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2020-12-21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塑料汙染是讓人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自從塑膠袋被發明以來,人們就陷入了對這種廉價、重量輕、便於收納的袋子的破壞性上癮中,每年都有巨量的塑膠袋被生產出來,被廢棄。這些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龍等材料製成的袋子,降解周期極長,短則200年,長則上千年。

由於塑料在焚燒的時候會產生有害氣體,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將其埋於地下,但這樣也會造成土壤的汙染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塑料汙染帶來的各種問題,科學家們急迫地想找到一種能將其迅速降解的辦法。

最近,來自加拿大布蘭登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蠟蛾的幼蟲是能夠消耗和代謝聚乙烯的「塑料食肉動物」,這種動物或許能為塑料降解問題找到突破口。在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腸道微生物的了解。

先前的研究表明,塑料正在成為一種主要的汙染物。它們除了堆積在垃圾填埋場外,還被分解成微塑料,汙染著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儘管有人試圖限制它們的使用,但它們仍然在世界許多地區大量被生產和使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蠟蛾及其幼蟲進行了研究。

眾所周知,蠟蛾會入侵蜂巢並且還會吃掉蜂巢的內部結構。通過這項新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了解到,蠟蛾真的會吃低密度聚乙烯。為了查明這是否屬實,他們採集了多種毛毛蟲,並給它們餵食塑料食品袋。他們發現60隻毛毛蟲在一周內可以消耗大約30平方釐米的塑料。這些毛毛蟲可以在只吃塑膠袋的情況下,存活一個星期。

啃食蜂巢的蠟蛾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許多毛毛蟲的腸道中的微生物,並確定了與消化塑料有關的細菌。他們試圖讓這些細菌在毛毛蟲腸道外的塑料上大飽口福。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些細菌能夠在只吃塑料的條件下,存活長達一年。研究人員還發現,毛毛蟲和它們的腸道微生物之間存在著共生關係——毛毛蟲和它們的腸道細菌能夠比細菌單獨消耗更多的塑料。

至於這種毛毛蟲以及它們腸道中的微生物,是否能成為我們解決塑料汙染問題的突破口,還有待考究。因為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還發現,當這些毛毛蟲以塑料為食的時候,它們會分明出有毒的乙二醇。乙二醇對環境的汙染程度還有待評估。

被蠟蛾入侵後的

不管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我們都應該儘量減少對塑膠袋的使用,儘可能地做到多次重複使用,不隨意丟棄塑料垃圾。這些都是我們能做到的,減少塑料汙染,保護環境,其實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法媒: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的毛毛蟲 或解開汙染難題
    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24日發布報告稱,一種養殖出來作魚餌的飛蛾幼蟲愛吃特別難降解的塑料,讓人寄希望於這種生物能幫助解決全球塑膠袋汙染難題。據法新社4月24日報導,劍橋大學教授保羅·邦貝利是美國《當代生物學》半月刊所登載論文的合著者,他說:「這一發現可能會是一個重要工具,有助於清除積聚在垃圾填埋場和海洋中的聚乙烯塑料廢品。」報導稱,聚乙烯佔歐洲塑料製品需求的40%,主要是用作包裝和購物袋。這些東西需要多年才能生物降解,若不回收會對環境、尤其是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危害。
  • 塑料汙染不孔不入!科學家在南極的冰芯中發現了塑料微粒
    當這些塑料微粒被排入江河,進入海洋後,會進入海洋生物的身體內,從而有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我們人體,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更嚴重的是,最近有科學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正在持續不斷地入侵南極,可能會讓那裡的冰加速消融。來自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在南極海岸採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型塑料的證據。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可能有人覺得塑料汙染只是針對於陸地生態環境,可事實上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塑料垃圾對於海洋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太平洋上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大陸」,這個「大陸」其實就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組成,人們也稱之垃圾大陸。
  • 最新研究,水果蔬菜也被塑料汙染,每周吃一張信用卡的塑料
    在所有樣本裡,發現的最小塑料片約為1.51μm(胡蘿蔔中),最大的塑料片為2.52μm(生菜中)。 研究人員發現,水果受微塑料汙染的程度比蔬菜更大,他們推測,可能是因為果樹樹齡大,紮根更深,根系更發達,才積聚了更多微塑料。
  • 日本科學家發現"愛吃塑料細菌" 可緩解環境汙染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導 臺媒稱,全球每年產出逾3.11億噸的塑料製品,由於塑料無法像其他垃圾一樣被自然分解,因此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幾乎可以完全分解塑料,可望為地球岌岌可危的環境帶來一線生機。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去年下旬,一隊英國生物學家乘坐飛機抵達南極地區的喬治王島進行科考,結果並不樂觀,塑料汙染已經影響當地。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距離南極洲最北端只有120公裡,船舶航行一天就能抵達南極大陸。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他們當年第一次暗示,塑料汙染並不僅限於散布在海岸線上的塑膠袋、飲料瓶和聚集在臭名昭著的「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是一種漩渦狀的洋流,會將垃圾聚集在太平洋)的可見垃圾。這些塑料製品在陽光的照射下變得很脆弱,被風和海浪侵蝕變得粉碎,碎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還有從合成纖維中脫落的微小的所謂的微纖維,以及牙膏等產品中的微小粒子,這些碎片被稱為塑料微粒。
  • 科學家在珠穆朗瑪峰發現微塑料 可能來源於登山者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現在,他們又有了新發現。據外媒報導,普利茅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首次在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海拔最高的微塑料。
  • 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的新細菌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聚氨酯為食的新細菌,聚氨酯是一種很難回收或 被破壞的塑料。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減少大量難以回收的塑料,這些塑料最終被填埋在世界各地,汙染海洋。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分解聚氨酯的其他種類的真菌。
  • 研究發現:泰晤士河微塑料汙染嚴重位居世界前列
    英國廣播公司當地時間21日報導稱,科學家研究發現英國知名的泰晤士河汙染情況嚴重,水中微塑料汙染物含量在世界主要河流中位居前列。科學家指出,在泰晤士河流域監測到每秒有多達94000種微塑料物質流經某些地區,這一數據超過了其他歐洲主要河流,例如多瑙河和萊茵河。
  • 河流汙染不容忽視!英國科學家:河鳥每天通過昆蟲吞下數百根塑料纖維
    論文第一作者、卡迪夫大學水資源研究所所長史蒂夫•奧梅羅德教授說:「對河流和河鳥近40年的研究,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我們的工作將透露這些壯觀的鳥類會因塑料的攝入而處於危險之中,這是衡量這種汙染問題如何蔓延到我們的方法。」種種特徵使河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種能潛水並以河中昆蟲為食的鳴禽,這也意味著它們在未來幾十年裡無法逃離這個巨大的汙染源。
  •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垃圾填埋場
    據外媒報導, 能「吃掉」塑料的毛毛蟲未來有望被用於處理垃圾填埋場的廢棄物 ,儘管新的研究警告說,這對於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辦法。能夠分解聚乙烯的蟲子是在幾年前首次發現的,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確切地了解其發生方式,以及如何影響毛蟲的實際實施。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憂慮的事實:海床上鋪滿了塑料微粒
    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海洋底部的塑料微粒汙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大部分的微塑料並不是來自於分解的塑料汽水瓶或購物袋,而是由聚酯等合成材料製成的紡織品和服裝。實際上,所有的微塑料並沒有被均勻地分散。
  • 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捲入海洋的塑膠袋常被海龜誤認為成最喜歡吃的海蜇和魷魚。幾乎一半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包括海豹、鯨魚和鼠海豚,在攝入塑膠袋後死於窒息和飢餓。全球海岸線上發現的海洋垃圾中有90%與一次性塑料製品有關:瓶子,吸管,食品包裝和普通包裝。塑料無法生物降解,至多分解成較小的碎片。人們會在藤壺、海蚯蚓和片腳類動物這些濾食性動物的體內發現微塑料顆粒,而這些生物反過來又會被包括魚在內的大型海洋生物吃掉,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進入我們自己的肚子裡。
  • 這種蟲子能吃塑料解決汙染問題有了新希望!
    【PConline資訊】這種蟲子能吃塑料!近日,據報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CSIC)科學家FedericaBertocchini首次發現了巢蟲能吃塑膠袋的本領。她說:「我把那些蟲子放在塑膠袋裡綁好之後,便放到了一個房間裡。然後繼續清理蜂巢。
  •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背靠大海合成生物塑料 阻斷「白色汙染」不是夢  本報記者 趙漢斌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留下了70億噸塑料垃圾,被稱為「白色汙染」。塑料垃圾對海洋的汙染最為明顯。據《科學》雜誌報導,每年有800萬噸的塑料被衝入大海。更可怕的是它們所產生的大量塑料微粒,通過海產品、海鹽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巨大的健康危害。
  • 「人間淨土」紐西蘭,塑料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世界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2018年,來自美國5 Gyers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們,在紐西蘭參加了一個名為「PURE TOUR」的活動,這個活動旨在關注和解決塑料汙染問題。調查開始之前,當地居民非常自信地表示,當地根本沒有任何汙染,每個海灣都非常純淨。
  • 將塑料垃圾變成機油,新方法可以解決塑料千年不化的問題
    這一發現也改進了目前的回收方法,從而提高了廉價、低質量的塑料產品的價值。這種催化法可以消除環境中的塑料汙染並促進經濟循環,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美國西北大學、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埃姆斯實驗室等參與了這次的研究。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說:「我們的團隊很高興能發現這項新技術,這將幫助我們提前解決日益嚴重的塑料垃圾堆積問題。我們的發現對未來的發展有廣泛的影響。
  • 紅海遭塑料襲擊:六分之一的魚攝入微塑料 曾為世界上汙染最小的水體
    在紅海六分之一的魚的內臟中發現了微塑料,而紅海曾是世界上塑料汙染最少的水體。研究表明,紅海魚的攝取量與全球其他海域的塑料攝取量一樣多,浮遊廢物的水平遠高於此。科學家說,這對於吃該地區魚的人來說是一個麻煩,因為微塑料可能會進入他們的飲食中。眾所周知,當較大的塑料碎片被分解成微小的碎片時,除了會汙染海洋,它們還會穿過食物鏈,可能會造成器官損傷。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78條魚,來自四個紅海棲息地的26種魚類。檢查它們的腸道顯示,每六條魚中就有一條攝入了一小塊塑料。
  • 全球塑料汙染「愈演愈烈」!美國落基山脈開始下著「塑料雨」
    在90%以上的濾光片中發現了彩色顯微鏡下的塑料纖維,最常見的顏色分別是藍色、紅色、銀色、紫色、綠色和黃色。在城市遺址中發現的塑料比孤立的山區要多,但作者指出,塑料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城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