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National flag)是國家的一種標誌性旗幟,是國家的象徵,它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和圖案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國旗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意識不斷增強後必然的產物,最初的國旗產生於近代歐洲。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統治階層將「紋章」作為家族的象徵,後來紋章的緞帶顏色與徽章圖案就發展成為國旗。
圖為明國國旗。世界上各國國旗的顏色主要有紅、白、綠、藍、黃、黑等,這些顏色各有一定的含義,形狀絕大多數是長方形,中國自秦朝統一以來,大多數時候沒有國旗,一直到明朝,才明確國旗的概念。國旗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意識不斷增強後必然的產物,最初的國旗產生於近代歐洲。
圖為明國國旗。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明朝國旗去掉了月亮,將太陽放大。此時的明朝萬國來朝,太陽也象徵明朝本身,光照海內外藩屬國。注意看太陽之外的火焰,是12個角,代表一天12個時辰。進入清朝,中國使用的是三角黃龍旗。黃色是龍袍的顏色,龍也是皇帝的象徵,這個國旗與龍袍極為相似。旗幟上神龍戲珠,怡然自得。
圖為清朝國旗。後來經過改良,國旗由三角旗改成了長方形,上面的青龍變得更為威武,神龍戲珠,這個珠像是個太陽,這裡面隱隱含著一層明朝國旗的意思。當然,這個紅色太陽更像日本國旗,日本人估計不會喜歡清朝國旗。從明朝至民國,中國共使用過這6面國旗,你認為哪個設計的最好?
圖為清朝國旗。清朝滅亡,民國北洋政府,採用的是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旗幟,五色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和平共處。另外一個說法,早在清朝末年,北洋陸師、北洋水師均不使用滿清的黃龍旗,而使用五色旗,因此民國北洋政府的國旗只是一種延續。
圖為民國北洋國旗。民國北伐成功以後,民國政府將國旗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國旗與明朝國旗極為相似,藍色代表青天,太陽由黃色改成白色,但太陽仍然是十二道光芒,既代表一天12個時辰,也代表一年12個月。
圖為民國國旗。與明朝國旗最大的區別是,用紅色作為底面,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結婚穿紅旗袍,春節送禮用紅包,對聯也多用紅色,就連股市上漲都是紅色的(全世界股市上漲都是綠色,紅色是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