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
最近,「湖南少女被囚禁地洞性侵24天」的新聞
再次驚呆了眾人的眼球,
2月13日15時許,
龍某和從山江鎮古塘村開車去山江鎮街上跑車拉客,
途經山江鎮「新農村」時,
看見被害人龍某某(在校學生,16周歲)
在馬路邊招手搭車,
龍某和見龍某某年輕漂亮,隨即心生歹意,
便以「搭順風車」為幌子將被害人龍某某騙至車上。
途經山江鎮建業村時,
龍某和謊稱借用手機趁機拿走了龍某某的手機,
龍某某見狀況不對便跳車逃走,
龍某和下車追趕並對其進行毆打。
隨後龍某和用鞋帶捆住手腕、
用透明膠帶封住嘴巴、用尼龍麻袋套住上半身,
將龍某某綁到地下室,
然後用鐵鏈子纏住龍某某的脖子,
並用五把鐵鎖牢牢鎖住,期間多次進行了性侵。
龍某某失蹤後,其家人到當地派出所報案,
民警發動群眾提供線索,
時隔24天之後龍某某被鳳凰縣公安局民警解救。
其實在2012年的浙江嘉興;
2015年的耒陽都發生過這類的案件。
這世界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
透支大家的信任做壞事的案例比比皆是。
以個人慾望為行為驅使,
置道德與倫理觀念與不顧,
有人說,永遠不要試圖去窺測人性,
因為那樣會讓你感到絕望。
人都習慣於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
儘量以光鮮亮麗的正面形象示人。
但當出現和自身利益相關的境遇時,
人性所暴露出來的東西,往往就會非常的殘酷。
當你痛心疾首,
以為人性的惡只是在這些人身上的時候,
你就錯了,你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
01
「破窗效應」和「斯坦福實驗」
犯罪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
意思是如果環境中的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
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
把其中一輛車的車牌拆掉,並打開頂棚,
遺棄在紐約貧民社區的街頭,
另一輛完好無損的停放在中產階層的社區。
不到10分鐘,
有路人對停在貧民社區的那輛車進行偷竊,
把電池、散熱器等值錢的東西拆下來帶走。
再接著,有人刮花車身 、敲碎玻璃。
3天之後,車子變成一堆廢鐵,連小孩都去糟蹋,
而停在中產階層社區的那輛車一直完好無損。
是因為社區不同,人的素質不同嗎?
一周後,研究人員敲碎了另一輛車的玻璃,
僅僅幾小時,車子便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如果有人砸爛了路邊的玻璃無人理睬,
就會有更多的玻璃被砸爛。
如果有人在街道亂丟垃圾無人清理,
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堆積在那裡。
第一個施暴的人,就是打破窗戶的那個人,
而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
愈演愈劣,直到挑戰最惡劣的底線。
02
一場關於人性的行為藝術
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進行了著名的行為藝術表演——「節奏0」
她把自己麻醉後綁在了椅子上,旁邊是一張桌子。
桌子上有72種道具,包括玫瑰花、畫筆、口紅以及刀、槍、皮鞭等等。
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
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
最初,好奇的人們只是試探,
有人用口紅在她的臉上亂塗亂畫,
也有人幫她衝洗……
當意識到這些行為不會被制止譴責,
人們開始變本加厲。
人們發現無論如何擺布,
阿布拉莫維奇都不作任何反擊。
在真的意識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後,
有人剪開了她的衣服,然後往她身上吐痰,
有人把玫瑰花上的倒刺粗暴地扎在了她的身體,
人們變得越來越瘋狂。
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
最終被群眾阻止。
這次的行為藝術持續了六個小時,
在被人施暴的過程中,阿布拉莫維奇內心充滿了恐懼,
但她始終沒有做出身體上的反應。
結束後,她站起身來走向人群,
人們四散逃跑。
阿布拉莫維奇哭著說:「這次經歷讓我發現,
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
人性的深處,藏著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蔓延生長。
03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有一部電影叫《狗鎮》,
曾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豆瓣7萬多人打出8.4的高分,
也足以看出並且影迷對此片的評價也是頗高。
沒有遮攔,沒有條框,
電影直接剝開人性深處的黑暗,
讓你看到人性更真實、更徹底的一面。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是一名叫格蕾絲的女孩兒,
她是一個黑幫老大的女兒。
因為不願意繼承父親大佬的位置,
所以孤身一人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狗鎮。
剛開始,
這裡的人們以為格蕾絲是在逃避壞人的追殺,
所以好心的收留了她。
並且遇到了一個叫湯姆的男人,
也是在這個男人的勸說下,
鎮子上的人才答應收留格蕾絲。
過了些日子,
鎮子上的人打聽格蕾絲的來歷,
但格蕾絲隻字不提,這引起了村民的一連串的猜疑
——她是不是逃犯?
收留她會不會連累到自己?
她是不是一個大魔頭?
隨後,警察來到了這個村子,
並且貼上了一召通緝令,
上面印著的人物畫像明顯就是前不久剛來到這裡的格蕾絲。
這其實是格蕾絲父親為了逼自己女兒露面,
特意使的一個「奸計」,
但狗鎮上的村民卻誤以為是真的,
這讓鎮子上的人有了更多的猜忌。
不過,村民還是沒有揭發她,
而是更加的剝削她,
比如說讓她幹更多的活,得到更少的報酬。
漸漸的,村民逐漸享受這種支配人的感覺,
格蕾絲在她們眼中淪為了一個奴隸。
有一天,警察局來搜查,
格蕾絲躲到了一個木工的家裡,
木工答應替她隱瞞,
不過這時候卻提出了可恥的條件
——以格蕾絲的身體作為交換。
後來格蕾絲選擇了逃跑,
求助了鎮裡的火車司機,司機答應了她,
幫她帶出了鎮子。
沒想到半路上司機溜進了貨箱裡,強暴了她。
並且司機沒有送她出去,而是又拉回了鎮子,
並且信口雌黃的說格蕾絲想要逃跑。
鎮子上的村民開始破口大罵,
口口聲聲稱遭到了背叛,
並且把格蕾絲完全視為自己的私有工具。
他們給她拴上了狗鏈,開始囚禁她。
與此同時,格蕾絲淪為了鎮子上男人的性工具,
每天都有不同的男人來到她的房間,
逼迫格蕾絲滿足他們的性慾。
就連當初口口聲聲說愛她的那個湯姆也對格蕾絲進行了強暴。
而他這樣的做理由竟然是
——所有人都做了,不差我一個。
那些本性善良的居民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為冷漠的惡人的,
每一步都有合乎邏輯的發展,
而在村民性情的轉變中,
也慢慢的升華電影的主題。
看完這部電影,
大部分觀眾都會在討論一個問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04
真實經歷往往比電影劇情更可怕
「人能從潔白裡拷打出罪惡,
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
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充滿愛和善的。
但似乎隨便哪一天點開新聞,
事實就會告訴我們絕非如此。
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
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而最深的「人性之惡」,
往往存在於你平靜的生活。
—— 柴靜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電影《盲山》,
女主白雪梅就是被拐進大山的女子。
在這部電影中,白雪梅的經歷就是大多數被拐賣女生的經歷。
白雪梅被騙賣到一個深山中的村子裡,
是那種洗衣要去河邊,上廁所在野地,
豬圈就在房前的村子。
她終日被關在暗無天日的小房子裡,
反抗就被毆打強姦。
她自殺,卻被救活,
然後買她的人家叫來其他家被拐來,
已生了孩子的女人來勸她,
「先活著,等他們能讓你踏出這個門口了,再想辦法跑。」
白雪梅開始吃飯,但是只要有機會就開始逃跑,
但是每次逃跑都會被追上來的山裡人攔下。
被連拖帶打的捉了回去再毆打強姦。
即使後來懷孕,生下孩子,
但無論走到哪兒,「婆婆」永遠都尾隨其後。
身邊所有的人都幫村民防著她。
就算白雪梅的父親在兩個警察的陪同下找到了她,
但是山民們從田裡、山頭,
舉著鐮刀和鋤頭如潮水一般迅速聚集,
把警車團團圍住...
因為村子裡像這種拐賣得來的媳婦太多了...
這是電影《盲山》中的劇情,
現實中被拐賣的婦女,太多了,
找也找不過來。即使找到,
帶得出來帶不出來,也是一個問題。
即使找到,被帶出來了,這輩子也算是完了...
在買方眼中,女性壓根就是牲畜,
除了生殖功能,其他都是沒用的。
為了能讓人死心塌地,斷了逃跑的心。
一般不會如傳說中用繩子栓著或是找人看著,
而是直接弄殘弄廢,
基本保障不死,能用、能生,就夠了...
人性的惡可以有多可怕?
在貼吧中網友訴說被拐的真實經歷遠比電影劇情更可怕!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曾寫過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人類是世界上最貪婪的生物,
人人心中都住著一隻被定義為「惡」的猛獸,
千年來的人類文明,
逐漸將這隻猛獸馴化並關入「法律」的籠子,
讓人看起來和善、體面、文明,
法律的牢籠從不管你到底有多好,
它時刻限制著「你不能有多壞」。
即便如此,人類社會仍有惡意不斷流出,
杭州保姆縱火案、南京南站小女孩被親人猥褻案……
如此多的事實提醒著我們:儘管有法律的牢籠,
我們仍需警惕人性,永遠也不要考量這隻「困獸」,
到時越籠而出,倒黴的還是我們!
親密如手足,陌生如路人,
都可因惡意做出令人髮指的事來。
不加克制的惡意,最終造成的傷害,
我們都無力承受。
人性本就如此醜陋,根本無需試探!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傳7:20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羅3:10
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羅3:12
世人都犯了罪,
都違背了神造人之初的目的,
但是神不忍看祂所造的人就這樣落在永恆的沉淪中,
祂就差遣耶穌來到世上為世人贖罪,
基督耶穌既已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代價,
神就不能要求我們再付一次代價,
我們只要相信接受耶穌,悔改認罪,
我們就能白白的得著生命。
悔改吧,迴轉來到耶穌這裡,
你是不是還在一直任憑自己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參考|柴靜《永遠不要高估人性...》
來自:全球見證分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