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文化:遺落塵埃的瑰麗
在銅仁1.8萬平方公裡的熱土上,文化璀璨,映照古今。
而在銅仁「一帶雙核」戰略中,將會深入挖掘好銅仁的商賈文化、碼頭文化、土司文化等,把銅仁歷史文化和本土文化做足,全力把銅仁建設成為傳承歷史、凸顯文化、彰顯特色的文化旅遊勝地。
翻開歷史的燦爛篇章可以發現,土司文化在銅仁有著數百年的「記憶」,是銅仁歷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元朝統一後,凡土司轄地均根據地域大小、人口多寡、力量強弱,分別授予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等名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改思州、播州同隸湖廣行省。五月,改思州軍民安撫司為軍民宣撫司,領1府,14州,1縣,52個長官司。其中今境可考的有1縣和16個長官司。即銅人大小江等處長官司(碧江區境)、省溪壩場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江口縣境)等。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所轄的施溪漾頭蠻夷長官司(今碧江區漾頭鎮),播州軍民宣撫司所轄的平溪上塘羅駱家等處長官司(部分在今玉屏縣境)、都雲軍民府所轄平溪等處長官司(今玉屏縣境)。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鎮遠州知州田茂安據其地以獻大夏明玉珍,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後改為思南宣慰司,治鎮遠。至此,原思州宣撫司地分置思州、思南兩宣慰司。
明初,承襲元制,今銅仁地區境仍屬思州和思南宣慰司,世襲土司制。明永樂十一年(1413),思南、思州兩者間矛盾屢禁不止,廢思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慰司,分設建立思南、銅仁、烏羅、鎮遠、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八府。
清雍正八年(1730),銅仁府轄銅仁1縣,正大(松桃)1廳,省溪、平頭、烏羅等4個長官司,以及萬山1鄉(正式置於嘉慶年間)和六家、敖寨、甕帕、宙羅(今太平鄉)、提前、提土、提和8洞、坡東、坡西2壩等。清嘉慶二年(1797)十一月,升松桃廳為省轄直隸廳,平頭、烏羅二長官司和坡東坡西2壩由銅仁府屬地劃歸松桃直隸廳管轄。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諸多土司衙門已不復存在,只有少數地方能依稀看見當年土司文化的影子。
地處湘黔兩省交界的瓦屋侗族鄉,是銅仁土司制度遺蹟的留存地之一。自黔東設府(1413年)六百年以來,瓦屋先後歸屬思州、銅仁兩府管轄。由於「改土歸流」的不徹底,土司制度在瓦屋一帶直到清末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同時也為後人研究土司文化留下了生動的標本。
坐落於梵淨山腹地江口縣雙江鎮鎮江村省溪司村民組的省溪司土司衙門,如今也只能從零星的遺蹟中略窺其繁盛。
省溪司城坐西朝東,背靠雲景山,面向太平河;城圍七八百米,四周築有土石圍牆,牆高約3米,厚約1米,多數地段牆基仍清晰可見。據史載,省溪已有800餘年歷史,早在宋熙八年(公元1181年)就已開闢。省溪土司從元朝開始設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銅仁縣移至江口為止。
該土司衙門雖於民國初年燒毀,但土司城牆,城門和土司衙門遺址尚存。城牆腳尚在,用大青石砌的西門和城內上、中、下、後四條主要街道,用鵝卵石鋪的人字形路面還清晰可辨。土司門前,土主廟旁圍徑8.7米的古楠木樹還青枝綠葉。該遺址已被江口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曾經盛極一時的土司制度,如今除了幾片丹青記載其存在,也就只剩下零星的斷壁殘垣在低聲訴說著曾經的輝煌。伴隨著「一帶雙核」旅遊線路建設不斷推進,土司文化正等待著能夠領略它真實而動人傳奇故事的人到來,相信在不久之後,土司文化這份隱於阡陌田野之中「記憶」將會重新展現它當年的風光。
(來源: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