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怒江州獨龍江鄉:「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

2020-11-26 中國網

滇西的高黎貢山常年雲霧繚繞,橫斷峽谷的獨龍江千曲百回。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

獨龍江湍急清澈,兩旁對峙的山峰氣勢非凡。山腳下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米黃色村寨。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彩畫。

獨龍江鄉是全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獨龍族是一個「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獨龍江鄉地處滇緬藏交界處的深山峽谷,自然條件惡劣,一直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如今,這個深度貧困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山深處通公路

劉銳,兩年前受中交集團委託,前往貢山縣掛職扶貧,擔任貢山縣委常委、副縣長一職。一談起獨龍江鄉的交通變化,劉銳有說不完的話。

劉銳向記者介紹說,獨龍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上世紀60年代,全長65公裡、人工開鑿的人馬驛道成為獨龍族人與外界聯繫的生命線,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暴雪會封閉進出山的路。11月封山之前,獨龍江鄉6個村的幹部帶領本村二三百人,要步行3天到貢山縣領取免費的化肥、糧種、洋芋、塑料薄膜等。成年人背100多斤物資,小孩背20斤。驛道上擠滿了來回的人。

熬過冬天,盼到6月份開山解封的季節,村民趕緊把糧食、鹽巴、藥品和生產資料運進來。6月到10月是雨季,許多村民用塑料薄膜蒙住頭,打著手電筒冒雨趕路,天黑了就睡在路邊的樹下。有時泥石流衝毀了道路,他們不得不等待交通恢復,身上帶的炒麵和苞谷吃完了,就挖野菜充飢。那時,國營馬幫有500多匹騾馬、40多名趕馬工,每年的運輸量不低於110萬斤。

為了改變閉塞、貧窮的局面,上世紀末,一條耗資超過1億元的公路動工了。

1999年9月9日,獨龍江公路竣工通車,這意味著人背馬馱的歷史終結了。獨龍族也成為我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民族。

2011年,獨龍江公路改建工程開工。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完工,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每年有一半時間大雪封山不通公路的歷史。隧道貫通後,從獨龍江鄉到貢山縣,正常情況下開車只需要3個多小時,而20年前需要整整走3天。

獨龍江公路要穿越氣候變化莫測、高海拔的高黎貢山,公路的維護成本很高。獨龍江鄉黨委書記餘金成告訴記者,今年,獨龍江流域連續下了半年的雨。記者在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的路途中看到,有數處路基被泥石流衝毀,有近十支工程隊在搶修。

怒江州交通局長羅增賢告訴記者,怒江州政府已經多方籌集近3億元資金,準備對獨龍江公路進行徹底改造,計劃重新規劃選址,增加橋梁和隧道,徹底改變目前時通時斷的被動局面。

「放炮傳信」變成「網際網路+政務」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巖羊無路走,猴子也發愁」……這些都是獨龍江鄉的真實寫照。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天氣,嚴重阻礙了獨龍江鄉的發展。

在獨龍江鄉巴坡村採訪時,記者聽到了「放炮傳信」的說法。巴坡村有430多平方公裡,斯拉洛村民小組100多戶,有些在江以東、有些在江以西,通知開會要用很長時間。當時的老縣長發明了「放炮傳信」,約定:重要會議和緊急會議放兩炮,一般會議放一炮,頭天晚上放炮,第二天下午開會。

在巴坡村麻必當電站,記者見到了一部手動調試的老機組,它見證了獨龍江鄉電力發展史。

「那是1989年翻越高黎貢山,從雪山丫口背進來的。」今年54歲的王國光對這段記憶印象非常深刻。

那時王國光23歲,聽說有大型水力發電機要進來,他非常激動,主動申請去接運。「機器又大又重,人馬驛道路又窄又陡,彎道多,馬幫沒法託運,只能靠人力去背。」接運小組20人左右,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天多雨,路溼滑,每人負重100多斤,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程,65公裡的人馬驛道,發電機加高壓線前後背了一個多月。

2006年,獨龍江鄉第一座真正意義的水電站——孔目電站建成投產。但由於獨龍江鄉山高坡陡,人們居住分散,鄉內仍有大量人家不通電。

2018年,獨龍江鄉建成了400千瓦柴油發電及200千瓦儲能系統,實現水電、柴發、儲能多能互補的微型智能電網,為獨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與此同時,現代通訊技術也悄然走進獨龍江鄉。

2014年,中國移動工作人員來到獨龍江鄉,架光纜、爬鐵塔、裝設備、測信號。經過幾個月奮戰,4G基站建成開通,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穿過高黎貢山、跨越獨龍江。

通網後,當地加大推進「網際網路+電商」,「彩雲優品」電商平臺應運而生。「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草果、重樓、當歸、堅果、獨龍毯、蜂蜜等獨龍江鄉的特色優質經濟作物和特產得以通過網際網路營銷的模式銷售出去。為了讓鄉親熟悉並用好「彩雲優品」,獨龍江鄉的6個行政村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手把手教鄉親使用電商平臺。

談到家鄉的變化,村民自豪地說:「現在獨龍江人對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了。以前到鄉裡辦個事,經常一天還辦不完,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政務』,在村裡分分鐘就辦妥了。得了病要做手術,可以在鄉裡連線省城的專家診治。」

從「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獨龍江通過移動「網際網路+」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跨越發展的新路徑。

「共產黨的政策,真沒得說」

千百年來,獨龍族群眾與世隔絕,莊稼靠點種、過江靠溜索、穿衣靠紡麻、看病靠佔卜,過著結繩計數、刻木記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艱難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江鄉沒有一所學校。1952年,獨龍江鄉開辦了第一所小學——孔目小學,從此獨龍族有了自己的教育事業。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項目啟動之後,獨龍江鄉構建起了從學前到初中的教育體系。截至目前,全鄉6個村委會教學點實現全覆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

2019年9月18日,獻九當村委會小學建成投入使用。嶄新靚麗的樓房,寬敞明亮的教室,30多名獨龍族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已經退休的老縣長高德榮有感而發:「現在的孩子真幸福,走幾步就能在家門口讀書。共產黨的政策,真沒得說。」

巴坡村的老校長木文忠至今還在講臺上教課。他曾經歷過茅草屋教室,如今在嶄新的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裡教數學和科學。「再也沒有逃學的孩子了,他們相互比誰更用功,有些孩子跟我說,一定要考到北京去!」木文忠說。

2006年,獨龍族女孩高瓊仙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她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村民大多認為孩子「讀到初中就夠了」。如今,情況變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據統計,獨龍族目前已經有3名博士生、2名碩士研究生、29名本科生。

獨龍江鄉的醫療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走進獨龍江鄉衛生院,記者見到怒江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趙燕。她來這裡進行醫療扶貧已經快兩年了,她對記者說,「剛來扶貧時,我經常要幫助來看病的孩子洗手、洗腳,甚至還要洗澡。現在獨龍族人的健康意識提升了很多。」

該院院長黎強一見到記者,就說起了獨龍江鄉醫療方面的巨大變化。

在黎強的兒時記憶中,他所在的龍元村每年都有人意外去世。有的被毒蛇咬傷,有的外出採藥、打獵摔下懸崖,有的婦女生完孩子大出血死亡。大雪封山的半年,人們有了病只能挨著。獨龍江鄉每個村都有巫師,卻沒有醫生。當時,獨龍江鄉人均壽命僅30多歲。

黎強剛參加工作,就負責整個鄉的防疫。他翻山越嶺,上藤橋、過溜索,走遍了村村寨寨,宣講常見病預防和傳染病防治法,每接種完一輪疫苗,需要3個月時間。

如今,獨龍江鄉衛生院已經有了心腦血管救治站、自動洗胃機、B超機等。2015年,衛生院開始使用遠程醫療系統,可以與昆明、珠海等地的醫生會診病人。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07年,老縣長高德榮試種草果,2011年實現部分掛果。在此基礎上,2012年初,獨龍江鄉大面積推廣草果種植,林業、農業等部門組合發力,通過免費發放草果苗、送技到家門等方式幫扶獨龍族群眾種植草果。

從一戶到幾戶、從一個小組到幾個小組、從一個村到幾個村,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發展到6.8萬畝。紅彤彤的小草果,成了獨龍族同胞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除了草果種植,獨龍江鄉還通過「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帶動獨龍族同胞發展羊肚菌、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等林下種養殖業,極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2019年國慶節,封閉改造兩年的獨龍江向遊客限流開放。頗有頭腦的獨龍江人王戰榮從中看到了商機,和妻子開辦起了農家樂。「交通條件好了,來獨龍江的遊客越來越多,很多遊客都在詢問有沒有吃住的地方。」王戰榮說。

從農家樂的改造裝修,再到自己親自下廚,王戰榮的農家樂慢慢步入正軌。為了吸引客流,他還在農家樂裡設置了一個特產售賣點,推介草果、蜂蜜等獨龍江原生態特產。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孔當村「亞納農家樂」,老闆娘肯秀泉和丈夫梁向保正忙得不可開交。這家佔地約1000平方米的農家樂,是夫妻倆通過小額貸款及縣裡扶持建成的,與之配套的還有一棟24個床位的「亞納客棧」。肯秀泉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遊客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

餘金成書記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獨龍江鄉注重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在鞏固草果、中蜂、獨龍牛養殖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羊肚菌、黃精、重樓等種植項目,加快發展民宿、農家樂、客棧等旅遊服務產業。2019年,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

隨著獨龍江3A級景區的創建成功,旅遊業成為獨龍江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距鄉政府不遠的山坡上,一個四星級的獨龍江天境酒店已基本建成。「年內即可投入運營,可有效帶動當地的旅遊、餐飲、種養殖等相關產業。」餘金成說。

在幾個民宿景區,一些村民在河灘撿枯樹枝,背回去當柴火。餘金成說:「保護生態嘛!不能隨便砍樹、打獵、捕魚。」看得出來,獨龍族人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從前,獨龍江鄉路邊能吃到野味,現在這些都不見了。

2018年底,獨龍江鄉實現了整鄉和獨龍族整族脫貧。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青山巍巍,綠水潺潺。如今,獨龍江幹部群眾正在奮發圖強,讓山更青、水更綠,讓未來的日子更美好。

相關焦點

  • 雲南省怒江州獨龍江鄉——「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滇西的高黎貢...
    雲南省怒江州獨龍江鄉——「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滇西的高黎貢山常年雲霧繚繞,橫斷峽谷的獨龍江千曲
  • 雲南省怒江州獨龍江鄉——「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獨龍江湍急清澈,兩旁對峙的山峰氣勢非凡。山腳下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米黃色村寨。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彩畫。
  • 雲南大學赴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研究生支教團
    一、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號召,用實際行動服務精準扶貧,體現95後青年奉獻擔當。    雲南大學赴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研究生支教團在團中央、團省委、學校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號召,用實際行動落實精準扶貧,參與雲南扶貧攻堅戰而成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中緬交界邊境,雪山連綿、峽谷陡峻,集高山峽谷、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深度貧困地區於一體,全州貧困發生率高達42%。
  • 深度貧困地區雲南怒江州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這裡的脫貧攻堅,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獨龍族群眾代表,2014年1月、2019年4月兩次給獨龍江鄉群眾回信,使怒江州各族群眾深受鼓舞。在國家、省及東西部扶貧協作支援下,怒江州堅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至2019年年末,全州累計脫貧22.3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24%下降到10.09%,獨龍族、普米族實現整族脫貧,貢山縣脫貧摘帽。
  • 紅果子照亮紅日子,雲南怒江州獨龍江鄉
    獨龍江鄉位於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距縣城79.98公裡。東鄰丙中洛鎮、茨開鎮,北鄰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竹瓦根鎮,西、南鄰緬甸聯邦共和國克欽邦。獨龍江鄉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唯一聚集的地方,是中國獨龍族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區
  • 雲南獨龍江鄉:獨龍族唯一聚居地28名文面女的神秘「面紗」
    布滿皺紋的臉上,蜿蜒著青藍色刺紋組成的圖樣,或深或淺,有的幾乎將整個面部覆蓋——生活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獨龍族文面女因此顯得特別而又神秘。  如今,在世的獨龍族文面女僅有28人。關注她們的健康,做好文字、圖像、音視頻等檔案資料的採集迫在眉睫。
  • 雲南:「直過民族」整族脫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貧困與福祉研究室主任檀學文對《小康》記者說,以雲南省怒江州為例,這個州人口規模不大,但是貧困發生率極高,脫貧速度慢。如果要算全國、全省總帳,這個州也許可以被忽略。在精準扶貧方略要求下,怒江州也同步如期脫貧。全州2016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1.82%,福貢縣貧困發生率高達52.9%。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極貧之地」雲南怒江州脫貧紀實
    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在怒江州消除貧困,這個曾經「不可能」的夢想如今變成現實:2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4個深度貧困縣全部摘帽,傈僳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脫貧。在這片地球褶皺裡,「中國奇蹟」悄然發生。
  • 地球褶皺裡的「中國奇蹟」--「極貧之地」雲南怒江州脫貧紀實
    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地處橫斷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為高山峽谷,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是全國最高的州市之一,可謂「極貧之地」。  在怒江州消除貧困,這個曾經「不可能」的夢想如今變成現實:26.9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4個深度貧困縣全部摘帽,傈僳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脫貧。在這片地球褶皺裡,「中國奇蹟」悄然發生。
  • 雲南「直過民族」已有9個脫貧摘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昆明4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記者4月13日從雲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獲悉,截至目前,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70.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39個貧困村出列,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
  • 雲南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52% 9個民族整族脫貧
    人民網昆明3月19日電 (李發興)雲南立足邊疆、民族、貧困、山區「四位一體」的基本省情和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的現實省情,堅持把解決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群體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從組織領導、幫扶力量、政策舉措、資金投入等方面傾斜聚焦,集中力量打硬仗、攻堡壘,補上區域發展短板,有效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 怒向「深貧」覓勝方——雲南怒江州脫貧攻堅故事
    在怒江州西北部的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2014年以前,每年11月到翌年5月大雪封山,獨龍江鄉便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獨龍族還有部分同胞保持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古老習俗。「提到獨龍江,繞不開一個人—高德榮,人們習慣稱他為老縣長。」蘇義生是雲南省高德榮先進事跡首席宣講員,曾作過高德榮專題宣講不下數十場。
  • 雲南省德宏州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7月31日,記者從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發布會上獲悉,德宏州4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18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91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6.05%下降至0.31%,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驅車穿行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怒江州」)依山傍水的美麗公路上,抬頭是鬱鬱蔥蔥的青山,低頭是清澈澎湃的流水,空氣中彌散著淡淡花香,還有羽翼斑斕的鳥兒倏地掠過。怒江之美,蜿蜒纏綿,驚心動魄。這片1.47萬平方公裡美麗的土地上,貧窮卻如影隨形,多年來困擾著22個民族的55萬人民。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②】雲南省「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11月27日,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發改委舉辦的「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專題發布會獲悉,雲南省已累計完成「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9.9萬人普通話培訓,創建普及普通話示範村(行政村)701個;共發放語言扶貧定製手機20000臺,39萬人通過手機APP學習普通話、認讀常用漢字。
  • 「原創」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攻堅實踐經驗
    精準設計: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制度建設雲南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制度建設頂層設計十分精準,聚焦「少數民族貧困」「邊境連片特困」和「深度貧困」現實,將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沿邊少數民族聚居區「興邊富民」行動計劃和深度貧困區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共同推進雲南少數民族脫貧攻堅工作。
  • 雲南省怒江州,中國的秘境之一,你有去過嗎?
    世代生活於此的人們亨受著這片大地賦予的和諧美好,過著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生活。雲南,這個美麗、神秘的邊疆省份,亦有許多少有人踏足的地方,位於滇西北的怒江州就是其中一個。高黎貢山下、怒江畔的滬水市怒江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東和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接壤,南與保山市相接,西與緬甸毗鄰,北和西藏自治區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