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了整個江戶時代的的浮世繪,如何走向衰落?

2020-12-12 優畫網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到現在,其實只有不到300年的時間。但人類歷史從未有過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資產階級革命與對外侵略殖民擴張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的科技、學術、思想等傳播到世界各地。而在繪畫藝術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密切,1860 年開始的印象派藝術運動影響最為深遠,它徹底改變了歐洲藝術的發展方向,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之後,諸多繪畫流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這股浪潮中,日本自然不能獨善其身。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1867年的「大政奉還」將日本的中央集權收歸於天皇之手,推翻了260多年的幕府統治。

緊接著在1868年明治維新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全面學習西方。日本在1895 年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而且並不滿足,1904年還發動了日俄戰爭,歷史上首次戰勝了俄國。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迎來短暫的大正時代。這期間日本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6 年裕仁天皇登基,昭和時代開啟。1931 年開始日本連續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

這麼來看,從大政奉還到二戰結束,日本基本上沒怎麼歇著,掙的錢都用來打仗了。但實際上,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戰火都沒有怎麼燒到日本本土,日本國內依舊是一派歌舞昇平之景。而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幾年間,也是日本的文化藝術遭到了嚴重阻礙的時期。

《今姿》山本升雲

與世界的連接 

浮世繪的學者通常會將浮世繪劃分為四個時期(也有加入木版誕生前以肉筆畫為主的前期的五個時期的劃分):以單色木版畫和肉筆畫為主的初期,錦繪誕生的中期,以葛飾北齋為代表的全盛期,以及以大政奉還為標誌的終期。

從幕末開始的這段時期是浮世繪的一段重大的變革期。

《素戈鳴尊圖》河鍋曉齋

作為日本獨特的藝術形式,浮世繪在江戶時期都是在日本本土發展,全盛期的浮世繪也曾影響歐洲的藝術。但在浮世繪的終期,西方的藝術開始影響浮世繪的發展。

第一個需要提到的浮世繪師是河鍋曉齋,他算是開創了一個浮世繪界先例,收了外國徒弟。

1877 年,明治維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時受僱工部大學校(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前身)的英國建築家喬賽亞· 康德拜師河鍋曉齋。這個老外可不簡單,正是後來設計鹿鳴館的「日本近代建築之父」,現在東京大學內還有他的全身銅像。人稱「畫鬼」的河鍋曉齋不僅徒弟是西洋建築家,他的朋友圈也全是美術研究家、軍醫校教授、造幣專家等各行各業的外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可給當時的日本美術界「長了不少臉」,要知道當時可都是以西為好、以西為貴的風氣,浮世繪在當時可以算是被邊緣的「四舊」了。

河鍋曉齋還熱衷於參加政府舉辦的勸業博覽會一類的大型活動,所以河鍋曉齋在明治時期被樹立為行業榜樣,從上層到民間,他的作品都受到追捧。

當然,也不是誰都有河鍋曉齋這麼幸運,這麼擅長社交。大多浮世繪師都是那種默默創作的類型。包括河鍋曉齋在內,身處明治時代滾滾洪流中的浮世繪師在活著的時候,作品大都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大多都是作品流傳到歐美後,受到很高評價,然後日本人才恍然大悟,反過頭來重新給人家洗雪不平。但這時很多浮世繪精品已經流傳到了海外,即使是日本的學者也只能從海外查找資料。

新聞媒體的黎明期 

明治時期出現了報刊這種新媒體形式。浮世繪也乘著這股東風,結合自身優勢推出了一種新的嘗試——「錦繪新聞」。這是視覺媒體的先驅,用浮世繪的方式講述當時的新聞事件。

《東京日日新聞》九百一十九號落合芳幾

明治初期的新聞算是東京的土特產,當時能讀懂新聞的不光要是居住在東京的市民階層,還要能認字、能讀書才行。這樣的媒體在文明開化初期的日本是難以推廣的。於是,新聞漸漸以假名代替漢字,題材也開始貼近一般大眾。而錦繪新聞的出現使新聞這種媒體真正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它用獵奇或是煽情的視覺作品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圖片周刊的形式。只不過錦繪新聞的局限是製作周期過長導致新聞的時效性減弱,在短短七八年的時間內就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

在當時錦繪新聞最有名的媒體就是《東京日日新聞》,落合芳幾是最早創作錦繪新聞的浮世繪師,他為《東京日日新聞》繪製了大量的作品,都以逮捕小偷、各種殺人事件等題材為主。落合芳幾是歌川國芳的弟子,他的學生中也有月岡芳年這樣的大師。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無慘繪的初衷也是由於當時社會對於血腥事件的關注。短暫流行的錦繪新聞馬上被以娛樂事件為主體的「小新聞」代替。不久,《東京日日新聞》也和《大阪每日新聞》合併成了延續至今的《每日新聞》。

新顏料、新工藝、新技術 

由於浮世繪需要大量印刷,所以一般採用的顏料、染料都是比較廉價的。豪華版的浮世繪會用到金銀粉和雲母粉。不過最難搞的還是藍色顏料,傳統顏料大多從植物中獲得,不僅工藝複雜,製作困難,還容易褪色,所以現在很多浮世繪都不輕易公開展示。

《東京名所八代洲町警視廳火消出初梯子乘之圖》三代歌川廣重

這時,從歐洲傳來的普魯士藍開始應用在浮世繪當中。溪齋英泉以普魯士藍印刷的單色「藍摺」十分受歡迎。

明治時期,三代目歌川廣重大量使用以苯胺為原料製成的紅色化學顏料。因為顏色極為鮮亮,被稱為「真赤」。三代目歌川廣重繪製了一系列的橫濱繪、開化繪,在這些作品中創新地用「真赤」給天空上色,不過這使他的作品在業界飽受惡評。但恰恰是紅色天空中濃濃的西洋風畫面感讓他的作品銷量很高,這也是當時社會氛圍的真實反映。

傳統的浮世繪以肉筆畫和木版畫為基礎,尤其以可大量印刷的木版畫為代表。幕府末期,歐洲的石版畫技術傳播到了日本。石版畫是平板印刷的一種,比起木版,它的工藝複雜,但是可以製作出極為細膩的影調,這是木版畫幾乎無法達到的。另外,廣泛應用於造幣等行業的凹版印刷技術也隨之而來。凹版印刷與木版為代表的凸版印刷正好相反,通常是在銅版上用刀或者酸做出凹陷用來儲墨,銅版凹陷部分會在紙張上呈現正像。銅版的版面精度高,不易被破壞,壽命極長,可以說是印刷界的一場技術革命。

《松江大橋》織田一磨

1881 年,石版畫開始流行,到1889 年全面「爆發」,當時很多浮世繪師都或多或少嘗試了新的版畫技術。很具代表性的織田一磨與五代目歌川豐國同在奧地利石版技師奧特曼斯莫利克門下學習。織田一磨將從西洋畫家川村清雄處學習的繪畫風格融合日本版畫的特點,創作了一系列飽含情感的東京、大阪風景石版畫。

西洋繪畫改良主義

風景畫一直是浮世繪重要且熱銷的題材。江戶時期浮世繪的空間處理方法在明治時期逐漸出現變化,轉而多應用西方經典的透視法來創作浮世繪。此時面向市民的風景畫作品,創作者不滿足於平面化的山水風景,更多地使用俯瞰的視角來創作。橫濱作為日本最早的開放貿易港口,與長崎一樣,擁有眾多的異國風情建築和老外。對好奇心強大的日本人來說,他們當然想一探究竟。因此,描寫橫濱當地的橫濱繪便應運而生。包括前面提到的使用赤繪的三代目歌川廣重在內,歌川系的浮世繪師都很熱衷於橫濱繪。

《再改橫濱風景》五雲亭貞秀

另外,光影變化開始在浮世繪中出現。一種被稱為光線畫的作品由小林清親樹立了起來。

與月岡芳年、豐原國周並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的小林清親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做畫家。作為一個「官二代」,父親是幕府將軍的大臣,人家的志向是當武士、當大官。身高一米八的小林清親在父親死後也開始入朝為官,但沒想到剛找到工作就趕上了倒幕運動。在打了幾場敗仗之後,和一起倒幕的同僚逃到了靜岡。在靜岡本想過幾天安穩日子,但小林被劍豪榊原鍵吉看中,跟著他當了一段時間的劍術興業團的團員。由於明治維新的大勢所趨,小林清親深刻地意識到再跟著這幫老幕府的人混,肯定是沒有出路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艱苦,於是,小林清親決定放下利劍,轉去賣畫。

《武藏百景之內 深川木場》小林清親

憑藉年輕時的繪畫功底,小林清親先後拜查爾斯沃格曼學習西洋畫,拜河鍋曉齋、柴田是真、淡島椿月學習日本畫,甚至拜下岡蓮杖學習攝影。1876 年8 月31 日,小林清親的光線畫《東京名所繪》開始出版發行。所謂的光線畫就是體現出光與影的浮世繪,從朝霞到夕陽、雨中的街燈、夜晚的燭火、蒸汽中的火車,都以光影展現,這種結合了西洋畫風的浮世繪帶有濃濃的鄉愁氣息,在剛出版之時就大受歡迎。

有人說,小林清親是最後的浮世繪師,浮世繪的歷史因他的離世而終結。小林清親並沒有嚴格的浮世繪師承關係,他的作品主要是自己研究出來的風格。

新題材與新版畫 

明治時期的新思想讓浮世繪的創作題材開始由反映市民階層轉向了反映精英階層。貴族甚至是天皇成為了畫中的主角。開化後的鐵道、馬車、自行車等新型交通工具,各式工廠、銀行等都成為浮世繪的新題材。楊洲周延擅長的即是令庶民嚮往的上層社會風俗。天皇出席的各種活動、高官的畫像,再到穿著洋裝的貴婦「真美人」。楊洲周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日本近代第一位「時尚主編」。

《第二回上野內國勸業博覽會》楊洲周延

1890 年,堀健吉將鉛板照片製版法應用到出版當中,從此以後照片的大批量印刷成為現實。這對浮世繪是巨大的衝擊,為了壓縮成本而降低質量的浮世繪,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浮世繪短暫的復興是拜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所賜。為紀念戰爭勝利,三分色平版印刷的彩色浮世繪被大量製成為明信片。短暫的火熱並不能復興浮世繪,它的功能最終被攝影所代替。

再後來,浮世繪開始作為版畫藝術被獨立出來。

在明治時代後半期,版畫藝術界開啟了創作版畫運動。它的理念是為了區分與攝影及複製技術,並且回歸傳統的木版印刷。山本鼎發表《漁夫》是這場運動的開端,而後他創立日本創作版畫協會,並且同石井柏亭、森田恆友等於1907 年創立美術文學雜誌《方寸》。石版畫大師織田一磨此時也響應號召,加入山本的協會中。

隨著海外對於浮世繪的積極評價逐漸增多,在大正時期另一種版畫形式「新版畫」應運而生。它和創作版畫一樣,用現代化的設計製作美人繪、役者繪、富有明暗變化的風景畫,還有在海外極受歡迎的花鳥畫。不過,它和創作版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新版畫仍然採用繪師、雕版師、刷版師三位一體的製作模式。在小林清親去世後第二年的1916 年,橋口五葉的《浴場之女》標誌著新版畫的誕生。隨後,歌川派的鏑木清方、伊東深水,鳥居派的鳥居清忠,還有像土屋光逸、吉田博等也紛紛加入進來。

在新版畫運動中最為知名的是鏑木清方的學生,伊東深水的師弟——川瀨巴水。原名文治郎的他從小在川端玉章門下的青柳墨川處學習日本畫。25 歲拜師鏑木清方,之後進入白馬會葵橋洋畫研究所向岡田三郎助學習西洋畫。但是,川瀨巴水在27 歲時在西洋畫上遇到瓶頸,之後重新回到鏑木清方的門下,改名「巴水」。

《別府之朝》川瀨巴水

鏑木清方擅長肉筆美人繪,但川瀨巴水也同樣在這個領域遇到困難。這時,同門伊東深水的版畫《近江八景》給他很大啟發。之後他邁入版畫界,開始作為歌川派的弟子,不遺餘力地推動傳統浮世繪的復興。他的作品多數在渡邊版畫店發表,從第一幅作品開始,他便終生以夜、雪之類的風光主題為伴。在新版畫創作方面,為了與織田一磨的風景畫相抗衡,他與另一位近現代版畫巨匠吉田博一起,在創作作品的同時,在歐美甚至是中國等地傳播日本傳統木版畫藝術。

另一位被稱為「大正的浪漫」的畫家竹久夢二,他的一系列美人繪中,女生總是擁有大大的眼睛,慵懶的姿態。他的貢獻不只是創新形式的美人繪,更是打開了多元化的藝術形態與商業之間的邊界。

圖片來源於知日及網絡

相關焦點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大藝術家 | 浮世繪其實是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這個時期浮世繪進入繁盛時期,這位行走的江戶時代「美圖秀秀」當選女人最愛畫師,因為他會在自己的畫裡將嬌小的日本女子硬生生拔成八、九頭身。 鈴木春信,《雪中情侶傘》 畫美人的專家還要算上喜多川歌麿。這位大師豔福不淺,長年混跡於妓女之間,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柳永。
  • 展日本風情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滬開幕
    ——浮世繪藝術大展」近日在上海開幕。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  策展人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整理,讓觀眾明白浮世繪到底是什麼,它的發展又是怎麼從單色到彩色,再到黃金時期和走向頹廢,而不是讓觀眾只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色彩。」
  • 「浮世繪——江戶時代的大眾美術」講座在京舉行
    原標題:「浮世繪——江戶時代的大眾美術」講座在京舉行   4月24日下午,日本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主任學藝員、浮世繪學者長井裕子在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進行題為「浮世繪——江戶時代的大眾美術」講座。   新華網日本頻道北京4月25日電 4月24日下午,日本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主任學藝員、浮世繪學者長井裕子在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進行了題為「浮世繪——江戶時代的大眾美術」講座。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及各界日本文化愛好者等近百人到場聆聽。   長井裕子首先介紹了浮世繪興起的時代背景。
  • 站在中國看世界:走進浮世繪 欣賞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浮世繪在許多人眼裡神秘而充滿誘惑,眾多喜愛浮世繪的人群當中,往往被浮世繪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所感染,能夠不斷的通過浮世繪的啟發,創作出更多的藝術之美。然而當你漸漸走入浮世繪的世界時,你會發現這已經完全不是一種藝術形式所能概括和形容的。但凡對浮世繪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浮世繪是指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以描寫風景和百姓風俗為主題的版畫。然而正是這種起源於春畫的民間風俗畫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融合,形成了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極其複雜題材,確實為人嘆為觀止。
  • 【日】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他還是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
  • 浮世繪歌川派名作金陵展出,還原江戶時代民俗風貌
    日本浮世繪名家名作眾多,被稱作是江戶時代日本生活的記錄全書,而歌川派則是其中最大的派系,代表畫家有歌川廣重(安藤廣重)、歌川國貞、歌川國芳等。澎湃新聞獲悉,「享此浮生——日本浮世繪經典作品展」5月1日起在南京明社·璞齋開幕,共展出浮世繪作品近40幅,其中大多來自歌川派。展出的作品中既有來自初代歌川豐國的《忠臣藏》,也有為世人所熟知的「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安藤廣重的江戶百景與東海道系列作品,還有同為江戶時代名畫家的歌川國芳和歌川國貞的多幅作品。
  • 中國風俗畫和刻本插畫對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的影響
    浮世繪的產生浮世繪的浮世(ukiyo)一詞本脫胎於「憂世」,兩者同音。「憂世」一詞其實起源於佛教用語,是僧人對人世的參悟,帶有人生苦短、變化不定,難以參透的意思。「浮世」比「浮世繪」出現的更早。後來在小說《好色一代男》中出現了「浮世繪」這個詞——扇有十二把,枯善浮世繪。在江戶時代,因為德川家康將政府設立在江戶,這裡逐漸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Katsushika Hokusai,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他的繪畫風格對後來的歐洲畫壇影響很大,德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他的作品。
  • 浮世繪如何以俗世美重新定義了日本藝術
    彼時它是亞細亞火油公司,今天,它成為Bund One Art Museum,正在上演《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畫展匯集了江戶至明治初年浮世繪各個流派與代表畫師的140餘幅名作,展示了版畫、肉筆畫;墨摺繪、紅摺繪、錦繪;浮世繪版畫製作程序、套印工藝;細緻解讀了浮世繪從草創期到成熟期、衰落的歷程。
  • 《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夢回江戶·浮世眾生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浮世繪藝術展「夢回江戶」在外灘一號盛大展出。
  • 訪浮世繪博物館
    曹正文  在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與歌舞伎、相撲被稱謂「江戶三絕」。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1 浮世繪產生的歷史背景  浮世繪的興盛與一個朝代和一座城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17世紀初得川家康在諸侯混戰中取得勝利,結束了日本國內連年的戰亂,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將都城重新設立在當時還是小漁村的江戶地區,放棄了古老的都城京都。  為了重建都城德川幕府從各地抽調人力物力,於是大批的商人也蜂擁而入。
  • 江戶時代的種子,神奈川的海浪,浮世繪文化在珠寶中也很有地位
    浮世繪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常見的一般為版畫,匠人將畫好的畫刻在木板上,批量拓印,也有少量的手繪作品。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上圖這款巴黎珠寶商Garauded 的設計就來自於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整個系列 的靈感都是畫中這個海浪。這款吊墜的藍色非常精美,金屬的質感,配上溫柔的藍色,雖然沒有原畫那麼深沉,但這個藍色更加鮮活。海浪的紋路也製作得非常高級,海浪的水花部分鑲嵌碎鑽,用鑽石的光澤來詮釋水花的晶瑩,吊墜連結部分也鑲嵌了匹配的碎鑽。
  • 專訪日本浮世繪博物館館長酒井信夫(組圖)
    要知道,擁有10萬件浮世繪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是酒井家族集合五代人的辛勞才建立起來的。我們好奇的是,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能告訴我們什麼?這個日本民間浮世繪收藏世家有什麼傳奇經歷?作為「老古董」的浮世繪在日本年輕人中還受歡迎嗎?
  • 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最著名的畫:《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1831年,71歲的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畫出了《神奈川沖浪裏》,這幅畫也成為史上最著名的日本畫之一。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 - 神奈川沖浪裏 The Great Wave of Kanagawa夏日炎炎,海浪衝擊下的神奈川,清涼了許多。
  •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7月3日,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視覺策劃浮世繪展覽,以日本浮世繪各階段主要大師們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梳理了浮世繪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脈絡。其中包括從菱川師宣受明清版畫影響首創浮世繪;早期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美人畫的演變;「全能」葛飾北齋的人物花鳥,以及歌川國貞的歷史神話、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 首博·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生活(上)
    繼任的二代將軍秀忠、三代將軍家光更是強化德川家康的政策,使江戶時代初期幕府統治趨於穩定,這也是日本歷史上武家統治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時期(在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整個江戶時代,一方面法律多如牛毛,十分苛刻與專斷;另一方面在德川統治治下民眾卻積極進取,並帶來了日本史無前例的和平及繁榮。
  • 除了美人畫、風景畫,浮世繪還有……丨江戶時代的趣味畫集
    歌川廣重-目黑千代池這些都只是我們了解到的浮世繪的冰山一角。作為日本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浮世繪包含著很多不同的類別。今天,知美君就帶大家看一看平時比較少見的,詼諧而又充滿創意的浮世繪——遊繪。據說這種畫最初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將和歌描繪成蘆葦或流水模樣的葦手繪。文字繪也被編入富有遊戲之趣的繪歷中。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