取魚」的意思。深滬有東垵、山頭、後山、港阜、土嶼幾個村落,各有泊船的港灣,合稱為「五澳」。後來人口漸繁,諸村早已連成一片。

據史籍記載,深滬的開闢可以追溯到晉人南渡之時。到了唐代,此地建制為璧山裡,已相當繁盛,詩人羅隱曾慕名來遊,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宋時深滬屬安仁鄉弦歌裡,是世界貿易大港泉州的一個支港。據近年從深滬灣海底發現的古船錠推算,當年在深滬出入的大海船長度達到40米。元、明時期,深滬統屬於十六都,漁鹽之盛「為晉諸澳之首」,號稱「萬人煙」。朝廷派人在這裡築城,造煙墩,置巡檢司、釐金局,以管轄海防,主持海運。清康熙年間,臺灣的收復促進了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和互動。相當一段時期,深滬的海運貿易十分興盛,曾建立了「走大南大北」的「益源」「義美」「東昌」「協慶」等多家船行。南通臺灣以及安南、暹羅等東南亞國家,北至溫州、寧波、牛莊、煙臺、天津等沿海城市。每在農曆三四月間趁南風運去糖、米,農曆八九月間趁北風載來棉花、布匹及雜貨,一年一往返。生意紅火,船也置得多、置得大。據說當年一艘叫「阿米隆」的貨船,內港進不來,只能泊在外洋,單說那顆「船目」,上面就坐得下5個孩子。可惜好景不長,大清國的國門被洋槍洋炮叩開了,臺灣被日本佔了,蓬勃一時的深滬商業旋告夭折,凋敗的經濟迫使千百深滬人拋妻別母,出洋謀生……

深滬漁鄉早期只有一條道路出入,這路沿著深滬灣,傍海靠山,高低屈曲,多半是從巖壁上鑿出來的石棧道,一級級被行人磨得滑溜溜的石蹬,數也數不清。仄逼之處,僅容兩人對過。在那一段名叫「宮仔崎」的石路旁,至今仍保存著很多崖刻,有相傳為唐代羅隱手書的擘窠大字「璧山」崖刻,有明代大理寺評事王鍭為其父刻於巖壁的墓道碑,有清代御史詹肯構撰的《深滬即事五言排》崖刻及清代裡人捐獻義山的碑記等。再加上兩旁的海光山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深滬買賣魚鮮、百貨的集市在南春社區庵宮口,一條小街僅三兩米寬,行人走過,兩邊店鋪裡的貨色一目了然。做生意的空隙,常見店鋪裡的老闆隔著街道寒暄閒話。庵宮口的魚丸是最負盛名的閩南風味小吃,旅外遊子每踏上家鄉故土,是一定要來品嘗一回正宗深滬魚丸風味的。小街北頭有座寶泉庵,建於唐代,奉祀清鹹豐年間從臺灣學甲請來的吳真人,以其藥籤的靈效招引了眾多香客。庵宮口的地名即由此而來。庵旁有口水井叫「市心保井」,《閩書》上記此井「深可丈餘,足一保汲,亦名『寶泉』」。不知是海風潮潤,還是往這裡挑水的人多了,石砌街道上總見溼漉漉的。街道末端連著漁市,漁船返航時,大大小小的船隻一字兒泊到附近灣澳裡,用舢板把一大簍一大簍鮮活的魚蝦駁運上碼頭抬進漁市,擺得一地都是。四鄉五裡來的魚販子潮水似的湧向漁市,擠擠挨挨地轉著,挑選魚貨,要價還價,嘈雜的市聲比潮聲還高。如果漁船在夜間返航,漁市上就擎出數十柄焰火旺盛的火把,那搖曳的火光映照著粼光閃爍的魚鮮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別是一番景致。

深滬的民居依山臨海,因山勢高低錯落、層層疊疊,往往走下後面人家門前的臺階就可以登上前面人家的屋頂。有些房屋坐落在半坡,前落建成兩三層樓,後落卻只有一層。從海灘上望去,鱗次櫛比的建築群整個兒就像一座巨大無比的大廈。

方圓百裡,提起深滬,人們必先讚譽深滬女子的秀美和巧手。男人出海去了,家中的紅白大事都由女人們擔著,平日裡不肯閒著,總要把家裡的地板、窗板戶扇和大小家具洗擦得一塵不染。室內磚地還要薄薄地撒上一層白生生的海沙。忙活過了,她們就換洗得乾淨伶俐,臉上薄薄地敷了粉,用蘸水的油木刨花把梳整的頭髮擦得晶亮。而後炒上兩碟菜,溫好一壺酒,等待搏擊風浪歸來的丈夫。

    人稱深滬女人手藝有「三絕」——洗窗板、燜油飯、搓丸子。不知怎的,一樣用肉絲、小魚乾、香菇和蔥珠當作料,她們做出來的油飯要噴香可口得多。逢年過節,她們能在那纖纖十指的尖端,飛珠濺玉般地搓出豌豆粒大小、勻稱圓滑的糯米丸子,外鄉人看見沒有不稱奇的。

和細白秀嫩的深滬女子成為對照的,是深滬的漁民,一個個是那樣健壯粗獷,皮肉讓海風吹得黝黑,粗糲得像海岸邊那一垛垛礁石。精赤的腳板踏著石板路,蹬蹬地響。自古以來,這裡流傳著一種「擲石」的民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到十五日,鄉裡的男子分作兩起,在一處叫「相擲崎」的地方對壘,擲石為戲,不打得頭破血流不算盡興,你說他們剽悍不剽悍?自小在風裡走浪裡顛,深滬漁民無不練出一身好水性。據說有個後生獨駕竹排出海,遇上湧浪,竹排接連翻了十八番,後生在竹排上躥跳騰挪,未曾落水,歸來後倒叫家中老父罵了幾句「笨貨」,責怪他功夫不行,叫海水弄溼了半邊褲腳。

靠海吃海的深滬人在北宋時就開始釣具作業,明清時已季節性地到浙江漁場「起冬」——釣帶魚。清道光年間,漁港曾建置了89對拖底網對船。當年漁民使用的船隻不大,船上張的是笨重的篾帆,起降遲緩;用的器械更是簡陋,用一條細長繩子繫著個長錘測水深,憑一具羅盤定方向而已。海上風候瞬息萬變,颱風說到就到,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間一場颶風,就把深滬80多對拖底船全部摧毀,使深滬赤埕冢埔上那層層累累墓冢邊上又增添了幾多用「魂竿灰」埋葬的土饅頭。

在無際無涯的大海上,漁民和他駕駛的船隻都顯得那麼渺小,這就使人們把生命寄託於冥冥之中的神靈,向玄天上帝求禱,向水仙叩拜,向媽祖娘娘祈祝,也向海上遭難的「好兄弟」祭奠,漁鄉的神廟越建越多,成為深滬的又一道風景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深滬港帶來蓬勃生機。改革開放以來,深滬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昔日的荒冢地現在建起一幢幢高樓;崎嶇的山陵破天荒開闢出寬坦的環島公路;人們移山填海,在荒僻的東海垵修成萬噸級碼頭,成為對臺交易港口,碼頭上每日車水馬龍、貨運不絕……面臨深滬灣的漁業碼頭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一級漁業碼頭,若是在新春開漁的時節到深滬來,就可以看到碼頭上旗幟招展、鞭炮轟鳴,灣澳裡千帆競發、浪花翻騰的熱烈情景。除漁業的發展而外,漁鄉辦的拉鏈廠、製衣廠、水產品加工廠等企業更成為深滬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這裡被譽為「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內衣名鎮」。富裕起來的深滬漁鄉,到處聽得到歡聲笑語、琅琅書聲、嫋嫋南音。

(作品來源:晉江勝跡、圖片來源:吳樹林-閩南深滬灣風情百米圖)



相關焦點

  • 這個秋天,來深滬煙墩山
    「煙墩烽火」是奇特秀麗的深滬八景之一。深滬烽火臺,明嘉靖年間(1522~1566) 為防倭而建,長16米,寬8. 4米,高9.4米,條石壘砌,分三層。最高層並列3個烽火灶,煙囪高3. 6米。烽火臺後有一小寨(內有水井), 前有一條三合土構築的壕溝環護。在這個高臺上遠眺,泉南的丘陵綠原、東海的碧波檣桅盡收眼底,天風當襟,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難怪深滬後山媽祖廟撰刻這麼一副楹聯:「滬灣船如梭橫織波中錦繡,煙繳尖似筆恭攢海上文章。」
  • 美麗深滬灣 蘊藏神秘歷史(圖)
    ,還在深滬灣邊居住的人們眼中。  前日,本報11版報導了1.6米長、58斤重的「象牙」現身深滬灣衙口海灘,引起讀者熱議。「深滬灣浮現出太多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它還有什麼神秘的面孔呢」。是啊,它還有什麼秘密呢?  昨日,記者走進深滬灣,了解它神秘的歷史。
  • 晉江深滬小吃到馬尼拉辦美食節
    昨日下午,旅菲深滬同鄉會總會聯合深滬小吃同業公會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辦「深滬美食節」。  據了解,旅菲深滬同鄉會總會成立於1925年,是菲華社會成立較早的同鄉會組織之一。九十年來,鄉僑們精誠團結,同舟共濟,開拓進取,為旅居菲律賓鄉僑的福利事業及家鄉的教育公益事業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深滬:鎮海宮漫筆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 可關注熱點來源:深滬歷史民俗
  • 晉江深滬水丸:要保留傳統技藝的「老味道」(圖)
    店裡,幾名工人正忙活著製作水丸,香氣四溢……­  日前,晉江市公布的第五批非遺項目中,深滬水丸榜上有名。深滬水丸也稱為深滬魚丸,被評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行業2013年度最具成長力商標,成為深滬美食的「品牌」與「文化名片」。­  如今,深滬水丸已經傳承了五代人,不僅是當地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海外鄉賢念念不忘的家鄉味。
  • 福建泉州:深滬特色小吃,看完想嘗嘗嗎?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當地的特色小吃,雲遊四方最不可錯過的美食就是各地美食小吃,泉州深滬也不例外。深滬水丸、馬加羹、壺仔飯、肉粽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著名小吃,閒暇無事,四處亂逛來到深滬,有當地美食高手親自引路,難免又是大吃一通。
  • 深滬:閩臺聖地——寶泉庵
    寶泉庵,又名庵宮,大道公宮,地處晉江深滬之濱:宮旁有一口井,因水甘久旱不枯,名寶泉,遂以庵名。無蚊蠅,摶為唐羅隱所讖,是閩臺聞名遐邇的廟宇。清鹹豐十年(1860年)初秋之際,深滬吳協慶號商船在臺南平安港,備辨香褚之儀到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前叩答神恩,並祈示恩準返鄉日期。然神示當天不得西渡臺灣海峽回鄉。協慶號乃尊神之旨意。果然是夜,狂風大作,巨浪滔天,海上船隻全部遇難,無一倖免。協慶號寶舟按「大道公」神意三天後才啟航,平安返抵深滬。事後,協慶號船員倡議,恭迎學甲「大道公」神像來探滬供奉,得到眾人響應。
  • 深滬人楊道寅:重啟了中朝登州海上航路
    「海絲晉江 記住鄉愁」  在上一期「海絲晉江記住鄉愁」的《深滬灣,鄭和船隊從這裡揚帆起航》中,我們提到了「平海將軍」吳望,相傳他曾跟著鄭和船隊下西洋。晉江文史愛好者吳煜煜說,也有一個說法是吳望曾跟著楊道寅的船隊出使朝鮮。  「楊道寅在明代也是一個重要的官員。」
  • 深滬中心漁港獲「全國文明漁港」稱號
    深滬中心漁港獲「全國文明漁港」稱號www.fjsen.com 2013-02-26 18:55  顏財斌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2月26日訊(本網記者 顏財斌)記者今日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泉州晉江深滬中心漁港被評為「全國文明漁港」。
  • 深滬的美食,夠寫本書了.
    · 此 文 較 長 , 建 議 收 藏 後 食 用 ·晉江有一小鎮,名曰深滬。在晉江的東南一隅,一面依山,三面臨海,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寶泉庵舊街滄桑又美麗,其風土人情,令人印象深刻。原來,深滬這麼美,比第一次見時更加驚豔。那些人們津津樂道的美食呢,大多藏於舊街古巷的民宅裡,有時候很難找,但只要一問,附近的深滬人都知道。
  • 跟隨的哥遊深滬煙墩山烽火臺,鳥瞰深滬灣,感受戰爭年代崢嶸歲月
    深滬是福建省晉江市下轄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在中國東海岸邊的深滬半島上,半島中部有一個煙墩山,山上有一座烽火臺。這座烽火臺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明代抗擊倭寇的時候修建的。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今天就跟著當地的摩的司機遊覽了一次,一睹它的芳華。
  • 深滬漁船臺灣回歸記
    可是,也有個別漁船主捕魚心切,按捺不住將漁船先駛到別處港口,就可以不按次序搶先出海,深滬後山居委會「閩晉漁五七八二號」船老大吳式仁就是這樣。這艘漁船利用燈光捕魚,漁船全長38米,載重約500噸,船上掛著100多顆2000瓦的大燈泡,並附有小燈艇3條,當時的造價大約是300萬元,漁船註冊在廈門港務局。
  • 深滬居士林以「同聞共學」開展佛法弘傳之路
    此時,同聞共修小組在累積各方具足因緣後,於1994年向政府正式申請成立「晉江深滬居士林」,1995年喜獲政府批准註冊成立。此外,並於1999年於晉江深滬地區覓地籌建居士林會館。自此,同聞共修小組於快速拓展時,亦發揮了居士推動小區教化之功能;進而讓深滬居士林的成立,使佛教徒運用「弘法修持」以推展「慈善公益志業」邁入新的裡程碑。
  • Weekend | 原本立志吃遍深滬,沒想到一個菜市場就搞定了我
    因為身邊住著一個來自深滬的鄰居,她幾乎每周都會捨近求遠到深滬買魚羹肉丸帶回廈門吃,自從聽她說了那句「出了深滬就沒再吃到過好吃的魚羹肉丸,那口鮮出了深滬就不是那個味了,其他地方都模仿不來的」,經不住「肉食誘惑」的小編便牢牢記下了深滬這個地方。
  • 深滬灣保護區管理處加強海漂垃圾治理
    [新聞頁-臺海網] 根據泉州、晉江兩級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部署要求,深滬灣保護區管理處通過完善日常清理機制、推行市場化運作,強化考評獎懲制度、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加大治理經費投入、創新海洋生態宣傳等措施,紮實開展保護區海岸帶海漂垃圾清理整治工作,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取得顯著成效。
  • 閩南深滬拳頭母蘿蔔湯做法 家常菜如何做好吃?
    深滬拳頭母是福建晉江深滬的特產,用魚肉攪碎後捏出來後大小和一個拳頭差不多或者一個拳頭拿著剛剛好,傳說拳頭母本叫筋頭母,以豬瘦肉和豬肉筋製成,因其形態似拳頭,閩南語發音也近似「拳頭母」,後便「改名換姓」流傳下來。  拳頭母可用來炒或煮湯。下面小編將為你們介紹一道深滬拳頭母蘿蔔湯怎麼做,如何做好吃?
  • 晉江深滬國家中心漁港遠洋漁業作業區投用
    ­  推薦人:陳廷裕(深滬鎮副鎮長)­  推薦事項:深滬遠洋漁業作業區——福建省唯一遠洋漁業專用碼頭­  推薦理由:漁業是深滬鎮的一大支柱產業,9月1日深滬國家中心漁港遠洋漁業作業區1號、2號碼頭新增外貿作業點成功通過省級驗收,成為全省唯一的遠洋漁業專用碼頭
  • 晉江名小吃深滬壺仔飯 香氣撲鼻油而不膩
    壺仔飯是晉江深滬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它口感油而不膩,風味獨特,流傳到全國各地。昨日,記者前往中心市區一家老牌深滬小吃店,探訪這道已流傳百年的美食。張老闆說,他曾聽過壺仔飯由來的一個版本,相傳深滬有一位漁民,他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在海上能吃得飽,就用糯米做成飯糰讓孩子帶上船吃。後來這名討海人不再出海,又惦念在船上吃過的這道食物,於是仔細研究,這才有了後來的壺仔飯。  「16年前,我特地找到深滬一位很會做壺仔飯的老人,向他學習製作方法,並自己潛心琢磨。」
  • 深滬拳頭母的來源和傳說 原本名叫筋頭母
    晉江美味小吃深滬拳頭母,傳說拳頭母本叫筋頭母,以豬瘦肉和豬肉筋製成,因其形態似拳頭,閩南語發音也近似「拳頭母」,後便「改名換姓」流傳下來。拳頭母傳說 因筋道和形狀得名  為什麼拳頭母有著這樣奇怪的名字?
  • 深滬派出所宣傳見成效 群眾主動上繳違禁物品
    晉江新聞網12月15日訊  為全力收繳非法槍枝彈藥,嚴厲打擊涉槍違法犯罪活動,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今年來,晉江深滬派出所通過張貼宣傳橫幅和海報、發放宣傳資料、自媒體宣傳等形式,組織鎮村巡邏隊在轄區廣泛宣傳私存槍枝彈藥、涉危涉爆物品的危害性,動員群眾積極檢舉、揭發涉槍涉爆等違法犯罪活動,主動上交違禁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