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區是四川盆地東南部的簡稱,包括宜賓、瀘州、樂山、自貢、內江等地。這裡屬亞熱帶溼潤氣候,雨熱同季、氣候溫和、空氣溼潤、土壤肥沃,最適宜釀酒所需微生物的生長。這裡盛產水稻、小麥、糯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及甘美的水源,為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的生態區,因而也被譽為「中國白酒金三角」。
川南地區有著上千年的釀酒歷史,釀酒造詣極高。這裡不僅有享譽全球的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高端白酒生產企業,而在民間還有星羅棋布、規模不大的釀酒作坊。這些小型的釀酒作坊年產一般在100噸到300噸左右,採用土灶釀製,經過捂糧、熟蒸、藥釀、蒸酒和陳放等傳統工藝釀製純糧白酒。它們憑藉質量好、價格低等優勢,贏得了廣大農村的低端消費社會市場,顯露出極強的生命力。
川南農村。(2016年3月,川南宜賓)
川南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在廣大農村有著極大的消費市場。(2019年5月,宜賓喜捷鎮)
川南民間釀酒最早是家庭自產自用,後成作坊式生產,產量很低,生產出的白酒也全部在當地銷售。民國年間最盛,幾乎每個鄉鎮就有一兩家。(2015年2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這些作坊生產方式近似原始,一直沿用傳統工藝釀製白酒,酒質清冽醇厚,香氣濃鬱,口感純正,飲後不上腦,深受人們的喜愛。(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這些作坊的建築多為極具川南民居特色的陳舊老房子,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8年11月,樂山孝姑鎮彭大龍酒廠)
潘澤君(左一)的酒廠,從建鎮時就有,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接手後也有33年。(2019年5月,自貢懷德鎮西街酒廠)
作坊角落存放的舊物成了它們的歷史鑑證。(2018年11月,樂山孝姑鎮彭大龍酒廠)
作坊多是瓦屋頂,置有「亮瓦」,房梁高而漏空,用牆體磚砌成「梅花牆」,增加了作坊的採光和通氣功能。(2019年4月,宜賓勝天鎮陳燒酒酒廠)
作坊裡一般都有隔層,生產工具等都放在隔樓上邊。作坊僅是生產車間又是庫房。(2017年9月,川南勝天鎮陳三酒廠)
這些小酒坊多在鄉鎮居民房的深處,寸土寸金,擁擠不堪。這是酒坊「辦公」的地方。(2019年5月,內江龍會鎮金氏黑洞巖酒廠)
這些小酒坊一般都是土甑蒸酒,蒸酒的土甑都是由川南的青石板砌扎而成,歷史悠長。這是烤酒工利用紅糟保溫發酵的時間,清洗酒甑。(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酒坊釀的白酒是用本地糧食釀造,以高粱和小麥為主,取經原始森林淨化的天然純淨水浸泡發酵蒸煮而成,無雜質、無汙染。(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酒坊的白酒初蒸和復蒸都在土灶裡進行,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這需要有經驗的師傅來把關。(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李明富酒廠)
生產過程中都有大量的糠殼酒糟,它是餵養家禽、家畜上佳飼料,每逢趕場天,十裡八鄉的人們都會前來購買。(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李明富酒廠)
在起糟、運糟、攤糟的生產環節,整個作坊瀰漫著水霧。(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作坊空間大的水蒸氣就少,生產條件相對要好一些。(2017年9月,宜賓李莊鎮周氏老槽坊)
鑑別每甑酒的品質,都是大師傅憑藉經驗和口覺來決定。(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每天產出來的酒仍是肩背、槓抬地送到附近的庫房。(2015年10月,宜賓勝天鎮陳三酒廠)
條件較好的作坊酒廠有很多存酒的大陶土酒罐,有的還是地下的,名曰藏酒「地窖」。(2013年4月,眉山高廟鎮高廟白酒廠)
牟太興(右一)的藏酒方法堪稱一絕。將釀好的酒埋進菜地裡,有裝幾十斤的大陶罐,也有裝10斤的小陶罐。小陶罐則深埋,上面種菜下面「種酒」。這種藏酒方式釀出的酒特別的香,特別好賣。牟太興說這種祖傳藏酒方式到他那裡已是第五代,專家認為這種方式與窖藏、洞藏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牟太興菜地窖酒」已是瀘州市非物質文件遺產。(2019年5月,瀘州分水鄉「灘灘上」酒廠)
這些小酒坊很多都是「前店後廠」的布局,有的甚至與作坊合為一體。(2019年5月,內江永安鎮李三老酒廠)
隨著市場的需求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大一點的釀酒作坊還可生產濃香麯酒,用窯泥封窯,保證糧食充分發酵。(2014年4月,宜賓李莊鎮天樂酒廠)
在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情形下,這些小酒坊也在加大投入,由燒煤產生蒸汽改為燒天然氣產生蒸汽。陳道熙的酒廠正在技改中。(2019年4月,宜賓牟平鎮牟平燒酒廠)
張芮,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藝術協會會員、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宜賓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理事,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網十佳攝影師等。多有作品在國內、外攝影比賽和刊物中獲獎及刊用;有個展和作品入展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有作品為四川美術館永久收藏;有作品入選中國西南六省區攝影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