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閻揆要,為何兩年後要補授他上將?他堅持不要三星要兩星

2020-12-21 站在歷史門前侃

從黃埔一期畢業的我軍名將,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陳賡,徐向前等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也是黃埔一期傑出的人才,不過因為他做人十分的低調,因而他的名字並不很響亮,他就是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的閻揆要。

閻揆要是陝西佳縣人,1904年出生,由於家裡條件不錯,因而他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17歲那年,他考入了陝北最好的中學「榆林中學」20歲,他決定投筆從戎。

當時由於家道中落,家裡已經拿不出錢來做路費,閻揆要執意要去,家裡東拼西湊給他借了50塊銀元,他這才得以成行,從軍校畢業後,他被派到軍隊任營長,國民黨內軍官大多無所作為在混日子,他看不慣,決定回家鬧革命。

1927年,閻揆要同謝子長等人領導了清澗起義,這次的起義並沒有成功,後來,他被黨組織安排到楊虎城部隊做地下工作,曾擔任團長,1938年,按照黨組織的指示,他退出國民黨軍隊,回到八路軍,

此後在抗戰期間,閻揆要歷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第一科科長,參謀處長,縱隊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閻揆要先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一野參謀長等職,是一野司令彭德懷的得力幹將,彭總對閻揆要的參謀工作,曾多次的給予高度評價。

新中國成立後,閻揆要歷任軍委情報部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授銜時,閻揆要被授予中將軍銜,對於這個評級,他自己是無怨無悔,2年後,有關部門的人找到了閻揆要,向他道歉,說是少算了他12年的入黨時間,當時評中將時,是從1938年算的,其實早在1926年,他就加入共產黨了,按照這個情況,他應該是上將。

上級決定補授他上將軍銜以及八一勳章,閻揆要拒絕了,他說自己不要上將軍銜,但是可以發個八一勳章,由此上級為他補授了勳章,並沒有給他提升軍銜,軍中由此流傳開閻揆要「不要三星要兩星」的佳話。

閻揆要將軍一生謙虛謹慎,不驕不躁,1958年,中央軍委號召身居高位的人到基層體驗士兵生活,時任濟南軍區副司令的他當即來到炮兵支隊五連當戰士。

連指導員在介紹他時不知道該怎麼說,閻揆要就說「我不是副司令,我一名普通的士兵」在五連,閻揆要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訓練,大家對他很是親近,也不在意身份,都是喊他「老閻」將軍都是笑著答應。

1994年,將軍去世,享年90歲。

相關焦點

  • 四大野戰軍的參謀長三位都是開國上將,只有他是開國中將,他是誰
    野戰軍 二野參謀長為李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三野參謀長是張震,也是上將,四野參謀長是蕭克,更是上將。只有擔任一野參謀長的他是中將,那麼他是誰呢?下面咱們一起來回顧下他的生平。 他叫閻揆要,1924年於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6年夏任綏遠國民軍第三軍騎兵團營長。1926年入黨,1927年10月參加清澗起義。同年12月任西北工農革命軍遊擊隊參謀長,而後擔任楊虎城部警衛團副團長、團長。
  • 二人開國上將,二人中將
    閻揆要,陝西省佳縣人,1904年出生,他是黃埔一期生,畢業後任國民軍第三軍騎兵團營長,1927年閻揆要率部參加清澗起義,起義失敗後到楊虎城部從事兵運工作,曾任楊虎城部警衛團副團長、團長等職務。全面抗戰爆發後,閻揆要歷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科長、參謀處處長、軍政處處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等職務。
  • 1955年,我軍一司令被授開國少將,為何能享受到中將和上將的待遇
    建國後被授銜少將的1300多位開國將軍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只是少將,但享受的待遇、職務,卻都能達到開國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他是誰,為何能低銜高配享受這樣的待遇呢?開國少將鍾偉,19歲參軍入黨,從一個拎著油漆桶貼標語的小小宣傳員做起,短短三年時間就坐到了團部政委的位子上,又先後參加了5次反圍剿和2萬5千裡的長徵,至我軍順利北上,返回延安後,他已經積功升職為師政治主任,後用隨軍參與領導了東、西徵和抗日戰爭,歷任政治主任、團長、支隊司令,率部在敵後開展遊擊武裝鬥爭,為我軍在河南、湖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 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1955年的授銜中,共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將軍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總人數達到了57位。其實,在原來以彭總和羅帥為首的授銜委員會,向組織上提交的預授上將名單中,還有其他8位將領被提名為上將,他們分別是誰呢?為何最終未授上將軍銜呢?
  • 袁姓開國中將,他是「唯一」江西人,兩次任北京軍區政委!
    這在開國將帥中,確實是少有的一位,他是政委專業戶,擔任過八路軍教導二旅政委、7縱政委、12縱政委、49軍政委、40軍政委、北京軍區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等。在袁姓開國中將中,他是唯一的江西人,其實袁姓總共有11位開國將軍,其中有兩位中將,那麼江西籍的袁姓開國中將來自哪兒呢?他是誰?帶著疑問,小編和你一一道來,他就是袁昇平中將,這個名字似乎大家很熟悉。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團長犧牲副團長和參謀長授中將,政訓處主任卻授上將還成了副國級
    第386旅就是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部隊,這一支部隊有多牛呢,我們看看旅部的領導在建國後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旅長陳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參謀長李聚奎1958年被補授上將軍銜,政訓處主任也是後來的政委王新亭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陳再道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繼任的參謀長周希漢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可謂是將享閃耀。
  •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別,主動請求授中將,主席:必授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將軍很是特別。因為此時,他只是軍長級別,卻被擬定授予上將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將。他說自己的資歷淺,貢獻少,授予上將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將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將。」
  • 最晚去世的開國中將,晚年升任上將他升任副國級,一家六將
    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建國後,僅平江縣就湧現出61名開國將軍。今天介紹的開國將軍是平江人,他就是張震將軍。張震將軍在參加紅軍之前是偉大的。12歲擔任勞動兒童團副團長。14歲時,他參加了著名的平江起義。起義勝利後,他被選為宣傳部部長。小小年紀,他就成了當地的名人。然而,他最大的願望還是參加紅軍。兩年後,紅軍規模擴大。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 他是開國少將,但享受中將待遇,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他是誰?
    大家都知道1955年授銜的時候,正兵團一般可以授予上將或以上軍銜,副兵團一般授上將。準兵團、軍級幹部一般授予少將或中將軍銜。而賀晉年是唯一的副兵團少將,賀晉年險些連少將都沒當上,紅軍時期賀晉年已經是紅27軍軍長,是軍級幹部,抗戰時期,賀晉年是三邊軍分區司令, 解放戰爭時,賀晉年都是縱隊司令併兼任第十五兵團的副司令。
  • 他本在預授上將名單中,為何自己退居後位?哪一項不滿足條件?
    新近成立的中國將軍中,有一些論年資可授較高軍銜的將軍,而在授予軍銜前,就以中將廖漢生為例。曾經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他,為什麼會變成中將軍銜呢?用他的話說,他有什麼條件不符合呢?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二方面軍改稱八路軍120師,任副團長兼團政委,旅副政委,軍分區政委。在解放戰爭期間,他曾任晉北野戰軍副政委、縱隊政委、軍長。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可以說只是個軍級幹部。為什麼他會被選入授予上將軍銜的名單,並被定為副兵團級?
  • 他是河南「唯一」劉姓開國中將,是情報專家,曾任總參謀部顧問!
    說起河南的開國將軍,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武功高,酒量大,性格豪爽的許世友上將,河南是十大將軍省之一,素有將出河南的美譽,湧現出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著名革命先烈,樹立了一座座精神豐碑,留下了一處處獨具特色紅色旅遊資源。河南人性格特點,武將多,那麼搞情報工作的有沒有呢?這位河南籍情報將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也是河南唯一的劉姓開國中將。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五五授銜時,四大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的授銜情況是這樣的: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授予上將軍銜,第二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無軍銜,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授予上將軍銜,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授予大將軍銜。
  • 安徽的開國將軍有多少?有2上將才能特殊,2中將是王牌戰將
    金寨縣是第二大將軍縣,在冊革命烈士達1.1萬人,走出了59名開國將軍。安徽的開國將軍,有方升普、胡繼成、查玉升、董洪國、林彬等114名開國少將,有徐立清、皮定均、曾紹山、滕海清、陳先瑞、陶勇、李耀、張賢約、聶鶴亭、楊國夫、林維先、梁從學等12名開國中將,還有大名鼎鼎,才能特殊的2名上將:洪學智和李克農。
  •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著名的開國將帥,除了徐向前還有誰呢
    畢業後在陽曲縣和五臺縣農村任小學教員,但這工作不是他的人生理想,當他聽說廣州要辦一所軍官學校,會在上海招生,所以他就去了上海報考這所軍官學校,於是進入了黃埔一期,也從此走向革命道路。
  • 他5次重傷8次被貶,22歲獲授免死金牌,73歲去世遺體為何被解剖?
    文 | 歷史九點半1955至1965年間,新中國先後授予及晉升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這1614位將帥,即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開國將帥。而在1360名開國少將中,有一位較為特殊,因為他是唯一獲得過「免死金牌」的開國少將。此將戰爭年代屢立奇功,5次重傷,卻也因為性格太過剛毅,8次被貶。而這位將領,也是唯一去世後,遺體被解剖的,這又是為何呢?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
  • 特工上將與特工中將,分別是指哪兩位將領
    可能了解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位特殊上將,他就是李克農。能被授予開國上將的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都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或者是部隊政委工作的人員才有資格被授予上將軍銜。就連當時毛爺爺都說了,不在部隊工作的人員,不授予軍銜。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然而解放戰爭中的我軍各兵團司令,建國後多授予上將軍銜,有的甚至是大將、元帥;而對應的國民黨軍兵團司令,全部都是中將。為什麼會有這種級別差異呢?首先我軍的兵團建制普遍比國軍要大。從兵團數量就能看出,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總兵力突破了500萬人,除地方部隊外,一線野戰兵團只編成了19個,兵團數量竟然比兵力對比已處於下風的國民黨軍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