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十年「京漂」生活給了他什麼?

2020-12-18 寫乎

作者:張驚墨

一、1200多年前的「京漂」詩人

在零幾年的時候,一部電視劇《奮鬥》席捲了大江南北,6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前往北京,展開了一場懷帶著迷茫和憧憬的奮鬥歷程,同時,北漂這個詞也逐漸被大眾所熟知,它所代表的,不僅是一群特定人群,更是那些為了夢想、在路上不斷奮鬥漂泊的年輕人。

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有一位詩人也開始踏上了漂泊的奮鬥之程,不過這回的都城是長安,它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所以應該將他此行稱為「京漂」。

雖說杜甫一生漂泊艱苦,但他出身卻是不凡,杜甫算是官二代,剛開始時富貴無憂,經常出去遊歷名山大川,前二十幾年裡,他一直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直到父親去世,家道開始中落,杜甫這才開始嚴肅地正視起自己的前途。

在二十幾歲時,杜甫也曾去長安考試過,卻落榜了,但此時的他並不在意,繼續全國旅遊,日子過得也還算暢快。

唐玄宗天寶五載,三十五歲的杜甫結束了遊歷生活,他離開山東,來到了長安,以謀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文化理想,抱著滿腔熱血,打算好好施展一番,卻沒想到這一路,竟變成了艱難的謀生歷程。

二、客居長安十年,考試落榜,無官可做

杜甫足足在長安待了十年,然而卻是——參加的所有考試全部落選,一官半職都沒有謀到!

考試不成,他又奔走獻賦,結交達官貴人,向他們贈詩,希望他們了解自己,然後舉薦、擢拔自己。

當時向達官貴人投贈詩歌以求進的方法,叫做「幹謁」,是一種很流行且公開的形式,杜甫贈了好幾位的達官貴人,比如擔任翰林學士的張垍,左丞相韋濟等,這些人也都了解欣賞杜甫的才華,但不知為何,多次的幹謁都沒有結果,雖然杜甫成功躋身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卻沒有給他帶來任何轉機。

這其間唯一的一個和官扯上的機會,竟只是一個看守甲仗兵器、管理門禁鎖鑰的小官!

十年的京漂的仕途之路,到最後換來的卻是不得志和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這便是他當時的辛酸狀況了。

一次次的奔走權貴之門,參與聚會,卻還是不能擺脫現狀,看得出來,杜甫對這種生活已經漸感厭惡和失望,理想無從實現,命運一片茫然,這也使他經常陷入苦悶中。

「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其中的孤獨與寂寞,可想而知。

三、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

沒有官職,沒有收入,杜甫的生活也就變得十分貧困了。

天寶十三載,杜甫的妻兒又從洛陽老家搬到了長安,家庭開支更大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妻子兒女都給餓得面黃肌瘦,而杜甫卻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最後為了生計,杜甫只好把她們送走,自己一個人討生活,過得十分悽慘。

據說他當時頭髮蒼白,多次到朋友家蹭飯,偶爾賣點草藥賺錢,還到政府賑濟貧苦百姓的糧倉裡買米,「飢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貧病交迫中,杜甫也品嘗了不少世態炎涼。

從杜甫的詩詞來看,他當時確實是接受了許多親友的救濟,有次,他病後拜訪一個朋友,對方招待了他一頓好飯,有肉有酒,這給平時過著蕭條生活的杜甫感動得不行,當下發出了「但使殘年飽吃飯,只願無事長相見」的感慨。

當然了,客觀來說,杜甫的「京漂」生活也不儘是困楚,其中也是有不少樂趣的,前期的他還有積蓄,手頭比較寬裕,加上也結識了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經常和友人同遊勝景,吟詩作唱,喝酒助興等等,這些無疑都給他留下了快樂的記憶。

同時,也正是因為有這十年坎坷的經歷,他才能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優秀作品,對我們來說,杜甫的這段「京漂」,不僅僅是在展示他的悽慘生活,同時也是了解和研究其作品貢獻的一段生涯,這是有價值的。

【作者簡介】張驚墨,想用文字讓生活充滿詩和遠方。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你認識離開長安前的杜甫嗎?長安十年決定了他和唐朝的共同命運
    沒去長安做「京漂」之前,杜甫是一個有著豐厚家產、生活富足而又才華橫溢的富家少爺。這個時期的杜甫是豪邁雄健、意氣風發的,他踏上去往大唐長安之路時,心中揣著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彼時的目標是做造福大唐的宰輔之臣。
  • 杜甫在長安城漂了十年,就住在西安這個地方,現在是國家4A景區
    唐代人也喜歡待在首都,杜甫是河南人,父親杜閒在陝西乾縣當過縣令。杜甫生於公元712年,這時候武則天已經去世7年了,而杜閒是在公元741年去世的。杜甫是在安史之亂後,才跟著唐玄宗去了四川成都。杜甫在長安,生活待遇和他的詩文水平,完全不成正比。他在詩中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京漂」雖苦,卻也有福,這些書畫家因此成功
    「漂」這個字眼,有時不免帶有絲絲傷感的意味。然而,有很多書畫家,正是因為「北漂」的路徑,成就了自己。最典型的如黃賓虹(圖1)。1936年5月至8月,黃賓虹赴北平鑑定留存故宮博物院的部分書畫,在北平期間,得暇遊覽近郊諸山,賓朋之樂,宴無虛時,流連廠肆,賞心悅目。年事已高的黃賓虹南歸無計,只能蜷伏故都,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旅北生涯。
  • 杜甫的後半生,只為一個想法活著,為此他不惜歷盡千難萬險
    我們都知道杜甫和李白一樣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甫有「詩聖」之稱,也有人稱其為「詩史」。我們也知道現實中杜甫的遭遇十分坎坷,可謂是歷盡磨難卻功不成,名不就。但是杜甫心中的最大的渴望是什麼你知道嗎?1.少年時候的杜甫也曾有鴻鵠之志,奈何造化弄人。
  • 杜甫草堂:「蓉漂」杜甫四年地成都之旅
    總之,那一年的杜甫特別忙。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杜甫真的很忙,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忙著把自己的家從隴西搬到成都。杜甫為何偏偏要來成都呢?來到成都以後杜甫對這裡的印又是什麼呢?其實杜甫來成都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另一個原因是要驗證當時楊國忠當時提出的把都城搬遷到成都的可能性。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這部紀錄片的團隊重走了杜甫坎坷一生的幾個重要城市,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到長沙……當現代中國與杜甫曾有過生活軌跡重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詩歌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時代的精神,一種根植於文化裡的潛意識被這部紀錄片用「他者」的眼光輕易地點出來。
  • 背起行囊做「京漂」看不一樣的北京城
    「京漂」和「北漂」有什麼區別? 「北漂」一詞最早指的是南方來京趕考的舉子,老北京南城的宣武區有很多文人會館,就是這些人聚集生活的地方。北京成為全國的首都是從元朝才開始的,「北漂」一詞在這個時期才出現。現在人用「北漂」來形容到北京尋發展找工作的人。這個「北」字由方位詞變成了名詞。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5期:「詩聖」杜甫在長安
    比如英國廣播公司今年就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把杜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他在長安經歷了哪些事,留下了哪些遺蹟?9月23日,華商報文物報導融媒體傳播欄目「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紀念館(杜公祠)。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杜甫創作的詩歌愈發貼近平凡人的生活是草堂給了杜甫一份安定是成都撫平了杜甫的哀傷誠如宇文所安說,詩人一到成都就覺得自己和世界都安定舒適了對於杜甫來說,成都的幾年是豐富多產的時期他在繼續發展舊的詩歌興趣的同時
  • 杜甫寫了首詩熱情歌頌他,他帶6萬人出徵無一生還被打成光杆司令
    但在很多時候,正如一首歌詞中所寫,人們必須考慮「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深受這個問題困擾。杜甫一生仕途艱澀,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但因為出身貧寒,沒有關係背景,在科舉考試中又連遭挫敗,使得他的入仕之路分外艱難。唐朝初中期,文人們的主要出路無非這兩條,一是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朝廷官吏,二是當上名臣大帥的幕僚,再逐步升遷。
  • 杜甫在草堂寫的一首詩,充滿生活情趣,最後兩句卻引起了千年爭議
    尤其是他困守長安的那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說不出的心酸苦楚。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又被叛軍抓到了長安,關押了大半年才得以逃脫。後來投奔唐肅宗又不得重用,薪水微薄,想喝個小酒都得典當衣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 去杜甫草堂看一下杜甫在成都是怎麼生活的
    所以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古代文學氣息非常濃厚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唐詩宋詞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佔據著很高的地位,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稱號的李白,和詩聖稱號的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杜甫草堂就是在「安史之亂」的,杜甫為了躲避戰亂就帶著家眷到了成都,他成都的一位朋友就資助了他所居住的這間茅屋。剛開始的時候叫「成都草堂」,後來他的朋友去世之後,杜甫就失去了資助,離開了這裡。他走了之後這裡就衰敗了幾百年時間。幸虧在宋朝的時候,宋朝大家都知道是很重視文化的朝代,所以就把這裡重建了一下,並且在裡面的壁上繪製了杜甫的像,形成了一個祠宇。
  • 讀岑參的《逢入京使》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一人這一輩子啊,就是十年河西十年河東。你比方說李太白,得意的時候,奉旨入京覲見唐明皇,出門時候洋洋得意的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朝又被賜金放還,邊行邊自我解嘲著寫道「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書」。面對人生落差,坦然無所謂。人生的故事嘛,總是分分合合的。
  • 杜甫與蜀中草堂,黃四娘之外,他的詩中還有哪些鄰居?
    杜甫面對困境的豁達,也讓疫情期宅家的人們有很多感慨。同樣,因為杜甫詩歌的魅力,在他去世後,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將他的草堂視作「聖地」,他在成都的草堂,穿越數千年的時光最終得以保留。儘管如今的草堂,已不是杜甫原來住過的那個草堂,但通過他的不朽詩篇,人們仍然能夠觸摸到詩人當年在草堂的生活細節。
  • 草堂來了客人,杜甫寫了一首詩,平淡中透著美好,富有生活氣息
    他們的一生,也與我們沒有什麼區別,經歷悲歡離合,經歷生老病死。在各自的時代,體會各自的辛酸。詩聖杜甫,為展抱負,客居長安十年,也僅僅落得一個小官。後來為了躲避戰亂,攜家人入蜀,得朋友相助,於浣花溪畔修草堂,過上了簡約樸素的田園生活。杜甫五十歲時,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
  • 杜甫在草堂招待朋友,寫下一首充滿樸素美的詩,富有生活氣息
    杜甫一直是心系蒼生、憂國憂民的形象。他一生所寫詩數千篇,流傳於世的多是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的社會現實之作。他生於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年輕的他也曾有過「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輕狂,也曾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 走進杜甫文化的發源聖地
    在中國文化史上,杜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傑出代表。他不但繼承了儒、道、佛的傳統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發展。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對杜甫的思想起過影響,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不僅僅實踐了儒家的一些道德倫理觀念,他還用自己的實踐,行為豐富,充實了儒家思想的內涵,使儒家思想變得更加切實可行。這也是杜甫對儒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
  • 杜甫通過這首長詩總結了他十年的遭遇和思想,就怕你看不完
    杜甫的這篇敘事抒情長詩恰好可借來作為詩人旅食京華十年中遭遇、思想以及創作活動的全面總結。天寶十四年(755)十月杜甫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離京赴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家。當時安祿山已反於範陽,但消息尚未傳到長安,玄宗正帶著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避寒,縱情享樂。杜甫途經山下,憂憤交集,到家後便寫成了這首詩。
  • 這首陳情詩,不止是杜甫的求職自薦信,也預示了他沉鬱悲憤的一生
    、採仙草、煉仙丹」的南北漫遊生活,去到了長安,滿心希望能在政治上找到一條光明的出路。747年,36歲的杜甫,恰逢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而下詔「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他便參加了這次特科考試。但因宰相李林甫的忌刻,這次科舉被搞成了一個堵塞賢路的政治大騙局,使得應試者「無一人及第」。杜甫落選後不久,其父便在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的任上去世。此後,杜甫經濟來源斷絕,便流落長安,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窮困生活。
  •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的是哪八人?排序又有什麼門道?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35歲的杜甫結束遊歷到達長安,開始了十年客居長安的生活。此時的杜甫正值壯年,又剛到大唐盛世中的都城,因此寫了一首《飲中八仙歌》,把當時長安城中喜飲酒的八個「仙人」的醉態描寫的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