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09 心理輔導基督教服務處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

最近,「湖南少女被囚禁地洞性侵24天」的新聞

再次驚呆了眾人的眼球,

2月13日15時許,

龍某和從山江鎮古塘村開車去山江鎮街上跑車拉客,

途經山江鎮「新農村」時,

看見被害人龍某某(在校學生,16周歲)

在馬路邊招手搭車,

龍某和見龍某某年輕漂亮,隨即心生歹意,

便以「搭順風車」為幌子將被害人龍某某騙至車上。

途經山江鎮建業村時,

龍某和謊稱借用手機趁機拿走了龍某某的手機,

龍某某見狀況不對便跳車逃走,

龍某和下車追趕並對其進行毆打。

隨後龍某和用鞋帶捆住手腕、

用透明膠帶封住嘴巴、用尼龍麻袋套住上半身,

將龍某某綁到地下室,

然後用鐵鏈子纏住龍某某的脖子,

並用五把鐵鎖牢牢鎖住,期間多次進行了性侵。

龍某某失蹤後,其家人到當地派出所報案,

民警發動群眾提供線索,

時隔24天之後龍某某被鳳凰縣公安局民警解救。

其實在2012年的浙江嘉興;

2015年的耒陽都發生過這類的案件。

這世界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

透支大家的信任做壞事的案例比比皆是。

以個人慾望為行為驅使,

置道德與倫理觀念與不顧,

有人說,永遠不要試圖去窺測人性,

因為那樣會讓你感到絕望。

人都習慣於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

儘量以光鮮亮麗的正面形象示人。

但當出現和自身利益相關的境遇時,

人性所暴露出來的東西,往往就會非常的殘酷。

當你痛心疾首,

以為人性的惡只是在這些人身上的時候,

你就錯了,你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

01

「破窗效應」和「斯坦福實驗」

犯罪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

意思是如果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

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

把其中一輛車的車牌拆掉,並打開頂棚,

遺棄在紐約貧民社區的街頭,

另一輛完好無損的停放在中產階層的社區。

不到10分鐘,

有路人對停在貧民社區的那輛車進行偷竊,

把電池、散熱器等值錢的東西拆下來帶走。

再接著,有人刮花車身 、敲碎玻璃。

3天之後,車子變成一堆廢鐵,連小孩都去糟蹋,

而停在中產階層社區的那輛車一直完好無損。

是因為社區不同,人的素質不同嗎?

一周後,研究人員敲碎了另一輛車的玻璃,

僅僅幾小時,車子便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如果有人砸爛了路邊的玻璃無人理睬,

就會有更多的玻璃被砸爛。

如果有人在街道亂丟垃圾無人清理,

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堆積在那裡。

第一個施暴的人,就是打破窗戶的那個人,

而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

愈演愈劣,直到挑戰最惡劣的底線。

02

一場關於人性的行為藝術

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進行了著名的行為藝術表演——「節奏0」

她把自己麻醉後綁在了椅子上,旁邊是一張桌子。

桌子上有72種道具,包括玫瑰花、畫筆、口紅以及刀、槍、皮鞭等等。

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

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

最初,好奇的人們只是試探,

有人用口紅在她的臉上亂塗亂畫,

也有人幫她衝洗……

當意識到這些行為不會被制止譴責,

人們開始變本加厲。

人們發現無論如何擺布,

阿布拉莫維奇都不作任何反擊。

在真的意識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後,

有人剪開了她的衣服,然後往她身上吐痰,

有人把玫瑰花上的倒刺粗暴地扎在了她的身體,

人們變得越來越瘋狂。

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 

最終被群眾阻止。

這次的行為藝術持續了六個小時,

在被人施暴的過程中,阿布拉莫維奇內心充滿了恐懼,

但她始終沒有做出身體上的反應。

結束後,她站起身來走向人群,

人們四散逃跑。

 

阿布拉莫維奇哭著說:「這次經歷讓我發現,

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

人性的深處,藏著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蔓延生長。

03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有一部電影叫《狗鎮》,

曾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豆瓣7萬多人打出8.4的高分,

也足以看出並且影迷對此片的評價也是頗高。

沒有遮攔,沒有條框,

電影直接剝開人性深處的黑暗,

讓你看到人性更真實、更徹底的一面。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是一名叫格蕾絲的女孩兒,

她是一個黑幫老大的女兒。

因為不願意繼承父親大佬的位置,

所以孤身一人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狗鎮。

剛開始,

這裡的人們以為格蕾絲是在逃避壞人的追殺,

所以好心的收留了她。

並且遇到了一個叫湯姆的男人,

也是在這個男人的勸說下,

鎮子上的人才答應收留格蕾絲。

過了些日子,

鎮子上的人打聽格蕾絲的來歷,

但格蕾絲隻字不提,這引起了村民的一連串的猜疑

——她是不是逃犯?

收留她會不會連累到自己?

她是不是一個大魔頭?

隨後,警察來到了這個村子,

並且貼上了一召通緝令,

上面印著的人物畫像明顯就是前不久剛來到這裡的格蕾絲。

這其實是格蕾絲父親為了逼自己女兒露面,

特意使的一個「奸計」,

但狗鎮上的村民卻誤以為是真的,

這讓鎮子上的人有了更多的猜忌。

不過,村民還是沒有揭發她,

而是更加的剝削她,

比如說讓她幹更多的活,得到更少的報酬。

漸漸的,村民逐漸享受這種支配人的感覺,

格蕾絲在她們眼中淪為了一個奴隸。

有一天,警察局來搜查,

格蕾絲躲到了一個木工的家裡,

木工答應替她隱瞞,

不過這時候卻提出了可恥的條件

——以格蕾絲的身體作為交換。

後來格蕾絲選擇了逃跑,

求助了鎮裡的火車司機,司機答應了她,

幫她帶出了鎮子。

沒想到半路上司機溜進了貨箱裡,強暴了她。

並且司機沒有送她出去,而是又拉回了鎮子,

並且信口雌黃的說格蕾絲想要逃跑。

鎮子上的村民開始破口大罵,

口口聲聲稱遭到了背叛,

並且把格蕾絲完全視為自己的私有工具。

他們給她拴上了狗鏈,開始囚禁她。

與此同時,格蕾絲淪為了鎮子上男人的性工具,

每天都有不同的男人來到她的房間,

逼迫格蕾絲滿足他們的性慾。

就連當初口口聲聲說愛她的那個湯姆也對格蕾絲進行了強暴。

而他這樣的做理由竟然是

——所有人都做了,不差我一個。

那些本性善良的居民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為冷漠的惡人的,

每一步都有合乎邏輯的發展,

而在村民性情的轉變中,

也慢慢的升華電影的主題。

看完這部電影,

大部分觀眾都會在討論一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04

真實經歷往往比電影劇情更可怕

「人能從潔白裡拷打出罪惡,

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

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充滿愛和善的。

但似乎隨便哪一天點開新聞,

事實就會告訴我們絕非如此。

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

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而最深的「人性之惡」,

往往存在於你平靜的生活。

—— 柴靜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電影《盲山》,

女主白雪梅就是被拐進大山的女子。

在這部電影中,白雪梅的經歷就是大多數被拐賣女生的經歷。

白雪梅被騙賣到一個深山中的村子裡,

是那種洗衣要去河邊,上廁所在野地,

豬圈就在房前的村子。

她終日被關在暗無天日的小房子裡,

反抗就被毆打強姦。

她自殺,卻被救活,

然後買她的人家叫來其他家被拐來,

已生了孩子的女人來勸她,

「先活著,等他們能讓你踏出這個門口了,再想辦法跑。」

白雪梅開始吃飯,但是只要有機會就開始逃跑,

但是每次逃跑都會被追上來的山裡人攔下。

被連拖帶打的捉了回去再毆打強姦。

即使後來懷孕,生下孩子,

但無論走到哪兒,「婆婆」永遠都尾隨其後。

身邊所有的人都幫村民防著她。

就算白雪梅的父親在兩個警察的陪同下找到了她,

但是山民們從田裡、山頭,

舉著鐮刀和鋤頭如潮水一般迅速聚集,

把警車團團圍住...

因為村子裡像這種拐賣得來的媳婦太多了...

這是電影《盲山》中的劇情,

現實中被拐賣的婦女,太多了,

找也找不過來。即使找到,

帶得出來帶不出來,也是一個問題。

即使找到,被帶出來了,這輩子也算是完了...

在買方眼中,女性壓根就是牲畜,

除了生殖功能,其他都是沒用的。

為了能讓人死心塌地,斷了逃跑的心。

一般不會如傳說中用繩子栓著或是找人看著,

而是直接弄殘弄廢,

基本保障不死,能用、能生,就夠了...

人性的惡可以有多可怕?

在貼吧中網友訴說被拐的真實經歷遠比電影劇情更可怕!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曾寫過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人類是世界上最貪婪的生物,

人人心中都住著一隻被定義為「惡」的猛獸,

千年來的人類文明,

逐漸將這隻猛獸馴化並關入「法律」的籠子,

讓人看起來和善、體面、文明,

法律的牢籠從不管你到底有多好,

它時刻限制著「你不能有多壞」。

即便如此,人類社會仍有惡意不斷流出,

杭州保姆縱火案、南京南站小女孩被親人猥褻案……

如此多的事實提醒著我們:儘管有法律的牢籠,

我們仍需警惕人性,永遠也不要考量這隻「困獸」,

到時越籠而出,倒黴的還是我們!

親密如手足,陌生如路人,

都可因惡意做出令人髮指的事來。

不加克制的惡意,最終造成的傷害,

我們都無力承受。

人性本就如此醜陋,根本無需試探!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傳7:20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羅3:10

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羅3:12

世人都犯了罪,

都違背了神造人之初的目的,

但是神不忍看祂所造的人就這樣落在永恆的沉淪中,

祂就差遣耶穌來到世上為世人贖罪,

基督耶穌既已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代價,

神就不能要求我們再付一次代價,

我們只要相信接受耶穌,悔改認罪,

我們就能白白的得著生命。

悔改吧,迴轉來到耶穌這裡,

你是不是還在一直任憑自己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參考|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

來自:全球見證分享網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吹炸!我們與惡,只差一個平庸的轉身
    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自播出就備受關注,在開播當天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不僅如此,它在豆瓣也獲評9.3的高分,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從海報中就可以看到,此劇吸引了不少臺劇的熟臉加盟,比如金鐘視帝吳慷仁,以及溫昇豪、周採詩、曾沛慈等等,但說實話,最讓我追捧的還是女主角賈靜雯。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我們看到了什麼?1與惡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影片以一起真實發生的「惡性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編劇主要圍繞「李曉明為什麼殺人?他的犯罪動機是什麼」貫穿事件首尾。肇事者的變態行為或許讓我們覺得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這種潛在的精神危機導致的犯罪行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其實選任何一個話題就足以拍出一部很深刻的劇。編劇著實優秀,用短短十集表達出對這兩個問題的觀點。
  • 深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的醒悟:惡的對立面,是愛與寬容
    導語《聖經》有言:人生來有罪,人性本就帶惡。荀子也認為:人心本惡。當別人對我們施加惡的時候,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選擇以惡來還擊。那麼,世界上有沒有一種東西能夠從惡的對立面出發解決我們心中的惡呢?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宋喬安是一名結婚多年,事業成功的女性,但很不幸的是幾年前她的兒子在一次無差別殺人事件中死於殺人兇手李曉明的手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原型故事介紹
    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嗎:  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臺劇的「文藝復興」
    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簡稱《與惡》)未在大陸正式上映,但該劇播出過半後,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熱搜榜,而與其主演相關的話題「賈靜雯演技」還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
  • 曾沛慈首次入圍金鐘,《我們與惡的距離》演員大合照
    第54屆金鐘獎今天公布入圍名單,首次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戲劇節目女配角的曾沛慈,得知入圍激動到語無倫次,但也即將實現夢想,在金鐘紅毯和「與惡」演員大合照。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入圍14項,入圍戲劇節目女主角獎的賈靜雯說,「很開心,謝謝大家對我的肯定,沒有主創團隊,就沒有今天的肯定,榮耀是屬於大家的」 。得知入圍戲劇節目男主角的吳慷仁,在臉書連說2次「謝謝」,但最開心還是「與惡」的技術組入圍多項。他感謝戲裡的老婆周採詩,「沒有美媚(周採詩劇中名字)的堅強,就沒有人能接住王赦(吳慷仁劇中名字)的固執與任性」。
  • 如何評價豆瓣9.4分的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反映的社會深刻又現實,但是無論怎樣每個善良又正能量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守護!同時,這個電視劇裡面每一位演員都是實力派啊,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優秀的劇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啟動,預計明年秋季開拍
    新京報訊 11月28日,據臺媒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宣布正式啟動,包括製片人林昱伶、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在內的前作創作團隊回歸。製作方表示,第二季將有更好的製作和內容。據悉,編劇呂蒔媛已經完成了田野調查,預計2021年2月至3月完成劇本,2021年秋季開拍。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罪是什麼?惡是什麼?是在廣告電視裡播放的幾則殺人新聞?是偷,是搶,是騙!僅僅只有這些嗎?不,不止於此,更多的是隨手在鍵盤上敲下的幾句否定別人人生的話,是啊,你又沒犯下罪,一句話毀掉了多少心靈,本來他們都有新生的機會。
  • 年度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14項提名,席捲電視金鐘獎
    >戲劇節目獎《20之後》(豆瓣得分:8.4)《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得分:9.5)《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菜頭梗的滋味》>《雙城故事》(豆瓣得分:6.9)金鐘54註定會成為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包大攬的勝利戰場!
  • 《我們與惡的距離》9.4分神作,成功撕掉臺灣偶像劇標籤
    4月21日,一部豆瓣9.4分的神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美收官,讓臺灣影視劇成功地撕掉了偶像劇工廠的標籤。《比悲傷》和《角頭2》以及最近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IP劇作中,將情感共鳴的心建立的最好,最具有代表性的翹楚作品。《比悲傷》是林孝謙第五部劇情作品,他的過往作品中,都以文藝片見長,而這次能夠將韓國的經典悲情片改為臺灣版本,情節變化不太多,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的喜劇元素。這部片子在臺灣和大陸的成功,中學生女生的支持居功至偉。
  • 可以說《噬罪者》,是比肩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作品
    去年最讓人驚喜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評分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一個槍擊案件為基礎,通過兇手、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和旁觀者的視角來探索深刻而現實的主題。另一部精彩的中國劇《噬罪者》誕生了,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同樣的魅力,主題也很相似。《噬罪者》由莊開勳、夏于喬、曹燕豪、蔡淑珍、林子喜等明星主演,共13集,已全部播出。豆瓣評分8.0分,從整體質量來看,是被低估的,比較合理的分數應該是8.5分以上,分數只有300人左右,看的人數比較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超過《都挺好》,又是一部好的電視劇
    這段時間,如果說哪一部電視連續劇,比較受歡迎的話,《都挺好》我們都知道都挺好,是正午陽光出品,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系列,可以說是非常的不錯,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故事的情節,都比較受觀眾的喜愛,這部都挺好已經播出,立馬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歡和認可,也讓,姚晨、倪大紅、郭京飛等人,又重新的火了一把
  • 消失的13級臺階: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之間
    從一件陳年舊案引發的重重社會問題讓讀者思考,從2001年到2020年的今天,我們依舊在尋找一個答案。小說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死刑犯樹原亮,另外兩位是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這三者生活成長背景不同,作者對其進行了如剖析一般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相信了這三個人的行動的內心驅使。
  • 老夏觀察17|朱朝陽與惡的距離
    這場戲告訴我們,他學習好,善惡分明,同學關係一般。很快,劇情又以細膩的筆觸,告訴我們更多信息。朱朝陽,學霸,年級第一,聰穎過人,但成長在單親家庭,性格偏內向,沒有朋友,被同學孤立。他心思縝密。劇中有個「神仙」細節。當嚴良、普普借宿家中,他準備外出買早餐又擔心貴重物品被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為罪犯背了多少鍋
    去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朋友圈,最火的時候我沒有看這部劇,但前幾天突然翻出來看,哪知道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追了四五集。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所謂的「普通人與惡只有一線之差」,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些罪犯的行為,都與原生家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