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珊瑚喜食塑料垃圾:超神奇

2020-12-11 快科技

海洋裡的塑料對大部分生物來說都是危險的,它會傷害魚類甚至毒死海鳥,讓它們裝滿一肚子的垃圾。烏龜也可能會誤把漂浮的垃圾當作水母而吞進肚子。

但是這些塑料傷害海洋中小型棲息物、浮遊生物和珊瑚的方式卻鮮為人知,有時候會在它們的小腸子裡發現塑料的蹤影。

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員以及海洋研究人員亞歷山大·西摩(Alexander Seymour)表示,多年來,生物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論者認為大多數海洋生物偶爾都是會吃到塑料的。因為海底世界豐富而有複雜,海洋生物無法避免會吃到垃圾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還有一個更令人不安的原因,塑料中可能存在一種能增加食慾的成分。

杜克大學海洋科學博士生奧斯汀·艾倫(Austin Allen)說:「塑料本來就可能很好吃。」艾倫和西摩是剛剛發表在《海洋汙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的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他們和杜克海洋生態學家丹尼爾·瑞特朔夫(Daniel Rittschof)一起展示了珊瑚對微型塑料碎片的反應,就好像這些塑料是它們的食物一樣。

這個實驗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人工餵養珊瑚,以及珊瑚在被直徑不超過一毫米的塑料碎屑汙染的海水容器中生長。

在餵食試驗中,科學家們用鑷子夾起塑料或者沙粒,然後放到珊瑚蟲的附近。

如果沙粒靠近嘴邊,它們會用細小的毛髮覆蓋自己的身體來保持清潔。但是,如果靠近嘴邊的是塑料,珊瑚蟲就會迅速行動起來。它們發射一種帶有爆炸聲的細胞魚叉槍,又叫做刺細胞(腔腸動物的防禦器,生於體壁的外層),將有毒的倒刺送進塑料碎屑中,然後用觸手把塑料送到嘴裡,狼吞虎咽吃起來。

研究人員提供了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其他六中塑料,超過80%的塑料碎屑被珊瑚蟲吃掉了,不過在十次試驗中,有一隻珊瑚蟲試圖吃過一次沙粒。西摩表示,扔一粒沙子珊瑚蟲顯然不會有什麼反應。

大多數情況下,珊瑚會在六小時之內吐出塑料。大概有8%的實驗中,這些塑料在整個實驗期間——24小時內都待在珊瑚的體內。

珊瑚沒有眼睛,它們無法通過視覺來捕獲食物,而舌頭對它們來說更實用,類似於化學傳感器,可以用來判斷食物的好壞。這顯然不同於利用嗅覺將動物吸引或者遠離某個物體。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科學中心(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博士後研究員馬修·塞弗卡(Matthew Savoca)說:「動物會在嘗食物的同時決定是否吃掉它。」

杜克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試圖在塑料表面塗上一層微生物膜,以改變塑料的化學剖面。他們假設珊瑚可能更喜歡這樣的食物,微生物可以隱藏塑料的味道,還能給它們提供一些營養。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珊瑚更喜歡原來的塑料

在水族館進行的測試中,珊瑚攝入食物的乾淨程度要比生物汙染的塑料高出5倍。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偏好表明,工廠塑料中含有一種吸引珊瑚的成分。西摩還說:「至少有幾百種添加劑起著類似於誘食劑——美味的化合物的作用。」

塞弗卡也沒有預料到珊瑚會喜歡塑料。2016年,他和他的同事曾報告稱海鳥被氣味難聞甚至細菌覆蓋的塑料吸引,最近他又發現鳳尾魚魚群喜歡圍繞在塑料因被汙染而發出的氣味周圍。

西摩說:「我們應該把塑料的味道當作一個範例,而不僅僅限於珊瑚。」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垃圾項目的研究分析員卡莉•赫林(Carlie Herring)表示,很少有研究人員去研究微型塑料和珊瑚之間的相互作用,最新的這項研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塑料和珊瑚之間的關係在海洋中可能跟實驗中的情況有所不同。儘管早期的研究表明野生珊瑚會吃塑料,但是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珊瑚更喜歡塑料製品而不是食物。

另外,塑料不太可能像其他眾所周知的珊瑚白化、酸性海洋和炸藥捕魚那樣嚴重,西摩說:「這可能只是珊瑚這個物種面對總物種數目太大時候選擇的自我滅亡(減小同物種的生存壓力以便整個物種更好地存活下去)。」

然而,毫無疑問,海洋裡確實存在不少塑料,甚至在更遙遠的角落,這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像。機器人潛水器在通往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斜坡上發現了塑膠袋,馬裡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最深的部分,甚至還沒有探險家抵達那裡,而塑料卻先一步達到。

西摩和他的同事們說,希望他們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相關研究人員關注並發現塑料成分對珊瑚的吸引力。塞夫卡也提出了同樣的說法:「如果幹淨的塑料中確實含有誘食劑,那就讓我們找出這些誘食劑,然後去掉它們。」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

相關焦點

  • 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的新細菌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聚氨酯為食的新細菌,聚氨酯是一種很難回收或 被破壞的塑料。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大量難以回收的塑料,這些塑料最終被填埋在世界各地,汙染海洋。2011年,耶魯大學的學生發現了-種真菌,即使在沒有空氣的地方,比如垃圾填埋場底部,也能以聚氨酯塑料為食。
  • 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當廢棄的捕魚設備,如工作服、手套、受損的龍蝦鍋和漁網沿著海底拖曳時,珊瑚就會被摧毀,棲息在珊瑚裡的許多物種也會受影響。全球海岸線上發現的海洋垃圾中有90%與一次性塑料製品有關:瓶子,吸管,食品包裝和普通包裝。塑料無法生物降解,至多分解成較小的碎片。
  • 法媒: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的毛毛蟲 或解開汙染難題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24日發布報告稱,一種養殖出來作魚餌的飛蛾幼蟲愛吃特別難降解的塑料,讓人寄希望於這種生物能幫助解決全球塑膠袋汙染難題。據法新社4月24日報導,劍橋大學教授保羅·邦貝利是美國《當代生物學》半月刊所登載論文的合著者,他說:「這一發現可能會是一個重要工具,有助於清除積聚在垃圾填埋場和海洋中的聚乙烯塑料廢品。」報導稱,聚乙烯佔歐洲塑料製品需求的40%,主要是用作包裝和購物袋。這些東西需要多年才能生物降解,若不回收會對環境、尤其是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危害。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年,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團隊在日本一處垃圾處理場分離出了某種特殊細菌,該細菌是人類已知的第一種將PET塑料作為食物來源的生物,可謂是天賦異稟。據悉,該團隊在篩選了上百處垃圾回收站後才發現了這種神奇的細菌,該項研究也在去年3月11日登上了《科學》雜誌。
  • 科學家從死亡海鳥體內取出大量塑料垃圾(圖)
    這張令人震驚的圖片出現在今天出版的《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特刊封面上,以此喚醒人們對塑料垃圾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的認識。編輯部花費兩年時間編輯出版了這期特刊,文章來自全世界60多名科學家、塑料行業和政策制定者。
  • 科學家:讓人敬畏的生命和塑料垃圾
    地球的最高處人類去過,當然地球的最深處也去過。科學家在海溝中考察期間還發現一條比目魚和小紅蝦在海中自由地遊動。 科學家們在海中不僅發現了讓人敬畏的生命,同時還發現了塑料垃圾。這不禁讓人深思,這塑料垃圾是怎麼到地球最深處的?
  • 科學家證實:微塑料已全面入侵陸地食物鏈!流動終點將是人類身體
    ‍導語:隨著塑料不斷滲入自然界,它可以在食物鏈的傳遞下走的越來越遠,而這些塑料的終點站,則是我們人類的身體…塑料汙染已成為全球海洋的嚴重問題,其中海洋微塑料汙染更是重中之重,與氣候變化一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微塑料又稱「海洋PM2.5」,是海洋新生汙染物。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數據,大約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憂慮的事實:海床上鋪滿了塑料微粒
    稍微有些環保意識的人都知道,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垃圾可能是最令人憤怒的。但是,這些塑料垃圾只佔每年進入世界海洋的1000萬噸塑料的1%。剩下的部分最後會進入深海,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它們的聚集地點。深海洋流就像傳送帶一樣,將微小的塑料顆粒帶過海底 —— 類似于洋流在海洋表面形成的漂浮垃圾帶。研究人員專門從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採集了樣本,這是位於義大利西海岸外的地中海地區。他們之所以選擇了這個區域,是因為此地流經的洋流以及海底狀況,與大多數的海域相似。研究人員從海底採集樣本,然後在陸地上進行分析。每個樣本都含有微塑料。
  • 海底萬米深處發現塑料垃圾,科學家找到解決辦法,資金是個問題!
    中國「奮鬥者號」已經潛入了海底深處,進入海底深處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海底是這般景象,同時科學家意外發現,海底1萬米深處,竟然發現了人類生活垃圾,原來在海底也有人類的生活垃圾,可是這些魚類為了生存下去,仍然在垃圾堆裡生活,同時在提醒著人類,今年科學家們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顆粒,並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從人類的體內排出。
  • 周六去廣東科學中心和法國美女科學家一起聊聊「塑料垃圾」~~
    10月26日(周六),我們將邀請300位觀眾與法國的美女科學家一起,探尋「塑料垃圾」的科學處理問題,塑料垃圾對地球產生的影響關係到我們每個人。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塑料垃圾?如何減少塑料使用?如何對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利用?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可能有人覺得塑料汙染只是針對於陸地生態環境,可事實上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塑料垃圾對於海洋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太平洋上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大陸」,這個「大陸」其實就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組成,人們也稱之垃圾大陸。
  • 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由於塑料在焚燒的時候會產生有害氣體,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將其埋於地下,但這樣也會造成土壤的汙染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塑料汙染帶來的各種問題,科學家們急迫地想找到一種能將其迅速降解的辦法。先前的研究表明,塑料正在成為一種主要的汙染物。它們除了堆積在垃圾填埋場外,還被分解成微塑料,汙染著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儘管有人試圖限制它們的使用,但它們仍然在世界許多地區大量被生產和使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蠟蛾及其幼蟲進行了研究。眾所周知,蠟蛾會入侵蜂巢並且還會吃掉蜂巢的內部結構。
  • 日本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細菌" 可緩解環境汙染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臺媒稱,全球每年產出逾3.11億噸的塑料製品,由於塑料無法像其他垃圾一樣被自然分解,因此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幾乎可以完全分解塑料,可望為地球岌岌可危的環境帶來一線生機。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未參與這些研究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Ann Gregory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提到,塔拉科考船花了3年時間環遊全球海洋,收集了無數海洋樣本,而且數百名科學家在船上收集和處理了這些樣本。「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樣本被依次過濾以收集不同的生物組分。」她說。
  • 馬來西亞仙本那,被垃圾、塑料及遊客淹沒的人間淨土!
    氣味刺鼻,塑料垃圾等滿地肆虐,市容及衛生條件和旅遊網站上的絕美照片嚴重不符。預訂的水屋,離碼頭三十分鐘船程。這短短三十分鐘在海上,仿佛置身塑料垃圾回收站。唯一不同的是,沒有人把漂流在海面上數量驚人的塑料垃圾撿起來回收,任由數以萬計的瓶子袋子等隨風在海上肆意漂流,慘不忍睹。心隨著一個個飄過眼前的塑料一寸寸往下,沉沒大海。隨著越靠近水屋,海面上垃圾逐漸減少。
  • 將塑料垃圾變成機油,新方法可以解決塑料千年不化的問題
    一次性塑料可能非常具有內在價值。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將大量看似低價值的塑料升級為高質量的液體產品,比如機油、潤滑油、洗滌劑甚至化妝品。這一發現也改進了目前的回收方法,從而提高了廉價、低質量的塑料產品的價值。這種催化法可以消除環境中的塑料汙染並促進經濟循環,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美國西北大學、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埃姆斯實驗室等參與了這次的研究。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我們的團隊很高興能發現這項新技術,這將幫助我們提前解決日益嚴重的塑料垃圾堆積問題。我們的發現對未來的發展有廣泛的影響。
  • 茶包會釋出微塑料進入人體!人類製造的塑料垃圾,正回到人類體內
    擁有「高智慧」的人類,當然不會傻乎乎地主動去吃塑料。但是,當我們在「製造」塑料垃圾的同時,這些塑料垃圾或許最終都會不知不覺被我們吃到肚子裡。(目前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知名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參與這次研究的科學家們指出,儘管市面上很多茶包看起來都不像「塑料」包裝,廠家們也聲稱使用不含塑料的天然纖維,但是他們仍然可能會使用到含塑的製品材料來密封茶包。
  • 老年人每天可能攝入超3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影響血液循環與大腦
    塑料是人類發明合成的產物,也是在如今運用最為廣泛的物品,便宜耐用原材料易得,在所有人都享受塑料物品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沒有想到一些「危害」在瞧瞧襲來,老年人每天可能攝入超3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影響血液循環與大腦。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汙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 13張照片看:人類丟棄的塑料垃圾是如何帶來危害的
    就當前而言,人類每年大約要生產3億噸的塑料,而且大部分諸如塑膠袋之類的物品都僅僅被使用一種。而被回收利用的也僅只有10%,其它的塑料垃圾最終進入了垃圾填埋場和河流等地。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世界上有10條河流(非洲2條,亞洲8條)運輸了所有流入海洋的塑料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