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蔣介石
慈湖
奉化溪口
原載《民國政要的最後歲月》,作者 範小方、李永銘,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還在1972年3月,蔣介石就做了前列腺手術,並由此轉為慢性前列腺炎。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的第二個月,即1972年7月,蔣介石先患感冒,而後引起肺炎,於是進入榮民總醫院,在這裡住了一年零四個月之久,從此,蔣介石的健康便一蹶不振。
1973年元旦,病中的蔣介石照例發表致同胞文告。10月10日,雙十節,他又照例發表「國慶」文告。在這些文告中,仍然表示其反共的態度決不改變,仍然是那些早已聽厭的高調:「縱使我們的權利蒙上一層悲痛的面紗,我們的氣氛暫時受到安撫逆流的毒化,我們決不會氣餒,我們不會迷失方向與道路。」蔣介石發表這些文告的目的,除了表示他反共的決心外,主要為了向外界表示,他沒有病,他還是臺灣的統治者。
蔣介石住院期間,對外高度保密。他本應辭職,以副總統代理其職,但他一直沒有這樣做,為的是讓蔣經國接班有更充分的準備時間。
1973年7月,他第四個孫子蔣孝勇結婚時,他還與他們合照,讓報紙公開刊載,以向公眾證明他的健康狀況和並沒有暗中引退。
1974年夏天,蔣介石的病情一度好轉,他每天可以在花園散步,並與家人討論政治及國際形勢,似乎十分輕鬆與愉快。但到年底,臺灣發生流行性感冒,蔣介石偶感風寒,再度患感冒而轉為肺炎,這次病得十分厲害,身體虛弱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由於蔣介石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而長期服用抗生素,所以此次肺炎很難治癒。
1975年1月9日,蔣介石在睡眠中發生心肌缺氧症,雖經搶救轉危為安,但由於肺炎未愈,不時發燒。3月29日,蔣介石病情轉危,他高燒不退,已不能起床,他自知年事已高,多病並發,不可能治癒了。於是,他讓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孝儀拿來筆和紙。
他口授遺囑,讓秦孝儀記錄,後由宋美齡、嚴家淦、蔣經國、倪文亞、田錦、楊亮功、朱俊賢等籤字。遺囑如下:
餘自束髮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無日不為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建設民主憲政之國家,艱苦奮鬥。近二十餘年來,自由基地,日益精實壯大,並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反共復國大業,方期日新月盛,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餘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從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相左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光復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餘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鬥決心,惟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
絕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蔣中正
蔣介石口授完遺囑,喘了一會氣,又說:「我死後,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說到這裡,蔣介石閉上眼睛,再也不說話了。大家知道,此時此刻,蔣介石是在強烈地思念自己的家鄉——奉化溪口,那古木參天,危崖聳立的武嶺,那流水旋洄、遊魚可數的剡溪,如一幅幅立體畫面,在蔣介石眼前出現,老人的眼睛有些溼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