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邁入了中年之後,日復一日的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庸庸碌碌地為了五鬥米而折腰著。直到某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那年輕時憧憬的夢想大排摩託車,那咆哮的排氣聲,充沛的動力表現。燃起我那失落已久的心,一個自由不羈的靈魂。
在我的心裡,仿佛著告訴著我:「是時候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了」。而這種念頭自此之後就一直揮之不去。更甚至讓我在好幾個夜輾轉難眠,最後在歷經數番掙扎後,還是確定了一個答案。
「去實現吧」
然而市面上的大排摩託琳琅滿目,為數眾多的車型真是讓人難以決擇。身為一個大排摩託新手的我真是陷入了選擇困難,最後本田的夢想之翼,深深吸引了我。於是就挑選了本文的主角
2017款本田CBR650F
CBR的引擎、街車的騎姿加上四缸的聲浪,簡直就是我的菜。在看到這臺車的同時,仿佛就在心中決定就是他了,在試乘過後就毫不猶豫的訂了車。
在夢想實現之後,騎著愛車出門踏青的那種感動,真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以上就是純屬個人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但開箱文可不能就這樣結束了。還是要不免俗地來分享個人的心得。但是身為車主也難免有點車主情懷,所以有可能會過度渲染。希望各位大大不要太見怪。希望能以輕鬆方式來看待就好。
以下心得開始:
本田CBR650F於2014年問世後即成為本田最新一代中量級多功能運動車款。使用前一代CBR600RR的引擎修改,設定著重在低轉扭力與中段馬力輸出力道,同時也保留高轉速的動力輸出。
而我買車時,恰巧正是2017年剛好改款的時候,所以就直接訂了2017年的CBR650F。
引擎型式:四衝程、水冷、DOHC 直列四缸引擎
供油方式:電子噴射系統
缸徑 x 行程:67 x 46mm
排氣量:649cc
壓縮比:11.4:1
最高馬力:89hp / 11,000rpm
最大扭力:64Nm/8,000rpm
傳動方式:6速鏈條傳動
車架型式:鑽石式車架
前傾角:25.5度
前懸掛:SHOWA 41mm SDBV 正叉
後懸掛:中置單槍後避震
前剎車:Nissin 雙活塞卡鉗、320mm 浮動碟、ABS
後剎車:Nissin 單活塞卡鉗、240mm 碟盤、ABS
軸距:1,450mm
座高:810mm
溼重:208kg
以上資料來自本田官方網站
外觀部分
車頭正面
車側線條(另外一邊)
車側線條
雖然說外型部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但對我來說,這線條的修飾真是吸引著我呀。
精煉的外型
2017款修飾的大燈及追加進氣口
流線型的油箱,加上大大的本田之翼的塗裝,本田之翼的魅力真是深深吸引著我呀。
CBR家族的身分象徵CBR呀,請讓我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吧。而2017的最大特色,在於燈系的LED化。LED大燈。可是坦白說很貴又不亮。而且無法改裝,算是一個敗筆吧。
LED尾燈,跟大燈相反。辨識度高又亮的尾燈。只是造型部分好像跟所有的本田車一樣。可以說是一個本田的特色吧。上面的本田字樣辨識度也很高。
儀錶板的部分,其實看起來就很簡潔。將必要的行車信息一分為二。左邊只顯示轉速與時速,然後將其他的資訊都放在右邊。看起來就是簡單取向。對於我而言,雖然只要盯準左邊的資訊即可,但因為一分為二的關係,使的辨識度並沒有太高。少了指針式的轉速還是讓我覺得有點可惜。
把手的部分,本田車似乎都把喇叭的位置放在那邊,跟一般用車的習慣方向燈位置交換。使得老是會有明明想打方向燈,結果不小心喇叭叭了一下的窘境。
動力部分
正如之前所說,CBR650F是以CBR600RR的引擎加以修改而成。小幅提升了50cc的排氣量,並縮小節氣門的大小至32mm,以追求增加低轉時的扭力表現。而這點在這臺車子4000轉以下扭力輸出特別的明顯。
本田官方的引擎圖
2017年的則是將CASE外蓋及缸頭蓋改為青銅色,至於好不好看就見仁見智了。但不要以為2017隻有改個顏色而已。而變速箱的齒比也跟著調整齒比,使得動力銜接表現上更為出色。
承襲了CBR600RR引擎的特性,動力的輸出仍然也依然屬於高轉速取向。縱然已經增加了扭力輸出,但CBR650F本身仍然還是一個高轉速取向的引擎。
所以在操作方面,仍然還是要注意轉速的控制,轉速一旦不足時,扭力不足的特性還是蠻明顯的。車主為了要將車騎好,更是去學習油門收放的技巧,這也是騎乘樂趣的一環。
而高轉速的輸出更是CBR650F的擅長領域,大約是6000轉是個動力的爆發點,隨著油門大補之後,轉速推破8000轉後。隨之而來的正是那源源不絕的動力,讓人腎上腺素並發的加速感,真是令人大呼過癮。
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引擎的輸出特性是相當線性的。在大轉油門拉轉的情形下,並不會有高低轉動力落差大,使動力突然出現。這樣的設定,使像我這樣的新手,也能夠確實地掌握動力的輸出。這顆引擎真的是讓人感到有十足的騎乘樂趣所在。
車架部分
既然要繼承CBR車系,操控性自然是不能太差。但可能是因為價格上的關係,車架及懸掛部分,自然是跟純種的仿賽車CBR600RR車系不能比,雖然表現不比RR,但仍然還是提供了一個新的騎乘樂趣。
車架部分,採的是鋼材鑽石型車架。
裁剪
後搖臂的部分,採的是雙邊不對稱搖臂。看這個粗度雖然不及RR但也算誠意滿點。但美中不足的沒有配置多連杆避震器。
懸掛部分
裁剪
S.D.B.V(Showa Dual Bending Valve)前叉
不得不提的是2017改款的一環,就是這稱為SDBV雙迴路阻尼設計。根據官方的說法,原先的前叉,無論高速還是低速,軟硬度自始自終保持著同樣的軟硬度。而S.D.B.V則是在高、低速的不同而調整不同的阻尼感,使高速時感受到操控性十足,而低速又可以保持舒適度。
裁剪
雖然官方網站用了圖示說明,不過我還是有看沒有懂。希望有大大能夠解釋一下,協助補充一下。
裁剪
後避震則是單槍避震器,沒有多連杆設定。這也是我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
裁剪
實際騎乘來說,最讓我感到驚訝的絕對是這組前叉。S.D.B.V真的如同所說,低速域時保持舒適度;高速時絕不軟腳的支撐性。使得車子的操控性往上提了一個層次。
CBR650F給我的感受,不同於RR車系的銳利的過彎感。取而代之的,則是過彎靈活中帶有易於操控的穩定感。前叉的設定是讓人可以很容易控制且感受到前輪的動向;而後避震器雖然感覺較軟,但也不會因此感到車身不穩定。這樣的設定,讓我感到騎乘在蜿蜒的山路上,隨著身體的動作而傾斜的車身,動態上讓人感受到安心且穩定的感覺。
隨著大手補油出彎時,又能夠感受到後輪牢牢地抓在地面上。我想這樣的動態設定,不禁讓人感受到本田的造車的工藝。
制動部分
2017的CBR 650F在剎車上也是改款的一環。碟盤的大小與舊款的大小一致,都是320mm的前雙碟的配置。
裁剪
但仔細一看這卡鉗好像更舊款的大不相同,好像尺寸上又更大一點。卡鉗上NISSIN的字樣有點看不大清楚。因為我沒有騎過舊款的CBR650F,所以我也無從比較起。但是前剎車的手感讓我覺得也是不錯。除制動力夠強外,也可以保持剎車手感回饋也是感覺挺好的。
裁剪
後剎車則是配置240mm碟盤配上單活塞卡鉗。雖然不是配置對二活塞卡鉗,但剎車時的手感應該說是腳感,我覺得也是挺不錯的。
改裝部分
裁剪
俗話說得好,改裝要從最接近地免得開始改起,所以首先要給自己的愛車一雙配得起CBR三個字的大腳。
裁剪
當然要來一條跑車胎,Michelin Power RS標榜著85%的山路和15%的賽道。我想那15%我應該是用不到。但聽說耐用度不錯,是一條兼具耐用度及性能的好胎。上面的motoGP圖案也表示了米其林贊助MotoGP的官方指定胎,所以我也應該有算間接的贊助了motoGP吧。
裁剪
銨鉑的AD720前後行車紀錄器
裁剪
wintec MR100無線電
裁剪
隨處可見的油箱保護貼,雖然說號稱防滑及讓腳部更容易夾持。但是我完全沒感受到他的優點,可能我技術不好吧,目前對我而言單純就是個裝飾品。
裁剪
正面油箱貼加上防倒球,正面的油箱貼可以防止你的JJ親密接觸油箱同上所述,就是個美觀作用而已。不過防倒球絕對是必備的。
總結
裁剪
2017年的改款後,可以說讓CBR650F的作品更成熟。無論是動力上、操控上及外觀都讓人感到為之一亮。在這陣子騎乘以來,的確如同官方廣告所說"是一臺能夠讓人輕易上手,且富有操控樂趣的車輛"
裁剪
這樣的中量級多功能運動車款,操控上不及仿賽車般有著高性能的表現;通勤舒適上也不及他的同門師兄弟CB650F來得輕鬆愜意。
換句話說,CBR650F的騎乘姿勢相較於仿賽車來說,有著較為舒適的設定。縱然陪我上山下海一整天,也不會像仿賽車般帶來疲憊及壓力。而真正想要大顯身手時,卻又比CB來的運動性十足。這點也是官方所稱多功能運動車的特色,兼具了運動性及舒適性的特色,進而從中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產生了這CBR650F才特有的騎乘樂趣。
裁剪
感謝各位大大能夠看這篇文章到最後,但最後還是要說一句,能夠圓夢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