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農曆稱為夏曆,正月初一在各朝代的時間並不一樣

2020-12-12 歷史蘭亭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因各朝代曆法不同,不同民族的統治者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曆法習慣確定過自己的正月初一的時間。

歷史上春節曾定在子月、丑月、寅月裡,分別相當於現在農曆的十一、十二、正月。

顓頊(zhuan xu) 帝和夏代都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

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即所謂「建醜季冬之月」;

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代用顓頊曆,以現在的陰曆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

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採用了司馬遷創製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仍以夏曆的正月為元旦。

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把陰(農)歷稱為夏曆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將正月初一稱為「雞日」,說法從何而來?
    正月初一雞日:五德之禽啼 福氣滿門來中國古代對新年開始的幾天有一種說法,從正月初一開始,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傳說中,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種生物,初一造了雞,初二造了狗,一直到初七造了人,故一年裡最開始的幾天,分別稱為雞日、狗日、羊日、豬日、牛日、馬日和人日。
  • 為什麼農曆十二月叫臘月?一月叫正月?
    等到春節後,又是正月初三等。對於中國人來看,在年前前後喜歡用農曆來計算日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農曆一月叫正月?十二月叫臘月?而且,對於正月的「正」字,本來的讀音為(zhèng),為什麼放在正月中卻讀(zhēng)這個音呢?
  • 農曆一月為何叫「正月」?來,了解下!
    5日,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民間習慣稱這一天為正月初一。農曆的第一個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為什麼?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生產實踐中,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和若干恆星的出沒,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以月亮圓缺為月,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並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從而制定出最早的曆法夏曆。
  • 農曆一月為何叫「正月」?民俗專家這樣說
    新華社天津2月5日電(記者 周潤健)5日,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民間習慣稱這一天為正月初一。農曆的第一個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為什麼?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 元旦最初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那「春節」又是從什麼是開始的
    後來,舜又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禹也能夠和堯舜一樣為親民愛民。舜為了紀念堯帝,便祭祀天地與堯帝。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最開始的元旦。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在元旦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和慶祝活動,包括祭拜諸神和祖先,掛春聯、舞龍燈等。
  • 每年的一月為什麼被稱為「正月」,「正月」的來源是什麼?
    2020年農曆新年也到了,新的一年伊始,第一個月就這麼展開了序幕。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一月有關的那些事兒。一月,我們又常常將其稱之為「正月」,那麼大家知道這新年伊始第一個月為什麼被稱之為「正月」嗎?因為這寓意著新的王朝開始的時間。歷史上古代曆法中,月份規定並不是那麼的科學,像「朔晦月見,弦滿望高」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夏朝的時候,和現行月份基本一致,而商朝的時候,歲首則更改成了夏曆的十二月份;到了周王朝的時候,又將歲首改為了夏曆的十一月份。後來大家就開始研究,怎樣才能找一個更合適更科學的月份作為歲首。
  • 關注春節:天文學家澄清農曆虎年從正月初一算起
    新華社南京2月11日電(記者 蔡玉高、周潤健)近來網上就農曆虎年該從何時算起引發了爭論:有說農曆虎年從立春日算起,有說從正月初一算起。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應從正月初一,即14日零時算起。
  • 歲首和生肖的變化究竟在立春算還是正月初一?
    每年的農曆(夏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一般而言,到了春節,人人都大了一歲;同時,生肖也在此日更換。這本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知幾何起,「立春是歲首」「立春換生肖」的說法在民間甚囂塵上。歲首之爭,差不多已經是每年初網際網路中的「保留節目」了。那麼,真的按傳統來,歲首究竟是正月初一還是立春;生肖究竟又在哪天換呢?
  • 我國古代的春節不是正月初一這一天
    我國古代的春節不是正月初一,立冬、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這天都曾是過春節。到了秦朝漢朝的中期,以夏曆的十月初一為春節;到了漢朝中期,稱後來的春節為正旦,也就是夏曆的正月;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正,元日,元會;隋唐時期有了元日的叫法。
  • 農曆正月初一是什麼星座?農曆正月初一是陽曆幾月幾號?
    (2) 1901年農曆正月初一(星期二)是:水瓶座 或 雙魚座,2月19號。注意:公曆1901年2月19日屬於兩個星座的交界日期,交界時間為:15時44分54秒,在交界時間之前出生的屬於水瓶座,在交界時間之後出生的屬於雙魚座。(3) 1902年農曆正月初一(星期六)是:水瓶座,2月8號。
  • 從上古三正談起——過年正月初一說與立春說考辯
    在一個月時間內,月相會一天天變化。於是古人又根據不同的月相,對一個月中不同的日子賦予不同的稱呼。其中每個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被稱為「朔」,每個月十五月圓之夜,被稱為「望」,每個月最後一天被稱為「晦」。
  • 把農曆正月初一叫春節是袁世凱幹的
    把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是袁世凱幹的。 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宣布,廢除舊曆,改用陽曆,每年的今天,公元1月1日,就是中華民國的元旦。可民間不接受。什麼什麼,你說改就改了?昨晚你守歲了嗎?吃餃子了嗎?今天你給誰拜年了嗎?誰給你拜年了呢?你給小孩兒壓歲錢了嗎?結果是,大總統1月1日過元旦,老百姓還是等著農曆正月初一過元旦。
  • 落下閎恆定正月初一為農曆新年 朱啟鈐將農曆新年取名為...
    汪仁洪攝儒略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令全國使用四川閬中人落下閎制定的《太初曆》,從此中國人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即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常年旅居閬中的古天文學研究者王笑冬考證:公元前103年2月11日,即漢武帝太初二年(夏正)正月丁巳朔(正月初一),是《太初曆》施行以來中國人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
  • 「春節」出現僅一百多年,古代「春節」正月初一叫什麼名字呢?
    據考證,以前農曆正月初一過年就叫元旦,可為什麼改名字了,還把元旦這個名稱給了公曆?下面我們先了解下「春節」和「元旦」有什麼不同之處春節和元旦來源不同「春節」是國產的,土生土長的,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春天的節日,在歷史上。
  •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冷門知識科普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我們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兒女一年一度翹首以盼的日子。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看來,古時候的正月初一併不叫「春節」。那麼,正月初一在古時候被稱作什麼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正月初一不稱為「春節」而是稱為「元旦」。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早在夏代的時候正月初一即稱為「元旦」,正月朔日(每月看不見月亮的那天)的子時稱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始。只是這時還沒有「年」的說法,這一說法直到周朝的時候才出現。
  • 為什麼農曆新年「正月初一」,有時候在1月份,有時候卻在2月份?
    今天是2020年1月25日,也就是2020年農曆新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春節」。天幹地支各取一個,按順序天幹以「甲」開始,地支以「子」開始,進行排列組合,得到60組順序組合,從而用來紀年。所以我國古代的紀年是60年一輪迴的,也就是60年一甲子的說法,今年農曆2020年是「庚子年」,而在十二生肖中子代表老鼠,所以又稱為「庚子鼠年」。
  • 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新年」一詞,現在比較容易混淆,有人認為說的是公曆1月1日,也有人堅持認為是農曆正月初一,而現在很多單位在春節期間掛出的橫幅都是「歡度春節」或「新春快樂」,而不是「新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 你知道農曆為什麼會多一個月的閏月嗎?
    那麼我們中國傳統的曆法——農曆是怎麼一個情況呢?為什麼農曆有時會多出一個閏月出來呢?農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 古人為什麼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有什麼說法?
    春節是我國民俗中最盛大的一個節日,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人,從年三十到正月期間,都在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下度過。問題來了,古人為何把春節定在正月初一呢?要了解這個問題,就要了解春節是怎樣產生的?60年一甲子循環,人們發現春天都出現在正月,古人認為春乃一年之首,而正月初一是這個月之首,於是把春節定位了正月初一。
  • 傳統「農曆新年」歷史4000多年 改稱「春節」只有100多年
    2月5日,是農曆新的一年也就是己亥年的開始,中國人將這一天稱為「春節」。民俗專家表示,作為中國第一大節日,傳統的農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只有100多年歷史。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農曆新年歷史悠久,在古代稱為歲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傳說,它興起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