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說:「每個人都以為我是那個活下來的人,其實我不是,活下來的是我弟弟,那個淹死的人是我。」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人。他們一個幽居於深宮大院,一個躬耕於南陽山野;一個是傀儡皇帝,一個是當世名臣;一個被曹操軟禁,一個追隨劉備。
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
諸葛亮和漢獻帝乃是同年出生,同年去世,都是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再還有諸葛亮一屆布衣,劉備三兄弟憑什麼要沐浴更衣前去拜訪,而且是三顧茅廬?反觀諸葛亮那邊,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連門童都顯得高人一等,缺乏禮數。
如果擺放的是漢獻帝那就很合理了,劉備兄弟是臣子,面見皇帝自然要恭敬,遵守禮數。而茅廬童子是天子近侍,代天子傳話,自然有著傲氣,更有必要先折煞一下臣子們的氣焰。
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比如諸葛亮明明是平民,為何敢自稱臥龍?明明是鄉野村夫,又為何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還拿出了《隆中對》?最關鍵是在劉備去世的時候,為何對諸葛亮說「汝可取而代之」?
如果諸葛亮是漢獻帝,那麼這一切都變得非常合理了。漢獻帝是帝王,自然能稱龍;漢獻帝本就聰明睿智,加上作為天子,坐天下之中,觀英雄成敗,自然對天下形勢有著很深的研究;漢獻帝是漢室之主,這天下本來就是他的,劉備自然可以說「汝可取而代之」。
甚至於後來諸葛亮北伐中的諸多神奇表現,都能用他是漢獻帝這一身份來解釋。比如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那是因為司馬懿見到了真正的漢獻帝;而王司徒被諸葛亮懟下馬,則是因為遇到了舊主,羞愧難當。對於王朗來說,這根本不是一場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陣前訓斥自己
當然,這裡有個最為關鍵的疑點,那就是漢獻帝是如何變成諸葛亮的?關於這一點,其實也能找到一個比較符合邏輯的解釋,那就是衣帶詔事件。建安五年,車騎將軍董承接漢獻帝密詔;聯合劉備等人,秘密誅殺曹操,解救漢獻帝。這份密詔是漢獻帝用鮮血寫出,並縫在衣帶中,秘密交付給董承的,所以稱之為衣帶詔。
而關於衣帶詔的結局,無論正史還是小說中,都是失敗了的。董承等人被誅殺,劉備出逃。但如果漢獻帝就是諸葛亮,那麼就說明當初的衣帶詔事件其實是成功了的。雖然董承等人身死,但他們的血沒有白流,漢獻帝成功逃了出來。這也解釋了當初劉備在徵張魯時,馬超為何三言兩語就被勸降歸了劉備。
因為馬超的父親馬騰,當初也是衣帶詔事件的參與者之一。換句話講,馬超是站在漢獻帝這邊的,當他知道諸葛亮就是自己父親拼死相護漢獻帝時,自然會選擇歸順。
所以衣帶詔事件的最終結果,就是漢獻帝成功逃離了許昌。當然曹操自然不能說漢獻帝逃走了,於是便弄了個假的漢獻帝,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對自己的這番危機公關顯然是比較滿意的,所以他後來吹牛說,要是沒有他,這天下不知道要冒出來多少個皇帝諸侯。
「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也正是因為曹操弄了個假的漢獻帝出來,導致出逃的漢獻帝不敢貿然公開身份。畢竟他勢單力薄,身邊更沒有值得信任的人。如果此時跳出來,且不說別人信不信他,甚至還會被各路諸侯當作吉祥物,再度爭搶,屆時又是一個傀儡。就算有人會接納他,也會被指責冒充漢獻帝,成為眾矢之的,遭到討伐。
所以,在擁有絕對自保的實力之前,漢獻帝選擇隱藏身份,靜觀其變。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這也是「臥龍」的寓意。那麼漢獻帝為何會來到荊州,並且成為諸葛亮呢?
當時縱觀天下諸侯,荊州劉表算是唯一有實力幫助漢獻帝,而且值得他信任的人。畢竟劉表是劉姓宗室,同時又坐擁荊襄九郡。所以,在劉表的安排下,漢獻帝劉協變成了南陽隱士諸葛亮。
後來劉表去世,荊州大勢已去,漢獻帝失去了靠山,更失去了復興漢室的資本,此時他只能寄希望於劉備,於是便有了後面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表面上諸葛亮是出山輔佐劉備,實際卻是劉備在為諸葛亮南徵北戰。所以我們看到,劉備集團中,一般都是劉備在外帶兵,諸葛亮坐鎮中軍,畢竟哪能有天子上戰場的。
原本如此正常發展下去,劉備匡扶漢室之時,便是諸葛亮恢復身份,登基之日。但是,誰都沒想到,曹操去世之後,接班的曹丕直接讓漢獻帝退位,自己稱帝了。這下諸葛亮的處境就變得十分尷尬,自己奮鬥一生的漢朝就這樣被滅掉了。如果想要復興漢室,那就需要立起一個新的漢朝,以正統身份去繼續對抗曹魏。
但是,此時諸葛亮依舊不便暴露身份,畢竟他說自己是漢獻帝,不僅沒多少人會相信,還會影響劉備集團的團結。畢竟大部分人都是將他當作軍師諸葛亮,而不是漢獻帝。
所以我們看到,劉備稱帝之前,先是下屬們集體勸進,但是劉備沒有答應,畢竟要有漢獻帝在那,他還沒表態,不敢僭越。而等到諸葛亮說了一大堆之後,劉備立馬就答應登基了。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先主於是即帝位
最終,為了顧全大局,劉備稱帝了,將漢朝延續了下去,而漢獻帝則是繼續做著諸葛亮。這也能解釋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為何一直都在堅持北伐,畢竟那是祖宗基業,必須光復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可能在其中就扮演了一個臥底的角色。因為司馬懿的叔叔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曾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應該是知道諸葛亮真實身份的。所以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對司馬懿各种放水,目的就是要把司馬懿推上高位,最后里應外合,覆滅曹魏。
後來,司馬懿果然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成功顛覆了曹魏。只可惜,七星燈滅,油盡燈枯,諸葛亮沒能等到那個時候。諸葛亮死了以後,假的漢獻帝自然也沒有了價值,於是便被曹家人給除掉了。同時由於諸葛亮去世了,司馬懿沒了效忠的人,於是這天下便成了司馬家的了。
當然了,這僅僅只是一個關於《三國演義》的腦洞。歷史上諸葛亮與漢獻帝是同一個人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腦洞中所謂的那些巧合疑點,其實都不能當作絕對的論證依據。
比如諸葛亮和漢獻帝生卒年相同這件事兒,更多的只是一個巧合。漢朝那麼多人,有兩個生卒年相同的人並不奇怪。而且他們只是年份相同,月份日子這些具體時間卻相差甚遠,足有半年之久。至於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陣前噴死王司徒,那都是小說橋段,歷史上並不存在。至於《隆中對》這樣的戰略計劃,在當時其實並不是什麼新奇的觀點。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歷史上關於諸葛亮的來歷,其實是有著明確記載的。諸葛亮雖然躬耕南陽,但卻不是正兒八經的農夫。人家乃是隱居名士,在當地還是頗有些名聲的,算不上憑空出現。就算漢獻帝真的逃出了許昌,也很難去以諸葛亮的身份行走於世間。
如果漢獻帝變成了諸葛亮,那麼真正的諸葛亮又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