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的新細菌

2020-12-13 英語一時代

Researchers have identified a new bacterium that feeds on polyurethane, a kind of plastic that is difficult to recycle or destroy.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聚氨酯為食的新細菌,聚氨酯是一種很難回收或 被破壞的塑料。

Scientists say the discovery could help reduce a flood of hard-to-recycle plastics that are ending up in the world's landfills and polluting oceans.

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大量難以回收的塑料,這些塑料最終被填埋在世界各地,汙染海洋。

A team from the Helmholtz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Leipzig, Germany, found the new strain of soil bacteria.

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個小組發現了這種新的土壤細菌。

It was identified in an area that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plastic waste.

這種細菌是在一個有大量塑料垃圾的地區發現的。

The team discovered the bacteria were feeding on polyurethane diol, a substance widely used in many different products.

該小組發現,這些細菌以聚氨酯二醇為食,聚氨酯二醇是一種被廣泛應用於許多不同產品中的物質。

The researchers estimated that in 2015, polyurethane made up 3.5 million tons of Europe's plastics.

研究人員估計,2015年, 歐洲350萬噸塑料由聚氨酯製成。

One problem is that recycling polyurethane requires a lot of energy.

但問題之一在於,回收聚氨酯需要大量的能量。

The plastic material does not melt when heated.

這種塑料材料加熱時不會熔化。

Most polyurethane-based products end up in landfills, where they can release dangerous chemicals.

大多數聚氨酯製成的產品最終會被填埋,在土壤中會釋,放出危險的化學物質。

The team found that the bacterium,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putida, can produce enzymes that eat away at polyurethanes.

該小組發現,這種被鑑定為惡臭假單胞菌的細菌能夠產生吞噬聚氨酯的酶。

This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break down the material in the environment.

這將使在環境中分解這種材料成為可能。

The results were recently reported in a study in the publication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

Hermann Heipieper helped write the report.

赫爾曼.海派珀協助撰寫了這份報告。

He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finding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in being able to reuse hard-to-recycle (polyurethane) products."

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發現「代表著在再利用難回收(聚氨酯)產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The research is part of a European Union program that seeks to find useful microorganisms.

這項研究是歐盟尋找有用微生物計劃的一部分。

The goal is to identify living things that can help turn oil-based plastics into substances that can be broken down biologically.

他們的目標是找出能夠將油基塑料轉化為生物降解物質的生物。

Similar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過去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

In 2011, Yale University students discovered a fungus that could feed on polyurethane plastic even in a place without air, like at the bottom of a landfill.

2011年,耶魯大學的學生發現了-種真菌,即使在沒有空氣的地方,比如垃圾填埋場底部,也能以聚氨酯塑料為食。

Since then,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dentified other kinds of fungi that can break down polyurethane.

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分解聚氨酯的其他種類的真菌。

In 2017, a team of scientists identified a fungus that can feed on plastic by breaking down the main chemicals holding it together.

2017年,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以塑料為食的真菌,它能分解塑料中的主要化學物質。

The German study noted that plastic-eating bacteria could be easily controlled and produced for industrial use.

德國研究指出,食用塑料的細菌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和生產,從而被用於工業用途。

The researchers said the next step is to identify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cterial enzymes that can break down polyurethane.

研究人員說,下一步是確認更多關於能夠分解聚氨酯的細菌酶的信息。

Some scientists advise against introducing man-made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into the environment that could be harmful.

一些科學家建議不要將人造酶或微生物引入環境中,否則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Scientist Douglas Rader wrote about the issue in a 2018 article for the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科學家道格拉斯.雷德在2018年為環境保護基金組織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談到了這個問題。

He said much more 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learn about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stics and marine ecosystems.

他說,應該開展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塑料和海洋生態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

Such research is needed "before we can take drastic action such as" putting plastic-eating bacteria into the ocean, Rader wrote.

在我們採取諸如將食用塑料的細菌引入海洋「這樣的極端行動之前」,這些研究是必要的,雷德寫道。

The group Plastic Oceans International reports that scientists estimate more than 8 million tons of plastic are thrown into the world's oceans every year.

國際塑料海洋組織報告稱,科學家估計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被扔進世界各地的海洋。

An estimated 300 million tons of plastic is produced yearly worldwide.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生產3億噸塑料。

Plastic Oceans International says about half of that amount is created for one use only.

國際塑料海洋組織表示,其中大約一半為一次性使用製造。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細菌" 可緩解環境汙染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臺媒稱,全球每年產出逾3.11億噸的塑料製品,由於塑料無法像其他垃圾一樣被自然分解,因此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幾乎可以完全分解塑料,可望為地球岌岌可危的環境帶來一線生機。
  • 法媒: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的毛毛蟲 或解開汙染難題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24日發布報告稱,一種養殖出來作魚餌的飛蛾幼蟲愛吃特別難降解的塑料,讓人寄希望於這種生物能幫助解決全球塑膠袋汙染難題。據法新社4月24日報導,劍橋大學教授保羅·邦貝利是美國《當代生物學》半月刊所登載論文的合著者,他說:「這一發現可能會是一個重要工具,有助於清除積聚在垃圾填埋場和海洋中的聚乙烯塑料廢品。」報導稱,聚乙烯佔歐洲塑料製品需求的40%,主要是用作包裝和購物袋。這些東西需要多年才能生物降解,若不回收會對環境、尤其是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危害。
  • 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由於塑料在焚燒的時候會產生有害氣體,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將其埋於地下,但這樣也會造成土壤的汙染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塑料汙染帶來的各種問題,科學家們急迫地想找到一種能將其迅速降解的辦法。最近,來自加拿大布蘭登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蠟蛾的幼蟲是能夠消耗和代謝聚乙烯的「塑料食肉動物」,這種動物或許能為塑料降解問題找到突破口。在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腸道微生物的了解。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聚合物化學鍵層面上降解PET塑料,後者是最為常用的塑料品種之一,大部分的透明飲料瓶都是PET所制。 正常來說,PET塑料在海洋中的自然降解過程要持續數個世紀,利用新發現的PET分解酶可以極大的提升這一過程的速度。
  • 英文外刊,養耕共生,魚與沙拉共存
    因此,農民將不得不求助於更有效的新耕作方法來解決問題。在魚池中,像羅非魚這種適應性很強的魚被餵養大量魚食,這也導致了大量浪費。流動的水將固體廢物過濾掉,但魚的糞便中會產生大量氨, 富含氨的水中還有特殊的塑料碎片。
  • 海底萬米深處發現塑料垃圾,科學家找到解決辦法,資金是個問題!
    中國「奮鬥者號」已經潛入了海底深處,進入海底深處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海底是這般景象,同時科學家意外發現,海底1萬米深處,竟然發現了人類生活垃圾,原來在海底也有人類的生活垃圾,可是這些魚類為了生存下去,仍然在垃圾堆裡生活,同時在提醒著人類,今年科學家們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顆粒,並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從人類的體內排出。
  • 塑料汙染不孔不入!科學家在南極的冰芯中發現了塑料微粒
    如果你有一直關注環境保護的動態,你可能就會了解塑料微粒的汙染有多嚴重,它們幾乎無孔不入,不處不在。塑料微粒,通常指那些直徑小於2nm的塑料顆粒(是頭髮絲的直徑的3萬分之一)。它們實在太小,很多的汙水處理廠根本沒法將它們過濾;它們又實在是太多了,曾有研究稱,一支普通的淨化潔面乳,就含有36萬顆塑料微粒!
  • 這種細菌以金屬為食,能降解水中雜質,或能造福人類!
    這種細菌以金屬為食,能降解水中雜質,或能造福人類!在地球上除了動物和植物以外,還有眾多原核生物和微生物等待人類發現,部分細菌過於「狡猾」,即使被凍土層「封印」幾萬年,還能保存自己原本的活性,今年一月份在青藏高原發現了30多種未知細菌,一旦這些細菌重新現身,對人類將是一個大威脅。在加州理工學院一位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細菌,發現了一種細菌極為喜愛金屬,甚至把細菌當作食物。
  • 科學家在人類肚臍中發現了1400種細菌(組圖)
    科學家在人類的肚臍中發現了1400種細菌近日,科學家就在人類腹部的「小按鈕」—肚臍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即在這個並不顯眼的小「凹槽」中竟然潛伏著1400種細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的肚臍生物多樣性研究小組甚至在人類肚臍中發現了662種尚未被命名的細菌種類,這些細菌也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新物種。
  • 科學家在珠穆朗瑪峰發現微塑料 可能來源於登山者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現在,他們又有了新發現。據外媒報導,普利茅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首次在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海拔最高的微塑料。
  • 超級古老的細菌被發現,科學家:冰川融化或導致危機出現
    比方說在2010年,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的永凍土層融化,人們發現在其中竟然出現了一具動物屍體,而且動物看起來也非常的奇怪,後來,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判斷這個動物是史前巨獸猛獁象,死亡的時間大約在4萬年之前,因為它保存得非常完好,所以,科學家推測它死亡後就已經被凍住了,如果不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或許它還會繼續長眠於冰層之中,永遠都不會被發現。
  • 科學家證實珊瑚喜食塑料垃圾:超神奇
    海洋裡的塑料對大部分生物來說都是危險的,它會傷害魚類甚至毒死海鳥,讓它們裝滿一肚子的垃圾。烏龜也可能會誤把漂浮的垃圾當作水母而吞進肚子。但是這些塑料傷害海洋中小型棲息物、浮遊生物和珊瑚的方式卻鮮為人知,有時候會在它們的小腸子裡發現塑料的蹤影。
  • 科學家為追求「永生」,給自己注入350萬年前的細菌,後來怎樣?
    幾年前,就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永生,將三百五十萬年前的細菌注射到了自己的體內,他的結局是怎樣的呢?科學家發現古老細菌將細菌注射到自己身體內的科學家就是阿納託利布·布魯什科夫,這位科學家是著名大學的主任,從學識上來講,他是備受敬仰的,甚至在國內國外都有不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 科學家研究新發現,細菌可通過大氣傳播
    格拉納達大學的農業化學系、應用物理學系和科學儀器中心的科學家們破譯了一個謎團,疾病可能通過地球大氣進行洲際傳播。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大氣中的iberulites(多礦大氣生物氣溶膠)穿梭在各個大洲運輸活性微生物,發現存在這一重大可能性。
  •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耐藥感染抗生素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耐藥感染抗生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1:16:59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Gerard D.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微塑料隨風「旅行」《中國科學報》從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機構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微塑料的一個令人不安的方面,即它們會被卷進大氣,隨風飄散到遙遠的海洋,包括那些看起來十分清澈的海面。該研究所教授Miri Trainic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在看似純淨的水面上有這麼多微塑料。」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憂慮的事實:海床上鋪滿了塑料微粒
    從明顯的熱點地區採集的樣本中,每平方米的海底就含有大約190萬個塑料微粒!這是在海底發現的最多的塑料微粒。他們還進行了數據建模,發現這些運輸塑料微粒的「傳送帶」,也會將海洋中的營養物質運送到相同的熱點地區。這顯示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超出了他們的研究領域。從本質上講,塑料微粒汙染可能正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積累,包括了魚類、海綿、海參、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繁殖區。
  • 科學家為永生,給自己注射了350萬年前的細菌,結局卻出現反轉
    2009年,俄羅斯科學家阿納託利·布朗科夫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雅庫特地區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這種細菌屬於芽孢桿菌F,芽孢桿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細菌,幾乎無法被殺死,在極端的情況下,它們會進入休眠狀態。隨著全球變暖,俄羅斯科學家一直都非常擔心永久凍土層下古老病毒,為了確保這350萬年前古老細菌不會對人體有害,他們作了一系列的實驗,阿納託利·布朗科夫給小白鼠、果蠅、農作物都注射了這種超級細菌。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可能有人覺得塑料汙染只是針對於陸地生態環境,可事實上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塑料垃圾對於海洋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太平洋上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大陸」,這個「大陸」其實就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組成,人們也稱之垃圾大陸。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大量海豹、企鵝在這裡繁衍棲息,如果塑料汙染已經影響到當地,那麼可以說地表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入侵。入侵到南極的微塑料微塑料這個概念最早也是英國科學家提出,他們在進行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研究時,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定為「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