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全國聞名的老工業基地。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在柳州布局了柳州鋼鐵廠、柳州空壓機廠、柳州化肥廠、柳州微型汽車廠等10個重點工業項目。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當初的10個工廠如今都有長足的發展,而柳州的工業基礎也日益深厚,完成了「柳州製造—柳州創造—柳州智造」三次歷史性轉型,向著打造傳統產業「百年老店」的目標邁進。
以自主創新提升企業生機活力
作為廣西的工業重鎮,柳州以廣西十三分之一的面積、十二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廣西四分之一的工業經濟總量,位置舉足輕重。柳州是一個傳統工業城市,柳工、柳鋼這些傳統產業經歷了近半個世紀風雨洗禮,至今仍在柳州的工業發展中處於支柱地位。實踐證明,傳統產業不是因循守舊的代名詞,打造傳統產業的百年老店,需要給它們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認為,傳統與新興是相對的,傳統產業只要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就能走在時代的前列。從2006年起,柳州市堅持每年拿出4500萬元用於支持工業技術改造,截至去年底,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已經達到761億元,年均增速近50%。
柳州鋼鐵集團公司是一家千萬噸級的鋼鐵企業,在近年來鋼鐵業行業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柳州鋼鐵集團副總經濟師梅銘德告訴記者,柳鋼能在柳州這樣一個沒有任何鐵礦石資源的城市發展起來,而且經濟效益在全國鋼鐵行業裡保持先進,很重要的就是抓自主創新、抓技術改造,通過生產的優化出效益。近10年來,柳鋼先後建成了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燒結機煙氣脫硫、焦爐幹熄焦、高爐煤氣餘壓發電、轉爐煤氣回收、蒸汽餘熱利用、冶煉廢渣綜合利用等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工業「三廢」全部回收利用或達標排放,實現了「增產減汙」的綠色目標。柳鋼還以技術創新為支撐,大力開發生產高效、節能型鋼鐵新材料,特別是集中優勢力量開發的超深衝汽車、家電冷軋板產品,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了產品的綠色化。「以發電為例,目前柳鋼每年自發電量達40億度,佔到企業用電量的75%。」梅銘德說。
以「兩化融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信息化是傳統產業創新和轉型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柳州市堅持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基點,深化信息技術在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中的集成應用,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加強「兩化融合」示範項目建設,加快信息產業發展。
據柳州市工信委主任牛繼昌介紹,「柳州在推進『兩化融合』的實踐中,按照企業、行業、區域三個層面展開,聚焦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了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培育了一批示範企業和示範基地,區域先進位造水平、產業能級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早在2009年,柳州就成為繼北京、上海後第三個汽車年產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也是我國城市人均生產汽車最多的城市。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整車裝配車間,記者看到偌大的生產線上工人不多,但生產節奏緊張有序。公司信息系統與服務科經理鄧明宗介紹說,上汽通用五菱公司近年來積極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建立了工廠業務管理與信息管理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套系統由數據中心、企業資源管理、物流執行等多個系統組成,可以整合來自各個分廠和車間的信息數據,既能夠協助各業務部門開展日常工作,也可給領導層提供決策參考。按照國際汽車工業的通行標準,一款汽車從設計凍結到量產車下線的周期在12至16個月。而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兩化融合」,已經把這個周期改寫為8至12個月。
目前,柳州的工業化水平已達60%,工業轉型和加快服務業發展迫在眉睫。為此,柳州提出了「五個計劃」和「兩個加快」的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五個計劃是:「十大工業結構調整工程」重點項目實施計劃、強優企業培訓計劃、中小企業上臺階培育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訓計劃、工業招商計劃。兩個加快是:加快工業園區發展和加快縣域工業發展。
今年4月,柳州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高分通過工信部「兩化融合」試驗專家組驗收。6月,自治區專門召開推進實施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工作會議,會議提出形成「柳州經驗」的試驗區工作模式將在全區推廣。
以生態建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在發展傳統工業的同時,如何保持生態環境的優美,是不少地方亟待解決的難題。柳州是有著「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之稱的工業城市。這得益於「十一五」以來,柳州堅持的以生態環保和自主創新為標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柳州發展工業的過程中,由於環境保護相對滯後,被稱為「酸雨城市」。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認為,柳州是一個既不沿海又不沿邊,工業生產資源相對匱乏的城市,唯一可以依託的就是環境。如果不能加強環境保護,柳州的工業就沒有明天,也不可能實現轉型升級,更不可能成為「百年老店」。近年來,柳州先後投入600多億元用於環境保護,突出做好重點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減排。與此同時,加快企業退城進郊進園,對東風化工、三柳化工等汙染企業實施破產重組或搬遷,總共拔掉了城市內的27個煙囪,徹底改變了「工廠在城中,城在工廠中」的城市布局。如今,柳州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4.48%,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5.7%,市民出門平均500米就有休閒綠地。全市市區空氣優良天數352天,空氣優良率達98%。在調研採訪中,我們多次乘車穿越柳江,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市民在岸邊垂釣,孩子在水中嬉戲,柳州的環境由此可見一斑。
沿柳江而行,「百裡柳江、百裡畫廊」的美景盡收眼底,「生態工業」在柳州這個老工業城市已經變成了現實。「如今柳州的工業化率已經達到60%,進入了工業化中後階段。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把重心放在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進一步豐富柳州特色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在重點發展領域進行大膽創新和嘗試,加快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為打造柳州經濟升級版提供強力支撐。」鄭俊康說。
本報赴廣西採訪組記者:王若竹 鄭 波 楊國民 周驍駿 童 政 董 磊 於 泳
執筆:於 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