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2020-12-15 你陪我到白頭

馬克吐溫說:「所有人都認為我是倖存者,但事實上,我不是倖存者,倖存者是我的弟弟,淹死的是我。」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一位幽居深宮,一位躬耕南陽山野;一位當過皇帝,一位被曹操軟禁,一位跟隨劉備。

但是事實上,它們可能是同一個人。諸葛亮與漢獻帝是在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都是公元181年出生,公元234年去世。又有諸葛亮一身布衣,劉備三兄弟憑什麼沐浴更衣前去,又是三顧?諸葛亮那邊,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甚至連門童也顯得高人一等,缺乏禮貌。

假如是去漢獻帝那裡拜訪,劉備兄弟是臣子,見到皇帝自然要恭敬,遵守禮數。而且茅廬童子是天子近侍,代行天子之位,自然有著傲氣,更要先折煞臣子之氣。

也有很多類似的疑問,比如諸葛亮明明是平民,為什麼敢稱自己為臥龍?明明是鄉下的村夫,為什麼對天下局勢了如指掌,還拿出一本《隆中對》?重要的是,在劉備死後,為什麼要對諸葛亮說:「汝可代之」?

假如諸葛亮是漢獻帝的話,這一切就變得合情合理了。漢獻帝是帝王,自然能稱龍;漢獻帝是聰明睿智,加上身為天子,坐天下,觀英雄成敗,自然對天下形勢有很深的研究;漢獻帝是漢室之主,天下本來就是他的,劉備自然可以說「汝可為我取」。甚至後來諸葛亮北伐的許多奇聞,都可以用他作為漢獻帝的身份來說明。例如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那是因為司馬懿見過真正的漢獻帝;而王司徒被諸葛亮懟下馬,那是因為見過舊主,羞愧難當。對王朗來說,這根本不是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前對自己的訓斥

當然,最令他懷疑的是,漢獻帝怎麼會變成諸葛亮呢?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可以找到一個更符合邏輯的解釋,那就是詔書事件。建安五年,車騎將軍軍董承接了漢獻帝的密令;聯合劉備等人,暗殺曹操,解救漢獻帝。此密令是漢獻帝用血寫成,並縫在衣帶上,秘密送往董承,故稱為衣帶詔。

而且,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中,關於衣帶詔的結局都是失敗的。董承等人被誅殺,劉備逃走了。但是如果漢獻帝是諸葛亮,那就說明最初的衣帶詔事件實際上是成功的。儘管董承等人身體已死,但他們的血並未白流,漢獻帝成功逃脫。它還解釋了馬超為什麼當初徵張魯時三言兩語就勸降到劉備那裡。

因馬超之父馬騰,也是最初的衣帶詔事件參與者之一。換句話說,馬超是站在漢獻帝這一邊的,當他得知諸葛亮是自己的父親拼死保護漢獻帝時,自然會選擇歸順。

於是,衣帶詔事件的最後結果,就是漢獻帝逃出了許昌。自然,曹操也不會說漢獻帝已經逃走,於是他就假作漢獻帝,繼續挾天子令諸侯。曹操顯然對自己的這次危機公關比較滿意,所以他後來誇耀說,如果沒有他,這天下不知道會冒出多少帝王和諸侯。

讓天下沒有孤家寡人,不知幾個人為帝,幾個人為王。又是因為曹操弄了個假漢獻帝出來,使出逃的漢獻帝不敢輕易暴露身份。歸根結底,他勢單力薄,身邊更無人可信賴。若此時跳出來,且不說別人信不信他,還會被各路諸侯當作吉祥物,再一次爭搶,到時候又成了傀儡。即使有人願意接受他,也會因假扮漢獻帝,作威作福,被人討伐。

因此,在擁有絕對自保的力量之前,漢獻帝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靜觀其變。積聚力量,等待時機,也就是「臥龍」之意。那漢獻帝為什麼要到荊州來當諸葛亮呢?在當時天下諸侯中,荊州的劉表是唯一有力量幫助漢獻帝的人,也是唯一值得他信任的人。歸根結底,劉表是劉姓宗室,同時又坐擁荊襄九郡。於是,在劉表的安排下,漢獻帝劉協成為南陽的諸葛亮。

之後劉表死後,荊州大亂,漢獻帝失去了靠山,更失去了復興漢室的資本,此時他只能指望劉備,於是便有了後盾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表面上是為劉備出謀劃策,實際上是為劉備出謀劃策。因此我們看到,劉備集團中,一般都是劉備帶兵出徵,諸葛亮坐鎮中軍,畢竟有天子在位。

本來就是這樣正常的發展下去,劉備匡扶漢室的時候,也就是諸葛亮復位,登基的那一天。但誰也想不到,曹操死後,接班人曹丕直接把漢獻帝讓位,自己也稱帝。諸葛亮的這種境遇讓他很尷尬,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漢朝也因此被滅了。要想復興漢室,必須建立一個新的漢朝王朝,作為正統王朝繼續與曹魏作戰。

不過,此時諸葛亮還是不方便透露身份,畢竟他說自己是漢獻帝,不但不會相信,而且會影響到劉備集團的團結。說到底,大多數人把他當諸葛亮,而不是漢獻帝。因此我們看到,劉備稱帝前,先讓部下集體勸進,但劉備並未答應,畢竟要有漢獻帝在那,他還沒有表態,不敢僭越。而且,等諸葛亮說完這番話,劉備馬上就答應登基。

26年來,群臣勸先主稱帝,先主未許,亮說…先主於是即帝位。

最後,為了顧全大局,劉備稱帝了,延續了漢朝的統治,而漢獻帝卻一直做著諸葛亮。它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諸葛亮駕崩後一直堅持北伐的原因,畢竟那是祖宗的根基,必須光復。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懿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隱秘的作用。由於司馬懿的叔父是水鏡,司馬徽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應該知道諸葛亮的真實身份。因此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對司馬懿的種种放水,目的都是為了將司馬懿推到高位,最後以求內應外合,覆滅曹魏。

此後,司馬懿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地推翻了曹魏。只是遺憾的是,七星燈滅了,油盡了,諸葛亮也沒能等到那時。諸葛亮死後,假扮漢獻帝的人自然也沒有什麼價值,於是就被曹家人除掉了。與此同時,因為諸葛亮的死,司馬懿沒有了一個忠臣,所以這世界上便有了一個司馬家。

當然,這僅僅是《三國演義》的一個腦洞而已。諸葛亮和漢獻帝是同一個人,在歷史上還是不太可能。所謂的「腦洞」裡的那些巧合疑點,其實都不能作為絕對論據。

相關焦點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人。他們一個幽居於深宮大院,一個躬耕於南陽山野;一個是傀儡皇帝,一個是當世名臣;一個被曹操軟禁,一個追隨劉備。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諸葛亮和漢獻帝乃是同年出生,同年去世,都是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
  • 諸葛亮與漢獻帝之間還有故事?孔明適合和獻帝結拜?劉關張「啥」
    由於位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原因,使得三國歷史在封建王朝末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從《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擁有絕代智謀的諸葛亮,還有奸雄與英雄之間模糊的曹老闆,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大都督周瑜。但是嘛,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能把《演義》的故事當成正史。因為真實的歷史與《演義》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今天重明鳥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且有意思的三國冷知識。
  • 從這8個人的反映,來論證漢獻帝當年是不是與諸葛亮互換過角色!
    不求同年生,但的確是同年生,漢獻帝與諸葛亮都是生於公元181年。但求同年死,也的確是同年死,漢獻帝與諸葛亮都是死於公元234年。兩個人年齡這方面的巧合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看完三國那段歷史和演義,我們還會發現,兩個人的性格方面的走向截然相反。
  • 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和《三國演義》中講述出來的差別大嗎?
    在其創作過程中,作者羅貫中在其中添加了許多個人情感傾向。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蜀漢是正義的,曹魏是邪惡的,而東吳則是打醬油的。但在正史上,曹魏才是三國正統,而東吳不論從實力還是其實力以及影響力,都要強於蜀漢。事實上蜀漢也是第一個淘汰出局的。比如蜀漢之主劉備。
  • 如果諸葛亮不是諸葛亮,漢獻帝不是漢獻帝,歷史的真相也許是這樣
    漢獻帝十八歲時遇見了一個真正忠誠的人,可以幫助他重振漢室的人,漢室血脈的一部分-劉備。而且劉備帶來了驚天收貨,和漢獻帝長相驚人一致的一個人,諸葛亮。意外發現這個替身後,漢獻帝在衣帶詔事件後,一出狸貓換太子的大戲後,逃出許都,脫離曹操的控制。他一路南下,暫居南陽,暗示太陽南移。
  • 坊間傳聞,諸葛亮就是漢獻帝,有何依據,是否可信?
    諸葛亮與劉協,原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然而,近些年,坊間卻有傳聞,諸葛亮實為漢獻帝本人,而曹操許都的漢獻帝,不過一冒牌貨耳。他們給出了許多的理由來驗證這種傳聞的真實性,鄙人將主要理由總結了幾點:其一,諸葛亮與劉協生卒年皆為同一年。兩人皆生於181年,卒於234年。其二,諸葛亮自號「臥龍」。龍為帝王之象徵,普通人用「龍」為號,實屬大逆不道。
  • 諸葛亮是漢獻帝的說法,有幾分靠譜?
    劉禪的「樂不思蜀」和諸葛亮的「殫精竭慮」形成強烈的反差,許多人希望諸葛亮是蜀漢後主。倘若按照諸葛亮是漢獻帝的說法,也可以流暢解釋三國中的諸多問題的。漢獻帝的衣帶詔根本目的根本不是要誅殺誰誰誰,而是計劃潛逃。因為他知道,殺了這個曹操,還會有下一個曹操,要想有出路,只有離開朝廷,另圖發展。劉備再和漢獻帝接應完成之後,二人順利逃走。去哪裡?荊州劉表,唯一有實力東山再起的「淨土」。
  • 三國風雲:諸葛亮有其他身份?據說很不一般,他可能是漢獻帝劉協
    諸葛亮早已通過三國演義人盡皆知,在三國中潑有傳奇色彩,後世有人稱他是三國第一謀士,他的功勞與傳奇事跡可能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所以就從另一個角度來淺述一下諸葛亮。那就是諸葛亮很可能是漢獻帝劉協,換言之他們二者是同一人。
  • 漢末三國之亂,為什麼感覺人們都喜歡劉備一方?
    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諸葛亮一方主要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基本每年都會在暑期檔熱播,所以大部分觀眾對東漢末年三國之亂的印象,都是以《三國演義》為基準。 從書中可以看出羅貫中絕對是傾向於蜀國勢力。 開篇從桃園結義開始說起,而整個故事主線也是圍繞蜀漢政權展開。
  •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究竟是「擁劉」還是「擁曹」?
    《三國演義》並非是羅貫中個人創作,而是在歷代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及有關記載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加工而成的。其中,有前人的思想傾向,也有作者羅貫中的個人思想傾向。至於羅貫中的思想傾向,歷來被人說成是「擁劉反曹」的。
  • 民間傳說,諸葛亮其實是漢獻帝劉協,這是怎麼回事
    聰明智慧的諸葛亮,家喻戶曉。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劉協,人們也不會感到陌生。但是在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諸葛亮就是漢獻帝劉協,漢獻帝劉協就是諸葛亮,這是怎麼回事。眾所周知,漢獻帝劉協先是被董卓控制,後來呂布殺了董卓,漢獻帝劉協獲得了短暫的自由。
  • 子龍一身都是膽:淺析《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趙雲有多偏愛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主要事跡有長坂坡單騎救阿鬥、截江救阿鬥(後主專職大保鏢)、計取桂陽城(不貪戀女色)、拒漢水救黃忠(中國好同事)、力斬五將(老當益壯)等。其他時間出場多是作為劉備、諸葛亮等人的保鏢,保衛二人安全。曾經被劉備稱讚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先簡單看一下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於趙雲本人還是很偏愛的。
  • 從名字在回目中出現的頻次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趙雲有多偏愛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主要事跡有長坂坡單騎救阿鬥、截江救阿鬥(後主專職大保鏢)、計取桂陽城(不貪戀女色)、拒漢水救黃忠(中國好同事)、力斬五將(老當益壯)等。其他時間出場多是作為劉備、諸葛亮等人的保鏢,保衛二人安全。曾經被劉備稱讚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漢獻帝生於181年,卒於234年。漢朝最後一位皇帝,自幼聰穎過人,但迫於形勢無奈,一直處於「傀儡」狀態,可以說是有壯志但不能酬。他們兩個的 人生軌跡是不是差不多!如果把諸葛亮解釋稱漢獻帝的話,好多情節也能夠解釋得通。漢獻帝的衣帶詔真的是要誅殺奸臣嗎?
  • 揭密《三國演義》與史實不符的「穿幫」
    我一直認為《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也聽說過清代的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們依靠這本書而打下了大明的花花江山。但小說就是小說,即便《三國演義》是參照《三國志》而編寫的,但羅貫中老師還是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和個人好惡。增刪更改了許多與史實不符的敘述,從而給一些年輕人甚至歷史愛好者們帶來了許多困惑。
  • 著名畫家陳全勝為《三國演義》創作插圖: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意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馬司遷、關漢卿相提並論。
  • 羅貫中是文化扒手?看隆中歸屬地之爭
    (二)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 總結歸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十一等章回中的觀點,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寫到,諸葛亮曾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相當現在的省)投靠劉景升,安家在襄陽縣這個地方。叔父死了以後,諸葛亮與兄弟一塊兒躬耕在南陽(郡)地盤上。
  • 《三國演義》,在鎮江人王扶林的鏡頭下,在柏文的歌聲裡……
    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創作思想和手法,決定了我們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電視劇,不能照搬東漢末、三國時代生活。羅貫中的筆下,就寫了許多東漢末、三國時代沒有,明代才出現的東西,如火藥和炮。我們對漢代末年人們的生活起居的了解只能從有限的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去找資料。完全復古的考證,是文物工作者的事。
  • 帶獻帝去旅行
    《後漢書·荀悅傳》稱獻帝令荀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荀悅自己在《漢紀序》中則說「約集舊書,撮序表志,總為帝紀」,似乎《漢紀》純為編年。實際上其行文中往往有插敘的人物小傳。這一結構亦為東晉袁宏的《後漢紀》所繼承。在這一意義上,《獻帝傳》可以說是名「傳」而實「紀」。
  • 諸葛亮最經典的一句「罵人話」,不帶一個髒字,不懂的以為是誇你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傅幹《三國演義》在我國廣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羅貫中刻畫出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諸葛亮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漢獻帝欣然以為,他等來了一位大漢忠臣,然而,曹操不過是更狡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