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遲子建:我不是候鳥人,但要像候鳥那樣勇敢

2020-12-24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客戶端-錢江晚報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竹嫄

有一些鳥,被稱為候鳥,每年都需要遷徙,南來北往,長途跋涉。就像那個叫《鳥與夢飛行》的法國電影,候鳥的遷徙,是大自然中令人感到生命悸動的一幕,又意味深長。

從自然界觀照到人類。有一類人,也像候鳥一樣,冬天去南方過冬,天暖和了,回到北方的故鄉。一直生活在東北黑土地的著作作家遲子建看到近些年她的故土的變化,故鄉也有一類人在慢慢多起來,她稱之為「候鳥人」。

兩年前的4月,遲子建前來杭州領取春風圖書勢力榜年度白金圖書獎,春天杭州的溫潤之美,給來自北國的美麗女作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匆匆兩年過去了,這位行事低調的著名女作家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而當又一個夏季來臨,我們發現她已經走過《群山之巔》,給我們帶來了新作《候鳥的勇敢》。

出生於漠河北極村的遲子建,如今定居在哈爾濱。仿佛既在世外,又在世內,她一直是貼著東北黑土地的各種世相,明明看她有點超脫塵土,卻又與販夫走卒都能同氣連聲,好像就是跟他們是一夥的。

遲子建說自己不是「候鳥人」,若冬天沒有雪花陪伴,她會覺得日子過得不對。可能從小生活在極寒之地的她,已經被寒風吹打慣了。記得在杭州時她跟記者開玩笑說,冬天她很少出門,基本是在家「貓冬」了。

她就像一名飄然世外的出塵的仙女,卻又可以於塵土飛揚中貼地而行,為眾生笑,為眾生哭。

《候鳥的勇敢》是一個八九萬字的小長篇,一個虛構的地名瓦城是這部小說的地理坐標。而這個瓦城,不言而喻是東北城市的一個縮影。在美好的四季更替、候鳥遷徒的北國風光之外,這裡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濃濃的人情社會、關係社會。這裡,階層的衝突也非常激烈。正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她對故土的書寫才會如此持續,如此犀利。

一個作家該有怎樣的生活呢?遲子建說,一個是現實生活,一個是精神生活。沒有這兩個生活的互相照耀,或者說沒有這兩個世界的「格鬥」,也產生不了文學上的「贏家」。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摯愛的先生車禍去世等特別的生活經歷,使她成了人世的「孤鳥」,朋友們也總是擔心她的孤獨狀態,但她說:「我也特別疼愛自己,愛花,愛音樂,愛美食,愛自然,除了世俗生活,當然我也不倦地在黑土地上挖掘故事,接觸我作品中寫及的人與事,在這個過程中,心靈世界和外部世界就自然相連了。」

剛剛進入芒種,前幾天,哈爾濱氣溫一下子竄到了36度。芒種節氣,正是南北大地都農事繁忙的時候。就在這日子,錢江晚報時隔兩年,與遲子建進行了一次對話。

現實中的人物走入了小說

錢江晚報:蘇童說過,「大約沒有一個作家的故鄉會比遲子建的故鄉更加先聲奪人」。我覺得這話挺有意思的,這個10萬字不到的小長篇(或者叫中篇),依然是以您的故鄉敘事,您覺得是否比《群山之巔》更進逼一步地,貼著當下的東北世相?因為寫故鄉,寫作時會有愛恨交加,或者手下留情之類的主觀情緒影響到作品本身嗎?

遲子建:《群山之巔》的寫作很艱難,因為那裡要處理複雜的歷史與現實的關係,而且結構上的倒敘中的倒敘,也比較消耗人,所以寫時有痛苦感。因為觸及了當下的一些生活,個別是大家熟知的,所以可能它在文本上比較吃虧,讀者更想追逐陌生的東西。我倍覺遺憾的就是有些人不去思索熟悉的事件背後人物的走向,我是用什麼方式讓他們完成的救贖,是法律的還是自我道德的懲罰?這是我小說中用功之處,可惜被忽略了。不過《群山之巔》的韓語版,比《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韓語版要受歡迎,而中國讀者更喜歡《額爾古納河右岸》,我想與故事的新鮮度有關。我們熟悉的,可能是他們陌生的。我們陌生的,可能是他們熟悉的。但一個作家絕不能因為陌生化能夠吸引人,而刻意為之,因為文學還是應該探討複雜的人性。

所以儘管《候鳥的勇敢》寫得順暢,也同樣的是故鄉敘事,但在對待人物上,我依然是循著人物該有的軌跡走,寫出他們的內心的掙扎,痛苦與歡欣。當人物走進故事時,無論他來自故鄉還是他地,他們只有一個身份,就是人物,所以我不會受主觀情緒影響,一定要讓他們儘可能豐富立體地活起來。

錢江晚報:張黑臉這個人,讓人想起《群山之巔》裡的安雪兒,他也有一種通靈性,我感覺遲老師的東北系列小說似乎喜歡這種有點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您覺得這些主人翁靈性的存在,是否是為了突出東北黑土地的神奇,和它的地域獨特性?

遲子建:我因為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接觸了一些靈異之人。比如有個人,一旦村子有人死了,他就會神秘失蹤幾天,直到葬禮結束他才歸來(我把這個人物寫進了一篇小說),比如《採漿果的人》中,那對智障的兄妹,大魯二魯,也是我童年見識過的人物,他們懂得古老的遺訓,春種秋收,所以當一個村莊的人在深秋時節,為了採漿果而掙得一點現錢,全然不顧收穫時,只有智障的兄妹按部就班秋收,為冬天儲存蔬菜。結果一場大雪突然降臨,只有他們收完莊稼,而那些追逐現實利益的聰明人,一年的收成都被大雪掩埋了。還有像《群山之巔》中的安雪兒,那個精靈一樣的侏儒,也是我童年曾見過的,感覺她像天外來客一樣。所以他們走進我的小說,不是虛構在支撐,而是現實版的人物走進人物畫廊,極其自然。

寫出「小壞」的根源

錢江晚報:小說中意味深長處很多,比如「不要以為候鳥都是好鳥」,管護站也非人間淨土,站長周鐵牙身上為什麼自然性的東西那麼少?是否因為「一個貪婪的時代已經來臨」?您塑造一個周鐵牙這樣的灰色人,您覺得這樣的人物是否是小惡,所謂小奸小壞,那麼他離「大惡」遠嗎?

遲子建:這樣的灰色人,其實我的小說中不難找到。短篇《野炊圖》《一匹馬兩個人》,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空色林澡屋》,長篇《偽滿洲國》等。小壞如果洶湧澎湃,匯聚成滔滔濁流時,也就是說萬眾小壞,就很容易形成大惡,這個大惡可能就是整體民族素質的下降。而我在作品中並不刻意譴責小壞,因為有的小壞,是為生計所迫,或是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寫出「小壞」的根源,才是根本。

錢江晚報:還有,您展示了周鐵牙姐弟關係,還有局長外甥女之間的關係,這樣中國式的親情中間,我們看不到美好,只有勢利眼,姐姐拿官職稱呼女兒,確實挺奇葩的,她女兒羅玫沒有直接正面出場,但好像小說中也暗示了一點雜質的東西,比如她的升官有沒有權色交易,知天命之年之後,您對世道人情的看法與年輕時有不同嗎?是更明亮了還是更灰色了?這種親戚關係是真實生活的呈現嗎?

遲子建:官職在親情中所起的微妙影響,我在小說中寫得還是節制的,其實有比它更不堪的因權利而改變的親情關係。按照你的明亮和灰色的說法,隨著年齡增長,我對世道人情的看法,在生活上更灰色了,可是在藝術上卻更明亮了。因為一支筆觸及到生活之痛之惡時,它是灰色的,可是進入藝術,它卻是暢快的,是藝術本該有的澄澈,可以用你所言的「明亮」來形容。

每一種選擇都是勇敢

錢江晚報:張黑臉和尼姑德秀師父的結合,是原始力,比如「食色性也」,還是您覺得是一種愛情的東西?兩人關係的抒情性描述,有無精神上拔高之嫌?

遲子建:張黑臉和德秀師父之間,不能叫「結合」,而應該說是「愛情」,所以我很感動有讀者說我是在寫堅貞的愛情,當然也有人說是在寫真愛已死。這些解讀都有合理之處。兩個世俗中人的痛中的愛,我作為創作者,更多的是傾情白描。當我們對美好的愛產生懷疑時,可能才會覺得他們愛的不真實。但真實就在那裡,也許是我們的心靈不能抵達之處。

錢江晚報:非常同意阿來說的「中國很多小說裡面只有人跟人的關係,沒有自然界,就好像我們只是生活在所有複雜的人跟人的關係」,但是遲老師的小說裡一直都有自然與人的復調交響,小說寫了自然界的候鳥遷徙,也寫了東北社會人的「候鳥」屬性的遷徙,是否構成一種單純與複雜,自然之美與人性之醜的對比?這樣一種「自然—人」的張力,是作家這些年的創作中一直有意突顯的嗎?

遲子建:小說單純地描寫自然和風景,是沒有意義的,可是當人物和動物在裡面與他們相融為一體時,也就是候鳥和候鳥人共同出現後,風景才活了,亮了。

遲子建近照。

錢江晚報:我們看到瓦城不言而喻是東北城市的一個縮影。這裡有濃濃的人情社會,關係社會。還有,小說中階層的衝突非常激烈,似乎兩個瓦城的達官貴人的意外死亡,成了底層百姓發洩情緒的渠道,你覺得這是老東北社會矛盾的折射嗎?

遲子建:讀者和批評家怎樣解讀,我覺得都有他們的權利,在此我並不想給小說定位在哪個層面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注意到在北國,出現了候鳥人與留守人之間,潛在的階層劃分和矛盾,而且這些年愈來愈明顯。

錢江晚報:小說的結局,張黑臉和德秀師父這一對男女埋了白鸛後,找不到歸路,這樣開放性結局,可以有不同解讀,您的內心是迷茫的嗎?

遲子建:我寫作了三十多年了,如果三十年前,我可能會讓那對東方白鸛遷徙成功,讓張黑臉和德秀師父,得到一個世俗的婚禮。可是生命和生活都告訴我,我們的命運更多的是殘缺,或者失敗,那麼就會有這樣的結尾。在生活中我是個愛迷路的人,記得在哈爾濱第一次搬家,與幫助搬家的朋友們吃完飯回家,竟不知自己的家在哪裡。那時還沒有手機,我去公用電話亭,給同事打電話,問我的新家在哪裡?成為笑柄。但在藝術中,我不會輕易迷路。

錢江晚報:現在很多東北人都是您說的「候鳥人」,富人們兩棲,去南方過冬,窮人們要南下打工,您的這個小說涉及的好像是第一種人,以後會有計劃寫第二種「候鳥人」嗎?您自己也是「候鳥人」嗎?

遲子建:我自己不是「候鳥人」,冬天沒有雪花陪伴,我覺得日子過得不對。可能我生活在極寒之地,被寒風吹打慣了。你說的第二種候鳥人,我也關注到,至於他們以什麼方式進入我的小說,有待時日。

錢江晚報:《候鳥的勇敢》可以稱為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或寓言小說嗎?「勇敢」二字,似有讚許和鼓舞,是正能量的,可以說說「勇敢」的含義嗎?

遲子建:怎麼定義小說,那是批評家的事情。我不給它貼任何標籤。因為我對藝術上的流派和主義,都是滿懷警惕的。作家也千萬別有這種意識,否則可能是在給自己「纏足」。「 勇敢」怎麼理解都好,瓦城人傳頌候鳥神話的那些「勇敢」,是勇敢;張黑臉和德秀師父衝破宗教和世俗羈絆的愛,也是勇敢;那對無比恩愛的殞命於暴風雪中的東方白鸛,也是勇敢;當然,寫完一部作品,還要經受你的「拷問」,在酷暑中回答你的問題,也是勇敢。呵呵。

相關焦點

  • 遲子建《候鳥的勇敢》:白山黑水的蒼涼
    著名作家遲子建的最新小說《候鳥的勇敢》已於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中篇小說有八九萬字,成為遲子建中篇小說裡篇幅最長的一部。「我們所面對的世界,無論文本內外,都是波瀾重重。夕陽光影下的人,也就有了種種心事。」遲子建在後記中如是說。
  • 遲子建《候鳥的勇敢》:從候鳥的生命看人的靈魂啟示和救贖
    寫《偽滿洲國》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種經驗範疇外的故事時,遲子建常要自己奔赴故事發生地體驗和搜集材料,而寫《候鳥的勇敢》時則相對輕鬆,她從小生活的故鄉中就有很多候鳥,今天地圖上已經消失的涓涓河流曾作為候鳥的棲息地和人所仰仗的命脈,建構著她最初的記憶。
  • 《候鳥的勇敢》以朗誦方式首發 遲子建:這次寫"候鳥"很自由很過癮
    原標題:這次寫「候鳥」很自由很過癮   前天晚上,作家遲子建新作《候鳥的勇敢》在蓬蒿劇場以朗誦方式首發。面對讀者,她像往常一樣深深鞠了一躬,感動更在言語中,「這次來的人比較多,有一些站著的人,還有人坐在蒲團上,你們特別像《候鳥的勇敢》中我寫到娘娘廟裡面打坐的,特別符合我小說的氛圍。」   此次「所有的翅膀都渴望飛翔——遲子建新書《候鳥的勇敢》朗讀首發會」,首次以朗誦加對談的形式呈現,用聲音來展現遲子建文字的美感,用朗讀來分享文學的質地。
  • 遲子建中篇小說《候鳥的勇敢》:誰能感應到山川大地的教誨
    小說題目「候鳥的勇敢」很容易讓人想到近些年流行的生態小說。但按照我對遲子建創作的了解,沒讀小說,幾乎就可以肯定遲子建不會寫一本流行的生態小說。遲子建小說的邊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曾經和人間無隔,也就這幾十年,這個邊地正在被「現代」侵犯。這種侵犯在《候鳥的勇敢》裡是貪婪物慾激發的暴力和殺戮。候鳥這些古老的鳥類物種被動地成為「當代的候鳥」。他們的勇敢既是要感應到生命的密碼,漫漫長旅不至於迷失,同時也要應對所面臨的「當代問題」:如何逃脫人類的殺戮?
  • 《候鳥的勇敢》
    《候鳥的勇敢》 發表時間:2018-12-10   來源:中國文明網   《候鳥的勇敢》,遲子建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  【推薦理由】本書是遲子建的最新中篇小說。以「候鳥人」和「留守人」為脈絡,描寫了東北一座小城的人情冷暖與世事滄桑。作品表面是寫候鳥,其實關注的卻是人的際遇。鐵牙和黑臉,代表著醜惡與良善,貪婪與慈悲,喻示著人性的複雜和錯位。文字乾淨唯美,情節真實可觸,故事耐人尋味,展示出作者較高的敘事水準和寫作功力。
  • 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揭曉|遲子建《候鳥的勇敢》喜獲中篇小說獎
    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16日在天津揭曉,莫言、蘇童、畢飛宇、蔣子龍、遲子建、劉慶邦等作家獲獎。遲子建《候鳥的勇敢》喜獲中篇小說獎《候鳥的勇敢》選摘早來的春風最想徵服的,不是北方大地還未綠的樹,而是冰河。那一條條被冰雪封了一冬的河流的嘴,是它最想親吻的。但要讓它們吐出愛的心語,談何容易。
  • 《候鳥的勇敢》榮登《收穫》文學榜中篇小說榜首
    2018年《收穫》文學排行榜日前在安徽蚌埠揭曉並頒獎,我省作家協會主席遲子建的作品《候鳥的勇敢》榮登中篇小說榜首。其中,李洱的《應物兄》摘得長篇榜榜首,遲子建的《候鳥的勇敢》為中篇榜榜首,短篇榜榜首是班宇的《逍遙遊》。《候鳥的勇敢》是遲子建的最新中篇小說,小說以候鳥遷徙為背景,講述了東北一座小城裡的浮塵煙雲,紅塵未了的德秀師父、老實憨厚的張黑臉,他們因孤獨與善良而相擁的情感,還有一對候鳥東方白鸛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
  • 小說《候鳥的勇敢》像一面鏡子,照出芸芸眾生相是……
    遲子建的小說《候鳥的勇敢》與她寫的其他小說一樣,也是以自己家鄉——東北小縣城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候鳥棲息的小縣城(甕城)的社會現狀和人情世故,反應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人際關係的複雜、貧富差距造成人們心理錯位,以及生態環境惡化。
  • 人物|遲子建:在哈爾濱,人的命運波瀾起伏
    這一次來,她先到溫州領了《人民文學》的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又到杭州領第六屆鬱達夫小說獎,她的《候鳥的勇敢》獲得了中篇小說獎。 作為一個地域上的東北人,這次卻獲得了江南這塊土地上孕生的「鬱達夫文學獎」,說起與杭州的緣分,遲子建回憶道,她二十多歲時在大興安嶺師範中文系開講現代文學課時,因為偏愛鬱達夫小說,做過鬱達夫的專題。
  • 遲子建:在冰冷的東北書寫人性中的冷峻與熱烈
    去年,哈爾濱能夠看到夏候鳥的時節,每日睡前,遲子建開始在頭腦中構思小說《候鳥的勇敢》。  候鳥的勇敢  那時,她住在位於哈爾濱群力新區新買的房子裡。她喜歡親近大自然的居住環境。這個住所,符合她的偏愛:窗外是江水和翠綠的外灘公園。白天,她習慣在客廳的餐檯上,用筆記本電腦寫作。有時,她抬起頭,會見到窗外有鳥飛過。
  • 「候鳥班車」護航員們安全到家:感謝各界關注支持,希望在候鳥救助...
    ·政務 12月10上午11:30,發起「我伴候鳥下洞庭
  • 「小候鳥」開啟人生戲劇體驗之旅
    「我從來都沒有去現場看過戲劇,只在書本上讀過」。「我在電話裡跟媽媽分享了周末要去看戲劇的好消息,媽媽讓我認真看,等過年回家演給她看。如果能和媽媽一起看就更好了。」河南肯德基攜手中牟縣大孟鎮團委、普羅理想國邀請鄭州中牟縣的「小候鳥」前來觀看。小羊的機智勇敢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提升自信心。片中角色之間的對抗與合作充滿了腦洞大開的趣味情節,讓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釋放。相關研究表明,參加藝術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德基也希望「小候鳥」能用一顆更強大的內心擁抱生活饋贈的酸和甜。
  • 遲子建:我覺得在文學上還可以壓榨自己
    遲子建小說《晚安玫瑰》《群山之巔》《候鳥的勇敢》封面記者:由此我想到《晚安玫瑰》裡的吉蓮娜和趙小娥也同樣是負「罪」之人,而且都犯了弒父之罪。遲子建:二十多年前吧,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說過:「我從未見過猙獰的鬼,卻見過猙獰的人」,在我的成長經歷中,遇見的靈魂卑汙的人,還真是不少。人生不是世外桃源,就像日子不可能總是春天一樣,你總要遭遇這樣那樣的寒冬。
  • 西西,臨流招魂的候鳥|書評
    敏感如西西這樣的本土作家,不可能迴避這個問題:香港人是怎樣的人?法國梧桐四海為家,那個時代(上世紀四十年代戰亂時代)的中國人又何嘗不是?我們也不必問,為什麼廣東人張彥童年成長在上海,名字換作了素素(《候鳥》中敘述者的名字),也不必問為什麼上海人素素後來又去到了比廣東更南的南方香港,名字最後變成了西西。西西,原名張彥。
  • 走進百魔洞,揭秘「候鳥人」樂此不彼真相,三因素是關鍵
    他們是來自山東、山西或是遼寧、吉林、河北、湖北的「候鳥人」,他們面前多數都有一兩個純淨水桶。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喜歡這裡,在此相聚呢?導遊說:「我們現在開始進百魔洞了,跟著隊伍,小心別讓魔鬼把你帶走。」圖為百魔洞前的「候鳥人」百魔洞景區的入口不是很顯眼,沒有一點AAAA級景區的氣魄。如果不是導遊引導,怎麼也想不到這裡就是名聲在外的百魔洞。導遊說:「你們知道百魔洞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 候鳥和我在的這個城市
    候鳥是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間。在不同的地域,根據候鳥出現的時間,可以將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漂鳥。有些鳥可隨著1年中季節的改變而作定時遷徙來變換棲息地,這類鳥稱為候鳥。
  • 巴馬「候鳥人」成抗疫「新」戰士
    「我們定期每個月開展環保衛生(撿垃圾)活動,到各個卡點進行慰問,協調村民和候鳥人的關係,組織黨員內部發動了捐款、捐資、捐物。」「候鳥人」張敬蘭說。  候鳥人譚東、韓豔夫婦看到巴馬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在設卡點執勤,他們將春節期間貯備的物資無償供給關卡警務和值班人員,自己的酒店因封閉受損,不能營業,但他們卻轉身大力支持疫情防控一線工作。
  • 冬候鳥剛飛走 夏候鳥又來了
    夏季繁殖地特地飛來做「堂前燕」「老熟人」其實也是過客不管景色多美,度假總有結束的時候。知道「老家」冬去春來,冬候鳥們也乖乖地啟程回家了。冬候鳥陸續走了,夏候鳥緊接著又來了。凌飛鶴說,一般每年4月初就能見到夏候鳥,到10月才會離開。最常見的夏候鳥是家燕,喜歡在屋簷下築巢。如果到忠侖公園,仔細聽能聽到噪鵑的鳴叫,那就是夏候鳥。而廈門人非常熟悉的騎馬山的慄喉蜂虎,其實也是夏季的「過客」。廈門比較常見的夏候鳥,還有日本歌鴝、小仙鶲、方尾鶲、白眶鶲鶯等。
  • 廣州「小候鳥」觀候鳥探索自然
    近日,這兩群 " 候鳥 " 相遇在這座暖心城市的 " 綠心 " ——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開展了一場肯德基候鳥基金四周年 " 為愛守『候』,相伴成長 " 公益活動。據了解,這場由廣東肯德基攜手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廣州市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活動,組織來穗工作者聚居的康樂村 " 小候鳥 " 們,走近候鳥感受自然之趣,讓他們更深入了解這座城。
  • 多羅塔·肯傑爾扎沃斯卡用電影照見人生之「候鳥」
    多羅塔·肯捷爾扎沃斯卡是波蘭獨立電影人的代表,她的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處在社會邊緣,她的鏡頭總是捕捉最細膩的情感困惑、道德選擇或生存意義。我叫ケンジェルザヴォスカ敏感的電影和電影,她的電影總是滿足社會的敏感性,而且這種脆弱的感情始終是電影的堅持,更增添了她光滑的夾子,電影一種詩歌的境界了。先後觀看了《我》、《生死邊緣》、《候鳥》等3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