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裡的塑料對大部分生物來說都是危險的,它會傷害魚類甚至毒死海鳥,讓它們裝滿一肚子的垃圾。烏龜也可能會誤把漂浮的垃圾當作水母而吞進肚子。
但是這些塑料傷害海洋中小型棲息物、浮遊生物和珊瑚的方式卻鮮為人知,有時候會在它們的小腸子裡發現塑料的蹤影。
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員以及海洋研究人員亞歷山大·西摩(Alexander Seymour)表示,多年來,生物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論者認為大多數海洋生物偶爾都是會吃到塑料的。因為海底世界豐富而有複雜,海洋生物無法避免會吃到垃圾。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還有一個更令人不安的原因,塑料中可能存在一種能增加食慾的成分。
杜克大學海洋科學博士生奧斯汀·艾倫(Austin Allen)說:「塑料本來就可能很好吃。」艾倫和西摩是剛剛發表在《海洋汙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的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他們和杜克海洋生態學家丹尼爾·瑞特朔夫(Daniel Rittschof)一起展示了珊瑚對微型塑料碎片的反應,就好像這些塑料是它們的食物一樣。
這個實驗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人工餵養珊瑚,以及珊瑚在被直徑不超過一毫米的塑料碎屑汙染的海水容器中生長。
在餵食試驗中,科學家們用鑷子夾起塑料或者沙粒,然後放到珊瑚蟲的附近。
如果沙粒靠近嘴邊,它們會用細小的毛髮覆蓋自己的身體來保持清潔。但是,如果靠近嘴邊的是塑料,珊瑚蟲就會迅速行動起來。它們發射一種帶有爆炸聲的細胞魚叉槍,又叫做刺細胞(腔腸動物的防禦器,生於體壁的外層),將有毒的倒刺送進塑料碎屑中,然後用觸手把塑料送到嘴裡,狼吞虎咽吃起來。
研究人員提供了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其他六中塑料,超過80%的塑料碎屑被珊瑚蟲吃掉了,不過在十次試驗中,有一隻珊瑚蟲試圖吃過一次沙粒。西摩表示,扔一粒沙子珊瑚蟲顯然不會有什麼反應。
大多數情況下,珊瑚會在六小時之內吐出塑料。大概有8%的實驗中,這些塑料在整個實驗期間——24小時內都待在珊瑚的體內。
珊瑚沒有眼睛,它們無法通過視覺來捕獲食物,而舌頭對它們來說更實用,類似於化學傳感器,可以用來判斷食物的好壞。這顯然不同於利用嗅覺將動物吸引或者遠離某個物體。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科學中心(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Sou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博士後研究員馬修·塞弗卡(Matthew Savoca)說:「動物會在嘗食物的同時決定是否吃掉它。」
杜克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試圖在塑料表面塗上一層微生物膜,以改變塑料的化學剖面。他們假設珊瑚可能更喜歡這樣的食物,微生物可以隱藏塑料的味道,還能給它們提供一些營養。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珊瑚更喜歡原來的塑料。
在水族館進行的測試中,珊瑚攝入食物的乾淨程度要比生物汙染的塑料高出5倍。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偏好表明,工廠塑料中含有一種吸引珊瑚的成分。西摩還說:「至少有幾百種添加劑起著類似於誘食劑——美味的化合物的作用。」
塞弗卡也沒有預料到珊瑚會喜歡塑料。2016年,他和他的同事曾報告稱海鳥被氣味難聞甚至細菌覆蓋的塑料吸引,最近他又發現鳳尾魚魚群喜歡圍繞在塑料因被汙染而發出的氣味周圍。
西摩說:「我們應該把塑料的味道當作一個範例,而不僅僅限於珊瑚。」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垃圾項目的研究分析員卡莉•赫林(Carlie Herring)表示,很少有研究人員去研究微型塑料和珊瑚之間的相互作用,最新的這項研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塑料和珊瑚之間的關係在海洋中可能跟實驗中的情況有所不同。儘管早期的研究表明野生珊瑚會吃塑料,但是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珊瑚更喜歡塑料製品而不是食物。
另外,塑料不太可能像其他眾所周知的珊瑚白化、酸性海洋和炸藥捕魚那樣嚴重,西摩說:「這可能只是珊瑚這個物種面對總物種數目太大時候選擇的自我滅亡(減小同物種的生存壓力以便整個物種更好地存活下去)。」
然而,毫無疑問,海洋裡確實存在不少塑料,甚至在更遙遠的角落,這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像。機器人潛水器在通往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斜坡上發現了塑膠袋,馬裡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最深的部分,甚至還沒有探險家抵達那裡,而塑料卻先一步達到。
西摩和他的同事們說,希望他們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相關研究人員關注並發現塑料成分對珊瑚的吸引力。塞夫卡也提出了同樣的說法:「如果幹淨的塑料中確實含有誘食劑,那就讓我們找出這些誘食劑,然後去掉它們。」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