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如何利用城市存量土地建設可負擔住宅

2020-12-25 澎湃新聞

紐約的行政區劃已經保持了上百年歷史,城市建設用地總量一直保持穩定狀態。隨著城市人口數量、家庭結構、城市產業結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紐約的城市建設通常需要利用存量土地進行更新性開發。城市存量土地,包括閒置或低效使用的空地(包括私有及城市所有土地),也包括不同程度工業汙染及工業建設物遺留的地塊(也稱為棕地)。

1970年代,紐約的空置土地佔城市用地總量的13%;到1990年代末,隨著內城復興和人口回流,大量建設活動相繼發展,城市空地比例降低到9.5%;2010年,紐約全市有將近3萬塊零散分布的空地,佔用地總量的7.1%,其面積總和幾乎與整個曼哈頓島相當。然而,閒置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的機會十分有限。由於大量空地為私有物業,難以推動建設;另外,閒置地塊的區位與新增人口居住匹配性有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閒置地塊面積太小,無法達到具有一定投資收益的建設規模。另一方面,從棕地存量看,一個汙染地塊恢復建設前,需要對汙染物進行治理,而土地清理的工程費用和清理周期,無疑提升了項目造價和開發風險。對於小尺度、分散的棕地來說,面臨土地清理的複雜過程和低投資收益的雙重障礙。因此,在更為精細土地的利用政策出臺前,這兩類存量土地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紐約的空地分布

紐約城市人口數量

但紐約的人口卻在持續增長。在經歷了二戰後人口持續減少後,1980年代紐約人口開始回升,於新世紀初突破了1950年代的歷史最高水平(798萬人)並繼續保持上升發展的趨勢。根據紐約規劃局公布的數據:到2030年,紐約人口將達到882萬。超過40萬的人口淨流入對住宅建設以及居住可負擔性形成巨大挑戰。在上一個10年,紐約共計新建及保留了16.5萬套可負擔住宅;2014年,新一輪的住宅計劃推出,這個數字增加到20萬套。從用地角度看,目前紐約40%以上的城市建設用地均為住宅用地,工業、製造業、商業、辦公、酒店、行政等幾大用地之和只佔不到15%,儘管工業及製造業用地還將進一步減少,但住宅用地供應仍然面臨不足的形勢。

自1980年代末期起,紐約重視城市存量用地的建設管理,在城市空地和棕地的利用上,持續推出了一系列適應性政策以打破土地供應障礙,提高住宅供應量以適應城市發展。如今,其一系列建設成果正在顯現,經驗亦可總結。

利用棕地建設可負擔住宅

紐約政府很早就認識到汙染土地是提供可負擔住宅建設用地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開發商可以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土地,清理後進行二次開發;而且,由於區位和面積因素不適合更大規模的商業、辦公或者高密度住宅建設的地塊為中小規模的住宅項目提供了機會。

目前,紐約已經頒布的各類棕地支持計劃多達三十餘個,其中相當多的項目都與可負擔住宅及低收入社區建設直接或間接相關:有的以棕地清理為目標,支持各類建築業態的開發建設;有的側重於社區復興與經濟發展;也有針對棕地可負擔住宅建設項目的專項計劃。由於小幅棕地地塊相對分散,所以將這類汙染地塊進行整合,規劃為棕地片區並對其進行綜合開發不但可以提升建設效益,也有利於更大區域的社區發展。紐約州於2003年開始實施「棕地機會區」(BOA:Brownfield Opportunity Areas)規劃,為政府和開發機構建立夥伴聯繫,並由州政府提供技術支持及財政資助。2006年,紐約市建立了棕地「自願清理計劃」(VCP:Volunteer Cleanup Program),致力於為低到中等汙染程度的城市土地提供清理資金,然後用於二次開發,這是全國範圍內最先成立的城市一級的棕地清理項目。2011年,紐約環境修復辦公室(OER:office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負責管理VCP,迄今為止,該計劃覆蓋已230多個開發項目,其中住宅項目160多個,包括45個可負擔住宅項目(合計3900多套可負擔住宅),最終提供6400個就業崗位以及19500個建造業崗位。紐約市棕地片區規劃全稱為「社區棕地規劃」(CBPA:Community Brownfield Planning Area),通過該項規劃,OER可以有依據的高效聚集社區資源,並且通過上級政府申請資金。目前紐約市已建立21個棕地片區,還有12個正在起草中。通過棕地規劃區,社區機構和規劃師可以通過與市規劃局建立合作關係對當地社區的棕地進行恢復性開發。

紐約棕地可負擔住宅建設項目分布 資料來源:PlaNyc Progress Report: 2014

紐約棕地機會區分布及首批棕地再開發項目 資料來源:http://newyork.thecityatlas.org/

在建設實踐領域,紐約推出VCP計劃之前,針對棕地二次開發的建設項目通常採取示範性項目的方式,集結各方力量合作積累開發經驗,最終為土地清理、項目融資、規劃設計、建造管理的全過程建設進行探索,最終形成完善的棕地開發流程。位於布朗克斯區的Via Verde住區就是一個成功建設的示範性項目,該項目為後續開發的棕地住宅及可負擔住宅建設積累了諸多有益經驗。

Via Verde住區項目於2006年啟動,由紐約住房保護部(HPD:Department of Housing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和建築師協會紐約分會聯合發起設計競賽,目的是探索如何利用棕地開發進行可負擔住宅的建設,並實現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可負擔住宅的建造標準,通過適宜性設計促進居民健康等多重目標。地塊位於紐約南布朗克斯區,佔地約0.55公頃,其所在區域是布朗克斯最衰敗蕭條的地區。最終競賽由紐約當地的建築設計公司、私營開發商及非營利開發商組成的團隊贏得了競賽獲得開發建設權。從方案到落地最終耗時6年,該住區於2012年6月最終建成開放。

Via Verde是一個可負擔住宅及商業的混合開發項目,包括150套家庭收入在40-60%AMI的可負擔租賃住宅以及71套家庭收入在70-100%AMI的可負擔銷售住宅。由於南布朗克斯區的哮喘發病率一直高於全國水平,設計希望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室外空間,因此項目最突出的特點是利用多種綠色建築策略促進居民的健康生活。該項目採取住宅組團的形式,由一幢20層高層住宅、一幢6-13層公寓以及2-4層聯排公寓圍繞著一個中心庭院組成。建築師採用了南部設置低層住宅,逐漸過渡到北側高層的設計策略,租賃住宅部分設置在高層(109套)及中高層(42套)中,商品住宅部分在中高層及低層部分。階梯式的屋頂提供多樣化的綠地空間:三層屋頂為植栽,四層屋頂為果樹,五層的屋頂為社區居民提供種植床作為社區菜園。除了綠色空間外,項目還採用水平、垂直設置的光伏太陽能面板及雨水收集系統以及很多應用在住宅中的節能方案,比如增加保溫層厚度及更高效的採暖設備。戶型設計考慮到轉角戶型可以享受到中間戶型欠缺的兩個朝向的通風優勢,而在平面中將中間戶型向外突出,不但豐富了視野,也形成有利通風的格局。設計師還利用其他簡單有效的手段鼓勵日常活動,比如通過規範調整放寬了消防要求,而且允許所有綠色屋頂都可以作為上人屋面。另外,以往的「綠地+塔樓」模式的高層公共住宅已飽受詬病,但該住區出色的建築組團式布局策略扭轉了人們對高層可負擔住宅的不良印象,不僅滿足了低收入家庭居住意願,也受到更廣泛收入群體的青睞,為未來可負擔住宅開發的建築設計標準形成了有益參考。

Via Verde 組團式住區外觀 資料來源:http://www.arcdaily.com

屋頂綠化空間布置 資料來源:http://www.arcdaily.com

住宅套型平面布置 資料來源:http://www.arcdaily.com

利用空地開發可負擔住宅

紐約在1980年代開始針對城市空地進行可負擔住宅建設的探索。1987年,住宅保護部聯合建築師聯盟對小尺度空地進行研究,希望利用這類地塊進行可負擔住宅建設。早期的合作研究涉及10個不同類型的城市空地,希望通過創新設計在城市現行建設規範框架下開發適應不同社會群體住宅建設,並形成設計範式。今天,紐約很多市屬閒置用地由於旺盛的開發需求已經進行建設,但城市仍然面臨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訴求。根據2014年紐約可負擔住宅計劃,特別針對小尺度城市空地提出兩項政策:一是「社區建設計劃」(NCP:the Neighborhood Construction Program),一是「填充開發自有住宅機會計劃」(NIHOP:the New Infill Homeownership Opportunities Program)。這兩個項目旨在整合小規模用地建設低密度的可負擔住宅(20套以下),並且特別針對小型開發商、社區公司和非政府機構提供優惠。

針對城市小尺度住宅的另兩個重要項目,是市民住宅與規劃委員會(CHPC:the Citizens Housing and Planning Council)的「造屋」(Making Room)計劃以及HPD的「適應性紐約」(adAPT NYC)項目。造屋計劃以2030城市人口增長規模為背景提出的住宅建設研究,主要針對未來住宅建設規範和設計標準,包括極小、極高密度住宅的研究。適應性紐約項目,則以HPD領導的「微住宅」(Micro-Unit)設計競賽為契機,以日益增長的小家庭結構(一人或兩人居住)為背景,探討適應未來人口數量和家庭結構的居住形式以及如何以不增加建築整體體量、不影響居住品質的方式提高居住效率。

微住宅規劃與模塊建造方案

競賽實踐地塊位於曼哈頓中城的一塊HPD所有的空地,nArchitects『與Monadnock開發公司團隊的方案最終贏得競賽。設計方案突破了兩項紐約市現行的住宅設計規範:公寓最小面積不得低於400平方英尺(約40平方米),以及不得整幢樓均為最小面積住宅的規定。但是,模塊化的建造方案以及對其他規劃控制指標的遵守,使該模式可以適應多種場地、建築高度及容積率的住宅用地,而且可以大大縮短工期。微住宅項目共計55套公寓,面積在260到360平方英尺之間,目標居住群體是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範圍的家庭。公寓樓配置了豐富的共享設施:包括健身房、門廳、社區活動室、自行車棚、住戶儲藏間和寄物櫃、私人活動室、露臺和小花園。

模塊化住宅空間構成


模塊化住宅的建造

微住宅是紐約第一個極小住宅項目以及第一個應用模塊化建造方案實施的集合住宅,探索了極限面積條件下實現居住舒適性的綜合策略,提供每戶高達2.95米的室內淨高和微型陽臺。該項目目前正在施工,預計今年可以建成開放。

經驗與啟示

中國城市保障性住房目前處於大規模建設階段,未來城市用地也面臨存量建設的局面。借鑑紐約利用存量土地進行可負擔住宅開發的經驗對我國用地緊張以及高密度居住的城市進行建設具有一定意義。

自紐約VCP建立以來,棕地再開發項目在申請、審批、核准及清理全過程採用高效便捷的流程化管理方式,為項目開發前期的土地整備掃清障礙,提高了開發商進行棕地投資的信心。通常,開發團隊只要參照官方模版遞交4份文件,隨後由審批者直接修改以減少中間過程,並且全部在網上完成。現行的棕地可負擔住宅項目從申請到土地清理結束只需半年時間,住宅項目建設周期3年左右(Via Verde項目則耗時6年)。此外,VCP減少了項目開發風險,比如之要求開發商在土地清理完成後才能申請建設優惠補貼,但是並不排除申請失敗的可能。

棕地住宅或填充住宅開發儘管已有很多成功建設的經驗,然而,相較商業住宅來說,可負擔住宅面臨更多困難,一是開發商傾向追求更高的利潤而不願開發,二是政府的金融支持有逐漸萎縮的趨勢。通過示範性項目,一方面對於建設過程中的規劃設計問題和政策性障礙進行梳理和調整,一方面為其他類似項目的開發建立信心、樹立榜樣。Via Verde住區的設計過程突破了不少現行規範。例如由於地塊形狀的問題,無法滿足通常要求的地面停車位數量;為了增加居民的步行機會特別將樓梯間做成開放形式;另外也突破了對上人屋面的相關規定。城市「微住宅」項目則突破了紐約之前對公寓最小面積的規定。這些探索都是通過開發團隊與城市管理部門的不懈溝通,通過示範性項目改變了僵化的規範條款,從而推動了整個住宅產業的適應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Peleg K., Zoé A. H., Timon M.[J]A social-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vacant lots in New York C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20 (2013): 218-233.

[2] Timon M.Vacant Land in Citie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R/OL]. www.urbanecologylab.com/s/mcphearson-2012b_the-nature-of-cities.pdf

[3] Housing New York :A ten year five borough plan[R/OL]. www.nyc.gov/html/housing/assets/.../housing_plan.pdf

[4] Planyc Progress Report: Sustainability & Resiliency 2014[R/OL].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ity of New York:11.

[5] Wernstedt K., J. Hanson.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 Through Area-wide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Community Land Trusts, and Progressive Finance[J]. Environmental Practice 11 (3),2009:137

[6]ULI Case Studies: Via Verde[R].Urban Land Institute,2014,1:7.

[7] NYC Voluntary Cleanup Program[EB].http://www.nyc.gov/html/oer/html/voluntary-cleanup-program/vcp.shtml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也有經濟適用房,在紐約它叫可負擔住房,知道它是如何分配嗎
    我是在北美生活的管大大,美國也有經濟適用房,在紐約它叫可負擔住房。你想知道它是如何建設和分配的嗎?我來告訴你吧! 我們中國這幾年住房發展迅速,人均住房面積大幅增加。中國政府為了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修建了大量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那麼,在美國,有沒有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呢?
  •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加之我國長期以來長期分割的城鄉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約,城市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的緊張與農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並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本文將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支撐,以瀏陽市工業新城的土地開發和利用為研究對象,探討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 共442宗地,深圳各區存量住宅用地都在這了!
    據統計,目前深圳存量宅地共有442個,總面積970.78公頃。其中未動工土地面積348.11公頃,已動工土地面積622.87公頃,其中已動工未銷售土地面積為307.74公頃。釋放更多住宅用地、增加供應已經是官方與民間共識。  去年以來,深圳提出了長期住房保障計劃,停止商務公寓審批,推進低價公共住房建設等住房保障舉措。  特別是在去年10月11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中授權深圳在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方面開發建設。
  • 上海對「十三五」城市土地利用作出四項部署
    會議要求,全市規劃國土資源系統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在全市2040總體規劃、「十三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謀劃明年工作及當前制定各項政策措施中貫徹好全會精神。會議要求,全市規劃國土資源系統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在全市2040總體規劃、「十三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謀劃明年工作及當前制定各項政策措施中貫徹好全會精神。   據悉,「十二五」以來,上海市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明顯提升。
  • 廣西:分類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
    資料圖引導村民合理選址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要符合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應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少佔或不佔耕地、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及生態保護紅線,節約集約用地,符合地質安全、防洪排澇等安全防控要求。
  • 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破解空間難題
    隨後,「深圳效益」「深圳質量」的城市發展理念不斷提出,也帶動這座城市也逐漸步入了以盤活存量用地為主的新階段。   新一輪「土改」緊緊圍繞存量用地展開。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立體開發、集約利用,諸多的土地改革舉措無一不圍繞城市存量土地做文章。在踐行新發展理念,倡導高效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當下,深圳二次「土改」的創新實踐對於全國同樣具有示範價值。
  • 房企搶灘城市更新,如何盤活存量、點石成金?
    尤為體現在一線城市,在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下降背景下,如何去把握存量盤活、城市更新,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命題。隨著舊改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房企也在加深這一板塊的布局。政策層面上,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相繼出臺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更新行動計劃,不同於以往的大拆大建,土地資源利用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新階段,把歷史風貌保護和存量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麼,城市更新有哪些特點呢?
  • 紐約樓盤建設情況如何?未來房產項目在哪?
    摘要◆紐約市現有活躍許可(active permit)數量為6327;◆自3月下旬以來,紐約僅允許「重要項目」(essential projects)建設,但許多開發商尋求豁免以使他們的項目繼續進行走在紐約街頭,時常能看到因建築施工而搭建的臨時行人通道。
  • 國土部官員:城市粗放利用土地造成四大問題
    ,城市粗放利用土地非常普遍。    住宅消費超前     現在很多城市家庭都不止一套住宅,套型面積也是越來越大,這實際上是住宅消費嚴重超前的一個強烈信號。在不否認目前確有一些城市的一部分人住房仍然存在質量差、擁擠的情況,城市中部分人住房比套數、比面積的這種錯誤的住房消費觀確實佔用了城市中的大量土地。
  • 分析上海2035年城市城總體規劃:土地是關鍵,浦東建設是重點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已經發布幾個月了,關於上海內部各地區的規劃和發展前景,可謂眾說紛紜。從最根本的角度,上海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土地是關鍵,浦東建設是重點。上海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核心因素是土地,土地又牽扯出地緣的因素,在上海城市規劃的土地利用圖上面,畫出三個區域,分別如下所示。
  • 廣西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不得新建單家獨院式住宅
    提出了保障廣西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的措施。該通知規定,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如城中村等)不得新建單家獨院式住宅。廣西各地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情況多樣,實施管理條件差別大。為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做好農村規劃管控,廣西對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實行分類保障。在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外的農村地區,已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的,嚴格依據村莊規劃實施管理。
  • 南通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三)城鎮存量土地潛力 全市現有土地存量2123公頃(31845畝),通過布局調整和深度開發,可較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地控制非農用地增量,減少城鎮建設佔用耕地。 第三十三條 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全市土地可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類用途區。 第三十四條 各土地用途區管制要求 (一)農用地內的土地主要用於農業生產,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格控制佔用農業用地進行非農建設。
  • 上海關於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見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盤活存量土地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政策保障作用,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按照「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基本要求,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大力促進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質量,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 合肥連續出臺三條土地新政 暗助開發商拿地
    2月1日,合肥市政府宣布實施三條土地新政。從即日起至今年底,合肥市城市規劃區內的商業、工業、辦公、綜合等存量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人可自行升級改造發展成商服項目,不用再像以往一樣須先退地再招拍掛拿地。合肥富邦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孫斌認為,合肥土地新政是為這類地塊尋找買家的一種創新和嘗試。
  • 大亞灣、惠東存量住宅用地項目曝光!
    就在剛剛,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惠東縣人民政府先後公開了大亞灣、惠東縣存量住宅用地情況。 據統計大亞灣存量住宅項目84個,用地總面積約272.1萬㎡;惠東縣存量住宅項目81個,用地總面積約716.3萬㎡。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批准無錫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通知
    經國務院批准,現通知如下:一、原則同意修訂後的《無錫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二、無錫市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三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依據三明市在福建省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和本市的實際狀況,正確處理新時期各項事業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的關係,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相統一、堅持開發利用與節約集約用地並舉、堅持資源開發與整治保護相協調,大力提倡生態文明,統籌協調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近遠期之間的各業用地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以促進三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適應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海峽西岸建設成為兩個
  • 民生智庫 | 文旅項目如何解決土地問題?
    目前,在市場需求和政策供給的驅動下,鄉村旅遊快速發展,對土地使用和管理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是鄉村旅遊用地需求的擴大,一方面是區域土地政策和供給的滯後,該如何解決好鄉村旅遊用地問題?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農村供給更加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並確實能夠提升農民實際收入水平的土地制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批准威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通知
    經國務院批准,現通知如下:一、國務院原則同意修訂後的《威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二、威海市是膠東半島重要港口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人均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市政廳|香港地鐵建設運營,如何與城市發展共贏
    當軌道建設形成網絡系統,其經濟與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如沿線房地產價格提升、推動新城擴展與城市更新等。在地方政府普遍財政壓力日增、土地發展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其正外部效應與潛在收益,如何有效轉化為支持軌道建設、提升長遠運營效益的力量,是中國城市未來需探索的重要課題。       軌道交通發展的投融資模式,大致有政府投融資、PPP模式、市場化投融資模式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