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遺願死後葬於老家溪口,本來可以實現,蔣經國不同意!

2020-12-13 騰訊網

眾所周知,蔣介石去世多年至今仍沒有下葬,蔣介石的靈柩仍然停放在臺灣桃園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其主要原因是蔣介石有個遺願:死後葬於老家溪口。

針對蔣介石的這個遺願,祖國大陸對此很寬容,曾經派人告知蔣經國,可以實現蔣介石的遺願,但是得滿足一個條件,結果蔣經國沒有答應,仍然沒讓他的父親蔣介石實現遺願入土為安。

那麼,當時祖國大陸提的什麼條件呢?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蔣介石的遺願

歷史上,晚年的蔣介石遺願有很多,卻都很不現實,也很難實現,其中有一個遺願是針對他自己百年以後,安葬地點的願望。

蔣介石的遺願是:等他去世以後,將他安葬於浙江老家奉化溪口鎮他母親的墓旁。

結果,蔣介石的這個遺願至死也沒有實現,蔣經國與宋美齡商議,將蔣介石靈柩暫時安放於臺灣桃園大溪鎮的慈湖。

因為蔣介石生前曾多次說過:「慈湖山清水秀,與故鄉溪口的景色十分相似。」

其次、蔣介石的葬禮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灣的士林官邸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87歲。

臺灣當局給蔣介石舉辦了一場空前絕後的葬禮,臺灣的官員們都在蔣介石的葬禮上行跪拜大禮,可見蔣介石的地位在臺灣有多高。

蔣介石靈柩入駐慈湖陵寢,他的靈柩擺放的很有講究,蔣介石的靈柩竟然是懸空的沒有落地,靈柩四個角墊高,分別離地三寸,使之不沾塵土。

蔣介石的靈柩以這種懸空的方式擺放有什麼講究呢?

原來按照蔣介石老家的傳統,去世後如果身在外地遠方,可將靈柩懸空而放,等日後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時,靈柩方可落地,這種古老的葬禮禮儀叫「浮厝」。

蔣介石的靈柩就是以這種「浮厝」的方式,暫放於臺灣的慈湖陵寢,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沒想到蔣介石的靈柩「浮厝」了將近半個世紀。

以上就是蔣介石靈柩擺放的特殊意義,在此我認為,蔣介石的靈柩之所以這樣擺放,是當時的臺灣的國民黨高官們還一直做著不現實的白日夢,至於是什麼夢,想必大家都明白!

最後、祖國大陸的態度

針對蔣介石的遺願和靈柩暫時安置在慈湖陵寢,祖國大陸早有耳聞。對於蔣介石的這個遺願,大陸的態度是相當寬容的。

上世紀80年代,大陸政協委員廖承志給蔣經國曾經寫過一封信,信中明確說道:「蔣先生的遺願大陸非常寬容,他的靈柩可以葬於溪口,也可以葬在南京或者廬山,只是得滿足一個條件:兩岸實現和平統一大業!」

廖承志給蔣經國寫的一封信就是著名的《致蔣經國先生信》,結果蔣經國沒有答應,導致蔣介石的靈柩至今懸空在臺灣慈湖陵寢。

值得一提的是,蔣經國去世後,他的靈柩也是以「浮厝」方式暫放於緊挨著慈湖陵寢的大溪陵寢,其遺願跟他的父親蔣介石一樣,日後安葬於溪口母親的墓旁。

以上就是有關蔣介石遺願安葬於老家溪口的歷史往事,當時祖國大陸的態度非常寬容,只可惜蔣經國沒有從民族大義出發,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結果導致蔣氏父子至今沒有回歸故土落葉歸根!

總之,願兩岸實現和平統一大業,讓寶島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同時也願蔣氏父子的靈柩別在臺灣懸空著了,早日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歸葬大陸很難辦,何時能實現?他的孫子首次回應臺灣媒體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蔣夫人宋美齡和蔣經國按他生前的交代,暫時不下葬,浮棺厝於臺灣慈湖蔣家寢陵。 兩年前,老蔣有預感,自知時日不多,留下遺言,生不能回大陸,就待死後葬於大陸。
  • 蔣介石去世43年,何時回葬大陸?其孫預言了時間
    許多人紛紛回到家鄉祭祖,以示不忘故土先輩,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葉落歸根,死後葬在自己的家鄉故土,比如蔣介石,今天是清明節,也是他去世43周年的忌日。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根據他生氣的遺願,蔣介石的棺槨並沒有下葬,而是選擇停放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慈湖附近,取名為慈湖蔣陵。
  •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為何蔣介石和蔣經國靈柩沒下葬? 2007年12月24日 13: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文說,蔣介石和蔣經國,在1975年和1988年去世後,都沒有下葬,其靈柩分別暫厝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陵寢和大溪陵寢,以待時機,歸葬故鄉。  文章說,蔣氏父子是浙江奉化人。根據江浙一帶的習俗,人死在異鄉而又暫時未能歸葬老家的話,就先予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
  • 蔣介石父子想安葬在大陸,李登輝跳出來反對:早點葬在臺灣算了
    要說蔣經國倘若知道現在的臺灣,恐怕他就會後悔當初把李登輝提拔上來吧!其實這也難怪,當時李登輝隱藏的太好了,蔣經國也不會想到,他居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日」和「臺獨」分子。蔣介石父子雖然在臺灣割據一方,但是他們一直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
  • 蔣介石的棺材是運回大陸?還是繼續放臺灣?聽聽蔣家人怎麼說的
    世人如何評價蔣介石呢?他平北伐、定中華、驅日寇、捍三民,說蔣公是一代英豪,應該不算太過。1949年是蔣介石最傷心的一年,第三次蟄居溪口老家,這次返鄉並未給蔣帶來好運和轉機。紅軍以迅猛之勢跨越長江,蔣介石無力扳回大局,唯有暫時離開。
  • 蔣介石的遺體未解之謎
    蔣介石的遺體陳放在臺灣慈湖蔣家陵寢,他的兒子蔣經國死後也將遺體陳放在那裡,至今尚未下葬,俗稱「兩蔣陵寢」,有專門衛隊守衛,對外開放。李登輝 上臺後,逐年減少衛隊人數。陳水扁更是拿它大作文章,並於去年年底撤銷所有守衛,兩蔣陵寢被迫關閉,最近傳出陵寢將重新開放。據傳,蔣介石孫媳蔣方智怡有 意將兩蔣遺體遷往蔣介石老家浙江奉化安葬。
  • 蔣介石棺材上有兩把鎖,分別給了蔣經國和宋美齡,如今卻不知所蹤
    但蔣介石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妻子,蔣介石的第一個妻子叫做毛福梅,是當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人的感情並沒有多麼深重,但毛福梅卻給蔣介石生下了唯一一個兒子,蔣經國,所以蔣介石雖然後面又找了兩個妻子,但是卻也一直沒有和毛福梅離婚。
  •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
    蔣介石的遺體為何沒有下葬?只因生前遺願:死後葬在孫中山陵旁文|小羽說起蔣介石相信大家對蔣介石應該非常的熟悉吧!拋開所有蔣介石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戎馬一生,為趕走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多。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1945年,國民黨還都南京後,蔣介石曾多次拜謁中山陵,這時他已年近花甲,覺得百年之後,若能在孫中山身旁得一安身之地,比安葬在母親身邊更有意義。其實關於蔣介石死後想葬在哪裡,一直以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頗具傳奇色彩。但是蔣介石希望死後落葬紫金山的說法很久以來即在海內外流行。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此不同,並曾一度流行。
  • 蔣介石的葬禮是如何舉行的?論排場和皇帝駕崩沒有兩樣
    瞻吊期間,一撥又一撥人懷著各樣的心態,前來向蔣介石告別。或哭哭啼啼,或不發一語,或步履遲緩,或行動匆匆。他們從蔣介石的遺體一側走過,告別這位久久執掌臺灣權柄的老人。4月9日,蔣介石的靈柩移至國父紀念館,按照他老家溪口的風俗,蔣經國以長子身份,為他穿了7條褲子、7件內衣,貼身則包了絲綿,外著長袍馬褂,下身是黑褲、黑皮鞋,左右兩旁是國光勳章和青天白日旗。
  • 蔣介石陵寢遭潑漆,想移靈孫中山陵墓之側,很難實現
    蔣介石棺柩遭紅漆潑撒後關閉仍未開放2月28日,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臺灣民眾披露桃園慈湖陵寢有人帶著紅漆闖入,向停靈其間的蔣介石棺柩潑撒紅漆。這是蔣介石靈柩自1975年暫厝以來,首度遭到破壞褻犢。奉厝蔣介石靈柩的四合院,將加設強化玻璃,並且僅允許家屬和經申請同意的團體進入,不對一般民眾開放。協調過程中,家屬曾表達希望開放一般民眾進入,但被軍方以人力、安全考量為由婉拒。未來是否開放要徵得家屬同意。不過,慈湖遊客已銳減至少一半,民眾擔心衝擊觀光,呼籲當局拿出誠意。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
  • 蔣經國生母老家——巖頭村
    清末民初,巖頭村相繼成為蔣介石少年讀私塾的地方和蔣經國的外婆家。現在已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蔣母王氏1921年去世,享年58歲,時年蔣介石35歲,毛氏40歲,蔣經國11歲。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作家唐人創作的小說《金陵春夢》曾風靡一時,其中將蔣母說成是鄭州寡婦改嫁,蔣介石是拖油瓶鄭三發子云雲,在坊間廣為流傳,令人將信將疑。04 1925年蔣經國15歲被送往蘇聯學習培養。
  • 帶你走溪口:見證蔣友松回老家溪口乾了些什麼?
    去世前再三囑咐蔣介石在其死後要為她另擇墓地,堅持不與丈夫合葬——「餘百年後,不必因襲俗禮同穴,以餘之工事,重驚爾父之靈。」這是公開的理由。而王採玉隱潛的想法是不願屈居徐氏、孫氏之後列第三,使兒子蔣介石被人議論為第三填房所生,以影響他的前途。因為她深信自己的兒子是大有作為、前程似錦的,另擇墓地可蔭子孫後代。
  • 奉化溪口,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春節過得冷冷清清
    蔣介石發表這項任命說明他已經看到敗局已定,大陸即將不保,派其子赴臺協助愛將陳誠經營臺灣,使國民黨日後尚有立足之地。然而蔣經國並未立即赴臺就職,而是始終陪侍其父共度危難。1949年,蔣經國隨蔣介石奔走大陸和臺灣各地,為挽救蔣家王朝,作垂死掙扎。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循慣例返溪口老家反思,尋找重返政治舞臺的捷徑。
  • 蔣介石子孫回鄉路:毛澤東下令保護蔣宅(圖)
    1927年8月13日,1931年11月22日和1949年1月22日,蔣介石先後三次下野,避居溪口。溪口的名聲日盛,有「民國第一鎮」之稱。三次蟄居家鄉,並未為蔣介石換來轉機。1949年清明節,他帶領蔣經國夫婦和孫兒孫女,祭掃了父母的墳墓。4天後,蔣介石帶著家人,黯然登上離鄉的渡船。
  • 蔣介石臨終遺願:靈柩暫厝像奉化的慈湖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的第二個月,即1972年7月,蔣介石先患感冒,而後引起肺炎,於是進入榮民總醫院,在這裡住了一年零四個月之久,從此,蔣介石的健康便一蹶不振。  1973年元旦,病中的蔣介石照例發表致同胞文告。10月10日,雙十節,他又照例發表「國慶」文告。
  • 蔣介石髮妻,是怎樣死的?蔣經國在母親墓碑上親書了哪四個字?
    不論在離婚前或離婚後,毛氏數十年如一日,對蔣介石有禮有節。只有一次,因為懷念在蘇聯的兒子蔣經國,與蔣介石爭吵過,向蔣介石要兒子。這事發生在1927年的8月下旬。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在東渡去日本前回溪口小住。其兄蔣錫侯(介卿)早已通知毛氏,說蔣介石要回溪口。
  • 蔣介石在母親墓前涕淚橫流!蔣經國蘇聯妻子一舉動,使他大為生氣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同前兩次一樣,又回到了浙江奉化溪口老家。1948年1月21日下午,蔣經國陪同父親乘坐專機抵達杭州,當晚蔣介石遲遲無法入睡,於是將蔣經國叫到床前,說道:「這樣重的擔子放下來了,心中輕鬆多了」。這般調侃,蔣經國聽後也是感觸萬分。次日早上十點,蔣介石帶著家人飛往櫟社機場,隨後乘車趕赴溪口。
  • 蔣介石故居來了五個人,導遊見蔣家合影照片認出他們不是普通遊客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的是浙江省寧波市奉化溪口人,蔣家幾輩人都是在這裡生活,蔣介石也是在這裡出生、長大、娶妻、生子,雖然之後也因為自己的政治事業在全國各地奔波,但心中也還是一直眷戀著自己的家鄉,蔣介石在大陸的時候也會經常回到自己的老家,後來也常帶著宋美齡回去。
  • 汪精衛死後要葬在中山陵,蔣介石聽聞後做了此事,所有人都叫好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汪精衛本是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也是那個年代革命的先驅者,曾和孫中山一起創建了同盟會,孫中山去世後,汪精衛和蔣介石的爭鬥就開始了,1925年,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變,將汪精衛趕下了臺,汪精衛本想扣押蔣介石,但發現根本指揮不動手底下的人,這更讓他生出了一種挫敗感,同年五月以就醫的名義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