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 文 較 長 , 建 議 收 藏 後 食 用 ·
晉江有一小鎮,名曰深滬。
在晉江的東南一隅,一面依山,三面臨海,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寶泉庵舊街滄桑又美麗,其風土人情,令人印象深刻。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從古至今,不論詩人還是普通人,都有著濃濃的大海情節,仿佛餘生在海邊,就是莫大的浪漫與喜悅。
無疑,深滬人是幸運的。
生於海邊,此生大海便是故鄉。隨便擇一條大路,不要猶豫一直往前走,就可以通往一望無際的海邊。
碼頭就在不遠處,因此這裡盛產各種水丸、魚丸、魚羹和海鮮。
菜市場裡披著花頭巾、穿著花衣服的漁民帶來了她們最豐盛的禮物,空氣裡用力一聞,都是炎夏海風的味道。
有點鹹,有點冷冽,有點溼潤。
另一邊是寶泉舊街,已經許久沒見到這樣保存完好的老街了。狹小蜿蜒而昏黃煙熅,青石路被踩得發亮,沿街的低矮店鋪,隨便一家都可能有上百年的歷史。
人們一如從前,在各自潮溼的木門後,過著彼此嚮往的日子。生活且慢,時間且行。
巷子裡的古井,枯木背後的十字架、門框後的老藥館、斑駁的主旋律標語……就像上世紀老電影的場景,自帶復古濾鏡,古老而美麗,隨風久不逝。
原來,深滬這麼美,比第一次見時更加驚豔。
那些人們津津樂道的美食呢,大多藏於舊街古巷的民宅裡,有時候很難找,但只要一問,附近的深滬人都知道。
我們從寶泉舊街開始逛,這裡集中了大批的老字號小吃。壺仔飯、魚羹、牛肉羹、潤餅卷……念想之時來這條街,絕對能吃撐。
聽說這家寶泉庵旁舊街的壺仔飯,是許多本地人心中最佳的一碗,低調,夠舊,夠味。要蜿蜒爬上寶泉庵旁一段長長的石階才能找到。若是還是不知道,大可隨便抓一個附近的人問問哦。
老舊的民宅,隨意擺放巷子邊的摺疊桌,仿佛這才是吃壺仔飯最愜意的方式。父子倆搭配,年輕的傳承人已十分熟稔,1碗壺仔飯3元,再配一碗排骨湯更佳。
也許是火候和時間都拿捏得分毫不差,這裡的壺仔飯每一粒米飯都油亮晶瑩,用筷子加起來黏軟得快塌下去,吃起來油而不膩,口感之水嫩真不是別家可以複製得來的。
印象最深的還有老街巷子裡的狗狗,看著壺仔飯嘴饞久久不肯離去,時而到處竄來竄去,又像是掌管這條巷子的霸主一樣。
△ 位於獅峰居委會的新店
舊街的壺仔飯沒有招牌,但因為其在寶泉井旁邊,而俗稱「大井頭」。老闆的弟弟在獅峰居委會附近開了家新店,但個人還是覺得舊店更有味道呢。
150多年歷史的煥超水丸店,可以說是深滬水丸的「金字招牌」了~如今已經傳承了5代人,就在正對著寶泉庵的舊街街口。
「搓水丸」可是一項技術活。店裡的水丸都是每天現做的,現在生產水丸已經是半機器化了,但煥超依然堅持最傳統的配方。由於製作水丸都是在早上,所以我們也很可惜無緣得見……
馬加丸、目魚丸、蝦丸、魚卷、魚羹、花枝丸、髮菜丸、肉丸、拳頭母……店裡的20來種水丸,據說每一種一天都要賣出上千斤左右。
我們看到一個小朋友被爸爸帶來買了一袋拳頭母回家,我們呢,也買了一袋目魚丸準備回去品嘗。
要問深滬好吃的魚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據點,但頂有名還是在老街裡。而深滬做魚羹的,幾乎都姓張。芋菓魚羹店,老闆的名字正是張芋菓。
這裡曾經是深滬的供銷社菜館,所以大門的招牌上還赫然寫著供銷社的大字。但不要懷疑,門口大鍋裡翻騰的濃濃魚羹,就是我們要找的。
一個精緻的小瓷碗,舀上幾勺魚羹,最好再加點醋,少許幾滴就可以讓整碗魚羹煥發生機,鮮美異常。
芋菓的魚羹能吃到完整的魚肉而不是攪碎的魚泥,一勺吃下,魚肉本身的清甜融於晶瑩的湯汁,回味無窮。
魚羹要做的好吃,一定要用新鮮上乘的馬加魚才行。老闆還特地給我們展示了一冰箱的生魚羹,許多人都會買回家自己煮呢。
店裡前幾年剛剛新裝修過,雖不大但拾掇得很乾淨,原來的木門還保留著,大概是捨不得拆吧~
在寶泉舊街還有一家本地人極為珍貴的甜潤餅卷。每天下午2點多,黃阿伯就會把攤子扛到外面街上賣,一邊做一邊賣。
特地來買的深滬人大多是十卷十捲地買,生怕買不到。阿伯在一旁不緊不慢的卷著,一張薄餅皮、一勺花生碎、一條Q軟的白色麥芽甜,全都是自家起早貪黑做的。
我們趕到的時候大概下午5點多,僅剩的潤餅卷被一位大叔全部買走了,攝影師還沒來得及拍完就賣光了,我們再一次無緣吃到這樣的甜潤餅了……一看就是很好吃的!
潤餅卷賣完了,阿伯一個人收拾小桌子,抬上椅子,再一次扛著所有東西回了家,佝僂的背影讓人久久忘不掉。
在深滬問起面線糊,十有八九都會跟你說起那家寶泉庵下面的舊街面線糊,40多年了,一直是由阿婆在打理,再後來,她的兒媳婦也來幫忙。
面線糊早上和晚上都有賣,不過阿婆說早上的會更豐富,人也更多。醋肉、雞排、肉鬆、雞蛋、海蠣……各種配料頗有秩序地放在小格子裡。
面線糊似乎已經調好滷汁的味道,一勺淋在碗裡,撒點蔥花和秘制料酒,濃烈可口。
歡妹還是第一次見到用這樣size的碗裝著面線糊,碗很深,分量很實在,一碗吃完已經有些飽了。
阿婆的面線糊就在自己的家裡開著,大廳和走廊都擺了桌椅可以坐,吹著微微的風,吃一碗足料的面線糊,真是很舒服!
牛肉羹亦是深滬人餐桌上常常出現的一到家常小吃。寶泉庵旁的這家頂章,傳到現任老闆手裡已經是第三代了,不敢說是絕對正宗,但小老闆打包票,依然是用最傳統的手法製作的。
店裡賣的是每天現制的牛肉羹和豬肉羹,均是生的。老闆看見我們的到訪太熱情,特地下廚煮了一碗牛肉羹讓我們品嘗。
牛肉羹用的都是牛後腿肉,去油去筋切片,醃製後再進行鬆弛加工。
煮好的牛肉羹是一整片的,不加味精,全靠醬油調味,再來一撮薑絲,最後勾芡。入口的瞬間,真的被這嫩滑驚豔到了!
走出老街,穿過迷蹤複雜的巷子,不出10分鐘,就能到達熱鬧的東垵居菜市場。下午四五點,正是當日的水產新鮮上岸的時候。
就在菜市場入口處的一條小路裡,這家大名鼎鼎的煙仔蚵仔煎,又是三代人傳承了上百年。不禁感嘆,在深滬啊……當真隨便一抓都是上百年的老店。
老闆娘排場十足,用著大鍋,肆意揮舞鐵勺,雞蛋利落一敲,滋滋冒泡濺起火花,十分淡定。聽說有人最多一次打包了100多份,因此老闆們可都是見慣大場面的!
這裡的海蠣煎都是用豬油煎的,吃起來會格外香。嘗了一口,果不其然,海蠣、雞蛋與地瓜粉融合出一種十分誘人的油香味,口感極為嫩滑,蘸點甜辣醬更添風味。
這裡的酸辣湯也是格外出名的,還上過飛機廣告,不過歡妹點了一份牛肉羹,味道也不錯呢~店裡的人呢一直就沒少過,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會常常來光顧~
在一眾賣水產海鮮的攤子中,一眼就能看到這對夫妻在賣金黃的蝦餅,一聞才知道這就是小有名氣的再福,在菜市場這裡已經炸了三四十年了。店門面在市場裡,但是夫妻倆會把攤子移到外面。
當然,再福的蚵嗲是更有名氣的~但是夏天他們不賣蚵嗲,改成蝦餅了~不要可惜,酥脆的蝦餅光看賣相就很好吃!歡妹已經流口水了~
一片蝦餅比手掌還大,裡面只有一隻蝦,但是粉團卻炸的格外香,單單吃也讓人停不下來,猛地吃到一口蝦肉,很驚喜~
還有人會特地來打包好幾片,老闆會把蝦餅切成小塊,再拌些洋蔥提味。
菜市場路過的人來來往往,許多人都會不自覺地停在這個油炸攤前,熟悉且自然呢。
在菜市場對面的這家烽火臺水丸,在外頭很有名,路邊三個闊氣的門面擠滿了人,似乎來買的是外地遊客比較多~
店裡的拳頭母聽說一天能賣出上萬顆,許多工人在一邊現場製作拳頭母,一邊煮,拳頭母一下子就能賣完一鍋,熱火朝天的樣子我們也忍不住買了幾包~
菜市場裡的潤餅菜攤主是也一對夫妻,每天下午3點多就會準時出現,開始準備材料。
待所有材料都備好,攤子前已經圍滿了前來買潤餅菜的客人了,若是碰上清明更是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著。
一大摞的胡蘿蔔和高麗菜已經炒好放在煤爐上,滷肉則在火鍋裡燉著,所有食材都在熱氣騰騰地保持著溫度,夫妻倆包起潤餅菜也方便很多。
一層噴香酥脆的滸苔鋪底,在加上各種炒菜、滷肉、花生碎和白砂糖,手腳麻利地卷好,就是記憶裡最熟悉的味道。
阿美石花膏其實是一家老舊的小賣部,不要怕找不到,港阜村方圓十裡大概都知道阿美的大名。
阿美的老公告訴我們,這手藝他們至少做了60幾年了,從前師從這裡一位很有名的西塔師傅。從年輕學藝到白髮蒼蒼,他們就這樣做到了。
阿美婆婆很熱情地帶我們參觀她狹小的「工作間」,所有的石花都是自己一盆一盆洗乾淨並煮好的。看著這些擺好準備放涼石花膏,頗有一些老人可愛的驕傲呢。
店裡的石花膏有好幾種種類。有一整塊可以直接吃的,也有刮成絲狀的可以泡著喝,還有的直接做成飲料,是一家讓人十分舒服和親切的小店。渴了路過買一杯喝,簡直不要太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