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造車野心,做續航1000公裡的純電動車

2020-12-21 騰訊網

文/ 楊松

背靠巨頭的智己汽車,正加速駛入新能源汽車市場。

12月17日,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三方聯合打造的智已汽車團隊首次對外亮相,並宣布將於2021年1月發布轎車和SUV兩款車型。

智己汽車成立時間不到一個月,11月26日才正式啟動,創始階段即獲得百億資金。其中由上汽和浦東成立的股權投資基金專項投資,總出資金額為72億元,並引入戰略投資者阿里巴巴。

智己汽車方面告訴《21CBR》記者,項目在兩年半前就開始籌備,生產方面,繼承了上汽強大的製造體系和造車經驗,投資方阿里將提供用戶大數據、達摩院的最新技術、阿里雲、新零售等資源。

在溝通會上,智己汽車對外表示,正在同寧德時代開發最前沿動力電池技術——摻矽補鋰電芯,並將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應用該電池技術。

據悉,這將是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電池,超過目前行業領先水平30%-40%,支持1000km續航,實現超長的20萬公裡零衰減表現,以消除用戶對裡程與電池壽命的焦慮。

智己汽車的定位是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此時入場時機正好,高端純電動汽車市場是行業確定性的大趨勢」

高端電動車市場巨頭林立。蔚來汽車11月交付量達到5291臺;特拉斯在國內的銷量節節攀升;傳統車企奔馳、寶馬也加速打進市場。新入場的智己汽車,面臨嚴苛的市場競爭環境。

相關焦點

  • 阿里巴巴下場造車,品牌名「智己」,無線充電續航1000公裡
    阿里巴巴下場造車,品牌名「智己」,無線充電續航1000公裡雖然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的時間,但是近幾年似乎已經到了汽車行業的轉折點,燃油車的生命力已經即將走到終點,幾乎所有的一線傳統汽車品牌都開始著手打造新能源產品,當然也包含很多造車新勢力品牌出現
  • 智己吆喝1000公裡續航 電動車其他的焦慮能否也迎刃而解
    公裡的續航,並在20萬公裡內實現零衰減,而產品預計在5年內推向市場。汽勢Auto-First注意到,智己汽車是上汽集團在今年11月底推出了全新高端汽車品牌,寧德時代則是外界熟知的動力電池巨頭,而續航1000公裡、續航零衰減的產品迄今為止沒有先例,可以說,如果真正能夠實現,這無疑是新能源車的又一裡程碑。續航多少夠用?
  • 上汽「百億巨無霸」智己,5年內將推續航超1000km純電車
    "這個項目的創始輪融資達到了100億元,在新勢力造車中是最大的。"11月26日,上汽高層在"智己汽車"品牌發布會上表示。這個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里巴巴集團三方攜手打造全新高端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創下了最大創世輪融資規模創下紀錄,被稱為中國最大的造車新勢力。
  • 純電動車的續航問題,實際上能開到多少公裡?
    我是個開了兩年、一直關注續航的純電動車主。對於官方續航,首先你得看這個官方是誰。如果是廠家,那就可能有水分了,而且不同廠家測出這個數值的標準可能還不一樣,競品之間很可能沒有可比性。但大多數廠家為了宣傳自己的續航長,大多採用等速60公裡的耗電量水平來標稱續航,日常用車的話也就是這個值的6-9折,信它你就輸了。如果是工信部的續航數據,所有車型的測試標準就是統一的,這樣就有可比性,比起等速續航這種理想工況,工信部對電動車續航裡程的測試方法相對更貼近車主實際用車狀態,至少比工信部油耗數據可信的多。
  • 17萬的倒三輪電動車?續航1600公裡,曬一天續航增加百公裡
    這款造型非常科幻和未來的「倒三輪」電動車,擁有看起來非常流暢的曲線和比較「怪異」的造型。作為一款兩座車型,這款「倒三角」純電汽車就像一艘來自外太空的星際飛船一樣,跑在馬路上的確非常拉風。這款純電「倒三輪」純電車非常流暢的流線設計,提供非常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表現,這款車的風阻係數僅為0.13Cd,要知道,量產的四輪汽車中,風阻最低的車型風阻係數也要0.25Cd,一般廠商,如果能將一輛新車的風阻係數做到0.3Cd,已經滿世界吹牛了。如此低的風阻係數,可以帶來更好的加速水平和更低的能耗。
  • 百度造車,野心由來已久
    「百度不會自己造車,不會自己去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只做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在Apollo平臺推出一年後李彥宏在新京報《看2019•新聲》欄目說到。 1月11日,百度正式官宣造車。
  • 如何才能徹底解決純電動車的續航裡程焦慮?
    自從純電動車橫空出世,有關的話題就一直不斷,價格高、保值率低,續航裡程低、充電速度慢,用起來不如燃油車那麼方便,於是為了鼓勵人們購買電動車,很多城市開始對傳統燃油車進行各種限制,限購、限號、限行,卻對純電動車各種開綠燈,四季不限行,但即便是這樣,純電動車目前的銷量依舊不算太高,同時
  • 特斯拉遭美國造車新勢力挑戰!媒體實測中Lucid Air 跑出788公裡續航
    即使特斯拉在電動車方面,已經取得了如此大的領先優勢,但後入場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沒有停止向其發起挑戰。而特斯拉當前,就遭遇了其國內新勢力的強力挑戰。  據外媒報導,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 Air在美國知名媒體的道路實測中,跑出了788公裡的續航裡程。這一成績要遠遠超過特斯拉當前最能跑的Model S長續航版車型。
  • 續航裡程為0後,純電動車還能跑多遠?新能源車開多少年才報廢?
    燃油車油表到底後,通常還能開個近三十公裡,那麼純電動車的表顯續航裡程為0後,還能開多遠呢?私家燃油車通常60萬公裡就要被強制報廢,那麼新能源車開多久才強制報廢呢?近期「依威能源」推出了純電動汽車代充服務,代充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呢?本期電動湃「有問必答」欄目,湃客和你聊聊自己的看法。
  • 續航300公裡內純電動汽車1年保值率均低於50%
    原標題:續航300公裡內純電動汽車1年保值率均低於50% 新京報訊(記者秦勝南)8月21日,中國汽車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員會發布的2019中國汽車保值率報告顯示,續航裡程小於300公裡的純電動車1年保值率均低於50%。
  • 1000公裡續航/首創大功率無線充電,上汽智己汽車能否一一實現?
    根據介紹,智己汽車是由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的高端純電動車項目,落戶於浦東新區的張江智能園區。而在三巨頭的共同出資下,智己汽車也成為了國內首個在創立時就達百億級的汽車科創公司。頂著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巨頭光環,以及浦東新區背書,智己汽車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 尋找真實續航英雄!7款純電動車續航測試
    670公裡版小鵬P7 ES6和ES8在續航顯示策略上和國內一般電動車不同,二者出發時的續航裡程分別為505公裡和420公裡。 最主要的是目前在售的純電動車型當中,能夠讓人踏踏實實開上500公裡的純電動車並不多,可見NEDC續航670公裡版本的小鵬P7可以踏實的做到這一點。
  • 宣稱續航650公裡 這家臺灣新興造車企業什麼來路?
    來自臺灣的新興造車品牌Thunder Power的起點可謂不低——在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首次亮相的的原型車,便與特斯拉Model S P90D和保時捷Misson E概念車「相提並論」。經過21個月的潛心研發,Thunder Power在5月23日晚舉行了品牌中國首發。
  • 充電難加焦慮 電動車冬季續航如何破局?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逐步落地實施影響,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隨後行業又經歷了大洗牌,目前國內基本已經形成造車新勢力以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為主,傳統行業以上汽
  • 充電難加焦慮,電動車冬季續航如何破局?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逐步落地實施影響,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隨後行業又經歷了大洗牌,目前國內基本已經形成造車新勢力以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為主,傳統行業以上汽、比亞迪、傳祺等為主的市場格局。
  • 行駛64萬公裡 純電續航裡程幾乎沒變 只能給這家車企一個大寫的服
    「我們有一位美國車主,他擁有的一臺2012款的車,在行駛了超過64萬公裡之後,車輛的續航性能未受到絲毫影響。」 和我們分享這個驚人的真實故事的,不是在汽車電動化領域全面開花的豐田,也不是專攻純電動車的特斯拉,而是在中國新能源浪潮中略顯低調的通用。故事中的這臺車,是通用的沃藍達(Volt)。
  • 「看點」華為重申「不造車」;發改委點名調查恆大、寶能造車進展
    新聞速讀2020/11/261.歐洲電動車領域迎來密集投資電動化趨勢望再提速2.發改委點名調查恆大、寶能造車實際進展3.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發布新能源汽車企業排名耀眼4.歐拉好貓正式上市補貼後售價10.39萬元起5.特斯拉計劃研發續航1000公裡電動車或在歐洲推小尺寸掀背車
  • 電動車續航邁入600公裡時代,14款新車扎堆上市,詳解背後三大突破
    在新造車公司方面,小鵬P7的NEDC續航裡程最多可以達到706公裡,是目前的電動車續航之王,這款車的電池容量為80.87kWh,電池的能量密度為170Wh/kg,這兩項數據看上去都不夠突出,但小鵬P7的百公裡耗電量僅為12.5kWh,這一數據是現階段最低的。
  • 它是續航800公裡 20分鐘充電500公裡的電動車Lucid
    Lucid Motors跟特斯拉一樣,是一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的美國造車新勢力,它成立於2007年,註冊的名稱是Atieva,最開始它的業務範圍並不包含整車製造,而是專注為其他電動車開發動力電池等動力模塊
  • 電動車續航1000公裡有戲!開年首場高規格論壇乾貨,車圈大佬這麼說
    幾位部委領導認為,歐洲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比去年達到了10%,幾乎是中國的2倍,中國新能源車還有很廣闊的市場空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透露,去年國內汽車市場L2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5%,未來車企軟體收入將大幅提升。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電動車續航有能力達到1000km,但不能作為一個目標,能量的需求還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