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靈柩為什麼至今沒有下葬?因為他曾經為自己秘密選擇一塊墓地!

2020-12-25 騰訊網

蔣介石的一生之中,非常喜歡中國的風水文化,對陰陽,佔卜之類的也很有興趣。1946年的時候,國民政府頒布還都令,在凱旋迴南京之後,他就開始為自己挑選百年之後的歸宿之地了。為此,他還專門從浙江的雪竇寺,請來寺中懂得陰陽風水之術的長老。

這位長老來到南京,弄清楚了蔣介石的意圖之後,就在朱元璋的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為他尋覓龍穴。明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中山陵就在孝陵的東側。長老在紫金山仔細查看之後,選擇了孝陵和中山陵之間的一處風水寶地。

長老下了紫金山,蔣介石就把他請進了非常隱秘的地方,然後請教說:「大師請直言」。這位長老便侃侃而談:「風水地理之要訣,一為形勢,二為星象,如今我們只說這勢」。於是又將《陰宅》和《葬經》中的風水學內容大致的講了講。

然後話題轉到了紫金山這塊風水寶地之上,長老又說道:「紫金山山峰暗拱,叢山疊嶺,三山對中,兩峰對空,有坐下真龍之勢,是個極好的龍穴寶地」。

蔣介石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可是長老卻又嘆道:「龍穴雖然已現,但是這天機亦被我說破,蔣公可在孝陵與中山陵之間尋一址,蓋一亭,名曰『正氣亭』,鎮龍於此,蔣公百年之後方可安然」。蔣介石聽後,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

幾日之後,蔣介石便率一眾人等,尋覓鐘山之景,遊於紫金山間,遠遠望見那長老所說之處,只見山川林壑,秀於其間,別處果然無法與此處相比,又見此處高於明孝陵,低於中山陵,確實是一處龍盤虎踞的風水寶地。

蔣介石很滿意的說道:「我百年之後,也要安葬於此,永遠陪伴中山先生,選擇的這個地方要高於朱元璋的孝陵,但是不能與中山先生相比,所以一定要低於中山陵」。回去之後,隨即便令人在孝陵和中山陵之間選址,建蓋正氣亭,此亭建成之後,蔣介石還親筆題書「正氣亭」三字。

內戰爆發以後,經過三年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4月23日佔領南京,中國共產黨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在四川成都鳳凰山機場,登上中美號專機,退往臺灣。

1975年蔣介石病逝於臺北官邸,靈柩暫厝在中國臺灣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至今也沒有下葬。或許是蔣介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機會將他的靈柩歸還故鄉,安葬於他自己曾經選擇的地方。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十分看重自己的身後之事,對於葬地的選擇十分慎重。蔣介石具有濃厚的傳統思想,當他還在大陸時,不到花甲之年,就給自己選好了墓地,墓址共有三處。蔣介石最早選定的第一處墓址,是在其母王採玉的墓旁。
  • 蔣介石死了42年了,為啥到現在還沒下葬?緣於他生前說的一句話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距今已經42年。讓人奇怪的是,蔣介石還沒有下葬。為什麼呢?和他生前說的一句話有關!按照慣例來說,如果人死了應該下葬,但是蔣介石沒有,而是選擇在了停屍在慈湖行館。那麼,蔣介石為啥選擇停屍在這裡而不下葬呢?原來,1973年3月29 日,蔣介石病重時,囑咐蔣經國時說:「我死後,你將靈柩暫厝慈湖,那兒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為啥暫厝慈湖,而不下葬呢?原來,蔣介石到大陸後曾經多次對家人和下屬說,自己百年之後,不要葬在臺灣,而是要葬在南京。
  •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2007年12月24日 13: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桃園縣大溪鎮慈湖蔣介石陵寢。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文說,蔣介石和蔣經國,在1975年和1988年去世後,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文章說,蔣氏父子是浙江奉化人。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
  •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文|小羽說起蔣介石相信大家對蔣介石應該非常的熟悉吧!拋開所有蔣介石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戎馬一生,為趕走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多。
  • 成吉思汗去世時殺死了一隻小駱駝,有玄機,其陵墓位置至今無人知
    成吉思汗去世時殺死了一隻小駱駝,有玄機,其陵墓位置至今無人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選擇埋葬仙逝之人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可以用水,土,火葬。不過在我國史上成吉思汗選擇的下葬方式是最為特別的,因為他選擇了「萬馬踏平」的方式來埋葬的?
  • 美國甘迺迪墓地:被槍手擊中頭部刺殺身亡,墓地燃燒著不滅的火焰
    甘迺迪去世後,美國政府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關於究竟誰策劃的這起刺殺行動,時至今日依舊迷霧重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暗殺總統純屬奧斯瓦爾德(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員)的個人行為,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有人幫助奧斯瓦爾德制定謀殺計劃或組織其實現。」【甘迺迪出殯的場景】甘迺迪遇刺當天傍晚,遺體運抵華盛頓貝塞斯達醫院。
  • 蔣介石遺願死後葬於老家溪口,本來可以實現,蔣經國不同意!
    眾所周知,蔣介石去世多年至今仍沒有下葬,蔣介石的靈柩仍然停放在臺灣桃園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其主要原因是蔣介石有個遺願:死後葬於老家溪口。
  • 蔣介石入殮隨帶哪七件寶物?看完後,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蔣介石雖然花錢如流水,但他卻是一個很節儉的人,正因為他對金錢珍寶沒有追求,所以在他晚年去世入殮時,他的身邊只有一些簡簡單單的隨身物品隨同他下葬,七件寶物是沒有的,但是卻有七件極具意義的物品陪同蔣介石從人間穿越到了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 一代天王張國榮隕落,去世後為何沒有下葬,曾經的墓地給了他人
    偶像的力量是龐大的,當曾經的偶像突然去世的時候,很多粉絲都是不能忍受的,雖然他們之前並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也會因此感到心碎。比如,前幾年自殺的喬任梁,他在去世的消息一傳來,就引爆了微博排行榜。很多人都猜測喬任梁可能是因為抑鬱症的原因,對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是感到很模糊的。
  •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只辦喪事不下葬?
    由於家屬的要求,蔣介石的遺體沒有取出內臟,而僅被進行了時限兩月左右的簡單防腐處理,隨後於4月9日上午移往國父紀念館的正式靈堂。蔣介石的靈柩在國父紀念館停留了七日,期間向民眾開放瞻仰遺容和弔唁致祭。安放在銅棺內的蔣介石遺體,身著長袍馬褂,胸前有一條紅色綬帶。在綬帶上綴有三枚醒目的勳章,分別是採玉大勳章、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勳章。
  • 蔣介石去世後,為何其靈柩放置桃園,至今未下葬?
    最起碼對於祖國維持國內和平統一的發展,在這一時間段內貢獻是沒有辦法被抹去的。第2種說法是,說蔣先生對於我國的和平解放創造了太多的阻礙。所以根據這一方面的問題,很多人更是認為蔣先生在當下的歷史地位,實在是富有太多的爭議性了。也就導致學者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相對而言更加客觀且單一的評價。其實蔣先生出生於1887年,去世於1975年。
  • 戴笠死後葬禮規模有多大,蔣介石為他選墓地,章士釗親寫輓聯
    戴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殊的人物,他的影響在國民時期很大,他的勢力遍布全國,他是蔣介石的鷹抓,是中國的蓋世太保。出生貧窮的他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到軍統局局長,成了當時連蔣介石都感到懼怕的人物。
  • 國民黨上將黃百韜,為什麼有三個墓地,遺骨到底葬在哪個地方
    文章引言:1957年,黃百韜的兒子——黃效先,殺掉自己的同性伴侶,再一次將黃百韜的以往事跡給掀了出來。黃百韜這個人,在南京、臺灣一共有三個墓地,很多人都在猜測,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衣冠冢。最後黃百韜留下一個紙條,上面寫著「黃百韜盡忠報國」,讓人轉交給蔣介石,直接對著腦門開了一槍。
  • 兩蔣靈柩「國葬」入土臺灣 引起島內關注(圖)
    ,向臺灣當局申請依「國葬」禮遇把蔣介石、蔣經國靈柩下葬於臺灣。蔣方智怡8日表示,兩蔣靈柩入土下葬是蔣家大型家族會議決定的,蔣家也公推蔣緯國之子蔣孝剛為家族唯一發言人。蔣家到目前為止,尚未就此事正式對外發言。蔣孝剛目前不在臺灣。  蔣經國庶子、「立委」章孝嚴表示,兩蔣靈柩下葬臺灣之事是蔣方良女士的決定,他「毫無保留地尊重」。他認為以目前的政治情況、社會變遷來看,移靈「國葬」的做法非常正確,「是很自然的事」。
  • 蔣介石母親墓地:遺言不跟丈夫合葬,圖9墓碑上方四個字寓意深刻
    蔣介石對母親非常孝敬,他在撰寫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說:「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貽,及痊癒則又嬉戲跳躍,凡水火刀槍之傷,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勞,乃六歲入學,頑劣益甚,而先妣訓迪不倦,或夏楚頻施,不稍姑息。」(這是一組關於蔣介石母親墓地的照片)【蔣母陵園】1921年6月14日,蔣介石母親在溪口去世,終年58歲。
  • 張國榮死後一年,墓地葬了素不相識的人,骨灰擺故居,難入土為安
    關於張國榮的死因,外界也是猜測不斷,有人說他是被情所困,有人說是因為鬱郁不得志,綜合這些原因再加上生理性抑鬱症,最終不堪折磨結束了生命。不過人死不能復生,現在探究死因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中國傳統講究逝者為大、入土為安,可知道如今已經17年了,張國榮的骨灰仍舊在故居擺放,難以入土為安。
  • 如果蔣介石移葬大陸,選擇哪個地方最合適!
    蔣介石從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之後,就一直對大陸不死心。想要在重新反攻大陸,並且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可惜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臨死之前還留言說:「日後光復大陸,中正生於斯長於斯,要將遺體移返南京,葬於中山先生之側。」可以看出蔣介石到臨終之前還想著反攻大陸呢?可惜自己一直沒有成功。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毛主席曾寫信給他,末尾一句話讓蔣老淚縱橫
    蔣介石後來雖然退守了臺灣,但是對於大陸,他總是有一份特別的情感,因為這裡有他從小長到大的故鄉。解放軍渡江戰役之後,蔣介石離開了南京,之後他就一直都在自己的家鄉浙江奉化。當時蔣介石再不走就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在蔣經國的一再催促之下,他才離開了老家去到了臺灣。在臺灣的那些日子裡,蔣介石一直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對任何想要分裂中國主權的行為他都表示譴責。1975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復國」文告。
  • 趙匡胤死後下葬發生一怪事,至今無人能解答
    自趙匡胤黃袍加身發動了陳橋驛兵變之後,一舉奪權結束了百年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再次完成了統一,而這之後他沒有屠殺功臣而是「杯酒釋兵權」,這也是他評價之所如此高的原因。然而在公元976年,宮中卻傳出噩耗,剛滿50歲的趙匡胤竟然離奇暴斃身亡,燭影斧聲之謎至今無人知曉,在《宋史》中也對太祖趙匡胤的死因遮遮掩掩。
  • 臺灣慈湖陵寢:蔣介石心靈的棲息地
    慈湖位於臺灣地省桃園大溪鎮,舊名埤尾,有前後兩湖,其間有小溪相連,蔣介石以其酷似故鄉浙江奉化為由,命名為慈湖。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蔣介石1975年在臺灣去世後,沒有下葬,其靈柩暫厝在中國臺灣省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蔣氏是中國浙江奉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