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日本在亞太地區進行了慘烈的爭奪戰,戰爭初期日軍靠偷襲珍珠港取得戰爭主動權,氣勢如虹,大肆向太平洋進軍,美軍節節敗退,並有大量美軍被日軍俘虜。面對強大的美國,日軍有沒有優待俘虜以爭取人心呢?答案是沒有,不僅沒有,而且還對美軍俘虜進行了殘酷的虐待,比如著名的「巴丹死亡行軍」。
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隨即發動對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的戰役,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近8萬人被強行押解到120公裡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行軍開始之前,日本菲律賓派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已經命令這些押解的日軍對任何不能堅持走到戰俘營的巴丹戰俘都要消滅掉。
根據倖存者回憶,在8天裡吃的唯一的食物就是一個像高爾夫球那麼大小的米飯糰子。沒有食物還不是最大的痛苦,主要是沒有水,大部分人都快渴死。一路上拼命找水喝,即使有些水溝已經變成綠色的泡沫,躺著腐爛的屍體,許多人仍然搶著去喝,不管有多髒。炎炎的烈日下,缺乏食物和水的俘虜們整整行走六天,在這六天的行軍中,戰俘們遭到日軍肆意毆打、侮辱和屠殺,路邊隨處可見戰俘的屍體。這次行軍暴露了日軍滅絕人性的暴行,被稱為「巴丹死亡行軍」。
另外並非抵達戰俘營後就擺脫了死亡,由於日軍也在營地內虐待戰俘,包括拷打折磨、逼迫苦力勞務、刻意讓其挨餓等,如此在抵達營地的兩個月內又死去了約26000人。此後長達數年的戰俘營生活,每天都要進行十幾個小時的勞動,備受折磨。
「巴丹死亡行軍」作為日軍人為製造的暴行,成為所有戰俘的噩夢,世界為之震驚,並最終引來了美國人的憤怒之火,復仇之焰。
士兵被活活震死,上甘嶺戰役的炮火有多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