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0月15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王紫) 當前肥胖、久坐等都是上班族的「通病」,威脅著血管健康。而規律的有氧運動,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不少市民詢問,運動是飯前好還是飯後好?今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梨園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劉國勇表示,兩者雖有些區別,但運動關鍵還是要堅持,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運動量。
「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劉國勇說,有觀點認為進食後血糖濃度增加,可以保證身體進行更大強度和更長時間的鍛鍊,防止疲勞和頭暈的發生;也有觀點主張空腹運動會燃燒更多脂肪。
2019年國外一篇研究論文報導,英國學者將超重和肥胖男性分為三組:一組是飯前運動,另外一組是飯後運動,還有一組生活方式不變。前兩組運動及飲食都按統一要求進行,這項研究持續了6周,結果發現,飯前或飯後運動的在減輕體重方面沒有差別。但從健康來看,飯前運動更有利於健康。
研究發現,飯前運動的人,運動中燃燒的脂肪是飯後運動的兩倍;其次,飯前運動的人,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增加了,而糖尿病患者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是下降的;飯前運動的人,體內與葡萄糖轉運有關的蛋白表達水平比飯後運動的人更高,這類蛋白表達水平越高,血糖控制越好。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研究者認為,人們在早起空腹的狀態下,體內的血糖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血糖水平低,可使身體更傾向於在運動時選擇燃燒脂肪提供能量。
因此,對於肥胖的人來說,空腹鍛鍊對於保持體重、減少脂肪、改善糖代謝都是非常有效的。劉國勇提醒,對於運動強度很大,持續時間長的晨練,就建議一定要適度進食後,在進行運動鍛鍊,否則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身體能量供應不上的情況,就會引發乏力,心悸等多種風險,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但如果是本身血糖調節能力較差,經常出現低血糖風險的人群,包括糖尿病病程較久、控制不良的市民,以及身體本身較弱,容易出現低血糖問題的,則不建議空腹鍛鍊。」劉國勇提醒,低血糖不但會造成乏力、四肢震顫、虛汗、心跳加快等風險,嚴重的低血糖還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這類市民在運動前一定要適度進食,減少運動過程中的低血糖發生風險。
此外,有心血管疾病問題的患者應避免空腹鍛鍊。劉國勇表示,尤其是早上起來後,身體往往處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時段,如果此時空腹運動,會加大心血管負擔,同時也導致體內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劉國勇總結運動關鍵,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活動量由少到多,劇烈程度由輕到重,直至達到預定值或自己的耐受值;運動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取的,長期的堅持會產生複利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