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有這麼一個人,他只為夢想而生,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衝破現實阻礙,拋下擁有的一切,隻身上路,只為尋找理想之光。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三大長篇力作之一,成書於1919年。本書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書中敘述了原來是位證券經紀人的主人公,在人到中年時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世界,探索他的一生。
01:捨棄一切,踏上尋夢之旅
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是英國一家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他其貌不揚,體態魁梧,頭腦聰明,憑藉自己的才智過著平凡而富足的生活。
妻子是一位印度文官的女兒,善良又殷勤,有著結交文學圈名人的小嗜好,家裡有兩個漂亮又健康的孩子。
正如書中所說:他們的生活沒有艱難險阻的困擾,誠實,體面,兩個孩子善良可愛,所以必將繼承他們的地位和傳統。不知不覺,他們老了;他們將看著兒女們成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他們功成身退,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當他們年事已高,他們將步入墳墓。
這正是世間無數對夫妻的寫照。這種生活模式讓人聯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溪,蜿蜒流過青青的牧場,被濃蔭遮蔽,最後匯入蒼茫大海。
大多數人都甘願如此平凡度過自己的一生,而斯特裡克蘭卻不這麼想。他的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想畫畫,他只想畫畫。
為了畫畫,他什麼也不管了,他丟下妻兒和所擁有的一切,跑了。
他只身前往巴黎,住在破舊的小旅館,衣衫襤褸,生活窘迫,有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可他一點也不在乎這些,只要有一個能讓他安心畫畫的地方,他就無所畏懼。
只有詩人和聖賢才會相信,在柏油馬路上辛勤澆灌,能培育出百合花來。
可是斯特裡克蘭管不了那麼多,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遊得好不好沒有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02 不畏坎坷,為夢想而戰
斯特裡克蘭一心一意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他潛心畫畫,卻不願意將自己的畫拿來出售或是展覽。他的畫和他的人一樣奇特,沒有技巧可言,卻透出一種原本的笨拙與單純,讓人震驚和不安。
沒有人能欣賞他的畫,正如沒有人能讀懂他這個人一樣。
在巴黎,只有德克.斯特洛夫慧眼識珠,他認為斯特裡克蘭是一個天才。
德克 . 斯特洛夫崇拜斯特裡克蘭,總是熱情地給予他幫助,可斯特裡克蘭卻卻一點也不在乎,也不懂感恩,他甚至常常痛罵他,嘲笑他。可是這個善良的人卻沒有因此而記恨斯特裡克蘭。
斯特裡克蘭常常食不保腹,饑寒交迫的殘酷生活終於讓這個勇敢的人倒下了,他病了,病得奄奄一息
德克 . 斯特洛夫不顧妻子的強烈反對,堅持把他帶回自己家裡,請求妻子幫忙照顧他。在照顧斯特裡克蘭的日子裡,他的妻子卻愛上了這個魔鬼,斯特裡克蘭不但沒有拒絕,還帶著他的妻子離開了。
斯特裡克蘭並沒有愛上這個女人。只是因為他正要畫一幅裸體,而她擁有完美的身材。他完成了畫作之後就對她沒了興趣,最終選擇漠然地離開了她。
他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談戀愛,我只要畫畫。
對於斯特裡克蘭來說,把自己的精神通過繪畫展現出來,沒有比這更強大的欲望了。
此後斯特裡克蘭一直顛沛流離,他曾經在巴黎馬賽的收容所裡呆過,甚至留戀往返於發放麵包和菜湯的救濟所,住過收留流浪漢的「中國茅廁」,做過幫工、油漆工、和欺負他的高大黑人硬漢比爾打過架,過著朝不保夕,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但他從沒說過一句喪氣話。
畫畫是斯特裡克蘭生命的全部意義,他並沒有想要成為畫家,他只是想要畫畫。他孤獨地活在繪畫的世界裡,探索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渴望和自由,他竭盡全力,想從束縛他的力量中解放出來,只為畫畫而存在。
斯特裡克蘭就像永不止步的朝聖者,甘願經受磨難,不停努力奮鬥,只為尋找心中的聖地。
03:漂泊半生,找到理想的伊甸園
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想要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
為了躲避黑人比爾的追殺,斯特裡克蘭不得不離開馬賽。他趕上了一艘開往南太平洋的船, 陰差陽錯來到了大溪地島。
在見到大溪地島的第一眼,他就愛上了它。那一刻他的心像被什麼東西擰了一下,猛然間他感覺到了一陣歡欣的鼓舞,一種美妙的自由自在的感覺,一種找到家的幸福感。
摩爾說過:「每一個人的天堂,就是他的欲望。」
作者在書中這樣描述大溪地島的美:一片高高聳立的綠色島嶼,黛青色的深深的山褶,讓你還以為這是一片神聖而又寂靜的峽谷。這裡到處幽暗神秘,清涼的溪水潺潺而過,你會感覺,在這蔭翳蔽日的溝壑裡,生活自遠古時代以來就如此古樸,一直綿延至今。
在大溪地島上生活的土著人淳樸善良,他們對斯特裡克蘭的怪異並不感到奇怪。美麗善良的土著姑娘阿塔愛上了斯特裡克蘭。在鮮花旅館老闆娘蒂阿瑞的撮合下,他們結婚了。
流浪半生的斯特裡克蘭找到了愛情和夢想的棲息地。
他們的生活幸福而平靜,斯特裡克蘭畫畫,看書,天黑了就和阿塔在外面的陽臺上,一邊抽菸一邊看天空。後來,阿塔生了個孩子,一位老婆子來照顧她,一直沒有走。不久,老人的孫女也來住,接著,又來個小夥兒。沒人知道他從哪兒來,但他們相處的非常和諧,小家庭變成了大家庭。
這三年是斯特裡克蘭最幸福的三年。可惜好景不長,斯德裡克蘭意外患上了麻風病,他的大家庭瞬間分崩離析,只剩下了阿塔陪伴著他。
阿塔認定了「他是我的男人,我是他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肯離開。
疾病的痛苦沒有打敗斯特裡克蘭,眼睛失明後,他就用自己的心繼續繪畫,他把美麗的大溪地島和這些淳樸的人都融入了畫裡;他把自己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對自然、對美、對真理的追求都付諸自己的筆端,最終成就了一幅偉大的作品。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叮囑妻子阿塔一把火燒了畫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
斯特裡克蘭帶著對生命的領悟,尋找到了心中的終極樂園。
正是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推動斯特裡克蘭離開原本舒適的家,不顧一切,踏上追夢的旅程。
從倫敦到巴黎,從馬賽到大溪地,他不曾對顛沛流離的生活產生半點抱怨,憑藉著堅毅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一步一步走向心中的美好。
生活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是仰望月亮還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
沒有人能告訴你真正的答案,不如滿懷勇氣,像斯特裡克蘭一樣去尋找,去探索。
人的一生,總該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求索,即使不能得償所願,起碼不會留有遺憾。
正如大哲學家尼採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