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祥和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他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走遍了內蒙古的山山水水,他們用歌聲和舞蹈把黨的關懷送到了草原深處,把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送到了牧民身邊。他們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瑪奈烏蘭牧騎」,也就是「我們的烏蘭牧騎」。
不忘初心 紮根草原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於農村牧區間。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群眾文化工作比較活躍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宣告成立。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他們就演出。烏蘭牧騎的名字便這樣在草原上迅速傳播開。
難忘的烏蘭牧騎記憶
勒勒車走到哪裡,哪裡就撒下串串歌聲、片片笑語……烏蘭牧騎隊員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飽滿的精神氣息感染人,給人以力量,內蒙古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筆留住了這美好的回憶。
《風雪中的烏蘭牧騎》,作者馬鐵。
王廼欣書《布赫同志為太僕寺旗烏蘭牧騎作詩》。
1975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烏蘭牧騎明信片。
1965年,烏蘭牧騎全國巡演時的節目單。
1965年,烏蘭牧騎全國巡演時各地報紙的報導。
烏蘭牧騎精神永存
烏蘭牧騎以其朝氣蓬勃的激情、無私奉獻的熱忱,為人們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馮永林在作品《內蒙古烏蘭牧騎贊》中寫道:紅色草原文藝兵,戎裝颯爽馬蹄輕。能因篝火隨風舞,曉沐朝霞踏露行。邊地逢春人盡醉,牧人待客酒相迎,氈房遍灑及時雨,千裡北疆傳美名。
翻開一份1965年烏蘭牧騎全國巡演時的節目單,馬頭琴獨奏《蝶戀花》、女聲合唱《草原上建起了鋼鐵城》、民樂合奏《鄂倫春人民好生活》、好來寶《牧馬英雄》、說唱快板《馬架子人改天換地》,濃鬱的生活氣息、生動的民族藝術形式,烏蘭牧騎隊員們深入牧區,創作題材皆來源於基層牧民生活。據介紹,歌舞《看望我們的邊防連》這個節目就是演員們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在深入邊防哨所慰問邊防軍的過程中創作的,通過老牧民、民兵連長、牧馬員在去邊防連的路上策馬揚鞭、你追我趕的熱烈情景,表現了牧民們對堅守祖國北疆的人民戰士的魚水之情。
草原星光灑滿大地
烏蘭牧騎作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曾多次在全國巡演。烏蘭牧騎就像草原上的星光,照到哪裡,哪裡就有了文化的光亮;烏蘭牧騎又像是草原上的花朵,開到哪裡,哪裡就有了幸福與歡笑。
1965年5月至1966年1月,烏蘭牧騎在全國巡迴演出,歷時7個半月,行程10萬多公裡,演出600場,觀眾近百萬人次,走遍27個省、市、自治區。
此外,烏蘭牧騎還代表國家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演出,足跡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100多場,觀眾達50多萬人次,烏蘭牧騎精神傳遍神州大地,譽滿寰宇。
來源:騰格里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