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 先拿吃餃子來說吧,北京人常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出門餃子、進門面」」「餃子酒酒越喝越有」從這幾句俗語中您能看出北京人多麼稀罕餃子。 北京人過年吃餃子,破五吃餃子,頭伏吃餃子,立冬吃餃子,下酒吃餃子,遠行也要吃餃子。 北京的餃子種類也多,水餃兒、煎餃兒、蒸餃兒、還有鍋貼兒。
北京人包的餃子餡兒簡單但又複雜,雖然不離「肉蛋蝦菜」,但演化出千萬種搭配,豬肉混白菜、蝦又可配雞蛋、西紅柿還能配肉末。 北京人吃餃子都會自己調蘸料,醋、辣椒油、香油、蒜泥....看您口味調製。 您可能會覺得這事是真夠多的,不就是吃個餃子麼?弄得跟吃滿漢全席一樣!您還真說對了,對於北京人而言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才是「講究」的正題兒。
炸醬麵 北京人最愛吃炸醬麵,小碗幹炸,黃瓜絲、蘿蔔絲、青豆、黃豆、香椿、韭菜......這些菜碼兒多多益善。 蔥、姜切末預備著,豬五花兒肉要切成大肉丁兒。鐵鍋裡放上比炒菜略微多些的素油,燒到八成熱,下肉丁兒炒變得了色兒,半斤生的稀黃醬倒進鍋裡,然後改用小火兒不停地翻炒。這個時候還可以加上些泡好了的黃豆,這樣吃起來更有味道。炸醬的時候不用再放鹽和醬油,更不能加水,否則炸出來的醬就不會醇香濃厚。
醬炸好了,當然要澆到面上拌著吃。講究的是吃「鍋挑兒」。 盛上多半碗鍋挑兒,上兩勺子醬,如果就這麼吃,有個不雅的稱呼,叫做「光屁股面」,意思是什麼也麵碼兒也沒有的面。一般來說是不這麼吃的。對於善於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從不馬虎的。 至於大蒜,北京人的吃法是咬整瓣兒的,唯有這樣才過癮。
打滷面 昔年舊京普通人家兒,短則三五天,長不過十天半月,總可吃頓炸醬麵,打滷面卻不能如此隨意。按過去老論兒,一般家裡辦壽才打一次滷。
即便在北京,以「滷」佐面,也不是籠而統之都叫「打滷面」。比如茄子滷,西紅柿雞蛋滷,三鮮滷,醋滷等,用料不同,做法不同,叫法也不同。這些「滷」中,不勾芡的叫汆兒(也叫汆兒滷和清滷),勾芡的叫芡兒滷(也稱混滷)。但都不能叫「打滷面」。只有以白湯、肉片兒、口蘑、黃花兒、木耳、雞蛋等勾芡而成者,才可稱「打滷面」。
芝麻醬麵 過去的芝麻醬麵講究可多了。不僅要有恰到好處的芝麻醬。還有許多小料。 蔥花醬油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先在一個小碗裡倒上多半碗上好的醬油,切一些蔥花撒在醬油上,然後將炸花椒的熱油砸在小碗裡的蔥花醬油上,香味兒馬上就竄出來了。 芥末醬最好是用芥末面兒自己燜。悶熱的夏天,吃上一碗拌著芥末的芝麻醬麵,那股衝鼻子的辣勁兒能直衝到腦門兒,再打兩個噴嚏,人一下精神了起來,那叫一爽利!
吃麻醬麵用的醋最好是米醋。因為米醋味薄,吃著爽口,適合夏天吃。 至於吃芝麻醬麵的麵碼兒,黃瓜絲屬於最基本的。除了黃瓜絲,還應該有小水蘿蔔絲和切成末的青蒜。另外,還應該加上點兒醃香椿末兒。最地道的醃香椿應該選用紫色的那種,而不是綠色的。還可以再加上點兒胡蘿蔔絲,抄過的豆芽菜。當然少不了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