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伎不是「藝妓」,從古至今她們一直是畫家筆下的正統美女!

2020-12-18 多藝堂傳播

你看過電影《藝伎回憶錄》嗎?看過就知道在日本有一種職業叫藝伎(Geisha),是一種表演藝術職業。這個職業被許多不懂日本文化的人所誤解,以為她們和妓女一樣是靠出賣身體來賺錢的,其實不然。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早時期還都是男性,他們主要在妓院和娛樂場為客人表演舞蹈和樂器謀生活。到了18世紀中葉,藝伎漸漸被女性完全取代,一直沿襲至今。

藝伎賣藝不賣身,有雅而不俗之處,所以與「藝妓」有別。在日本的藝伎行業有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隱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藝伎這個職業存在有幾百年了,歷經昌盛榮衰,如今可謂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成了「夕陽產業」。據說當今的日本,真正稱得上藝伎的人也就200多個。

藝伎的形象大多美豔可人,服裝佩飾華麗,尤為擅長歌舞,曾是許多日本少女的夢想,也是許多著名畫家筆下的主題形象。學藝術的都知道日本有傳統風俗畫浮世繪,盛行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曾湧現出許多著名畫師,著名的有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河鍋曉齋等,他們都曾畫過藝伎,展現當時百姓的一些生活面貌。

浮世繪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如今的日本動漫也在全球佔有著重要地位,引領著世界動漫文化的新潮,湧現許多優秀的動漫插畫師。

近來小編發現一位年輕的日本插畫師--牧田遙香(Haruka Makita),她尤為擅長畫精美小巧的藝伎畫像,畫風受到日本傳統畫與浮世繪風格的影響,極度可愛和唯美。她創作的人物眼睛大大的,手足很纖細,有動漫人物圓潤可愛的大腦袋,配著華美的日本傳統服飾與寵物元素,非常令人喜愛,一起看幾幅吧!

相關焦點

  • 《藝妓回憶錄》:日本藝伎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大家不要想多了,藝伎不是藝妓,是賣藝不賣身的。最初是都是男性,到了十八世紀才逐漸變為女性表演,所以最古老的藝伎可能大概是這樣的。藝伎文化出現在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大約到了明治時期達到巔峰,只要有榻榻米的地方便有藝伎,她們與木戶孝允、 伊藤博文、桂太郎、井上馨等一大批倒幕志士,演繹了一場又一場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 藝伎不是妓女,日本藝伎文化的大本營在哪?這個地方叫祗園
    祇園實際上是京都的藝伎區,現在可以說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地區。白天,你可以找到7世紀的餐館和茶館。許多遊客喜歡在這裡放鬆,在路上散步。你也可以看到匆匆忙忙的藝伎。也許他們會和你擦肩而過。然而,這裡最生動的時間是在晚上。每天晚上,這裡的燈籠都會發出微弱的光。
  • 藝伎,是一種文化!
    前兩天又重溫了一遍《藝妓回憶錄》,看到「小千代」的各種才華,不禁感慨藝妓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藝伎回憶錄》電影中「小百合」的原型——日本著名藝伎巖崎峰子卻怒斥該電影篡改事實,那麼,何為藝妓?藝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藝妓是怎樣發展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真正的日本藝妓。
  • 日本藝妓真的不是妓女嗎?
    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當時中國的官妓,以及朝鮮的妓生,和日本的藝妓都有相類之處。隨歷史的發展,只有日本的藝妓一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
  • 藝妓的興衰變化:由日本經濟的起伏,見藝伎命運的走向
    並且,"藝伎"這詞語也是源於中國漢語。到日本大阪時期的經濟的不斷發展,慢慢地就出現了,為了迎合上流人類口味和專門培養的一"藝伎"。所以說藝伎的命運是跟當時日本經濟的命運是相連的。"經濟盛,而藝伎興,經濟衰,藝伎衰。"在一個經濟衰退的社會中,藝妓的生活得不到保證,就如同無根的浮萍,隨風飄蕩。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她8歲出師,開始走街表演,一直堅持到1973年。 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興起,越後藝伎逐漸走向衰落,很多藝人紛紛轉行,只有小林春一直堅持,成為日本最後一名越後藝伎。她在96歲的高齡還灌制了一張名為《越後藝伎最後的絕唱》的唱片,在日本廣為人知。2005年4月25日凌晨2點在新瀉縣黑川村的老人院由於自然衰老死亡,安然辭世,享年105歲。她的離世也宣告著「越後藝伎」時代的終結。
  • 京都最大藝伎區:街頭偶遇藝妓,長槍短炮齊上陣,真是驚豔
    圖為京都唯一園子所在的茶館入口,聚集了很多攝影師,有歐美的也有當地的,大家都在等著藝妓出門。藝伎作為日本最傳統的工作之一,至今為止一直受到外部的好奇心,但今天也有很多人不認識藝伎。 圖為在京都的茶館前,手持長槍短炮的攝影師們「蹂躪」。白天唯一的園子並不怎麼容易見到真正的藝妓,通常是遊客扮演的「藝妓」,只是為了體驗和服拍照而拍照。
  • 日本藝妓老照片:造型奇葩,色彩搭配驚悚!
    四百年來,藝妓一直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許多人仍然帶著另類眼光看待她們。她們經常被誤認為妓女,事實上她們只出售自己的才藝而不是身體。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她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其實日本藝伎(Geisha)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大約1750年左右出現了第一個女藝伎。
  • 浮世繪與現代漫畫的結合:插畫師筆下的日本藝伎,斯美人兮
    他筆下的藝伎一個個令人心神蕩漾,每一位都吐露著掩藏不住的芬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一位插畫師的作品吧!今天JIOJIO要跟大家介紹的這一位插畫師是來自於日本的插畫師田村吉康(Yoshiyasu Tamura),是一位新銳漫畫家、插圖畫家!他沒有任何一幅作品畫的是女性豐腴的裸體,但從每一幅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另一種性感。
  • 日本藝妓不是「妓」,你別想多了!
    在這部電影中藝妓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負責展現一種靈異的美:第二負責給你倒酒時趁你不備打開臉部向你開槍:看到「藝妓」兩個字,人們經常很自然的把她們當作性工作者,當年電影《藝妓回憶錄》上映時,章子怡不斷的被罵也是這個原因。有段時間就連「藝妓」的名字也被改成了「藝伎」,只是為了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 藝伎回憶錄,藝伎不是妓女
    ,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她們不僅有流利的談吐,還必須會唱歌、跳舞、吹拉彈唱等技能,部分藝伎會賣身。她們美麗優雅,落落大方。在她們身上,男性尋求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渴望,而更多是精神上的慰藉。千代學習吟唱、樂器、舞蹈、茶道、插花等技藝,在豆葉那裡,豆葉一直在強調,藝伎不是妓女這也就意味著,藝伎是不允許有愛情的,但對會長早已萌生愛情的千代來說已經不在乎了
  • 日本版的紅燈區:祗園,藝伎為何這麼高雅?
    祇園實際上是京都的藝伎區,現在可以說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地區。白天,你可以找到7世紀的餐館和茶館。許多遊客喜歡在這裡放鬆,在路上散步。你也可以看到匆匆忙忙的藝伎。也許他們會和你擦肩而過。然而,這裡最生動的時間是在晚上。每天晚上,這裡的燈籠都會發出微弱的光。你可以看到紙窗戶後面的燈光柔和地閃爍著。實習期間,你甚至可以看到藝伎匆匆忙忙地工作。
  • 藝伎如何練成
    她們臉上塗著白色的粉底,著紅色衣襟的和服及頭飾花簪皆比藝妓花俏,以表示學藝未成仍待努力,在臺上表演當中學習著藝妓們如何取悅於男人,直到學成在25歲以前一定要升格為藝妓,將紅色的衣襟更換為白色代表晉級。藝伎身著和服,袖長著地,腰間繫著腰帶低垂在後,頭髮僅以髮髻的髮型來裝扮,高雅的服飾,與四季合鳴。
  • 小千代《藝伎回憶錄》:世界失落的藝術家
    藝伎並非如世人所想像中的那般風騷入骨、賣弄情色,待客作藝是她們的主要工作。她們服侍客人餐飲,為客人表演歌舞樂器助興,調節飯桌上的氣氛,但絕不會出賣自己的身體。不潔身自好的藝伎,為人所不齒。藝伎自小經歷嚴格培訓,舉手投足都有講究,她們在置屋之間,專心學藝數年,不食人間煙火,穿著精緻的和服,化精緻的妝容,吃精細的食物,她們以精妙絕倫著稱,完美似不是人間客,而是從畫中跳出來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只是她們的命運,多為人所唏噓。除卻知名的一流的藝伎,大多數的藝伎並沒有能夠選擇人生的權利。
  • 日本藝伎真實是什麼樣子?通過一組老照片便可得知!
    在日本曾流行一種特殊的職業「日本藝伎」,裡面全部都是年輕貌美的姑娘,濃妝豔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很少人知道日本藝伎真實的生活狀態到底是怎樣的。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藝妓真實是什麼樣子? 圖為兩個年輕藝伎姑娘照片寫真,年齡並不是很大,正值青春年華。
  • 「桌遊推薦」藝伎回憶——《花見小路》
    桌遊《花見小路》是個小盒的輕策遊戲,在遊戲裡你是知名高級料理店的老闆,為了爭取七名最好的藝伎,你要與其他老闆進行競爭。用她們喜歡的物品來吸引她們的芳心。率先贏得四名藝伎或者總魅力值達到十一的玩家,將獲得遊戲的勝利。遊戲共有七名藝伎,分別喜歡七種不同的物品。
  • 京都——藝伎小天堂伊豆,與藝伎近距離接觸
    我們一行人來到藝伎小天堂伊豆,與藝伎進行了次親密接觸,體會她們嫵媚與溫柔。提到藝伎,有一個地方和京都一樣絕對不能錯過,那就是著名的藝妓小天堂,伊豆之國。日本著名唯美主義小說家川端康成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文中描繪了青年男女之間初戀般的朦朧、純真的情感。
  • 畸形的美:日本著名的三大藝妓
    畸形的美:日本著名的三大藝妓日本藝伎是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職業,一直以神秘著稱。是一種表演藝術,而國人一般把他和妓女等同看待。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隨後漸漸被女性取代,一直流傳至今,今天,仍有少數日本女性從事藝伎。從藝的女伎大多美豔,擅長歌舞,藝伎在日本史上曾十分發達,在人口稀少的古代就有幾萬人之多,其中有五位著名脫穎而出。
  • 疫情衝擊下面臨「生死劫」實拍日本藝伎生存現狀
    「當我來到赤坂區的時候,這裡有400多名藝伎,人多到我都記不住她們的名字,但是現在時代變了,只剩下20名了。」現年80歲的育子說,藝伎店沒有足夠的工作來招募新學徒,尤其是疫情肆虐的當下。
  • 不要再叫它「藝妓」了
    這種風格下對「藝妓」的誤用並不新鮮,也不是過去留傳下來的風氣。在研究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烘焙師使用日本藝妓的形象來推銷他們的咖啡。同樣的,過去三年也有一些文章在藝妓咖啡旁邊配上了藝妓人的畫像。這種濫用不僅令人不安,而且完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