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蘭州牛肉麵」人盡皆知,被譽「中華第一面」。而作為我國最著名的麵食,蘭州牛肉麵的根卻在焦作博愛。
蘭州牛肉麵鼻祖在博愛!2014年,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焦作、河南,乃至全國餐飲界專家們的關注。
其實,在2014年在引爆這個餐飲界的話題前,蘭州民間早已廣泛認為,蘭州拉麵來自「懷慶府」。身在蘭州,你就會在許多蘭州拉麵館裡看到這樣的順口溜:「蘭州拉麵天下功,製法來自懷慶府。湯如甘露面似金,一條入口賽神仙。」這段順口溜是由清代甘肅布政使王亶望寫的《牛肉麵吟》,其廣泛流傳於蘭州官方和民間。
那麼,蘭州牛肉麵又如何與博愛美食扯上了關係?
原來,公元1799年(清朝嘉慶四年),東鄉族(位於甘肅省的一個少數民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蘇寨村(今博愛縣月山鎮蘇寨村)陳氏家族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後,將其帶入蘭州,後演變而成今日之蘭州牛肉麵。
博愛美食可謂美譽八方,尤其是博愛小車牛肉如今已是「70後」「80後」最美好的童年回憶。經過各種香料熬製的牛肉香嫩無比,
牛肉湯放涼後變作肉凍的膠體狀物,也就是老湯,是小車牛肉裡最入味兒的成分,此湯乃是做牛肉麵的上品。製作蘭州牛肉麵的牛肉及老湯配方最初皆來自博愛小車牛肉。
那麼,問題又來了:在消息閉塞、車馬不便、道路難行200多年前,遠在千裡邊陲的馬六七又是如何得知博愛小車牛肉的?
說起這件事,我們焦作人自古以來的熱情好客,樂於助人,那真是有口皆碑。
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維精是清嘉慶年間的國子監太學生。清朝國子監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
陳維精在國子監讀太學時享受膏火費和夥食費等待遇,生活較為寬裕。當時他遇到了來自甘肅、家境貧寒的補班學友馬六七。補班的學生沒有享受朝廷的夥食費和膏火費補助的資格,馬六七主要靠借貸讀書,生活比較清苦。陳維精還曾引用唐韓愈的四句話來形容馬六七的生活:「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惟我保汝,人皆汝嫌。」(齏:醃菜。早餐用醃菜下飯,晚飯蘸鹽進餐)為此,陳維精經常在衣食上予以馬六七幫助。
陳維精自幼喜歡研究中醫中藥,特別是藥材調味之功效,成年後,更是躬親操練,研究食材烹調是陳維精不為外人道之情趣,曾借白居易的《琵琶行》對自己研製的配方調侃:「切切斬斬肉一盆,肉碎鮮湯落玉盤。」陳維精對明代才子劉基頗有研究,他對兒孫們經常讚許劉基的《菜窩說》是「神筆之作」,「百讀不厭」。他不僅崇尚劉基的飲食哲學,更崇尚劉基的為人處世之道,並時時以劉基為榜樣勉勵自己。
讀著一句句優美的詩句,我們不難想像,因為喜愛專研廚藝,熱情、樂觀的陳維精在北京將生活過成了一首詩。也就是在這時,他將家裡祖傳的小車牛肉熬製配方傳授給了困難學生馬六七。
陳維精廚藝精湛並非偶然。陳家祖輩發家於餐飲業。「富」而優則仕,因而,從陳維精起,富裕起來的陳氏家族希望「耕讀傳家」,培育良好家風,成為周邊望族鄉賢。
因為陳維精的樂善也施,陳家後輩與蘭州結下不解之緣。
從北京國子監到博愛蘇寨村,再到千裡之外的蘭州,陳維精與馬六七的友誼堅如磐石。
為了繼續幫助馬六七,多年後,陳維精曾送自己的兒子陳位林、孫子陳和聲趕赴蘭州,並為馬六七帶去了最珍貴的禮物——牛肉老湯熬製配方。
2014年,在聽說家鄉美食家們明確提出「蘭州牛肉麵源自博愛」的結論後,當時年近七旬身在蘭州的陳氏後人陳九如帶著激動的心情回家了,並將這份牛肉老湯配方無償地捐贈給了家鄉人民。
這是一份用各種配料寫成的詩,名為《維精送子位林孫和聲西行手記》。全詩如下:
眾鳥高飛盡,「桂子」獨去遠。「豆蔻」年華和,身強餘「百倍」。春風草「木香」,「當歸」懷慶府。新綠欲湧,「丁香」初開,花「香葉」茂,「蓽菝」漣漪,百裡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遠難行,高「山柰」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蘇寨。「車前」著吉服馬褂「紅袍」,夜宿「八角」樓,晨飲「胡荽」湯。馬「良姜」行千裡,遍「地黃」花時至,司碧玉書聯水席相敬,「月山姜」湯「茴香」豆,烹「肉扣」碗「貴老」忙,橫「披壘」灶。
在這首詩裡,陳維精將小車老湯牛肉麵的23種調料全部嵌了進去。陳維精也再次用他的才華向我們展示:不會做詩的廚子不一定是好廚子,不會做飯的詩人不一定是好詩人。
後來,陳維精的兒子陳位林也參照老父親的方法,把滷牛肉的配方嵌進了一首詩裡:「豆蔻」枝頭翹,翠竹蘇寨繞。「八角」「大紅袍」,盎然「丁香」笑。「春砂」映階綠,「芳香」溪流跳。「桂香」八月裡,騎驢嘆「國老」。
父子倆真是詩界裡的大廚!
陳九如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曾參加過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如今他的家族也沒有人從事餐飲業,可按照陳氏家訓,陳氏子孫必須從小熟記這首詩。
「樂善好施,耕讀傳家」,這是博愛蘇寨陳氏家風。為了讓牛肉麵造福家鄉,陳九如不顧舟車勞頓,多次往返於蘭州與焦作之間,親臨「博愛蘇寨牛肉麵」傳習地——博愛沁園春飯店傳承技藝。
他說:「面好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傳承祖輩們樂善好施的優良家風。」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瑋萱 報導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鄭傑文
主 編:王晨光 責 編:趙曉曉
校 審:陳 婷 編 輯:郭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