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航母夢」經歷了「買還是造」的痛苦抉擇。
上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終止了軍事建設中一些不切實際的計劃,將經濟建設確立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從表面上看,這使得「航母夢」更加遙遠,實際上卻使中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為日後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礎。
當時,中國剛剛打開大門,在外界的新技術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趕的信心。「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一度充斥著不少人的頭腦,他們希望通過購買方式,儘快更新陳舊的海軍裝備,提升海軍實力。
海軍當時的選擇是謀求與英國的合作,取得航母計劃的外部支持。而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涉及海軍水面艦隊的現代化,核心是直升機航母。當時計劃的編隊是一艘直升機航母,與42型或者051改進型驅逐艦組成編隊,主要是反潛用,艦載機為英國的「鷂」式飛機。
陳列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內的「鷂」式飛機,屬於北京航空館與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的交換機型
在70年代末,中國與英國進行了接觸,打算獲取「鷂」式艦載機。
英國「鷂」式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垂直/短距起降飛機。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鷂」式飛機首次參戰,執行截擊任務,擊落對方飛機16架。在中國的北京航空館內就陳列有一架「鷂」式飛機,這時當年用拉-11從英國收藏家手裡換來的。
當時的報導稱中國計劃從英國購買70-80架「鷂」式飛機,於80年代中期交付,結果自然是流產。首先是價格問題,不過這可以談,英國同意出口「鷂」,但是不同意合作生產。1980年計劃破產, 「鷂」式飛機的談判停止。
在談判引進「鷂」式飛機的同時,中國還開始與英國接觸,計劃從英國購買42型驅逐艦,並引進技術,改造中國自己的051型驅逐艦。42型驅逐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之一,如果中國能夠購進這一驅逐艦,對海軍戰鬥力會有極大的提升。但是,英國人提出了讓中國難以承受的高昂價格,同時也拒絕進行技術轉讓。這項購買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英國42型驅逐艦
這次經歷,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實現軍事現代化;只有自主研製出先進的驅逐艦,具備了現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國的航母計劃才能夠有所依託。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體研究人員聯名上書,建議獨立自主地研發驅逐艦。
鄧小平當即拍板:「還是自己搞放心,不會被卡脖子。」從此,中國海軍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通過艱苦努力和不斷學習,我國相繼研發成功了「江湖III」級護衛艦、「江衛」級護衛艦、「旅大」級飛彈驅逐艦等。至此,中國解決了買還是造的問題,造船業逐步走上了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