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是黨在民族地區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方法創新,是內蒙古自治區獨創的基層文化服務方式。60多年來,烏蘭牧騎始終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開展基層服務工作,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把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遍廣袤草原。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詳細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回想三年前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回首烏蘭牧騎走過的路,始終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紮根基層、服務人民群眾,這是烏蘭牧騎永葆生機活力,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的根本原因所在。烏蘭牧騎砥礪60載形成的熱愛人民、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深刻體現並切身踐行著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
一、堅持人民至上,是社會主義文藝觀的生動體現
堅持人民至上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原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堅持文藝創作的人民性標準。
人民群眾是文藝表現的主體,是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一直以來,烏蘭牧騎始終將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為人民服務視作天職。60多年來,烏蘭牧騎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依據邊疆少數民族特點,在尊重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的基礎上,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以貼近農牧民生活的文藝作品、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和方針、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引領了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真正實現了「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文化使命。
人民需要藝術,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烏蘭牧騎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發展方向,創作出諸多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傳之後世的優秀文藝作品,如《雕花的馬鞍》《牧民歌唱共產黨》等。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夠傳得開、留得下,關鍵在於廣大烏蘭牧騎人把握住了時代脈搏,用文藝作品反映了時代要求和人民的心聲。因此,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烏蘭牧騎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的關鍵所在,烏蘭牧騎是貫徹踐行社會主義文藝觀的生動實踐者。
二、緊緊依靠人民,是烏蘭牧騎創新發展的基礎
緊緊依靠人民是對「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的集中表現,體現了人民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中強調:「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的確,藝術滋養人民,人民反哺藝術——人民需要優秀的藝術作品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質;藝術需要人民提供創作靈感和素材、推動文藝的創作創新。
剛剛成立之初,烏蘭牧騎在「用什麼東西為農牧民服務和採取什麼組織形式、用什麼方法去服務」等問題上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最終在農牧民群眾的啟發和幫助下,確定要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用富有濃鬱民族地方特色文藝表演的形式來宣傳黨的政策、普及科學知識等。一直以來,烏蘭牧騎因其文藝作品和表演形式靈活新穎、貼近生活,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等的特點,深受農牧民的喜愛。對於群眾的認可和支持,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著名歌唱家拉蘇榮說:「是烏蘭牧騎為我提供了廣闊舞臺,是草原牧民造就了我這個歌唱家。」樸實的話語不僅道出了歷代烏蘭牧騎人感恩人民群眾的心聲,也深刻揭示了烏蘭牧騎在緊緊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中,推動文藝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動力源泉。
烏蘭牧騎是一支長期活躍在基層的綜合文化服務工作隊。因其具有「短小精幹、一專多能」等特點,在廣大農牧區採取巡迴的方式進行宣傳、演出等服務。烏蘭牧騎隊員在基層完成宣傳、演出、服務等任務之餘,還輔導和培養了一大批農牧民文藝骨幹,以活躍基層文化生活、挖掘基層文化服務供給潛力。這不僅推動了基層公共文化自我供給能力,也為發展民族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幾十年來,烏蘭牧騎隊員始終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汲取人民智慧,在服務人民中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目前,內蒙古烏蘭牧騎已經由成立之初的2支隊伍、12位隊員發展成為75支隊伍、3000餘人的綜合文化服務工作隊。這一切都有賴於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喜愛,是人民群眾造就了今天的烏蘭牧騎,使其歷經風雨,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發展、踏上了新的徵程。歷史實踐證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其根本就在於黨始終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於我們黨堅持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三、不斷造福人民,是烏蘭牧騎永恆的初心使命
不斷造福人民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充分體現了黨的領袖情系群眾、關注民生的為民情懷。烏蘭牧騎是黨在內蒙古創造的文化工作隊伍,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始終保持烏蘭牧騎的紅色基因不變,紮根草原、紮根基層,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60多年來,烏蘭牧騎不僅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任務,還擔負著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重要任務。一直以來,烏蘭牧騎始終致力於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人民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回顧曾經,烏蘭牧騎極大地豐富了基層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偏遠農村牧區的社會風貌。在新時代,烏蘭牧騎奮勇向前,在全區範圍內組織開展「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基層綜合服務活動,組建220支「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專業志願者隊伍,到2000多個服務點面向基層提供文藝、政策、科技、衛生、脫貧攻堅等綜合服務。2020年,自治區啟動「烏蘭牧騎月·一切為了人民」主題活動,讓烏蘭牧騎「面對面」走到老百姓當中,「實打實」給老百姓解決問題,「心貼心」為老百姓提供服務。這一切的探索與實踐也再次驗證和體現了烏蘭牧騎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
烏蘭夫同志在紀念烏蘭牧騎建隊30周年時曾經說:「內蒙古40年來的建設成就,有烏蘭牧騎的一份功勞。」這句話高度概括並肯定了烏蘭牧騎在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烏蘭牧騎在數十年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僅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在促進內蒙古各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等層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眾所周知,建設文明內蒙古是當前全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化的繁榮興盛是建設文明內蒙古的根本途徑,烏蘭牧騎在新時代充分發揮文化動能,在推動內蒙古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哪裡有需要、哪裡最困難、哪裡最偏僻就到哪裡去;始終堅持與基層農牧民和衷共濟、團結互助,拉緊各族人民一家親的精神紐帶,極大地促進和維護了民族地區社會的安定團結。因為,社會和諧穩定是建設文明內蒙古的前提和基礎;建設文明內蒙古是推進民族地區社會安定團結、造福人民群眾的根本目標。時至今日,社會在不斷發展,條件在不斷改善。烏蘭牧騎的演出車輛也從最初的勒勒車、騎馬、騎駱駝,發展現在的專業演出車;時代在進步,環境在變化,唯有烏蘭牧騎與基層人民親如一家的關係沒有改變、唯有烏蘭牧騎堅持為人民服務、不斷造福人民的那顆赤誠的初心未曾改變。
四、牢牢植根人民,是烏蘭牧騎永葆生機活力的根本
牢牢植根人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黨要做到長期執政,就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這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也是一代代烏蘭牧騎人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力行踐行著的真理。
1957年,自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開始,烏蘭牧騎隊員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一同參與剪羊毛、修羊圈、打草等生產生活勞動,在勞動閒暇為人民群眾進行政策宣傳、文藝演出、輔導基層文藝骨幹、舉辦科普展覽等服務工作。此外,烏蘭牧騎隊員還出現在抗疫防疫的前線、出現在抗洪救災的堤壩上。可以說,在任何危難關頭,在任何人民群眾需要的地方,總能看到烏蘭牧騎隊員的身影。烏蘭牧騎隊員的行為體現了其真心熱愛人民群眾、熱愛基層的優良傳統,也展現了烏蘭牧騎隊員植根於人民,將自己視為人民群眾一份子的寶貴品質。而這樣寶貴的精神品質,歷經60餘年風雨的洗禮絲毫未曾改變,影響並鞭策著一代又一代烏蘭牧騎人始終不畏艱難,紮根基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烏蘭牧騎貼心的服務和感人的行為人民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印入腦海裡,也受到了農牧民的真心愛戴和稱讚,他們說,「我們的烏蘭牧騎好」,並稱烏蘭牧騎隊員為「我們的孩子」。這種超脫了血緣、超脫了民族、血濃於水的深厚情感,是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的動力所在;也是烏蘭牧騎永葆生機活力、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的根基所在。
當前,烏蘭牧騎已經成為內蒙古獨有而珍貴的非物質紅色文化遺產。烏蘭牧騎發展壯大的60年,是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的60年,是牢牢根植於人民、踐行「堅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60年,也是烏蘭牧騎在艱苦磨礪中鑄就堅強意志和高尚品格的60年。曾經所有經歷的艱辛和磨難、所有付出的青春和汗水,都已成為今天的成就和榮譽;今天所有的努力和進取,都是烏蘭牧騎積攢的力量和夢想。未來,烏蘭牧騎必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實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實際工作之中,在新的歷史起點迎來新的發展。
(作者:斯芹 單位:內蒙古黨校社會管理與文化教研部)
[責任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