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魚吃膩了?別怕,貴州還有很多好吃的魚,煎炸燉煮燙樣樣行!
所以才有了這份「貴州非典型魚譜排名」,如你所見,沒有酸湯魚,沒有烏江魚,但是魚的鮮美卻絲毫不讓。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烹飪習慣,這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無不相關。做魚也是如此,不同的滋味,正是故鄉的味道。
糯米稻花魚農忙過去,正是雷山人享受漁獲的美妙時刻。苗族是「稻飯魚羹」的民族,他們把魚苗養在稻田裡,待稻穀黃,魚兒肥,雷山名菜「糯米稻花魚」也就上桌了。
糯米是這道菜裡當仁不讓的主角。雷家人先把淘洗乾淨的糯米蒸熟加上酒麴發酵,此時,那些個大肥美的鯉魚,正被雷山人放在清水裡吐沙去垢。等到發酵後的糯米布滿菌絲,再混合鹽、辣椒等塞進事先燻烤過的魚肚子裡,用繩子綁好放入罈子內發酵。
排名宣言:大名鼎鼎的侗家醃魚,可以生吃,也可以烘烤油炸,不論哪種吃法都掩蓋不了魚和糯米回味綿久的酸甜。
布依罈子魚這道獨特的菜餚,因布依人使用罈子來烹製而得名。相傳最正宗的罈子採用的是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牙舟陶」。
布依人做魚,取法自然,首先將醃製過的活魚,過油炸至外酥裡嫩,接著就是亮點了,讓魚全身舒展躺在罈子裡,將熱氣騰騰的高湯,沿罈子周圍一點點沒過魚身,湯料的香味也慢慢滲入了魚肉。
排名宣言:吃罈子魚要用木炭火,邊燉邊吃,才能享受到魚肉原本的鮮味和炭火所獨有的山野氣息。
侗族燒魚每到水稻打苞、楊花八成熟時,侗家人就會開田捉魚,既是勞作,也是嬉戲。
養在稻田裡的魚吃飽了稻穗、稻花,個個都長得個大肥美。天氣好時,侗家人會就地取材,架起火堆,山間林裡頓時炊煙四起,侗家燒魚上場了。侗家人吃燒魚有許多講究,不去魚鱗,直接上炭火慢慢烘烤至焦黃熟透。接著把魚頭和魚肉剝下,再將剩下的魚刺繼續烘烤至焦黃。
與城市裡的烤魚不同,侗家燒魚最好吃的地方在於佐料,他們將薄荷、魚腥草葉、苦蒿、茗國菜、魚蓼、生薑、大蒜、鹽、醬油、辣椒等和燒魚拌合在一起,將燒魚的酥脆與佐料的爽口融合,豐富了這道美食的口感。
排名宣言:吃侗族燒魚一定要配上侗家特有的黃花糯米飯糰,將加了各種佐料的燒魚夾在糰子中食用,燒魚的酥脆和糯米飯的綿柔融合,味道別具一格。
魚包韭菜生活在三都的水族居民,在長年特殊文化的浸潤下,掌握了一道做魚的秘方。這道「魚包韭菜」既是傳說的產物,也是水族第一名菜。
傳說在遠古時代,洪水、疾病、貧困、飢餓的陰雲籠罩著水鄉大地,水族先民們採集九種當地蔬菜和魚蝦合製成一種包治百病的良藥妙方。歲月流逝,世事交替,遠古時的藥方早已失傳,於是「九菜」變成了韭菜,反而成就了今天的魚包韭菜。
排名宣言:魚包韭菜看上去味道清淡,實則酸辣鮮美,魚肉細膩柔嫩,魚骨酥脆清香,即使在大熱天裡放上三五天也不會變味。
糟辣脆皮魚介紹了那麼多少數民族同胞的做魚絕學,現在來看看漢族傳統名菜之一——糟辣脆皮魚,這也是黔菜中當仁不讓的「大明星」。
這道魚的秘訣有三:首先是用刀在魚身兩面打上花刀;然後是裹上雞蛋、芡粉、食鹽等配料,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最後燴鍋時要放入貴州秘制糟辣椒,缺一不可。
排名宣言:皮脆肉鮮,肉刺分離,油亮色紅,口感中混合了酸、甜、鹹、微辣……滋味無窮。
雷山苗王魚小編更喜歡苗王魚的另一個名字:魚奪辣子,更能傳達出苗家人的生猛爽利。這是一道聞名天下的苗族傳統名魚。
苗王魚聽起來很霸氣,但其實做起來非常簡單。只需將洗淨的鮮魚放入酸菜湯中煮熟,再將其撈出剔骨去刺,剖半置於大盤中擺成「王」字,再把在木炭火上烤熟搗爛的青辣椒拌勻,平鋪在魚身上即可。
排名傳說:酸湯開胃,再配以青椒生猛奪味,卻又不失魚的鮮嫩。相傳古時,苗族先民中有一位部族首領特別喜歡吃這道佳餚,因而以「苗王魚」稱之。
從江凍魚每年農曆十月十二日,是從江縣慶雲鄉侗族同胞最盛大的「凍魚」節。
「凍魚節」的美食以魚為主,不僅有凍魚,還有各種燒魚、醃魚、魚生、煎魚……簡直就是一場「魚的盛會」。
當然,凍魚因其做法特殊,口感特別,是當天最重要的主角。
排名傳說:侗家人將抓回的鯉魚煮熟、加鹽和其它香料,因湯擱置到第二天冷卻凝凍後而得名。
從江魚生這是貴州土法製作的「生魚片」!與城市裡的魚生不同,從江魚生不需要昂貴的海魚做原材料,只需一尾普通的草魚或鯉魚,幾味山上的野菜和野香料即可。
普通生魚片要蘸取芥末,而從江魚生的法寶就是拌合的佐料。切成薄片的魚肉吸乾水分後,用醋和生茶油拌和,使魚肉片呈燈盞窩狀即成。然後,將炒焦搗碎的花生、芝麻、辣椒粉和切好的折耳根,生薑米、魚蓼、食鹽、味精等佐料與魚肉拌和,看上去清爽透亮,吃起來麻辣鮮脆。
排名傳說:當地有語「侗家飲食有三寶,紅肉、羊癟不如魚生好。」
(爽網選題整合 本帖編輯 劉奕 轉載請註明出處)
低折扣買門票訂酒店,上「淘寶·多彩貴州旅遊館」,諮詢電話:0851-669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