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離開長安前的杜甫嗎?長安十年決定了他和唐朝的共同命運

2020-12-18 讀歷見聞

沒去長安做「京漂」之前,杜甫是一個有著豐厚家產、生活富足而又才華橫溢的富家少爺。這個時期的杜甫是豪邁雄健、意氣風發的,他踏上去往大唐長安之路時,心中揣著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彼時的目標是做造福大唐的宰輔之臣。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過十年長安「京漂」生涯的摧殘,十年之後堅決要逃離大唐帝京的杜甫,不斷遭遇的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悽涼境況。彼時的他早已對入京時的宰輔之志不做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只求妻小能得飽餐的最低生存願望。

01 長安十年恍如夢:從衣食無憂的才俊,變成了悽涼、落魄的寒士

事實上,杜甫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是很不錯的,家境完全可以稱得上非常好,祖上三代都在唐朝為官。曾祖父杜依藝做過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在武周時做過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做過盛唐的奉天縣縣令、兗州司馬、朝議大夫。

這些官雖然並不算多大但勝在世代延續,而且唐朝官員的待遇是非常豐厚的,一旦做了官便有職田、祿米、俸錢三大項收入,即便是六七品的縣令、八九品的末流也是領著錢糧、當著地主。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出生正趕上「開元全盛日」那個無與倫比的時代,生在盛唐官宦世家的他註定在生活上是優渥無憂的。

他祖籍在湖北襄陽,老家在河南鞏縣,但從小就在大唐的東都洛陽長大,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時便經常隨長輩出入達官貴人宅邸,觀賞過公孫大娘、李龜年等大咖藝人的表演。到了十九歲,意氣風發的杜甫便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優遊四方之旅,他先後南下遊歷江南吳越、北上遊歷齊魯燕趙,在江寧瓦棺寺捐資百萬錢,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早年的遊歷一直從十九歲時持續到三十四歲入長安之前,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年杜甫的支持是相當給力的。不僅如此,杜甫的祖輩父輩也為他留下了一份產業,比如他家在洛陽首陽山下有一處陸渾莊園,還有他詩作中提到的「兩京猶薄產」、「杜曲幸有桑麻田」,能在盛唐的長安、洛陽置辦田產的肯定不是尋常人家。

但這樣一個頗有財力的家庭,卻在杜甫入長安後的十年求仕生涯中,逐漸過成了衣食無著、一貧如洗的境況,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自從天寶五年(746年)入長安後,杜甫的生活可謂是每況愈下,一年更比一年慘。在天寶十年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詩中說「飢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意思是我經常一餓就是十來天,身上穿的短衣都是用碎布綴成。在天寶十二年,他又寫了一首詩說「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意思是我真的快要餓死了

作為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詩中對自己境況的描述是非常寫實的,在他「京漂」長安的最後幾年中,維持生計主要靠兼職做小商販、到朋友家寄食、領朝廷的救濟糧。他在天寶十年寫《進三大禮賦表》時,直接向唐玄宗訴說自己「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慘狀。

天寶十四年,他又在詩中訴說生計,「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意思是我這副衰樣經常被人譏笑,每天都要去搶官倉發放的減價救濟糧,只有老鄭不嫌棄我。

這樣的杜甫已經不僅僅是窮困潦倒了,而幾乎是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了。

02 命運急速跌落的十年:被緊緊扼住的長安求仕之路

事實上,憑著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氣概,杜甫在初入帝京曾一度活躍於達官顯宦的交際圈中,他與駙馬鄭潛曜、汝陽王李璡等人有著頻繁的交往,並意氣風發地寫過《鄭駙馬宅宴洞中》、《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等詩篇。

與此同時,心懷大志的他更主要的目標是求官,他在十年中一直為此不斷地通過參加科舉、投詩幹謁、投獻禮賦等途徑尋求入仕做官。但結果卻很不理想,參加科舉,落榜;投詩幹謁,不起作用;投獻禮賦倒是在天寶十年泛起一點浪花,但旋即是徹底的失望。

也就是說,大詩人杜甫在那個最推崇詩人的時代裡,為了求個一官半職在長達十年中的努力幾乎是一無所獲,更不幸的是他自己也從官宦富家少爺混成了一貧如洗的落魄窮光蛋。

要說在唐朝長安的官圈交際圈裡混,花費肯定是小不了的。要想混得久,要麼家底足夠厚,要麼生財足夠有道,要麼就是有大金主贊助。杜甫的家境雖然不算差,但他用了十年都沒有混成官,靠吃老本吃成窮光蛋一點也不奇怪。

事實上在他入長安不久後,他的做官的父親就去世了,失去經濟支持而又不善經營家業、沒有金主贊助的他只能吃老本,這是他「京漂」十年中生活越過越慘的直接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的遲遲求官不得,那麼抱有大才的杜甫為什麼十年都求官不得呢?因為當朝宰相李林甫扼住了他,前明後暗的唐玄宗時代扼住了他。

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詔告天下徵召「通一藝者詣京應試」,身在長安的杜甫參加了這場唐皇親自發起的制舉考試,結果包括他在內的所有應試者全都落榜了。來自全國的應試者沒有一個人考中,這大概是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聞。操縱這場「野無遺賢」鬧劇的人正是李林甫,他要用這種奇葩的方式達到吹捧唐玄宗和阻止人才入仕的目的。

所以杜甫參加的這場制舉考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應試者不僅不可能以此達到入仕的目的,更會因為參加過這次考試而徹底失去做官的機會。這些人作為李林甫用於證明所謂「野無遺賢」的犧牲品,他們想做大官在李林甫當權乃至唐玄宗在位的時代都是不可能了。所以此後的杜甫,無論是向達官貴人投詩幹謁,還是向唐玄宗投獻禮賦讚歌,都沒能改變他的官運被扼殺的命運。

03 時代的玩弄:去長安時志在二品宰輔,離長安時委身八品兵曹

天寶十四年(755年)是杜甫入長安的第十個年頭,已經窮等十年的他在這一年意外得到了河西縣尉的任命,這真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局。一年前,面對已經極度難以為繼的生計,杜甫不得不先行把家小送出長安到陝西蒲城寄身。現在且不說河西縣遠在千裡之外的雲南,縣尉這個從九品的小官更是對他宰輔之志的極大諷刺。

但是命運的玩笑並沒有就此結束,遲遲沒去赴任的杜甫不久後又被改任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負責管理門禁鎖鑰和看守兵甲器仗的從八品小官。一個人要想在唐朝成為宰輔,必須官至尚書僕射、中書令、侍中才能算是宰相,而這些都是二品的大官位。雖然沒有人能夠做到一步登天,但從八品兵曹參軍對已經四十四歲的杜甫而言,未免起點也太低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帶著十年「京漂」生涯的掙扎、辛酸和窮困,杜甫毅然踏上了離開長安的行程,他要去往陝西蒲城與寄身在那裡的家小相聚。然而,在那裡等待他的卻是無比殘酷的悲劇,「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幼子已經餓死了!

從滿懷遠大的理想到接受殘酷的現實,杜甫用了十年時光,這十年為他整個後半生的困頓,塗抹上了難以擦掉的悲劇底色。同樣,杜甫的這十年也是整個唐朝命運的縮影,杜甫在這十年中過得有多掙扎和艱辛,此後的大唐就過得有多混亂和衰敗。

相關焦點

  • 杜甫的十年「京漂」生活給了他什麼?
    雖說杜甫一生漂泊艱苦,但他出身卻是不凡,杜甫算是官二代,剛開始時富貴無憂,經常出去遊歷名山大川,前二十幾年裡,他一直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直到父親去世,家道開始中落,杜甫這才開始嚴肅地正視起自己的前途。在二十幾歲時,杜甫也曾去長安考試過,卻落榜了,但此時的他並不在意,繼續全國旅遊,日子過得也還算暢快。
  • 唐朝長安的冬天到底下不下雪?
    長安的冬天經常不見冰雪。他這麼說有什麼證據呢?最大的證據是很多記載裡唐朝宮廷中種植著柑橘,杜甫的詩《病桔》中提到李隆基在宮中的蓬萊殿種了橘樹,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則說到了751年9月宮中的橘子樹成熟,總共結了150多顆大橘子,李隆基吩咐都分給了大臣。
  • 橫斷山脈:這裡曾決定唐朝的命運
    全文共4079字 | 閱讀需9分鐘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唯有一次決定中原王朝命運的戰爭,就是發生在僻處西陲的橫斷山脈上,唐朝與曾經崛起過的強大的吐蕃帝國之惡戰。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02 仕途坎坷導致詩與遠方的破滅唐宋時期做官前不少人先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吟詩賦詞,等到文學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便開始向仕途邁進。杜甫也一樣,雖然在進入長安前寫的詩歌不多,但生性活潑,喜歡交友,在圈子裡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想緊迫地需要進入仕途。
  • 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雖然盛唐的太陽好像從來沒有照到他的身上,他也和諸多的文人一樣,北漂在長安多年,貧困不得志,但是三月的春天,唐朝還有諸多的排場與美妙,迎接著四方的遊客。我相信老杜在寫這首詩時,羨慕嫉妒恨兼有,但是他已經人到中年,只是冷靜客觀地描述了他眼中的長安曲江三月的踏青。但正是這種冷靜,非常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的麗人。
  • 跟著唐朝詩人去旅行·長安篇
    出行沒有飛機、高鐵,卻完全不影響唐朝詩人對旅行的熱愛。他們邊遊玩,邊作詩,無數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唐朝的許多大城市,譬如長安、揚州等,也都留下了詩人們的足跡和詩篇。從本期起,讓我們沿著幾位唐朝詩人的足跡,去感受他們筆下的秀麗山河吧!
  • 唐朝都城長安在詩歌中是什麼樣子?既有繁華盛景也有頹廢衰敗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就與長安頗具淵源。他曾不止一次前往長安又離開長安。年輕時的李白為了在長安城謀求官職,可謂絞盡腦汁想法設法的來到長安城。但是長安的繁華與熱鬧,其實與這位幾經失意的大詩人毫無瓜葛。雖然在多番輾轉之後他終於得償所願,並且在長安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5期:「詩聖」杜甫在長安
    比如英國廣播公司今年就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把杜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他在長安經歷了哪些事,留下了哪些遺蹟?9月23日,華商報文物報導融媒體傳播欄目「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紀念館(杜公祠)。
  • 杜甫在長安城漂了十年,就住在西安這個地方,現在是國家4A景區
    唐代人也喜歡待在首都,杜甫是河南人,父親杜閒在陝西乾縣當過縣令。杜甫生於公元712年,這時候武則天已經去世7年了,而杜閒是在公元741年去世的。杜甫是在安史之亂後,才跟著唐玄宗去了四川成都。杜甫在長安,生活待遇和他的詩文水平,完全不成正比。他在詩中說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而立之年後,他決定入仕報國,於是進入首府長安,一待就是十年,這是他人生的第二階段:長安待業時期。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
  • 《長安》還原的唐朝,比《妖貓傳》真實,主要勝在視角和細節
    《長安》按照曹盾與馬伯庸的話來說,就是盡力還原唐朝一天的生活,因此很多人將這部劇當作是還原唐朝生活的範本。你可知道陳凱歌的《妖貓傳》也曾還原了唐朝的生活,但是卻沒有收到像《長安》這樣的轟動效果,這是這是為什麼呢?視覺不同,《妖貓傳》是通過日本人的視覺展現大唐文化的包容性。
  • 唐詩版「長安十二時辰」,12首唐詩見證唐朝的一天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電視劇用繽紛的畫面展現了唐朝的一天。今天,詩詞君來看唐詩版的「長安十二時辰」。從夜半到子時,詩人都在幹什麼呢?丑時1:00-3:00當上元佳節的星河沉下去的時候,從長安離開的溫庭筠,宿在商山驛,被雞鳴驚起。雞鳴提醒他,要出發了。
  • 唐朝末期的長安經歷了什麼?為何在此之後長安就成為了一座廢都
    長安憑藉著它絕佳的地理優勢,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將其作為建都的不二選擇,但是為何五代十國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將首都建立於此了呢?難道是這裡的龍氣耗盡了嗎?但話說回來,政治動蕩自古有之,為何唐朝末期的政治動蕩對長安的影響格外嚴重呢?這是因為唐朝結束後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每一個政權在定都的時候都選擇避開長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長安實在是沒有宮殿了。
  • 長安歸故裡,故裡有長安!古詩中的「長安」二字,便是最深的思念
    長安,不止是一座都城,它曾容納了唐朝繁華的盛世氣概,長安街道,十萬人家,因為他們,詩人對長安也氤氳著說不清的愛。長安一片月,牽掛萬顆心,長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灞橋的煙柳、驛道的滄桑,少女的柔情、俠士的霸氣,被詩歌滋養千年,便都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 長相思,在長安!
    據史書記載及考證,唐城面積達84平方公裡,是現在西安的10倍,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佔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而古羅馬城也只有五分之一個長安大。這麼大的城,詩人們怎麼寫?一千多年前,年輕的白居易去長安求學,拜見過詩人顧況。顧況一聽他說去長安,搖了搖頭對他說:「長安米貴,居住不易啊。」
  • 唐朝的長安到底有多繁華?是明朝南京城的1.9倍,清朝北京城1.4倍
    最近的《妖貓傳》讓我們領略了輝煌絕美的盛世唐朝,而在唐朝,最為繁華的城市就是長安,今天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唐朝的長安。人口與面積:長安在歷史上是非常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朝代都是長安建都,所以發展的非常繁榮。
  • 探索:為什麼唐朝之後,就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
    探索:為什麼唐朝之後,就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我們都知道國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們在選擇國都的時候,一般都是非常謹慎的,需要經過很多的考察才能決定一個地方能不能夠做國都。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城市非常厲害,它作為一座古城,曾經當了13朝的古都,每代皇帝都很喜歡它,他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長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西安。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發現,其實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考慮。
  • 詩壇的兩大巨山,李白和杜甫,誰更得你心
    如果說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壇上的兩大巨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他們不僅在中國詩歌有很大的造詣,而且還引領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甚至影響後世在文學上的創作,唐朝其中一位著名詩人韓愈評價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見兩人在文學造詣上的影響有多大。
  • 長安米貴,居住大不易丨看《安家》的你知道嗎,白居易買房也不易
    01 買不起房的杜甫寫下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所有學子們必須背誦的經典名作出生於公元712年的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他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杜甫被我們後世人尊稱為「詩聖」、「詩史」,唐朝排名第二大詩人,但是杜甫空有一身才華,在世期間基本上都是生存的狀況堪憂,一輩子窮困潦倒。
  • 李白和杜甫認識嗎?為啥所處的年代不同,卻被合稱為「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的見面,是一次偉大的見面,如果沒有這次見面,你說唐朝文壇損失得多大啊!學者聞一多先生說:「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而且他們不僅僅是見面了,還約好了不久後一同遊走。公元744年至公元745年,李白和杜甫兩年中三次見面、兩次同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