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設備保存完好
為我省境內首次科學發掘的釀酒遺址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酒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安徽歷來出名酒,那些令古人沉醉的美酒是如何釀造出來的?盛夏酷暑天裡,在淮北市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現場,我省考古工作人員正奮戰在考古發掘一線。目前已經發現古代發酵池、蒸餾灶、水井等全套釀酒設備,罕見「活文物」酒窖泥至今仍然保持著青綠之色。該遺址是我省境內首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並獲取大量釀酒流程工藝的遺址,在全國也是非常罕見。目前遺址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掘工作仍然在進行中。
[發現]明清酒坊意外「現身」
2018年9月25日,在濉溪縣城關鎮北關的沱河路北側,濉溪縣北苑風景棚戶區改造工程的施工中,工作人員意外發現地下有磚石建築出現。當地文物局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經過勘察,發現了疑似釀酒發酵池的遺蹟,推測這裡可能是一處古代釀酒作坊遺址,文物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上報了安徽省文物局。今年3月,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這座曾經興盛數百年又沉寂多年的古代釀酒作坊逐漸露出真容。
安徽歷來出美酒,濉溪的釀酒歷史據傳更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根據史料記載,最繁盛的時候,當時的濉溪口有酒坊72家之多,並且多有明確坊名。據考證,目前發掘區域範圍內屬於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個釀酒作坊所在位置。省考古所領隊、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陳超介紹,經過發掘與研究,這座遺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晚期,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已經發掘的遺址包括了三個釀酒作坊,每個作坊之間有間距,設備各自獨立。
[發掘]豐富酒器訴說繁華酒市
今天人們熟悉的中國白酒屬於蒸餾酒的一種。古代北方人如何製酒?在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我省考古人員發現了完整的釀酒設備,未來或可詳細解答這個問題。
陳超介紹,截至目前共發現兩個蒸餾灶,均保存完好,其中一個蒸餾灶的蒸餾鐵鍋仍在。遺址現場還發現了水井5口,均為磚砌,深度6至7米,靠近蒸餾灶。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是我國的傳統酒諺。在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近30處大大小小發酵池。
在白酒的發酵過程中,窖泥是微生物的棲息容器,對酒的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座酒窖的酒窖泥成分都不一樣,現代科技無法複製。我國一些名酒的酒窖泥傳承數百年,被譽為極其罕見的「活文物」。在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中,考古人員也驚喜地發現了酒窖泥。「這些酒窖泥是青綠色的,目前我們已經提取了部分送到專業機構去檢測。」
陳超介紹,該遺址發現的釀酒製作工藝流程的設備比較齊全,而且保存比較完好,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製作工藝。這麼完備的蒸餾酒製作設備全國比較稀有。
那麼釀酒作坊為何在興盛數百年後被棄用?陳超介紹,民國之後北方戰火紛飛,釀酒行業也逐漸走向衰落。這些當年盛極一時的酒作坊或許被廢棄後,後來又興建了民房。「如果保存得當,將來也不排除還有可能再次利用。」
在遺址現場,我省考古人員還發現了10處房址,其中包括店鋪1座,剩下的應該是作坊棚和倉儲設施。在遺址現場清理出的一條磚鋪的道路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清晰的車轍痕跡。有店鋪,有作坊,客商雲集,車水馬龍……透過這些遺蹟,仿佛可以看到當年熱火朝天釀酒、交易的場景。
除了釀酒設備,考古人員還在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歷史遺物,總數大約600餘件,包括陶器、缸胎瓷、瓷器、玻璃器、銅器、骨器、鐵器等。從類型上來看,包括酒罈、酒杯、酒瓶、酒盞、骨簪、牌九、菸嘴、鼻煙壺、筆筒等,大部分與酒相關。陳超介紹,經過鑑定,這些瓷器應多產自景德鎮,不少還有明顯的景德鎮瓷器款識。當年大運河流經淮北,貿易繁榮,這些酒器或是經大運河外銷至此。
-意義
我省釀酒技術
傳承有序
陳超介紹,中國蒸餾酒技術得到學界認可的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而截至目前,濉溪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經過考古發掘的釀酒遺址,也是安徽境內首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並獲取大量釀酒流程工藝的遺址,考古發掘意義重大。
陳超介紹,目前國內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作坊遺址不多,主要有江西李渡燒釀酒遺址,時代是元代至清代;四川水井街釀酒作坊遺址,時代明代晚期至近現代;四川劍南春釀酒作坊遺址,時代是清代晚期至近現代。濉溪釀酒作坊遺址的時代從明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民國,並且傳承有序,沒有斷層,非常難得。而且遺址的發掘位置與文獻記載的釀酒作坊能夠一一對應,說明了釀酒技術的傳承有序。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