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大真探
近日,因為一些壞消息,編輯部氣氛十分低沉。
ofo搬家了,第五次搬家了!小真探的「共享單車」押金還沒有拿回來。
另一位同事也因為「共享」哀嚎了一整天。作為一個跨城上班的girl,前一天在上海火車站借了某品牌的充電寶,半小時後火車快來了,正準備還走充電寶,竟然發現——沒有充電槽了!
她只能無奈背著充電寶回到了嘉興,然而並找不到同款品牌的充電寶設備。於是,第二天背回上海,被扣了60多塊!!!
時間回到2017年。那時候,共享單車市場風聲水起,ofo、摩拜以及一大批五顏六色的單車前赴後繼衝向這片藍海。然而,從一開始的免費、補貼,到後來收費、漲價,再後來用戶退不到押金,共享單車從潮起到潮落只不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共享單車賽道慘烈
2017年是ofo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曾經被很多投資人看好。後來鬧得一地雞毛,成為了最典型的「負面教材」。最近還搬離了位於北京海澱的網際網路金融大廈5層——ofo夢開始的地方。
2018年,「黃橙」大戰的另外一位選手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但是摩拜單車當年虧損高達45.5億元。
在這兩位共享單車界的老大哥陷入困境之時,背靠阿里的哈羅單車悄悄發力,想要在主戰場之外突出重圍,後發制人。
在共享單車廣收押金的時代,哈羅單車一張「免押金」牌就圈了不少用戶。但是路並不好走,2018年,哈羅單車虧損達到4.8億元,今年5月還傳出尋求融資。
於是,哈羅單車起步價從每30分鐘1元到每15分鐘1.5元,30天騎行卡從最便宜的每月6元上漲到了每月至少16元。
直到今天,共享單車賽道上的選手所剩無幾,然而,盈利嘛,依舊看不到。
雖然共享單車戰場已經看不到未來,共享充電寶卻方興未艾。
頭部企業實現盈利 下半場開始收割
目前,國內充電寶行業的格局已經分為為「三電一獸」——街電、小電、來電、怪獸,他們佔領了街頭小巷的飲食店、便利店。
2019上半年,共享充電寶品牌主要與餐館等餐飲行業的商家合作較為密切,其次是酒店、旅店等住宿場所的商家。未來,將會增加在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等公共運輸場所和會展中心等地的設備鋪設。
經歷了2017年底、2018年殘酷的洗牌期和倒閉潮後,市場已經將近飽和。而2019年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一年。
與共享單車不同的是,目前充電寶市場頭部三家企業都基本實現了盈利。2018年,聚美旗下的街電年營收超8億,營業利潤約為3700萬。
相比還在燒錢的單車來說,充電寶在「共享經濟」這個賽場裡,算是能得意地笑了。
只是...小真探粗粗算了一下街電是盈利了,只是利潤率只有4%多一些。
要知道,街邊那些個排著長隊的奶茶店,淨利潤率就能是11%的!
所以,為了活下去,這不,共享充電寶最近集體漲價了。
部分城市的的充電寶租用價格高達8元/小時,漲幅較小的也到達了4~5元/小時。
網友不淡定了,畢竟以前借充電寶一小時兩塊錢最多了,現在這樣的漲幅,網友認為,基本是在「割韭菜」了。
漲價是共享經濟下半場的未來嗎?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將達到3.05億人,2020年用戶規模將增長至4.08億。
而用戶的依賴性也是妥妥的。根據Trustdata大數據,截至今年6月:
安卓用戶對共享充電寶的月均使用次數為1.7次,單次訂單完成時間平均為49.8分鐘。
蘋果用戶的月均使用次數為2.1次,單次訂單完成時間平均為57.1分鐘。
當流量已經被收割,賺錢就是首要任務。
一個充電寶租金單價從5塊漲到8塊,3億用戶,每人租一個小時充電寶,就是多9億元收入。
怪不得,連商家都開始要抬高共享充電寶的入場費了。
不過,小真探和同事們又算了一下,從5元到8元可是60%的漲幅啊。使用5小時就40元,完全可以在某寶上買個充電寶了。
像小真探這樣看到20%電量就焦慮的小夥伴們,都已經每天自帶充電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