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吆喝1000公裡續航 電動車其他的焦慮能否也迎刃而解

2020-12-18 汽勢傳媒

#智己汽車#

汽勢Auto-First|梁樹一

智己汽車新近宣布正在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摻矽補鋰電芯」技術,該電池未來將搭載在智己汽車旗下車型上,最高可實現1000公裡的續航,並在20萬公裡內實現零衰減,而產品預計在5年內推向市場。

汽勢Auto-First注意到,智己汽車是上汽集團在今年11月底推出了全新高端汽車品牌,寧德時代則是外界熟知的動力電池巨頭,而續航1000公裡、續航零衰減的產品迄今為止沒有先例,可以說,如果真正能夠實現,這無疑是新能源車的又一裡程碑。

續航多少夠用?

對於新能源車而言,消費者最最關心的無疑是續航,而由於新能源車起步較晚,新能源車進步的空間也相對較大,尤其是續航層面,幾年前,我們常見的純電動車續航均為200km左右,而後迅速進入400km時代,到如今,低於500km的新車似乎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之所以新能源車續航越來越長,一方面是動力電池成本導致,另一方面則是電動化從概念化向真正具備實用性的轉變,畢竟一輛續航200km的新能源車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滿足消費者日常使用。

那麼續航究竟多少夠用呢?需要注意的是,純電動車不比燃油車,其充電時間相對較慢,既是如此,充一次電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續航,否則則會影響出行節奏,讓本來愜意開車通勤變成拖累。

以一線城市為例,大多數車主沒有固定車位,充電也需要到公用充電樁進行,這樣一來,充一次電則起碼需要滿足一周的通勤,而對於一輛續航500km的純電動車來說,一周工作5天平均每天可以分得100km續航,通勤顯然基本足夠了。

而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城鄉消費者來說,他們往往雖然沒有了「燃油指標」一號難求的窘境,但是大多擁有固定的車位,幾乎每天都可以進行充電,且在家充電時電價也更加便宜,既是如此,他們對續航的要求可以進一步降低。

可以說,如果只用作上下班通勤,續航500km已經可以勝任,但如果偶爾跑長途,無非是在服務區多休息一下即可,當然,有長途剛需的消費者大多也並不會選擇純電動車,燃油車似乎永遠都要更安心一些。

續航是否越長越好?

儘管剛剛提到500km的續航對於日常通勤已經夠用了,但是毫無疑問,續航越長便可減少充電次數,將少用車續航焦慮,所以電動車的續航越長顯然是越好的,當然,還有一個前提……

沒錯,就是價格。眾所周知,動力電池作為一輛電動車的核心零部件,價格不菲,而與價格最直接掛鈎的便是容量,而與容量最息息相關的便是續航,既是如此,針對同一款電動車,往往多存在高低配車型之分,高配車型價格高,但是續航更長;低配車型價格低,但是續航更短。

顯然,在價格一定的情況下,消費者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續航長的車型,但價格一定顯然並不可能,那麼選擇在價格、續航二者之間最為均衡的車型才是上上策。

汽勢Auto-First了解到,目前終端市場上有一款車的續航相對堪憂,甚至背負了不少罵名,它就的一汽-大眾高爾夫·純電,其工信部續航僅為270km,的確,它真的是一款看似及其不合時宜的車型。但需要注意的是,指導價14.77萬起的它目前在終端市場存在極大的優惠,起步價還不足9萬元,顯然它是值得購買的。

還有一款車,它是當下純電動車市場的「網紅」車,它刷新了新能源車月銷紀錄,它就是宏光MINI EV,但是這款車的頂配車型續航也僅為170km,完全是10年前的產物,但是它足夠便宜,所以它產品力十足。

在汽勢Auto-First看來,儘管續航是純電動車用戶非常關心的點,但在價格面前,續航也只能屈居第二,而對於一款車而言,續航固然越長越好,但也必須建立在價格優勢依舊的基礎之上。

續航、快充誰更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新能源車而言,各大車企每此推出新產品也都在強調車輛的續航升級之處,但也有車企在加緊推動快充技術,二者最終的追求都基本相同,讓消費者減少裡程焦慮,不過區別在於前者要的是單次充電續航更長,後者則是讓用車感受更趨近於燃油車。

以側重續航的智己汽車為例,如果未來真的實現續航1000km,那麼駕駛者充一次電可以幾乎可以做到肆意駕駛,畢竟1000km幾乎超過了大多數燃油車的續航,但需要注意的是,1000km續航放在當下也並不難實現,無非是加大電池容量罷了,而之所以沒有應用的原因則是剛剛提到的成本。不過,既然智己汽車要將1000km續航推出,或許「摻矽補鋰電芯」還能做到更低的成本,否則將毫無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摻矽補鋰電芯」另一大優勢似乎比長續航更誘人,就是20萬km零衰減,因為動力電池衰減是當下普遍存在的現象,且初代電動車的動力電池的衰減更極其「感人」,續航甚至均達不到剛到手時的半數,但目前來看零衰減也沒有先例,能否成功還有待觀望。

汽勢Auto-First注意到,就在本月月初,現代汽車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發布了全新電動汽車專用平臺——E-GMP,作為一款模塊化平臺,依託E-GMP平臺可推出不同級別的電動車並不意外,而意外的是現代還首次發布了針對該平臺車型打造的快充技術。

E-GMP平臺搭載了400V/800V多功能快充系統,可適用於800V超高速充電系統以及其它各類充電基礎設施,而採用800v超高速充電設施,車輛在14分鐘內可充電80%(針對續航600km的電動車)。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存在裡程焦慮,根源也並非續航短,畢竟燃油車續航也多仿上仿下,而關鍵則在於充電時間長。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最新的快充技術將充電時間縮短了一半還多,倘若14分鐘就能充至80%,似乎基本可以解決裡程焦慮。

當然,快充也絕非一片光明,更大的電壓隨之而來的就是消費者關心的安全問題,或許會讓本身相對而言就不夠安全的電池再添一道風險。

顯然,續航、快充都非常重要,但也各有利弊,利在降低裡程焦慮,而前者弊在成本,後者弊在安全。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許這些也都不再是問題,甚至可以得兼,而那時電動車市場也將迎來真正爆發,且不需要考慮政策因素。

相關焦點

  • 1000公裡續航/首創大功率無線充電,上汽智己汽車能否一一實現?
    不過,在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巨頭紛紛下場的新能源賽道的今天,智己汽車能有何過人本領也成為眾多汽車媒體人和網友關注的焦點。在本次分享會上,智己汽車就公布了「殺手鐧」,包括與寧德時代展開合作,正在共同研發「摻矽補鋰電芯」技術,該技術可讓純電動車的續航裡程突破1000公裡,同時還能保證在20萬公裡內電池零衰減;另外,該電池組的能量密度將達到240Wh/kg,超過當前行業領先水平的30%以上。
  • 阿里巴巴下場造車,品牌名「智己」,無線充電續航1000公裡
    阿里巴巴下場造車,品牌名「智己」,無線充電續航1000公裡雖然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的時間,但是近幾年似乎已經到了汽車行業的轉折點,燃油車的生命力已經即將走到終點,幾乎所有的一線傳統汽車品牌都開始著手打造新能源產品,當然也包含很多造車新勢力品牌出現
  • 阿里的造車野心,做續航1000公裡的純電動車
    文/ 楊松 背靠巨頭的智己汽車,正加速駛入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溝通會上,智己汽車對外表示,正在同寧德時代開發最前沿動力電池技術——摻矽補鋰電芯,並將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應用該電池技術。 據悉,這將是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電池,超過目前行業領先水平30%-40%,支持1000km續航,實現超長的20萬公裡零衰減表現,以消除用戶對裡程與電池壽命的焦慮。
  • 一品智行者 | 智己汽車明年4月「開售」:續航1000公裡,永不自燃,可...
    繼11月26日智己汽車首度亮相後,今天智己汽車再度在上海分享了對未來企業形態的探索,以及對未來智能出行生活的理解。發布會上,一品汽車了解到,旗下車型將採用最新技術電池,支持NEDC1000公裡的超長續航,特別是在智能化程度上將採用創新的電子電器架構,可實現視覺、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等感知系統的靈活配置。
  • 又一智能電動新品牌,智己汽車是什麼來頭?
    續航近1000公裡,電池20萬公裡零衰減。智己汽車高配選用115kWh電池,全球首用的摻矽補鋰技術,可實現單體300Wh/kg能量密度。最高可支持近1000km的續航。
  • 如何才能徹底解決純電動車的續航裡程焦慮?
    自從純電動車橫空出世,有關的話題就一直不斷,價格高、保值率低,續航裡程低、充電速度慢,用起來不如燃油車那麼方便,於是為了鼓勵人們購買電動車,很多城市開始對傳統燃油車進行各種限制,限購、限號、限行,卻對純電動車各種開綠燈,四季不限行,但即便是這樣,純電動車目前的銷量依舊不算太高,同時
  • 智己汽車打造1000公裡續航電動汽車
    點擊上方電車之家官網閱讀更多資訊日前,智己汽車在上海舉行媒體分享會,智己汽車方面表示,將於2021年1月13日在上海舉辦全球發布會,正式發布該車企的首款新車型。此外,據了解智己汽車還有一把殺手鐧。智己汽車已經與寧德時代展開合作,正在研發全球首用摻矽補鋰電芯電池技術。該技術可實現車輛續航裡程達到1000公裡,20萬公裡電池零衰減,另外,該電池組還將擁有全球最高能量密度,達到每千克240瓦時,超過行業領先水平30%以上。
  • 充電難加焦慮 電動車冬季續航如何破局?
    原標題:充電難加焦慮,電動車冬季續航如何破局?結果到了冬天,話語立馬變了,因為不足四成的NEDC實際續航,讓他成為新能源汽車的反對者,官宣NEDC 405公裡續航的純電動汽車,日常上下班代步使用,僅能跑出官方NEDC四成的續航,實際續航僅160公裡左右,這樣的冬季續航裡程就連一周的代步都不夠用。
  • 上汽「百億巨無霸」智己,5年內將推續航超1000km純電車
    11月26日,上汽高層在"智己汽車"品牌發布會上表示。這個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集團三方攜手打造全新高端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創下了最大創世輪融資規模創下紀錄,被稱為中國最大的造車新勢力。近日,這個"百億巨無霸"發布了新動態,表示正在研發黑科技。
  • 充電難加焦慮,電動車冬季續航如何破局?
    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提升和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如今市場輿論聲音更加和諧,但純電動車冬季續航問題始終是消費者始終繞不開的熱議話題,今天我們就以北京為例,對當下的純電動續航說道說道。身邊就有一位純電動車主,具體品牌就不說了,記得當時提車時間是今年春天,之後便開啟了給我們洗腦式的宣傳,純電動車就是好,每天上下班耗電費用可以媲美公交秒殺地鐵。文末附上他之前寫的文章。
  • 電動車續航1000公裡有戲!開年首場高規格論壇乾貨,車圈大佬這麼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電動車續航有能力達到1000km,但不能作為一個目標,能量的需求還非常高。傳統車企中,廣汽宣布將在2023年量產與華為合作的L4級自動駕駛車輛,上汽總裁王曉秋透露,五菱宏光MINI EV的車主中「80後」佔比80%,「90後」佔比50%。
  • 電動車續航 1000 公裡有戲,開年首場高規格論壇乾貨,車圈大佬這麼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電動車續航有能力達到1000km,但不能作為一個目標,能量的需求還非常高。歐陽明高:1000公裡續航已可以實現 但不是目標歐陽明高在演講中說道,我國在動力電動化的進程已經進行了20年,這是汽車動力百年來的重大技術變革,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實現蓄電池領域百年來歷史性突破。中國動力電池技術車創新非常活躍,已經由最初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行業政治運作向公司商業運作轉化。
  • 電動車續航300公裡就足夠,這是真的麼?
    隨著國家補貼退坡,越來越多的車企推出了續航裡程更長的新能源汽車,在今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車中,續航裡程普遍都在400或是500公裡。題主所問的電動車續航300公裡就足夠,是胡說還是實話?這個問題其實上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的,不能簡單地說是實話或者說是胡話。
  • 當電動車續航裡程達到多少公裡時,我們才開始漸漸不再裡程焦慮?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轉變下思路:我問了問自己,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慢慢接受電動車,開始慢慢接受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更低的續航和更高的充能頻次?是電動車的傳播續航普遍開始超過500km的時候?還是如今已經有部分電動車甚至宣稱有著700+km的續航的時候?都不是。
  • 續航焦慮是電動車永遠的痛?我們來聊聊怎麼提升電動車的續航裡程
    提起電動車,眾人必談的一點就是「續航焦慮」。可能很少有人不用為電動車的續航裡程擔心,畢竟即便現在部分電動車的標稱續航裡程已經達到了700公裡以上,但是實際續航裡程通常來說都是要打個八折以上的。事實上,更嚴重的是電動車充電的時間都不算短,就算是再快的快充,沒個半個小時都解決不了戰鬥,車不太多的地方還好,但凡要是遇上點繁忙路段,前面再排個隊什麼的,那這個等待充電的時間就要成倍的增長了。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電動車的續航裡程就成為了一個大家尤為關注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如何提升電動車的續航裡程。
  • 智己汽車聯手寧德時代研發動力電池 5年內推1000公裡續航產品
    5b-0561-4ac9-9ed6-7a666124090f_630_w0.jpg" data="width:630;height:420;"/>易車訊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獲悉,智己汽車正在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
  • 續航1000km 20萬公裡零衰減!阿里等投資智已汽車將迎首秀
    原標題:續航1000km 20萬公裡零衰減!在智己汽車的全新架構寬帶內,最高可實現約1000km的續航、20萬公裡零衰減。  不過,由於成本原因,1000km左右續航的
  • 17萬的倒三輪電動車?續航1600公裡,曬一天續航增加百公裡
    但是到了電動車時代,由於電池的形態更加多變,各個核心件之間的硬連接越來越少,所以電動車產品本身可以被做成各種樣式,這樣的技術特點也讓工程師和設計師有了更多發揮空間,當然也可以做出很多「腦洞大開」的車型。日前,美國一家新能源汽車廠商Aptera發布了一款名為Aptera 3的全新純電三輪汽車。
  • 定位高端智能純電品牌 "智己"將明年1月首秀
    智己品牌將於2021年1月13日在上海舉辦全球發布會,首款新車將定位於轎車,未來還將在2022年內陸續推出SUV等其他產品。上汽「極光號」會是品牌首款車型麼※品牌背景·根據此前消息,上汽集團將於今年推出代號為"L"的高端智能電動車項目,由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親自掛帥
  • 中國最大造車新勢力智己汽車,到底有何與眾不同?
    從超長續航零衰減電池,再到零接管自動駕駛,每個解題思路都戳中用戶痛點。 這個研究院不僅致力於前瞻技術的研發,更著力於將兩者完美融合,打破以往汽車企業的傳統架構模式,全新構建「一橫三縱」研發體系,聚集了全球精英科創人才,智駕、數據驅動等研發人員佔比75%左右。其中,整車研發中心作為「橫軸」,將對數據驅動中心、智能駕駛中心、以及前瞻造型中心實現「業務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