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一定要和新職業對接,其中關鍵在於產教融合。
主筆 | 姜浩峰
生物學知識、農業知識和管理知識,這是吳思雨為了成為農業職業經理人而自學的課程。2014年高中畢業的她,曾經做過服裝銷售員,在打拼數年後,「95後」的她感覺賣衣服無法滿足自己「做事業」的渴望。2016年,她開始在微信上賣水果。她賣水果的平臺,從最初註冊的4個微信號,到如今開發農場小程序。短短不到4年時間,吳思雨通過一系列的銷售手段,使得經營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欣邑源家庭農場年銷售收入達到300萬元左右。
除了賺錢以外,對吳思雨來說,更大的收穫是學到了知識,並學為所用。就一門新職業來說,「農業職業經理人」是2019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稱「人社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的13個新職業之一。今年7月,人社部、農業農村部共同頒布了農業經理人的技能標準。可見,如何培養出符合標準的新職業人員,或者說如何讓風口上的新職業後繼有人,這絕非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定是先有職業標準,再有符合職業標準的人。
職業定義、內涵、外延之變
吳思雨剛在微信上賣水果的時候,她感覺自己做的仍是銷售。從賣服裝改為賣水果而已。2019年4月,當人社部等發布13個新職業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從事的工作,可以歸到農業職業經理人範疇。
比之2019年4月公布的13個新職業中諸多與信息產業、移動網際網路相關的新職業來,農業職業經理人並不是一個網際網路前沿職業。根據今年7月人社部、農業農村部共同頒布的技能標準,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定義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從事農業生產組織、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
從這一職業定義上看,譬如曾經印上過第三套人民幣一元紙幣的女拖拉機手梁軍,放在如今的角度衡量,可以分門別類到農業職業經理人行列了。而吳思雨這樣專事銷售農產品者,也在此範疇。或者這麼說——不會開拖拉機的銷售員,就不是合格的農業職業經理人。
根據現在頒布的職業技能等級,農業職業經理人分為四級、三級、二級和一級,或者稱為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在技能標準上列明職業環境條件——室外,常溫。也就是說,想坐在空調房間當經理的白領,也不是合格的農業職業經理人。
「有些新公布的職業,具體工作內容中的一部分,並非新近出現,而是經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重新梳理以後,重新定義的職業。」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所所長郭揚研究員如此認為。隨著經濟、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對職業定義、內涵、外延進行更改、充實,實屬必要。譬如同為拖拉機手,在計劃經濟時期農場裡當農業工人的拖拉機手,和如今21世紀網際網路條件下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當年農場中的僅有柴油動力的「鐵牛」,與如今許多地方連上北鬥衛星、有大數據管理的拖拉機,還真不是一回事。這就如同當年燒煤「轟隆轟隆」運行的蒸汽機車,和如今貼地飛行的高鐵,有內在的傳承聯繫,然而技術規範等等早已有雲泥之別。
陳茂正駕駛高鐵動車組
陳茂正在杭州地區的鐵路職工中名氣很大。「很厲害的大車!」不少人對《新民周刊》記者如是說。「大車」,是鐵路職工對火車司機的暱稱。許多新入路進入機務段的職工,夢寐以求的就是能成為「大車」。而陳茂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擁有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高鐵動車組四本駕照。
在蒸汽機車時代,「大車」意味著和煙燻火燎的蒸汽機車作伴,在成為正司機跑車之前,往往還要在司爐工、副司機等崗位錘鍊七八年。值乘一趟要燒掉好幾噸煤,都是司乘人員一鍬鍬投進爐膛的。全身上下除了眼白外,都是黑的。陳茂正當年憑著年輕、聰敏好學,從司爐到副司機,只花了一年時間。從副司機到司機,經過了四年成長期。然而,等待他的是蒸汽機車退役,內燃機車上崗。
從蒸汽機車司機轉崗內燃機車司機的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人遭到了淘汰。陳茂正卻從蒸汽機車司機轉為內燃機車司機,之後又轉崗到電力機車司機,在高鐵時代,陳茂正這位老司機正在譜寫一部「老兵新傳」!比起陳茂正來,新疆哈密三道嶺煤礦蒸汽機車司機班組60多名50多歲的蒸汽機車老司機,卻大多數辦理了內退。原因是他們駕駛多年的蒸汽機車面臨報廢,而開了一輩子蒸汽機車的他們,在幾十年職業生涯中,沒有遇到東南沿海地區國鐵司機所遇到的機會,沒有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逐步過渡到開上高鐵。
與陳茂正一樣擁有多本火車駕照的瀋陽機務段動車運用車間王平稱,與內燃機車要求瞭望間隔不超過3秒相比,高鐵動車組要求全程一直保持瞭望。「因為普通內燃、電力機車每秒走30米,而高鐵每秒80米就出去了,如同駕駛飛機貼地飛行一般,不敢有絲毫閃失。」王平說。光是這瞭望間隔,就讓一部分內燃機或者電力機車司機在高鐵司機的門檻外被淘汰。甚至出現師傅被淘汰,徒弟卻考出駕照的事。
與煤礦上提前內退的蒸汽機車司機幾乎同齡、擁有多本火車駕照的陳茂正也有遺憾。他近日看到一則新聞,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下一個新時代,我趕不上了,還有5年我就退休。」陳茂正說。而他的徒弟們,新一代的高鐵司機們也稱,師傅擁有的蒸汽機車駕駛證,是年輕人不可能再擁有的了。至於內燃機車駕駛證,在高鐵司機中還算吃香的。技多不壓身——即使是高鐵線路上,一些調車機車仍需要內燃機車上線。如果一名火車司機同時擁有內燃機和高鐵駕照,在單位一定是能者多勞的明星級人物。
《新民周刊》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初人社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6個新職業中,有「鐵路綜合維修工」這一崗位。此前,中國高鐵已經有了十餘年運營歷史,當時也曾產生諸如動車組機械師等新職業。從綠皮車時代檢車員只需檢修轉向架等機械部位,到空調列車需要複合型車電鉗工對機械、電力設備進行綜合檢修,再到動車組機械師承攬了原本車輛系統和機務系統的一些工種,並掌握各型動車組機電系統、電子系統一般維護、修理,鐵路系統檢車崗位職業定義、崗位要求、學歷要求都發生了大幅度變化。當年初高中學歷退伍軍人培訓一下就能跟著師傅上崗,如今這些技術工種的初任人員都需要相關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生了。
而最新的鐵路綜合維修工,則是在高鐵時代鐵路路網、電力系統「重組」而來的工種。原本工務段負責路網維護、水電段負責電力維護的格局,已無法滿足高鐵網絡維護需求。高鐵系統需要基礎設備維修一體化作業,原有職業設置已經無法滿足工電供複合型人才培養要求,設立鐵路綜合維修工,是適應高鐵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組織接觸網專修隊,採取「手摸眼看」的形勢,對管內接觸網設備進行全面「體檢」。
新職業培訓需要學制「立交橋」
記者從鐵路部門了解到,鐵路綜合維修工這一職業,假若細分的話,還包括鐵路網線維修工、鐵路信線維修工等工種,負責鐵路線路、橋涵、信號、牽引供電等運輸設備維修維護。也就是說,在一個大的職業領域之下,仍有具體的專業領域之分。如何讓足夠多的人員達到職業標準?
近日,黃浦中華職教社一份調研報告《國際經驗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提到,瑞士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學徒制。與我國國有企業內部曾經流行的學徒制不同,瑞士的學徒制,「學習內容包括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三部分。其中,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在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學習,實踐操作在企業中跟著師傅學習。學徒在企業中學習的時間佔整個學習時間的70%以上。在學習期間,學徒都有工資,由企業支付,而在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的學習則是免費的。專業機構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相關事務,各種學會、協會組織負責制定職業教育的學習與培訓內容、資格與證書考試要求、培訓方法與教材等,企業則提供培訓場所、學徒崗位和學徒薪酬。」
瑞士學徒制的好處在於——讓學徒既能夠從職業學校學習到相應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又能跟著師傅傳承技藝。兩者兼顧的同時,還能在學徒期就獲得一定的工資。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國有企業也曾實行學徒有一定工資的制度,甚至一些技校、職業學校甚至大中專生到企業實習期間,有工資或者飯貼、車貼。而如今,《新民周刊》了解到,絕大多數在校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沒有工資。譬如記者日前在某三甲醫院住院部發現,一些尚未畢業的大學生在醫院實習崗位工作,做一些導醫諮詢,甚至有人已能獨立進行注射工作。然而,在長達一年之久的實習期間,她們並沒有工資。醫院方面認為,這些大學生是來實習的,醫院提供實習機會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可能再支付工資。然而,支付工資,哪怕是支付象徵性的工資,實際上能夠儘快讓實習者獲得職業榮譽感。
調研報告還提到美國職業教育中的「產學合作」模式——「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學生入學半年後,由校方根據其所學專業與相應的企業聯繫,雙方籤訂合同,企業負責提供勞動崗位及一定的報酬,並指導學生工作及進行最終的工作評價等,在教學時間上按在企業和學校1:1的比例分配。」
報告認為,美國職業教育的CBE模式——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主要特點是:首先由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然後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按照教學規律,將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歸納,構成教學模塊,制定教學大綱,依此施教。其科學性體現在它打破了以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崗位群所需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保證了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以中國2019年至今公布的三批共38個新職業來看,未來5年用人需求9000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魯昕認為,人才培養一定要和新職業對接,其中關鍵在於產教融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稱:「數字科技對整個教育的影響,首先是對學科專業體系結構的巨大衝擊。比如新能源汽車、影視業,隨著行業的數位化轉型,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近年來一直在推產教融合,事實上很多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對職業人才如何培養,目標仍不清晰。」
就目前國內對新職業的培訓來看,確實有人開始注重產教融合。對於院校來說,注意到這一點,並能科學規劃,則也在人才培訓市場上能率先收到第一桶金。
以吳思雨心心念念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來說,8月30日,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承辦的2019年廣東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已結業。記者觀察到,這一培訓班,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協辦,面向廣東全省21個地級市招生,共計320多名學員參與培訓。
在理論培訓領域,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選派多位教學經驗豐富與實踐能力強的老師承擔培訓任務,精心設置了農業職業經理人相關知識模塊的課程體系,每期為120課時。在實踐教學方面,則帶領學員赴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以及農業產業園等開展現場教學與實地考察活動,以培養學員在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經營模式等方面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這儼然已經是一種「產學合作」模式的雛形了。只是,廣東的這一期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的招生對象,仍是「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和有著豐富農業經營管理相關經驗的人員」,換言之,旨在令一些其他技能型人才轉崗或者獲得崗位資格,而非從非技能型人才中選拔、培訓新職業領域的新的技能型人才。
日前,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等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在職業發展方面,「80後」「90後」群體相對更有職業危機感,這一年齡段群體也更希望通過學習新職業來掌握多種職業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發展潛力和職業發展空間,為未來職業生涯掌握自主擇業主動權,最終達到「職業自由」的工作狀態。
如何注意到這一趨勢,來讓這一現在或者不久的將來的職業中堅年齡群體更有獲得感?黃浦中華職教社的調研報告介紹了日本的「院校主導的集團化辦學」模式——通過有相當實力的主導院校來聯繫不同類型的院校、職業學校、企業、行業,建立聯盟,構建學制上的「立交橋」。這一「立交橋」的好處在於能夠打通培訓領域,令學習者缺啥補啥,儘快成為新職業領域的複合型人才。而政府對於學習者特別是完成學業者的補貼,也成為催化更多新職業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在江蘇省贛榆中等專業學校,建築工程系學員在觀看無人機實操項目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