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你應該被夢想照亮,還是被金錢照亮?

2020-12-10 橘子魚y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有這麼一個人,他只為夢想而生,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衝破現實阻礙,拋下擁有的一切,隻身上路,只為尋找理想之光。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三大長篇力作之一,成書於1919年。本書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書中敘述了原來是位證券經紀人的主人公,在人到中年時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的世界,探索他的一生。

01:捨棄一切,踏上尋夢之旅

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是英國一家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他其貌不揚,體態魁梧,頭腦聰明,憑藉自己的才智過著平凡而富足的生活。

妻子是一位印度文官的女兒,善良又殷勤,有著結交文學圈名人的小嗜好,家裡有兩個漂亮又健康的孩子。

正如書中所說:他們的生活沒有艱難險阻的困擾,誠實,體面,兩個孩子善良可愛,所以必將繼承他們的地位和傳統。不知不覺,他們老了;他們將看著兒女們成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他們功成身退,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當他們年事已高,他們將步入墳墓。

這正是世間無數對夫妻的寫照。這種生活模式讓人聯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溪,蜿蜒流過青青的牧場,被濃蔭遮蔽,最後匯入蒼茫大海。

大多數人都甘願如此平凡度過自己的一生,而斯特裡克蘭卻不這麼想。他的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想畫畫,他只想畫畫。

為了畫畫,他什麼也不管了,他丟下妻兒和所擁有的一切,跑了。

他只身前往巴黎,住在破舊的小旅館,衣衫襤褸,生活窘迫,有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可他一點也不在乎這些,只要有一個能讓他安心畫畫的地方,他就無所畏懼。

只有詩人和聖賢才會相信,在柏油馬路上辛勤澆灌,能培育出百合花來。

可是斯特裡克蘭管不了那麼多,他說:「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遊得好不好沒有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02 不畏坎坷,為夢想而戰

斯特裡克蘭一心一意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他潛心畫畫,卻不願意將自己的畫拿來出售或是展覽。他的畫和他的人一樣奇特,沒有技巧可言,卻透出一種原本的笨拙與單純,讓人震驚和不安。

沒有人能欣賞他的畫,正如沒有人能讀懂他這個人一樣。

在巴黎,只有德克.斯特洛夫慧眼識珠,他認為斯特裡克蘭是一個天才。

德克 . 斯特洛夫崇拜斯特裡克蘭,總是熱情地給予他幫助,可斯特裡克蘭卻卻一點也不在乎,也不懂感恩,他甚至常常痛罵他,嘲笑他。可是這個善良的人卻沒有因此而記恨斯特裡克蘭。

斯特裡克蘭常常食不保腹,饑寒交迫的殘酷生活終於讓這個勇敢的人倒下了,他病了,病得奄奄一息

德克 . 斯特洛夫不顧妻子的強烈反對,堅持把他帶回自己家裡,請求妻子幫忙照顧他。在照顧斯特裡克蘭的日子裡,他的妻子卻愛上了這個魔鬼,斯特裡克蘭不但沒有拒絕,還帶著他的妻子離開了。

斯特裡克蘭並沒有愛上這個女人。只是因為他正要畫一幅裸體,而她擁有完美的身材。他完成了畫作之後就對她沒了興趣,最終選擇漠然地離開了她。

他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談戀愛,我只要畫畫。

對於斯特裡克蘭來說,把自己的精神通過繪畫展現出來,沒有比這更強大的欲望了。

此後斯特裡克蘭一直顛沛流離,他曾經在巴黎馬賽的收容所裡呆過,甚至留戀往返於發放麵包和菜湯的救濟所,住過收留流浪漢的「中國茅廁」,做過幫工、油漆工、和欺負他的高大黑人硬漢比爾打過架,過著朝不保夕,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但他從沒說過一句喪氣話。

畫畫是斯特裡克蘭生命的全部意義,他並沒有想要成為畫家,他只是想要畫畫。他孤獨地活在繪畫的世界裡,探索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渴望和自由,他竭盡全力,想從束縛他的力量中解放出來,只為畫畫而存在。

斯特裡克蘭就像永不止步的朝聖者,甘願經受磨難,不停努力奮鬥,只為尋找心中的聖地。

03:漂泊半生,找到理想的伊甸園

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想要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

為了躲避黑人比爾的追殺,斯特裡克蘭不得不離開馬賽。他趕上了一艘開往南太平洋的船, 陰差陽錯來到了大溪地島。

在見到大溪地島的第一眼,他就愛上了它。那一刻他的心像被什麼東西擰了一下,猛然間他感覺到了一陣歡欣的鼓舞,一種美妙的自由自在的感覺,一種找到家的幸福感。

摩爾說過:「每一個人的天堂,就是他的欲望。」

作者在書中這樣描述大溪地島的美:一片高高聳立的綠色島嶼,黛青色的深深的山褶,讓你還以為這是一片神聖而又寂靜的峽谷。這裡到處幽暗神秘,清涼的溪水潺潺而過,你會感覺,在這蔭翳蔽日的溝壑裡,生活自遠古時代以來就如此古樸,一直綿延至今。

在大溪地島上生活的土著人淳樸善良,他們對斯特裡克蘭的怪異並不感到奇怪。美麗善良的土著姑娘阿塔愛上了斯特裡克蘭。在鮮花旅館老闆娘蒂阿瑞的撮合下,他們結婚了。

流浪半生的斯特裡克蘭找到了愛情和夢想的棲息地。

他們的生活幸福而平靜,斯特裡克蘭畫畫,看書,天黑了就和阿塔在外面的陽臺上,一邊抽菸一邊看天空。後來,阿塔生了個孩子,一位老婆子來照顧她,一直沒有走。不久,老人的孫女也來住,接著,又來個小夥兒。沒人知道他從哪兒來,但他們相處的非常和諧,小家庭變成了大家庭。

這三年是斯特裡克蘭最幸福的三年。可惜好景不長,斯德裡克蘭意外患上了麻風病,他的大家庭瞬間分崩離析,只剩下了阿塔陪伴著他。

阿塔認定了「他是我的男人,我是他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肯離開。

疾病的痛苦沒有打敗斯特裡克蘭,眼睛失明後,他就用自己的心繼續繪畫,他把美麗的大溪地島和這些淳樸的人都融入了畫裡;他把自己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對自然、對美、對真理的追求都付諸自己的筆端,最終成就了一幅偉大的作品。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叮囑妻子阿塔一把火燒了畫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

斯特裡克蘭帶著對生命的領悟,尋找到了心中的終極樂園。

正是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推動斯特裡克蘭離開原本舒適的家,不顧一切,踏上追夢的旅程。

從倫敦到巴黎,從馬賽到大溪地,他不曾對顛沛流離的生活產生半點抱怨,憑藉著堅毅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一步一步走向心中的美好。

生活是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是仰望月亮還是撿起地上的六便士?

沒有人能告訴你真正的答案,不如滿懷勇氣,像斯特裡克蘭一樣去尋找,去探索。

人的一生,總該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求索,即使不能得償所願,起碼不會留有遺憾。

正如大哲學家尼採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描述了原本擁有著幸福美滿生活,工作如意,生活無負擔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毅然拋下這些美好,毫無理由的從倫敦遠走巴黎。相信許多人心中都曾懷揣夢想,當你讀這本書時會不會有這樣的幻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和查爾斯·斯特裡克蘭一樣,為了夢想而不顧一切,只要自己也一樣執著就可以實現夢想。當生活與理想發生相衝突時,可以堅決地、果敢地選擇心中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毅然摒棄他們所認為的低俗生活。
  • 探尋《月亮與六便士》的現實意義: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於是,他以此畫為靈感,以高更為人物原型,精心創作了一個的關於理想、關於世俗、關於人該如何活著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三十五歲之前的高更,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為了成就做著名畫家的夢想,他毅然拋業棄家,歷經窮困,輾轉奔赴原始島嶼。
  • 月亮和六便士: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時,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最有名的著作,以法國印象畫家高更為原型。小說問世後,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即使毛姆去世多年,這本書在中國仍然不斷地被翻譯再版。
  • 《月亮與六便士》:假如實現夢想需要放棄一切,你能坦然接受嗎?
    01故事簡介《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有天突然放棄他人看來美好的家庭生活,孤身去追求在旁人看來不切實際的藝術夢想,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但不要忘記抬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月亮與六便士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放在一起,但是把這本書讀完才明白,月亮代表著高尚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象徵世俗生活。看似毫無關係,其實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這在他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中尤為明顯,這部小說一經問世,便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最出名的是這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引起了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對這本書的深切關注。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月亮代表著我們的信仰與追求,六便士則是世俗的生活,為了天上的月亮,我們就必須像他們一樣捨棄地上的六便士嗎?帶著這樣的疑問,下面將從斷臂式取捨是否可取,月亮與六便士是否可以共存及如何共存這三個方面對這本書進行剖析,以便我們能更深入了解月亮與六便士的取捨問題。
  • 《月亮與六便士》濃縮成經典10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是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月亮與六便士兩個毫無關聯的事物為什麼會放在一起,但是把這本書讀完才明白這書名的真正含義。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天才作家"的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用一種紀實手法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
  • 改變自己 ▏從0開始我們應該怎樣出發
    但我們需要改變什麼,又應該如何去改變。有些人總想著我要是怎麼怎麼樣就好了,我要是那樣現在絕對牛B。到頭來還是從來的模樣,一切只是想想、說說而已。。想改變自己,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情。當我們的知識、經驗都不足以解決工作和生活的新問題時,總有一些書可以不斷更新我們的方法和技能;當過去的知識和眼界都不足以預測人生未來的方向時,總有一些書可以給予我們更豐富的想像和更廣闊的空間……今日分享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
  • 用六便士去盡責,但不要忘了抬頭去看月亮
    昨天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是我近年來少有的一口氣看完的一本書。所謂一口氣,不再是兒時拿到一本書就廢寢忘食地不讀完不罷休,而是在每天下班後的閒暇之餘可以暫時放下手機讀下去的一種狀態。幾年前,大冰的小屋讓年輕的上班族蠢蠢欲動,浪跡天涯與朝九晚五成了月亮與六便士,只是生活不允許衝動,它一次次與我們裡面的熱情爭戰,將各樣的難處攤開在眼前,像綁在木乃伊身上的層層繃帶一樣將我們包裹,每一層都是年齡與責任。所以很多人開始在二十多歲被生活奴役,眼裡不再有光,心中不再有夢,即使偶爾抬頭看看月亮也會覺得滿面羞愧。
  • 仰望月亮時,莫忘腳下的六便士—初讀《月亮和六便士》
    這是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查爾斯的理想之語。在他的不惑之年,拋妻棄子,奔赴巴黎學畫。在異國,他落落寡歡,貧病交加,甚至為了創作一幅女人的裸體畫,害得別人家破人亡。在種種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在當地結了婚。那個如伊甸園般的世界,他心嚮往之。
  • 《月亮與六便士》:能否將月亮深藏,借著月光擁有一地的六便士?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被譽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說之一,作者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由「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描述,一步一步講述特裡斯克蘭的一生,主要由特裡斯克蘭在倫敦、巴黎、大溪地的生活,閱讀過程覺得特裡斯克蘭可恨可惡又可憐。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是奧斯卡·王爾德在一百多年前說出的話,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但在得了絕症之後,他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子四壁上的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整個故事。讀完本書給人一種格外複雜的內心感受,既有對查爾斯拋家棄子離經叛道的憤怒;又因他不被世俗羈絆敢為自己獨活的生活態度感到一絲震撼。
  • 《月亮與六便士》:擁有不了月亮,可否借著月光擁有一地六便士
    導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卻」字在這兒體現了整本書的價值觀。我相信每個看過小說的人都會知道所謂「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生活,而「月亮」這種遠在天邊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理想」。我看了很多的書評,所講的大多是歌頌理想的力量,鼓勵大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 《月亮與六便士》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百家故事
    夢想不會成真,整天在虛幻的夢想中過日子,這種人,就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活變成了夢想,沒有人能理解它將經歷如何的艱辛,這種人是命運的堅強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前者,就像寄居蟹,沒有殼,沒有安全感,外殼保護我們,限制著我們。用滿地的六便士為餌,用眼前的安寧誘惑,讓夢想永遠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有人會打破貝殼,無視六便士,抬頭看月亮,朝她跑去。
  •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後的一丁點感想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月亮與六便士》,然後想起之前聽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改變,或者因為遇見一個人,或者讀到一本書。我想《月亮與六便士》就是那本能讓一些人改變的書。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只不過他的名字一直沒有能引起我的興趣。
  • 再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願你依然是你
    ----《月亮與六便士》不同年齡,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這個道理說來簡單,真正體會這個感受的是今年再看月亮與六便士,書,是同一本書,人也是同一個人,但看待問題的想法卻大有不同了,今天的你還是昨天的你嗎?
  • 孩子,願你的生活更有意義:心中有月亮,腳踩登月梯,手握六便士
    這兩個醫生的故事,是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講述的。毛姆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他活了91歲,幾乎獲得了整個歐洲文學界的一切殊榮。毛姆並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他十歲失去父母成為孤兒,他身材矮小,還結巴,他還是有輕度抑鬱的社交恐懼症,但他依然把生活過出成了燦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