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濱海新區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

2020-12-25 騰訊網

記者日前從濱海新區科技局獲悉,今年上半年,濱海新區重點建設的8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科技研發、吸引人才、孵化轉化、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新區主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區域核心競爭力得到持續提升。

「PK體系」瞄準行業頂峰

今年上半年,由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孕育的「PK體系」瞄準行業頂峰,「飛騰CPU」和「麒麟作業系統」正在打造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生態體系。飛騰CPU完成新一代四核桌面CPU流片和測試,晶片功能、性能達到預期目標,多路伺服器CPU設計順利推進。飛騰CPU項 目還與長城電腦籤訂10億元訂單合同,並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聯通等多家單位開展合作,未來3年預計產量900萬顆,產值超百億元。麒麟作業系統安可項 目、保密專用機項目順利推進,已在湖南完成試點,並在財政部、中聯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使用;獲得中軟預採購5540萬元訂單。

科技成果轉化碩果多

在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今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取得了新突破。記者了解到,目前研究院共收集項目100餘個,在新區註冊公司33家,其中上半年 新註冊公司7家,涉及晶片、雷射、物聯網、醫療器械等領域。此外,研究院還不斷撬動社會資本,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投資力度。其中,深鑑科技以3億美元被 收購,華慧芯科技估值達3.5億元,6家公司獲得9000餘萬元融資。

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也迎來了良好的產業化前景。上半年,研究院新申請各類智慧財產權114項,新註冊企業7家,目前在孵企業累計達29家,合計獲 批國家高企3家,註冊資本近3億元,累計產值5.5億元。其中,澤達易盛年產值超2億元,目前正在申請科創板;mprobe公司(醫療健康)估值超3億美 元;迦自機器人公司估值超3億元;晶麗數碼預計年產值達6000萬元。研究院二期將加速建成10萬平米浙江大學(天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園。

走進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與產業化基地記者發現,這裡的孵化育成工作已初見成效。中英基地目前入駐項目及企業達43家,累計註冊資本達4.1億元,上半 年入駐企業累計合計納稅總額近2600萬元。據中英基地負責人介紹,上半年中英基地對外開展技術諮詢、技術檢測等服務80餘次,實現各類技術收入約 1000餘萬元。

同時,天津市濱海新區信 息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的NRS1800交換晶片上半年累計完成合同銷售額425萬元,在70多家大國重器產品型號上開展試用,預計全年可完成銷售合同 1000-2000萬元;兩家衍生企業穩步成長,芯海創增資4000萬元,申易科技加快融資步伐。天津(濱海)人工智慧軍民融合創新中心科研工作取得突 破,群體智能作業系統micROS研製取得階段成果。

平臺建設再進一步

「今年,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建設成效顯著。」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研究院已獲得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認定,孵化轉化了「燕 雲」雲管理器。該項目曾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已聚集了AVS2超高清視頻轉換器等多項科技領先產品,形成了 以高文院士、黃如院士、梅宏院士領銜的一批代表性成果,其中雲聖智能公司估值達10億元。

記者了解到,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二期將重點引進高端晶片、核心器件、人工智慧等產業化項目,籌建「京津協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 金」,首期規模5億元,培育高科技高產值公司,將實現300名左右規模產教融合研究生培養,爭創國家綜合性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分中心。

除此之外,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也在加快二期項目建設。研究院積極推動智能製造、智能安防、智能服務、智能教育四個二期項目,承接國家、地方 等項目達45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3項,為1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獲批天津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天津市人工智慧科普基地。研究院及其孵化企業已經吸 引社會融資2.19億元,其中銀河水滴估值達10億元,中科虹星完成融資6000餘萬元,產業培育態勢良好。

上述負責人表示,目前區科技局將加大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服務力度,加快聚集創新資源,積極建設面向產業發展、企業化運作的創新平臺。(津雲新聞編輯張晶晶)

1

END

1

相關焦點

  • 濱海新區:多領域突破核心技術難關
    近年來,濱海新區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不斷加強關鍵學科建設,加快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先後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展開技術攻堅克難,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湧現出了一批亮點成就。
  • 濱海新區舉行新聞發布會
    建設科技強區 新區打出「組合拳」 濱海新區是天津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擁有大量國家級科技創新機構和創新型企業。新區下一步將如何有效發力打造科技強區?對此,區科技局局長張桂華表示,新區將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勢,以政為引、以用為立、以轉為要、以企為主、以人為本,打造科技強區。 濱海新區在創新載體聚集、創新主體壯大、創新成果湧現、創新人才聚集等方面均取得亮眼成績。
  • 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概況
    2006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國發〔2006〕20號),明確了開發建設濱海新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 廣西「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取得重大成效
    新華社南寧12月5日電(記者林凡詩)記者近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廣西啟動「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以來,實施重大專項項目115項,總投資超95億元,自治區本級財政資助經費超13億元,突破127項重大技術。這一工程總體任務指標已全面完成。
  • 廣州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取得新突破 全球創新集群排名躍至第21位
    廣州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取得新突破 全球創新集群排名躍至第21位金羊網  作者:  2020-01-07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創新資源豐富
  • 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關於制定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
    民生保障不斷增強,每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濱海圖書館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成為網紅打卡地,濱海科技館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10座博物館建築之一,被譽為海上故宮的國家海洋博物館開館,在音樂界享有美譽的茱莉亞學院正式開學,周大福國際金融中心開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依法治區工作深入推進,濱海新區行政執法監督平臺被評為全國示範項目。
  • 突破「卡脖子」技術建設創新平臺 科技「硬核」加碼美麗河南
    河南大學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劑關鍵技術,實現了鎘、砷等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安全修復,產品已在濟源、新鄉等地的重金屬汙染農田使用;許昌金科資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關鍵技術,讓建築垃圾處理的「世界性難題」有了中國方案;河南中原黃金冶煉廠有限責任公司力推的金銅冶煉含砷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我國含砷廢渣處理工藝上的一次重大創新
  • 銀湖灣濱海新區掛牌
    接下來,銀湖灣濱海新區將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研究制定支持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緊缺適用人才引育辦法,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前來創新創業,為銀湖灣濱海新區建設打開局面營造更優環境。  早前,江門市政府出臺的《關於支持銀湖灣濱海新區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江門市銀湖灣濱海新區建立「市直派出機構+新區內設機構+有關事業單位+市級開發平臺」的管理模式,賦予新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並在新區項目審批、土地供應、規劃編制、土地合作開發模式、鎮村工業園改造、零散土地歸併整合等方面創新工作機制。
  • 越城區、濱海新區這些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3月1日上午,紹興全市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暨越城區、濱海新區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儀式啟動。在興灣精準醫學產業園項目現場,越城區委書記、濱海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主持工作)金曉明報告越城區、濱海新區開工情況並宣布重大項目開工。
  •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一行來校調研
    新區將認真學習百年南開一以貫之的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升級加力與南開大學的務實合作,共建一流大學,全力支持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建設;共建創新平臺,以市場化思維,積極探索建立人才培養、科技研發、金融支撐、成果轉化的「四位一體」模式;共享應用成果,強化與南開大學在人才培養、智力支持、研發成果轉化、校友聯誼活動等方面的合作,做到文以治區、理以強區、商以富區。
  • 70個重大項目集中啟動,深圳大鵬新區吹響建設發展「衝鋒號」
    2020年7月6日,在大鵬新區電網架空線落地項目現場,大鵬新區第三季度70個重大項目集中啟動,總投資近120億元,在盛夏裡吹響了大鵬新區建設發展的
  • 大鵬金沙灣濱海度假區配套工程關鍵性節點取得突破!
    下沙管廊門口節點驗收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25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林宏松 通訊員 丁文超)2020年12月25日,下沙管廊升級改造工程順利完成電力艙電纜支架驗收,標誌著下沙管廊已具備電纜敷設條件,大鵬金沙灣濱海度假區配套工程關鍵性節點取得突破
  • 渤海灣畔聽「新」潮——天津濱海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紀事
    深之藍未來將繼續圍繞創新打造頂尖的水下機器人生態企業,以更廣闊的眼界探索深海,挺進深海,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科技力量。」魏建倉信心滿滿。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渤海之濱,海河之畔,一批像魏建倉一樣的弄潮兒,匯聚這片熱土,逐夢創新,大展身手,刻印下一串串精彩的奮鬥印記。對新世紀批准成立的首個國家級新區——濱海新區來說,5年來,創新競進,改革統領,服務協同,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 天津濱海新區前三季度引進879個「京」字號重點項目落戶
    服務非首都功能疏解 天津濱海新區是重大國家戰略承載地,著力打造首都溢出功能重要承接地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標誌區,並加快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設
  • 「天津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成果發布
    總的看,2019年濱海新區新興產業加速成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研發轉化能力持續增強,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好項目加速集聚,投資消費關鍵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先行先試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對外開放紮實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環境整治持續強化,城鄉面貌進一步改善;載體功能不斷提升,民計民生進一步改善。
  • 唐山市黨政代表團赴天津濱海新區學習考察
    唐山市黨政代表團一行先後實地考察中新生態城智慧中心、國家海洋博物館、周大福金融中心、凱萊英醫藥集團、天津港貨櫃碼頭有限公司,近距離感受濱海新區開放包容、改革創新的巨大活力,近距離體會智創濱海、天津智造的澎湃動力,深入學習濱海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國土空間規劃、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生態環境建設、港口轉型發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寶貴經驗。
  • 濱海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許紅星到天津大學濱海校區調研
    楊明海首先介紹了天津大學濱海校區的建設背景、發展歷程、科研業績以及學生培養情況,並表示希望與濱海新區在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開展合作,助力濱海新區企業技術能力提升,優化濱海新區人才結構調整。
  • 重大項目賦能高質量「美麗大鵬」建設
    「壩光片區開發的每一寸土地都採用『海綿城市』技術模擬生態,建設的每一棟建築都是『綠色建築』。」同行的新區壩光開發署署長許斌告訴記者,壩光片區既要堅持綠色開發,更要突出生物產業集聚發展的特性,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走進全面復工後的壩光片區,項目工地恢復了往日的繁忙。
  • 天津濱海新區將於2020年全面實現目標定位
    中新網天津12月27日電 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濱海新區區委書記何立峰27日在此間舉行的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表示,到2020年全面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的目標定位。何立峰在題為《打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攻堅戰努力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的報告中說,到2020年,濱海新區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變,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全面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的目標定位:建成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新城區。
  • 揭陽:全力建設濱海新區 全域融入大灣區
    政策優勢空前揭陽濱海新區從謀劃、規劃之初就具有突出的政策優勢。2017年12月,省批覆頒布《揭陽濱海新區發展總體規劃》,把揭陽濱海新區作為區域性重大發展平臺進行謀劃推動;去年3月,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揭陽濱海新區粵東新城加快開發建設的若干意見》,給予揭陽濱海新區粵東新城省級層面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