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21:24:29 來源: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
日前,重慶長江大橋《春夏秋冬》雕塑
成功入選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重慶人的認知中
這四尊雕塑更像是一個地標
很長一段時間裡
人們只要遠遠地看到這些雕塑反射出的光
總會下意識的嘀咕一句:
「過重慶長江大橋了。」
少為人知的是
這四座雕塑
曾在誕生之始
一度引發社會的文化討論熱潮
那麼,它究竟是如何誕生?
又蘊含著怎樣的內涵?
3月25日,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大師,也是當時《春夏秋冬》雕塑創作團隊負責人之一的王官乙教授向重慶發布講述起雕塑背後少為人知的故事。
或許,當你真正了解《春夏秋冬》雕塑後,會倏然發現,它們堅硬外表覆蓋著的,是山城滾燙的熱忱與勇氣。
初衷
以擬人四季
展現人體藝術之美
當王官乙談起《春夏秋冬》誕生歷程,這位84歲的老人眼神發亮。
∆談及當年的作品,正躺在醫院病床上接受頸椎病康復治療的王官乙教授打開了話匣子。
1977年11月26日,重慶長江大橋的修建啟幕。
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得到重慶長江大橋要立雕塑的消息後,很多藝術家都為之激動,熱火朝天地準備了100多套設計方案,王官乙回憶,「這是教學創作,也是社會創作,不僅學校,全國的目光都盯著你。」經過篩選,其中包括《春夏秋冬》《江河湖海》等六部設計作品脫穎而出,成為候選作品。
其中,時任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著名雕塑家葉毓山的《春夏秋冬》設計稿,尤其贏得藝術家們的由衷讚嘆——傳統的飛天構圖、人體自然健美的動態、四季擬人的巧思、突破性的人體藝術運用,給這幅普通的圖紙,賦予了別樣的生氣。
「大家一致認為,《春夏秋冬》是最合適的。」王官乙拿出一個信封,裡面是小心翼翼包好的4幅《春夏秋冬》的初稿照片——
在設計圖中,「春」是一個拿花的少女,象徵春暖花開、萬物復甦;
「夏」是一個與浪花搏擊的青年,象徵朝氣蓬勃、激流勇進;
「秋」是一個扛著麥穗的婦女,象徵勤奮勞作、喜獲豐收;
「冬」是一個健壯的中年男子,象徵著志在千裡、永不停息。
爭議
雕塑太「突出人體藝術」
設計方案讓重慶城沸騰
∆重慶長江大橋。
設計初稿通過後,王官乙同葉毓山、郭其祥、龍德輝、伍明萬、黃才治、項金國、楊發育、何力平、羅躍輝、餘志強等組成小組,投入到《春夏秋冬》的創作中。然而,因為雕塑太「突出人體藝術」,讓它瞬間引發了一場文化大討論。
在王官乙看來,設計方案的公布就像「炸彈」一樣,瞬間讓重慶城沸騰了。
1979年12月6日,王官乙受邀在重慶日報刊發了一篇文章,題為《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他在文中寫道:「如果認為雕塑設計是創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是健康的,是美麗的,就大膽地、勇敢地把它立出來。」
∆王官乙1979年發表在重慶日報上的文章。
除了分析《春夏秋冬》的形式與內涵,隨文刊登的還有雕塑中《春》和《秋》的設計照片。文章一經刊出,立刻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幾百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雪花片一樣飛到了報社、學校、相關部門以及王官乙的家中。
意見主要分為兩種。支持方認為塑像設計能夠彰顯山城的朝氣與創新精神,而反對方則認為太過前衛。
「信件有鼓勵的,說你們應該給全國城市雕像做個榜樣,也有反對的,還有直接開罵的。」王官乙每天收到信件,心中都是五味雜陳。「南坪某醫院幾位護士寫信給我,質問為什麼要製作女性裸體,還有人表示擔心大橋上立著這樣的雕塑,司機『打望』把車開到河頭去了啷個辦?」
一時間因為爭議太大,雕塑方案暫時擱淺。
峰迴
「我們把衣服穿好了,
你們來看嘛。」
王官乙覺得那段時間的自己就像是被這4座雕塑「套住了」, 「不止我,創作小組的成員,連吃飯睡覺喝水都隨時在想著這些雕塑。」
有人問,「說你們雕塑沒穿衣服只有飄帶,什麼飄帶?」王官乙回答,「就是敦煌飛天壁畫裡那種飄帶。」對方一下很驚訝,「那很好看呀。」晚飯後散步,他從黃桷坪一路走到灘子口,路遇空壓廠的幾個下班工人,也拿著照片問人家意見,老工人說藝術我不懂,但我覺得你們做這個好看。
「人體藝術在當年的確過於超前。可以理解很多人的擔憂,但現在看來的確太保守了。」王官乙說,他覺得空壓廠老工人的話深深地鼓勵了他,「說明我們沒錯,只是還需要與大眾繼續溝通。」
∆當年藝術家們創作雕塑時的情形。
修改方案時,創作組也曾向國內名家求教。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雕塑屆泰鬥劉開渠、批評家王朝聞都曾加入其中商討修改意見。最終,創作組決定給人物增加薄衣,在避免「風口」的同時,也保留了原有的線條美感。
1981年8月2日,葉毓山在《談談重慶長江大橋雕塑》一文中寫道:「考慮到目前我國群眾的欣賞習慣,我們在不影響主題構思、人物動態以及人體美的情況下,適當地增加了一些薄的衣服……」
在方案修改完畢後,王官乙在眾人的期盼中,用美院辦公室的那部老電話撥通了相關部門的電話,「我們把衣服穿好了,你們來看嘛。」
對方回覆:「穿好了我們就不來看了。」
落定
四尊雕塑
延續重慶人的突破與創新
《春夏秋冬》定稿後,選擇什麼樣的材質,也成為了難題之一——用花崗巖製作,易出現材質老化;用青銅製作,又不為工程設計允許。最後,創作小組商定,用鋁合金整體澆鑄,展現人物輕靈美感,讓雕塑儘可能地扛住歲月的侵蝕。
∆雕塑《春夏秋冬》之春。
因為鋁材料製作工藝的繁瑣,1981年9月到1984年9月,西南鋁加工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雕塑的整體鑄造。1984年9月26日,這組用五年時間設計、完成的雕塑作品,終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雕塑《春夏秋冬》之夏。
這也是國內首次將人體藝術應用於城市開放空間。落成後,不少市民從北橋頭一直走到南橋頭,一個個挨著看完,彼此感嘆著:「太稀奇了,從沒有看過這麼大的雕塑!」
∆雕塑《春夏秋冬》之秋。
時光荏苒,三十多年過去了。時今,當初經歷了震驚與不解的重慶人,已經將《春夏秋冬》視為山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年,雕塑《春夏秋冬》複製品在市文聯廣場亮相,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表示,這組雕塑是重慶改革開放歷史的見證,具有引領思想解放的意義。
∆雕塑《春夏秋冬》之冬。
同時,市文化旅遊委文物保護與考古處消息,本次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後,截至目前重慶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81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相關部門將在保障文物安全本體的同時,深度挖掘文物內涵,「如見證山城發展多年的《春夏秋冬》雕塑,就表現出了重慶人敢於突破的熱情以及創新精神,我們將加強文物價值傳播工作,讓這些文物『活』起來」。
採寫:姚於 鄒宇銘(實習)
攝影:唐浩 鄒樂
原標題:《春夏秋冬》入選文物!這些故事少為人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