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文投集團|雙龍巷的前世今生|巷子裡的胡同文化

2020-12-25 汴梁銳小度

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

從舊城改造到街巷整治

再到如今的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

作為開封城市總體建設的基本單元

一條條街巷、一條條胡同

都在盡情展現開封雙龍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同時也彰顯著這座古老都城的文化自信

開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

胡同即小道,以窄、短為特徵

今天就帶你來了解雙龍巷裡的胡同文化

01

南/北劉府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雙龍巷西部,北止雙井街西口,長118米,寬3.6米,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單口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光緒年間分為南、北劉府胡同,該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名法治北胡同,1937年復稱今名。為居民區。

--本段出自開封市民政局編:《開封市地名志》,第二編《政區、聚落地名編》

02

侯家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北止雙龍巷,長200米,寬5米,瀝青路面,因清初進士侯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間稱侯家胡同。1935年稱維新街,1937年復稱今名,街中部東通朝陽胡同。

劉宗和 攝

03

朝陽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主街東西向,西起侯家胡同,東部向南拐50米與平等街相接,長280米,寬6—8米,瀝青路面。清代該街為兩條街,分別稱火神廟后街、翟家胡同。1912年易名維新東街。1937年改稱維新街。建國後復為兩條街名,稱火神廟后街、翟家胡同。1965年,經市人民委員會批准,二街合併稱今名。為居民區。

馬忠靜 攝

04

狀元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街呈「廠」形。東起內環東路北段,向西折向南至平等街東部,長172米,南寬2米,北寬1.5米,東寬7米,水泥方磚路面。該街原為兩條街。南北向一段,因有屈姓先居此,清光緒年間稱屈家胡同。東西向一段,原名狀元胡同,1935年稱平民胡同,屈家胡同稱民意胡同。1937年民意胡同復稱屈家胡同。民國後期,平民胡同併入屈家胡同,沿用至今。為居民區。

可是在歷史上它原為兩條街:南北向一段因有屈姓先居於此,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就定名為屈家胡同,而東西向那一段,原名是狀元胡同。

--本段出自開封市旅遊網《開封胡同與角巷(47)屈家胡同—狀元胡同》

孔維成 攝

邀上三五好友一起穿梭在這多姿多彩的胡同裡

用時間來定格這裡的一點一滴

品味傳承千年的開封胡同文化

相關焦點

  • 開封這條巷子不簡單,曾經出過兩位皇帝,被譽為「開封第一巷」
    開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也就是說,開封的胡同巷道是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而開封的雙龍巷就是其中之一必打卡的地方,也是超適合拍古裝美照的地方。雙龍巷被冠以開封第一巷的美譽,那是因為在這條巷子裡出過兩位皇帝,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
  • 千年開封,御巷雙龍,大宋文明開啟的小巷什麼樣?
    2020年1月18日上午,位列開封古城「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首的雙龍巷歷史文化街區經過復建正式開街,芳容初現。開封民間常將雙龍巷冠以「開封第一巷」,原因是一條巷子出了倆皇帝,且這倆皇帝是大宋文明肇始者,所以當地學者甚至講:千年大宋文明,開啟於這條小巷。
  • 一條不足500米的小巷 為啥被譽為「開封第一巷」
    記得當我打車說去「雙龍巷」時,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來開封就應該去雙龍巷看看,那可是兩個皇帝住過的地方!」,言語中透著開封人的驕傲。500米、寬平均6米的巷子,從北宋年間就開始承載和代表開封的文化,直到今天,多種元素的文化遺存成了這條老巷的招牌。
  • 一條不足500米的小巷 憑啥被譽為「開封第一巷」
    記得當我打車說去「雙龍巷」時,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來開封就應該去雙龍巷看看,那可是兩個皇帝住過的地方!」,言語中透著開封人的驕傲。從北宋年間就開始承載和代表開封的文化,直到今天,多種元素的文化遺存成了這條老巷的招牌。
  • 龍門陣 | 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龍門陣 | 寬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2019-07-28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 | 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 | 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2020-12-02 16:1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開封首屆空間場景國際設計競賽發布會暨民宿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主題為「千年開封,御巷雙龍」,旨在通過本次競賽去提升開封的創新人才聚集密度,通過群體智慧讓更前沿的場景規劃和設計理念注入雙龍巷,讓雙龍巷的街區文化得到更多傳承與發展,進而去豐富雙龍巷的市場業態、商業運營,共創城市街區「有機提升」新思路。
  • 重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提檔升級,追溯古今坐落在重慶南岸區龍門浩老街核心位置——棗子灣片區的裡外巷子,由裡巷子與外巷子兩部分組成,是開埠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交匯處。如今,龍門浩老街將裡外巷子重新規劃打造,分為了「青磚黛瓦尋前世」和「華燈異彩述今生」兩部分,不僅能讓大家重拾城市記憶,還能領略南岸的文化和溫度。
  • 開封夜市和小吃的前世今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周斌    引子    別小看這小吃,如果選一個去成都、開封這等老城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未必是武侯祠、杜甫草堂、龍亭、鐵塔、相國寺,很可能是缽缽雞、串串香、肥腸粉、炒涼粉、桶子雞、灌湯流油小籠包……    去成都吃小吃妙處在尋覓,很多地道的「蒼蠅館子」隱藏在斜斜窄窄的巷子裡
  • 重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搭建老場景,收集老物件,融入巴渝文化和開埠歷史,重現老重慶的魅力。提檔升級,追溯古今坐落在重慶南岸區龍門浩老街核心位置——棗子灣片區的裡外巷子,由裡巷子與外巷子兩部分組成,是開埠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交匯處。
  • 從五道營胡同改造看開封胡同未來
    五道營胡同全長600多米,東起雍和宮大街,西止安定門內大街,南與箭廠胡同相通,北有兩條支巷通安定門東大街,現在屬於「國子監文化產業生態區」。上圖是從雍和宮地鐵下來穿過這個小胡同就是五道營胡同裡。此胡同是雍和宮到安定門大街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優越稍微改造就成業態。
  • 【逛老街 走舊巷⑧】一條街,兩段路,連著前世與今生
    【逛老街 走舊巷⑧】一條街,兩段路,連著前世與今生 2020-07-11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走郴州的「九街十八巷」,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今天,小編認真為大家深扒一下郴州「九街十八巷」的前世今生! 前世~ 街巷,一頭連接歷史隧道,一端通達未來方向,是一個城市固定而厚實的戶口本冊頁。 作為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郴州廣為流傳的九街十八巷,就是其資歷證件: 秦始皇為統一嶺南沿海所修馳道,由這裡延展;義帝被項羽逼迫遷徙
  • 最美街巷|前門街道長巷頭條:在胡同裡賞景 在美景中沉醉
    長巷頭條是北京市有名的網紅打卡聖地,許多團隊都選擇在此拍攝廣告、取景、遊覽等。今年,長巷頭條又獲得北京市最美胡同的稱號,是什麼原因讓長巷頭條得此青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長巷頭條,感受它的魅力。長巷頭條的「前世、今生」 2016年8月,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啟動 東城區依據歷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進行還原,將胡同街區、四合院建築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充分展現胡同、院落「水聲潺潺」「芳草如茵」「古樸雅致」的美好景色。
  • 吃貨們看過來,開封巷子小吃匯總!
    市區篇:三勝街拉麵雖然身處小巷但是也深得口碑文殊寺湯麵餃學院門開封拉麵賢人巷點心寺門裡面的老扁米線鐵佛寺老婆素胡辣湯(好多手洗麵筋)油饃頭勞動路中段的臭乾子勞動路中段的炸雞皮炸雞排西郊商場的老乾鍋三裡堡那的洛陽燒烤,小巷子裡面,烤魚味道好得很
  • 左營巷、中營巷、後營巷的前世今生丨以駐兵之地命名的三條巷子
    小陳宏衝進1號巷子裡,躲得嚴嚴實實。過了很久,那個「當貓兒」的小孩兒還沒有找過來,小陳宏悻悻走出巷子,突然發現,孩子們都不見了。尚松客棧的招牌掛在巷口,站在招牌下面,一眼就能看見巷子裡的客棧。2號巷……這6條巷子相鄰相通,從6號巷就能通到三衙街。
  • 雙龍巷「上新」了
    雙龍巷「上新」了 2020-12-10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0張老照片訴說北京東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一張張展示東四胡同「前世今生」的照片,吸引了眾多市民圍觀。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元代的北京地圖,圖上可以看到東四街道所轄區域屬於當時的寅賓坊、穆清坊。如今,胡同仍保留著元代的格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老照片中,還可以看到東四牌樓當年的威儀。社區居民劉先生對記者說:「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對東四的記憶卻越來越模糊。看過今天的展覽,往事的回憶一下子清晰了起來。」
  • 蓋夏雙龍巷裡創貴族女校
    ▲現開封八中校園內的靜宜女中文化室一角  引子  □記者 盛夏 實習生 李夢竹 文圖  雙龍巷內有一所在開封很有名的學校開封八中,它的前身,是始建於1920年9月29日,35歲的蓋夏率領五位修女來華,10月24日到達開封。之後,開始了她在中國延續一生的辦學生涯。  辛亥革命以後的開封,僅私立中等學校就有50多所,其中有不少因教學質量高而聞名全省,「靜宜女中的創辦,一個是蓋夏嬤嬤,一個就是當時天主教開封教區的譚維新神父。」開封文化學者、攝影師劉海永道,他為梳理靜宜女中的歷史,下了不少工夫。
  • 雞窩飛出金鳳凰,小巷子裡隱居的大作家,有「文化」的東堂子胡同
    雞窩飛出金鳳凰,小巷子裡隱居的大作家,有「文化」的東堂子胡同俗話說,雞窩裡飛出金鳳凰。在北京城裡那些平平凡凡、甚至簡陋的胡同巷子裡,不知走出過多少名人,多少傑出的偉人。比如,在東堂子胡同裡,就走出了民國一位大作家,他就是沈從文。據說,他在這條胡同裡一住,就是將近30年的歲月。在這漫長的日子裡,他花費自己的大半生,在這裡不知創作了多少名篇,多少寶貴的文字。要說起東堂子胡同,可是一條歷史古老的巷子了,將近800歲了。那算下來,這條胡同差不多在南宋末期就開始有了,幾乎跟磚塔胡同一樣古老。它位於東城區建國門一帶,東起朝陽門內南小街,西到東單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